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同

王思同

王思同(892年-934年5月9日[1][2][3]),幽州(經北京市)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將軍,營州刺史王敬柔之子,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外孫。

個性疏俊,粗有文采,初為幽州帳下軍校。投靠晉王李克用,拜飛騰指揮使。後唐莊宗時期,從平山東,累典諸軍,拜鄭州刺史。後唐明宗即位後,歷任同州、隴右、山南西道節度使,參與平定西蜀。潞王起兵謀反後,拜鳳翔行營都部署,兵敗被殺。

後漢高祖劉知遠即位後,追贈侍中。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思同
  • 所處時代:五代後唐
  • 出生地:幽州人
  • 去世時間:934
王思同會劉守光攻劉仁恭於大安山,王思同以部下兵歸太原,時年十六,武皇帝李克用命為飛騰指揮使。從莊宗平定山東,累典諸軍。
王思同性疏俊,粗有文,性喜為詩什,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客。魏王李繼岌待之若子。時內養呂知柔侍興聖宮,頗用事,思同不平之。呂為終南山詩,末句有“頭”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擬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其所為詩句,皆此類也。每從征,必在興聖帳下,然同光朝,位止鄭州刺史。
明宗在軍時,素知之,即位後,用為同州節度使。未幾,移鎮隴右。思同好文士,無賢不肖,必館接賄遺,歲費數十萬。在秦州累年,邊民懷惠,華戎寧息。長興元年,入朝,見於中興殿。明宗問秦州邊事,對曰:“秦州與吐蕃接境,蕃部多違法度。臣設法招懷,沿邊置寨四十餘所,控其要害。每蕃人互市、飲食之界上,令納器械。”因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扼處。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豈及此耶!”時兩川叛,欲用之,且留左右,故授右武衛將軍。八月,授西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九月,遷京兆尹、西京留守。伐蜀之役,為先鋒指揮使。石敬瑭大散關。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未相繼,復被董璋兵逐出之。及敬瑭班師,思同以曾獲劍門之功,移鎮山南西道。
三年,兩川交兵,明宗慮並在一人,則朝廷難制,密詔思同相度形勢,即乘間用軍,事未行而董璋敗。八月,復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時潞王鎮鳳翔,與之鄰境,及潞王不稟朝旨,致書於秦、涇、雍、梁、邠諸帥,言:“賊臣亂政,屬先帝疾篤,謀害秦王,迎立嗣君,自擅權柄,以致殘害骨肉,搖動籓垣。懼先人基業,忽焉墜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側,事濟之後,謝病歸籓。然籓邸素貧。兵力俱困,欲希國士,共濟急難。”乃令小伶女十人以五弦技見思同,因歡諷動,又令軍校宋審溫者,請使於雍,若不從命,即獨圖之。又令推官郝昭、府吏朱延乂以書檄起兵。會副部署藥彥稠至,方宴,而妓、使適至,乃擊之於獄。彥稠請誅審溫,拘送昭赴闕。時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為鳳翔行營都部署,起軍營於扶風。
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釗會於岐下,梯衝大集。十五日,進收東西關城,城中戰備不完,然死力御捍,外兵傷夷者十二三。十六日,復進攻其城,潞王登陴泣諭於外,聞者悲之。張虔釗性褊,詰旦,西南用軍,與都監皆血刃以督軍士,軍士齊詬,反攻虔釗,虔釗躍馬避之。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自西門先入,思同未之知,猶督士登城。俄而,嚴衛指揮使尹暉呼曰:“西城軍已入城受賞矣,軍士可解甲!”棄仗之聲,振動天地。日午,亂軍畢集,涇州張從賓、邠州康福、河中安彥威皆遁去。十七日,思同與藥彥稠萇從簡俱至長安,劉遂雍閉關不內,乃奔潼關
二十二日,潞王至昭應,前鋒執思同來獻。王謂左右曰:“思同計乖於事,然盡心於所奉,亦可嘉也。”顧謂趙守鈞曰:“思同爾之故人,可行迓之於路,達予撫慰之意。”思同至,潞王讓之曰:“賊臣傾我國家,殘害骨肉,非予弟之過。我起兵岐山,蓋誅一二賊臣耳,爾何首鼠兩端,多方誤我,今日之罪,其可逃乎!”思同曰:“臣起自行間,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鉞,累歷重籓,終無顯效以答殊遇。臣非不知攀龍附鳳則福多,扶衰救弱則禍速,但恐瞑目之後,無面見先帝。釁鼓膏原,縲囚之常分也。”潞王為之改容,徐謂之曰:“且憩歇。”潞王欲用之,而楊思權之徒恥見其面,屢啟劉延朗,言“思同不可留,慮失士心。”又,潞王入長安時,尹暉盡得思同家財及諸妓女,故尤惡思同,與劉延朗亟言之。屬王醉,不待報,殺思同並其子德勝。潞王醒,召思同,左右報已誅之矣。潞王怒延朗,累日嗟惜之。及漢高祖即位,詔贈侍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