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瓷器

官窯瓷器

官窯瓷器,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

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赿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出處:景德鎮
概述,瓷器的保養方法,宋代五大名窯,定窯,官窯,鈞窯,汝窯,

概述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赿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明代採取“官辦民窯”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 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官窯也稱御窯,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從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定“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窯制度在這裡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

瓷器的保養方法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受到嚴重危害,不利於瓷器的長久保存,特別是傳世和出土的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同時,對瓷器的保養也不能太過以免又造成保護性的損害。瓷庫中國在此向諸位藏友介紹一下如何保養瓷器。
  1. 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鑑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 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 倒。
  3. 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4.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矽質化合物,即土銹。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銹。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銹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銹,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銹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銹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5. 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淨水沖淨。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淨。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衝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瓷器雖然珍貴,有些藏友對於它的保養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只要方法合適、即能保養得當,盡享收藏之樂。

宋代五大名窯

定窯

官窯始於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定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
窯址
定窯窯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分布在今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這裡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最高的15米,堆積著眾多的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從遺址地層疊壓關係看,遺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個時期,198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的定窯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向精瓷的過渡階段。但在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細白瓷器。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
定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後,由於連年兵災,逐漸衰落和廢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朝,定窯終於逐漸沒落。
到20世紀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又進入了復甦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盡艱辛,通過上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製成功了仿古、美術、日常三大系列工藝產品200多種,產品在國內展出屢屢獲獎,產品已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品種
定窯產品以白瓷為主,也燒制醬、紅、黑等其他名貴品種,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綠釉(綠定)、紅釉(紅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讚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是燒制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特徵
定窯在唐代時就已是著名瓷場,專燒白釉、黃釉瓷,到宋代發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燒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傳世極少。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唐以碗為主,宋代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官窯瓷器
器形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淨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質與胎質
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緻,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獨特技術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定窯就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體。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裝飾紋樣: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複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印花: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形態經巧妙變形,繁而不亂,布局嚴謹,講究對稱,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工整素雅,藝術水平很高。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臥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鬚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影響
由於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製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後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官窯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官窯也稱御窯,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廠”。從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定“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封建社會的官窯制度在這裡延續了632年,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官窯始於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北宋官窯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由官府直接經營,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葉寘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京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襲此說。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河南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支持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南宋官窯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又稱南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註:圖為官窯貫耳瓶(宋)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官窯瓷器
明代(公元十四世紀--十七世紀)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鈞窯

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亦稱“均窯”、“鈞州窯”。位於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以鈞瓷著稱於世,屬北方青瓷系統。創始於唐,興盛於北宋,以後歷代都有仿造。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價慎高。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瓷器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複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史料評價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磁。”對鈞瓷釉色之美,明代張應文著文“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讚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瓷大師劉志鈞作品《藝術盤》鈞瓷大師劉志鈞作品《藝術盤》
鈞窯瓷極其珍貴,這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對於鈞瓷的商業價值,當地民諺說:“進入西南山,七里長街現,七十七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進斗金錢”。
在寂園叟的《詠陶詩·均盆歌》中,對均(亦作鈞)瓷作了比較全面的評價:“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鈞,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跡已陳,欹斜屈曲若隱現,以此辨其贗與真。宋後莫能仿製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窯糊以瑪瑙釉,末若均紫彌可珍。均窯較多汝較少,宋均聲價高無論。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麗色輝千春。青者俗謂之月白,亦自雅靚而溫純。元瓷青者偶類紫,均紫竟體膩且勻,底間稍堊芝麻醬,單數雙數號碼新,或以單雙判青紫,無乃齊之東野人。花盆有座狀如碗,一枚動值千餅銀。我得一盆大於斗,容顏嬌美盼日頻。仿紫最精世所罕,傳之子孫非長貧,千峰翠色浮几案,雨過雲破無纖塵。紫者不貴有者貴。世事翻轉猶飈輪。蚓泥變幻哪能揣,淚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淚流不一態,一燥一潤名有因。淚痕奇絕傲泥蚓,要以瑩澤勝枯皴。底竊有五碼則四,六角凹形淺淺唇。深藏寶剎七百載,何必瓦璽夸漢秦。一朝流傳屬村叟,使武件爾老病身。小松叢菊頗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特徵
鈞瓷釉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這樣,燒出的色青中帶紅、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雨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制色釉“窯變”為其特色。
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鈞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種紫色是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釉的紫斑在工藝上是將青藍色的釉上有意塗上一層銅紅釉所造成的。後人對鈞瓷的紫色的評價極高,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劉志鈞作品鈞瓷,《小口瓶》劉志鈞作品鈞瓷,《小口瓶》
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遊走),也是鈞釉的一個重要特徵。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評價
渾然天成,絕世無雙。
鈞瓷絢爛奇妙之色彩在燒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謂"似玉非玉騰似玉";或如藍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即“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也。尤為神奇者,窯變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疊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積南嶺、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滿天、寒鴉歸林;或如仙山環閣、飛雲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潑墨寫意而騰之,其神妙絕非世間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為天成,所謂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詩讚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
鈞瓷色彩交融流布之處,或似雨後虹霞在天;或似深峽曠谷飛瀑;其朦朧隱約,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無窮,觀其漫無崖際之變化,皆自以為獨有心領神會之境界,陶然自樂,情悅性怡,斯則觀賞鈞瓷之獨特樂趣也。
閒觀窯變神韻色,靜聽鈞瓷開片聲",鈞瓷,其色可賞,其聲可聞。鈞瓷開片裂紋之聲,如鈴如泉,虛妙清冷;如琴如澗;靜夜聞之,令人渾然忘我。其開裂之紋路,似蟹爪,似蛛網,似冰裂,釉面晶瑩剔透,而紋理清細可觀。釉中更有點如珍珠,星溪銀河,光澤潤目,此乃鈞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韻之處。
劉志鈞作品鈞瓷,《葵花洗》劉志鈞作品鈞瓷,《葵花洗》
人間有五色,尚且千變萬化,何況鈞瓷色彩天成,更是變幻無窮,故世上絕無相同之兩件鈞瓷,所謂“鈞無雙”也。加之鈞瓷燒制極難,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歷代帝王皆欽定為御用珍品,專有於宮廷而嚴禁於民間,亦“君無雙”之意。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為首,謂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於貴宦高堂,下可用於布衣陋室,唯鈞瓷自帝室之下,民間罕見,莫知其祥。故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盛譽。
此神鈞瓷惟河南禹州(鈞州)神垕鎮方能燒成,必與當地水土關。如今,鈞瓷已漸為世人所珍視,鈞瓷之神妙瑰麗越來越為人們了知讚賞。在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中國館大廳設了珍藏的極其貴重之鈞瓷製品“玉龍騰飛”大瓶(神後苗家鈞窯出品),而題讚辭曰:“舉世珍寶,永存世博”。引起海內外人士之關注讚賞。
事因人興,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鈞窯傳人苗長強為弘揚鈞瓷文化,頗盡心力,多有巧思,為保護鈞瓷珍品之流傳,特設鈞瓷收藏證書,作品分為珍品級、極品級兩種,作為收藏品。示瑰寶之難得而使之得傳於世,亦以彰顯收藏者能鑒物會真,而有大雅之好也。語云:“天地生物,天賦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內含而形質外彰,能明神妙於外現天地變化之象者,天下之寶物也。 鈞瓷,真寶瓷也。”
劉志鈞作品鈞瓷,《葵花洗》劉志鈞作品鈞瓷,《葵花洗》
1955年,禹縣陶瓷廠開始研製、探索湮沒已久的鈞瓷胎釉的基本配方與燒成技術,不僅燒制出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傳統色釉,還發展了十多種花釉,並增加了現代日用器皿、藝術陳設瓷等新品種。

汝窯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在河南臨汝縣,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時創設,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汝窯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窯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窯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飾,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飾。 由上可知,汝窯採用了南方越窯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窯的印花技術,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誌》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窯產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汝瓷的燒制,以小支釘滿釉支燒。
汝窯是北宋官窯,是供宮廷使用之器,在市場和民間中流傳甚少。南宋時有文獻記載:“汝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及”。說明當時其身價已非同一般。其產品,首先最好者當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許在市場出售,因此汝窯大部分產品是用來供奉朝廷使用的。 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
官汝窯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至今的統計,汝窯器傳世大約分布於以下幾個地方: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維得基金會7件、天津博物館1件、廣東省博物館半件、中國香港收藏家羅桂祥1件、日本現存4件、美國現存5件、英國私人收藏1件,總計67件半。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窯口在何處?汝窯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窯,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窯口。 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到目前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窯器鑑定與鑑賞提拱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窯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汝窯的歷史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汝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窯”。“汝窯”出現的時期在越窯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御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宋·周輝《清波雜誌》、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官窯址在何處?是一大懸案。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複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窯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決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窯之魁的汝窯遺址。
汝窯的釉色
青如天: 汝官窯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睛後,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後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雲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於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並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後者三分之一略強。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徵; 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勻、顯高低不平、久平整,並有少量氣泡和縮釉現象, 蟬翼紋: 用"蟬翼紋"來形容汝官釉面的開片最為形象。前人用"蟹爪紋"來形容,這裡有二種說法。其一"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是說釉面上因氣泡破裂而產生的棕眼猶如螃蟹走過沙灘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開片的長短無序,呈不規則交錯猶如蟹爪。筆者看法:所謂"蟹爪紋"是在瓷器開片的一條主紋上,另生出一條次紋,形成一個"Y"型(蟹爪),然後在次紋的一邊又生出一條次次紋,形成又一個小一點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樹主幹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樣。其實中國畫技法中創始於宋初的枯樹畫法的一種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來解釋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用蟹爪紋來形容汝官釉面開片卻有不足,因為它只形容了開片的主次及走向,卻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開片。因而有人在考慮這方面時就用"魚鱗紋"或者"冰裂紋"來形容。因此用"蟹爪紋"、"魚鱗紋"、"冰裂紋"來解釋汝官釉面的開片都是只抓住了一點而沒有顧及其餘。而蟬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紋又包含了魚鱗紋或冰裂紋,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蟹爪紋,形容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稀:汝窯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汝窯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於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於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徵。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芝麻支釘釉滿足:。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汝窯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後未經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魚子紋:魚子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狀泛黃有異於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塊。
對魚子紋的解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釉面細小的開片細若魚子。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寫道:”汝窯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土脈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者……”。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我覺得用蟬翼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誇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僅此而己,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所於,魚子紋是汝瓷的非典型特徵。
官窯瓷器
"蔡"字款銘文,塗紫褐護胎釉,色澤深沉。當屬宋朝蔡京{(1047—1126) 字元長,仙遊(今屬福建)人。官至司空,拜太師。}的文房用品 。蔡京為北宋"米蔡蘇黃"書法四大家之一,所用的文房以及其他用品當屬地方官員所送。大家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這裡的生辰綱就是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十萬貫金珠、寶貝、玩器等物,送上東京,與他丈人蔡太師慶生辰。可見當時全國各地官員賄賂蔡京的情形。蔡京亂政專權達二十年之久。鼓吹"豐亨豫大",耗竭國庫資財,把北宋拖到了滅亡的邊緣。史載蔡京在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在北宋將滅逃離京城時,把他平日所積金銀珠寶、文房清玩用船運走,裝了滿滿一大船。為了防備盜匪搶奪,蔡京還將其中的四十擔金銀珠寶寄放到浙江海鹽的族人家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欽宗將蔡京貶為崇信、慶遠軍節度副使,韶州(今廣東韶關)安置,路上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
汝州與寶豐之間 就是汝瓷的遺址! 希望大家多了解汝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