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姓(人口眾多的姓氏)

大姓(人口眾多的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世家大族,人口眾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的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姓
  • 外文名:family name
  • 釋義:人口眾多的姓氏
  • 適用範圍:中國
  • 示例:王  李
詞典釋義,姓氏成因,一是姓出多元,二是國姓,三是貴族優先權,四是賜姓,五是一夫多妻制,六是門閥氏族制度,百家大姓,李姓,王姓,張姓,劉姓,陳姓,楊姓,趙姓,國外大姓,

詞典釋義

⑴姓氏。
⑵指世家大族。《漢書·陳鹹傳》:“所居以殺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輒論輸府。”《新唐書·馮盎傳》:“子寳,聘越大姓洗氏女為妻,遂為首領。” [宋]葉適《終論五》:“欲結合北方大姓、契丹遺種,相率回響以謀大功。”
⑶世界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全球有7000萬人以上的姓氏,如:李、王、張、、陳等。
⑷在某範圍內人數最多、勢力最大的家族。

姓氏成因

中國古今的大姓所以成為大姓,都有不同的原因,其原因有時很複雜,但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姓出多元

它們源遠流長,姓出多元,分布廣泛。以王姓為例,它的來源至少有數十個,其中有黃帝的後代,有王子比干的後代,有虞舜的後代,有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後代。此外,又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媯姓之王等。這樣一來,王姓由於來源眾多,人口自然也就多了。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王姓僅表示血統來源的郡望堂號就有142個,在百家姓中大約是最多的,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陳留等都很有影響。張姓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二是國姓

大姓在歷史上多是國姓,姓這個姓的人統治中國的時間往往很長,從而形成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以秦朝為嬴姓、漢朝為劉姓、晉朝為司馬、隋朝為楊姓、唐朝為李姓、宋朝為趙姓、元朝為孛兒只斤、明朝為朱姓、清朝為愛新覺羅等。另外,遼朝和西遼的耶律等。
陳國為陳姓,出土金文資料作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媯姓,是舜帝姚重華的後代。
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太姬嫁給他,並封之於陳之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後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是西周朝首任舜帝奉祀官。轄地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的亳州。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以國為氏,稱陳氏。遂為陳侯,諡號胡公。胡公媯滿生於商王紂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於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陳胡公陳姓與胡姓的得姓始祖,陳、胡之祖宗姓氏是姚姓。王莽稱帝時追封為陳胡王

三是貴族優先權

在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門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權,從而也導致了人口數量的膨脹。過去,一些朝代徵收人頭稅,無論老少都要交錢。普通百姓有時因為交不起錢,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嬰現象。據研究,這種現象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很普遍,幾乎對勞動力再生產構成威脅。相反,那些帝王之家或名門大姓不僅可以不交稅,還能夠享受各種特權。
比如,在兩漢時期,劉姓人就享受過不交稅、不服勞役的特權。所以,劉姓人在這一時期膨脹很快,迅速崛起。同樣的情況,再如明代的朱姓,在朱元璋開國前人口很少,他的全家人幾乎死光,但在他稱帝以後,由於有三宮六院的女子為他生孩子,結果一下子有了26個兒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時,僅皇族人口就達到19611個,萬曆末年更膨脹到8萬多人。就這樣,在短短的200多年時間裡,朱姓的宗室人口就增長8萬倍。這種超級繁殖速度,便孕育了中國的一些超級大姓。所以說,一個姓氏中的皇帝越多,他的人口數量就越多。

四是賜姓

還有一個原因是賜姓。在相應的王朝中,由於姓國姓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些皇帝還特別開恩,拿自己的姓氏作禮物,賞賜給那些有功的人,形成賜姓現象。而那些被賜姓的人也把它當作一種榮耀,被賜姓後心甘情願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數量。這種情況,在一些大的王朝中是相當普遍的,即使是那些國阼短促的小王朝,也同樣有賜姓現象。

五是一夫多妻制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中國一夫多妻制度的影響。如果沒有這個制度,名門大姓的發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早在黃帝時,他就娶了三位夫人:一個是嫘祖(西陵氏),一個是方雷氏,一個是彤魚氏,一連生了25個孩子。到了秦始皇當皇帝時,就是三宮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計其數。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無論明君昏君,都是這樣。連一些知識分子也跟著湊熱鬧,甚至妻妾成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年輕時因為家境不錯,從外地客居長安,也不嫌長安的物價貴。後來找配偶也要年輕漂亮,能歌善舞,什麼“楊柳小蠻腰,櫻桃范素嘴”,顯示了他的風流倜儻。而即使窮得連鍋都揭不開的杜甫,也還有兩位夫人。這種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平等引發的生育權利不平等,對中國人口向名門大姓的集中無疑也有影響。

六是門閥氏族制度

當然,在某些看似共性的原因中,有些姓氏是例外的,王姓和張姓似乎都是如此。在他們的姓氏當中,並沒有多少當皇帝的,家裡也沒有三宮六院的,為什麼也有那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遠流長、源流眾多以外,門閥氏族制度無疑是王姓、張姓人口大量膨脹的重要原因。
自東漢以後,九品中正制成為社會選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們按照出身和門第分為九等。選拔官吏不看才能,而是看郡望和出身。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弟,即使是個酒囊飯袋,也能升官發財;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即使才華出眾,品學兼優,也很難躋身於社會上層。一時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現象。士族地主地主憑藉著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建立家族體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而異姓家族人口則人丁不旺,沒有太多的發展。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王、張等少數姓氏上。

百家大姓

中國使用的姓氏大約三千餘個,常見姓氏大約三百餘個,其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達十一億左右,約占全國總人數的87%,是中國的主體姓氏。中國百家大姓淵源深厚,名賢輩出,代不乏人,史不絕書。

李姓

李姓為中國第二大姓。相傳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皋陶曾任唐堯的"大理"官,遂以官職為姓,稱"理"氏,商周時改為李姓。唐代李姓大榮,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鮮于、王、張、杜、胡、弘、麻、羅等姓都有被賜姓李的,某些姓氏甚至冒姓李氏。李姓郡望有隴西、趙郡等。
李姓歷史主要名人有:春秋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魏國丞相法家始祖李悝、八仙之首李鐵拐,財神李詭祖,秦國蜀守李冰趙國大將李牧;秦代丞相李斯;西漢大將李廣;隋代工匠李春;唐代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丞相李适之李嶠李泌李吉甫李德裕,大將統帥李孝恭李道宗李靖李晟李愬李光弼李勛,天文家李淳風,學者李延壽李百藥、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南唐國主李煜;西夏君主李元昊;北宋學者李心傳;南宋詞人李清照;濟公李修緣,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李夢陽、醫學家李時珍。近現代則有李鴻章李大釗李達李漢俊李維漢李立三李公朴李宗仁李叔同李四光李先念、李小龍。

王姓

王姓為當代中國第一大姓,天下王姓多尊奉東周靈王太子晉為祖先,也有由王族之後改姓王的,如黃帝虞舜及商周諸王的後裔以王為姓,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王姓郡望有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巨野、大名、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堂邑、河南、比沙、紹興等。
王姓歷史名人有:秦國大將王翦王離;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丞相王陵、陽平侯王禁大司馬王鳳新朝皇帝(建興帝)王莽;東漢丞相王允、哲學家王充、學者王符、詩人王粲;東晉丞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前秦丞相王猛;唐代宰相王圭王方慶王孝傑王晙王璵王縉王涯王播王鐸王摶王溥王徽,詩人王維王之渙宋朝宰相王溥、王旦王欽若王安石王曾王隨、王圭、王黼王淮王爚;金代名道王重陽;元代戲劇家王實甫;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學者王世貞、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學者王鳴盛王先謙王念孫。近現代則有王韜王國維王亞南王稼祥等。

張姓

張姓為當代中國第三大姓,相傳出自黃帝第五子揮的後代。因揮發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官。弓正亦即弓長,合為"張"字,後人便以此為姓。張姓郡望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
張姓歷史名人有:戰國縱橫家張儀;西漢謀臣張良、使臣張騫;東漢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名道張道陵;蜀漢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張鄶;南梁畫家張僧鯀;唐代丞相張說、張九齡、詩人張籍、張若虛、書法家張旭;北宋畫家張擇端;明代大學士張居正、名道張三豐;清代大學士張玉書、張廷玉、學者張澍。近現代則有張之洞、張作霖、張學良、張聞天、張元濟、張自忠、張治中、張大千等。

劉姓

劉姓是現代中國第四大姓,相傳主要為陶唐氏的後裔,因封於劉而以為氏。漢朝賜婁、項等姓為劉,匈奴單于後代及屠各部獨孤氏也有冒姓和改姓劉氏的。劉姓郡望有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廣平、高平、東莞、高唐、臨淮、琅邪、東海、南郡、范陽、東萊、丹陽、武功、濮陽、尉氏、濟陰、京兆、廬陵、南康、譙郡、河南等。
劉姓歷史名人有:御龍氏劉累劉康公、西漢高祖皇帝劉邦、漢武帝劉徹、經學家劉向劉歆;更始帝劉玄,東漢皇帝劉秀劉協;蜀漢皇帝劉備劉禪;前趙皇帝劉淵劉聰;劉宋皇帝劉裕、後漢高祖劉知遠,北漢世祖劉崇,臨川王劉義慶淮南王劉安;胡夏皇帝劉勃勃;劉齊皇帝劉豫,燕國皇帝劉守光,西晉名將劉琨,南梁文藝理論家劉勰;隋朝名將劉方,唐朝宰相劉仁貴,唐代學者劉知幾、詩人劉長卿劉禹錫;北漢皇帝劉曼,南漢皇帝劉龑;北宋學者劉散、劉恕;南宋詩人劉克莊;明代謀士劉伯溫、學者劉宗周;清代學者劉獻廷、書法家劉墉、文學家劉鄂。近現代則有劉坤一劉銘傳劉錦棠劉公劉志丹劉少奇劉伯承劉華清劉師培劉大白劉天華劉半農劉海粟劉大傑劉白羽劉德華劉歡,黃色閃電劉翔劉國梁劉璇;越南占城國王劉繼宗

陳姓

陳姓為當代中國第五大姓,相傳出自姚姓,是舜帝裔孫胡公滿的後代。西周武王封胡公滿於陳,胡公因此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此外,晉代有高姓、北魏有侯莫陳氏、唐代有帛姓和曹姓、元代有高姓、明代有黎朝後裔及西域胡人,改姓或冒姓陳。陳姓郡望有潁川、江州、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陳姓全球人口9000多萬。
陳姓歷史名人有:陳國陳胡公東漢詩人陳琳;西晉學者陳壽南朝陳陳皇帝陳霸先陳叔寶;唐代詩人陳子昂;北宋詩人陳師道、音韻學家陳彭年;南宋思想家陳亮、藏書家陳振孫;明代學者陳邦瞻、文學家陳子龍。近現代則有陳啟源、陳寶箴、陳天華、陳獨秀、陳布雷陳立夫、陳果夫、陳誠、陳望道、陳毅、陳庚、陳嘉庚、陳垣、陳寅恪、陳景潤等。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陳獨秀;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

楊姓

楊姓為當代中國第六大姓,相傳出自西周公族唐叔虞。唐叔虞受封於晉,其後人有羊舌氏和楊氏兩支。春秋末晉國發生六卿之亂,楊氏後裔南逃華山仙谷,落籍為弘農華陰人,是為後世楊姓的最大支派。楊氏郡望除弘農華陰外,尚有天水、四知、棲霞等。
楊姓歷史名人有:戰國思想家楊朱;隋代皇帝楊堅、楊廣、重臣楊素;唐代丞相楊炎、詩人楊炯;吳國皇帝楊行密;北宋大將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學者楊時、文學家楊億;南宋詩人楊萬里;明代重臣楊溥、楊榮、楊士奇、楊一清、文學家楊慎;清代學者楊守敬。近現代則有楊銳、楊深秀、楊杏、楊杏佛、楊虎城、楊靖宇、楊小樓、楊開慧、楊小燕、楊得志、楊成武、楊樹達、楊朔、楊振寧、楊利偉等。

趙姓

趙姓為當代中國第七大姓,相傳出自少昊一支的贏姓部落。少吳裔孫造父為周穆王巡遊駕車有功,被賜以趙城作為食邑。其子孫世居趙城,並以食邑名為姓氏。秦滅趙國後,趙姓族人分為邯鄲、東武城和天水三支。至宋代,趙姓的最大支派為涿郡趙氏和天水趙氏。趙姓郡望除涿郡、天水外,尚有南陽、金城、下邳、潁川等。
趙姓歷史名人有:趙國大將趙奢、趙括;秦代重臣趙高;西漢皇后趙飛燕、大將趙充國、農學家趙過;東漢學者趙歧、文學家趙壹;蜀漢大將趙雲;北宋皇帝趙匡胤趙佶、丞相趙普;南宋皇帝趙構、學者趙明誠;元代書畫家趙孟j頤;清代學者趙翼、文學家趙執信。近現代則有趙九章趙世炎趙尚志趙樹理、趙朴初、趙丹、趙紫等。

國外大姓

此處主要論述英語民族姓氏,英語民族的姓氏多達150萬個。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1992年發表的論文《英語姓名論》中指出:常見的英語姓氏有3000個左右,數量上居前十位依次為史密斯(Smith)、瓊斯(Jones)、威廉士(Williams)、布朗(Brown)、戴維斯(Davis)、詹森(Johnson)、安德森(Anderson)、泰勒(Taylor)、托馬斯(Thomas)和埃文斯(Evans);其人數大約占英語民族人口的一半。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這十大英語姓氏目前仍保持同樣的排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