山南西道節度使

山南西道節度使,又稱興元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山南西道地方的藩鎮節度使宋代節度使之一。

基本介紹

沿革,唐朝,五代,宋朝,歷任節度使,唐,後唐,後蜀,南唐,

沿革

唐朝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設定山南西道防禦守捉使。
乾元二年(759年)另設興、鳳二州都團練守捉使,治鳳州
上元元年(760年)升山南西道防禦守捉使為山南西道觀察使,治梁州(今陝西南鄭縣東)。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升山南西道觀察使為節度使[1],下轄梁州、洋州集州壁州文州通州巴州興州、鳳州、利州開州渠州蓬州,共十三州,治梁州,尋降為觀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升山南西道觀察使為節度使,仍舊領梁、洋、集、壁、文、通、巴、興、鳳、利、開、渠、蓬十三州。
興元元年(784年)升梁州興元府,山南西道節度使兼興元尹,增領果、閬、金二州,文州改隸西川節度,共領十五州,治興元府[2]。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升興、鳳二州都團練守捉使防禦使,治鳳州。分置武定軍節度使于洋州。
二年(886年)升興、鳳二州防禦使為感義軍節度使。
文德元年(888年)利州改隸感義軍節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閬州、果州改隸武定軍節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蓬州壁州改隸武定軍節度使。
三年(900年)於巴州設定巴州防禦使。
天復二年(902年)八月,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繼密投降王建山南西道入王建控制之下。
天祐二年(905年)山南西道節度罷領金、巴、渠、開四州,蜀王王建置金州團練觀察使,裁撤巴州房防禦使,以渠、巴、開三州隸屬金州觀察使。
三年(906年)通州改隸利州節度使。 分興州、集州、壁州置興文節度使。至此,山南西道節度所領僅存興元府梁州)。

五代

山南西道自唐末天復二年後受王建控制。三年,王建進封蜀王。
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王建稱帝,山南西道與西川、武德、武信、永平、武泰、鎮江、武定、天雄、武興、昭武共十一節度為前蜀,改山南西道節度使為天義軍節度使,隨即改回原名。後又改稱山南節度使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後唐郭崇韜滅前蜀,山南節度入於後唐,仍稱山南西道節度使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廢武興軍節度,再次以鳳州、興州、文州隸屬山南西道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張虔釗舉鎮投降後蜀孟知祥

宋朝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朝滅後蜀,宋沿置山南西道節度,治梁州,又稱漢中郡、山南西節度。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罷廢節度使統轄支郡,山南西道節度使成為或武職、宗室之官階、遙領之虛銜。
淳化四年(993年),撤廢山南西道。
至道三年(997年),升置興元府,山南西道節度僅為興元府之別稱
南宋亡後廢除節度使。

歷任節度使

後唐

後蜀

張虔釗 孫漢韶 李廷圭 安思謙 韓保貞 王昭遠 後漢
劉承勛(山南西道為後蜀境,遙領)

南唐

王延政山南西道為後蜀境,遙領) 北宋:
趙德昭 趙德芳 文彥博 畢從乾 王宗 趙宗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