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姓(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姓之一,其源流分別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後裔;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源於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國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後;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台的後裔答失蠻察,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以及出自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和蒙古族伊克氏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源於滿族,出自滿族赫舍里氏和達呼哩氏;源於朝鮮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姓
  • 先祖:炎帝
  • 郡望:渤海郡、遼東郡
  • 堂號:渤海堂
姓氏淵源編輯,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得姓始祖編輯,遷徙分布編輯,郡望堂號編輯,郡望,堂號,歷史名人編輯,大撻不野,乞乞仲象,大祚榮,大武藝,大欽茂,大元義,大華璵,大嵩璘,大元瑜,大言義,大明忠,大仁秀,大彝震,大玄錫,大瑋瑎,大諲撰,

姓氏淵源編輯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後裔,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據史籍《史記·帝王世紀》說:公元前三十世紀,“神農氏姜姓,初都陳”。史籍《陳州府志·敘》中記載:“陳為伏羲氏建都地,神農氏因其舊而都之,故名之曰陳。”濉陽自此始稱“陳”。典籍《中國姓氏大全》一書中說:炎帝神農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陝西歧山的東面,是渭河的支流,遂以姜為姓。姜姓後苗裔有烈山氏、共工氏等。夏禹的大臣四岳是姜隆發展下來的胞族,後代有齊、呂、申、許四個分支。如齊氏始祖太公望呂尚,東海上人(東夷之士)。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水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
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支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尚佐武五平商而有天下,周武王封師尚父於塋邱,國號齊,子孫以國為氏。似此,出自姜姓的還有:封氏、文氏、充氏、賴氏、章氏、聶氏、許氏、呂氏、桓氏、崔氏、鮑氏、丁氏、東宮氏、福氏、甫氏、公孫氏、紀氏、高氏、焦氏、井氏、盧氏、露氏、略氏、駱氏、龔氏、麗氏、年氏、穆氏、農氏、平氏、其氏、強氏、專氏、慶氏、丘氏、鈄氏、桑氏、沙氏、山氏、尚氏、神氏、司氏、向氏、酈氏、逢氏、台氏、棠氏、望氏、獻氏、斜氏、牙氏、晏氏、藥氏、陽氏、岳氏、怡氏、移氏、易氏、榆氏、淵氏、州氏、舟氏、柱氏、大氏、大庭氏烈山氏、玄氏、訾氏、查氏、淳于氏、申屠氏等六十餘姓。在炎帝神農氏時期,以火德王元年,公元前6489年壬子~前6350年辛未在位一百年,壽一百八十一歲。在史籍《春秋命歷序》記載:“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年”。在魏、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崛起於中國北方的粟末靺鞨人(女真族以及其他北方民族)皆自稱為大庭氏後裔,尊炎帝為共同的得姓始祖。號稱大庭氏的炎帝傳政五代(後人考證為八代),其後裔有遷徙至中國北部地區者,逐漸與當地土著融合,他們取祖先炎帝的稱號“大庭”為姓氏,後將複姓“大庭”省文簡化為單姓“大”,形成了大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風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太昊伏羲氏之後裔有諸多以大字領頭的複姓,如大騩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陸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業氏、大戴氏、大連氏、大廉氏、大費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約有二十四個之多,後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大”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國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稱謂為氏。唐朝時期,古渤海王國的開國之主是大祚榮,公元699~719年在位。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他是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之子。高句麗滅亡後,大祚榮在大周則天皇帝武曌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於營州地方擁兵自立,並於大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割據其地自封為王,建震國,自稱震國王。
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大祚榮接受唐朝招安,向唐王朝稱臣,實現了與唐王朝的和解,並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封冊,成為渤海郡王,同時兼領“忽汗州都督府”都督的職務。大祚榮建國後,極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稱臣修好之外,也盡力保持與突厥、契丹、新羅和日本的友好關係。由於渤海國位處強國之間,所以成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個政權之間的緩衝區。正是由於大祚榮的睦鄰政策,才使渤海國得以在初唐之時保持獨立。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大祚榮被刺殺,其王位由兒子大武藝武王繼位,大祚榮被追封為大震國(渤海國)太祖高王。在古代渤海國舍利女真語中,“大”就是泉水的意思,讀音作dā(ㄉㄚ),在女真語中用來尊稱長輩,在後來的滿族索倫語中則讀為dū(ㄉㄨ)音。古渤海國後被契丹族所滅,其國王族貴胄皆以先王姓氏為傳,有稱大氏者,世代相傳,至明、清時期,逐漸演化為大佳氏、達佳氏、戴拉氏、戴佳氏等,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大氏、戴氏、代氏、艾氏等。
滿族大氏族人皆尊奉大祚榮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
出自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台的後裔答失蠻察,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答失蠻察,突厥語為Danishmendji,公元?~1348年待考,蒙古族,全名為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為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台的後裔,著名西部蒙古(西察合台汗國)第一代可汗,答氏鼻祖之一。察合台汗國,原為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路與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今 日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初時建都於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察合台汗國君主孛兒只斤·都哇與窩闊台汗國君主孛兒只斤·海都聯合,屢與元朝軍隊爭戰,在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一朝,戰爭始終未斷,並一度攻占漠北的哈拉和林(今蒙古國杭愛省西北部)。直至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勢力音內亂衰敗,才開始與孛兒只斤·海都之子孛兒只斤·察八兒一起,與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講和。新即位的孛兒只斤·拜延忽里軟弱無能,完全聽命於異密迦茲罕,迦茲罕遂以拜延忽里汗的名義一攬汗國大權,迅速統一了河中地區,之後開始對波斯王朝進行軍政干涉。直至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迦茲罕被切齒痛恨的孛兒只斤·答失蠻察後裔族人暗殺,西察合台汗國內部立即陷入一派混亂,整個河中地區又回復到無政府狀態。
在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的後裔子孫中,於明朝時期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冠為漢姓者,稱答氏、達氏、大氏,為蒙古族大氏、答氏、達氏之先,世代相傳。蒙古族大氏大多尊奉答失蠻察汗為得姓始祖。
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女真族領軍元帥,叫完顏·巴絲卜花,亦稱完顏·巴斯不花,其大翰耳朵即首夫人叫答答氏,出自蒙古答答氏部落。答答氏部落,其實就是蒙古的韃靼部,亦稱塔塔爾部、達怛部、達旦部、達達部、達靼部等,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漢譯稱謂,“韃靼”之名始於唐朝時期,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在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等,歷史學家們一般認為他們都是柔然民族的餘部。韃靼族人主要分布於中亞、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而中國大陸上今少數民族之一的塔塔爾族,就是源自來自今俄羅斯等東歐地區的韃靼部人。
從明朝時期開始,許多居於中原地區的韃靼部人中,以及完顏·巴絲卜花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部落名稱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大氏、答氏、達氏等,世代相傳,主要分布於今陝西省的岐山地區和甘肅省的涇川地區。
出自蒙古族伊克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伊克氏,亦稱依克氏,漢義就是“大”。在蒙古族伊克氏族人中,明朝時期即有以其姓氏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大氏,世代相傳。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
出自滿族赫舍里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和金舊部“紇石烈”,以部為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為氏族大邦,人數眾多。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世居庫昆地方(今北京永定河流域),為金末元初入元籍者,仍與滿族赫舍里氏同宗同源。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錫伯族赫舍里氏多冠漢姓為大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滿族達呼哩氏,滿語為Dahuri Hala,以族為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大氏、達氏。

第六個淵源

源於朝鮮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今山東省的壽光縣有個村落名叫大家窪,主要住民為朝鮮族,本源即為古渤海國王族大氏貴族後裔,唐朝後期融入高麗朝鮮(고려왕조),即王氏朝鮮,仍稱大氏,世代相傳,成為朝鮮族大氏一族。因此,該支朝鮮族大氏,與滿族大氏一族實際上是同宗同源。

得姓始祖編輯

炎帝、大祚榮、孛兒只斤·答失蠻察、完顏·巴絲卜花(完顏·巴斯不花)。

遷徙分布編輯

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八十三位,以渤海、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編輯

郡望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國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編輯

大撻不野

(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完顏宗乾皇妃大氏之父;渤海人(今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著名金國將領、重臣。

乞乞仲象

(公元?~?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典國之主,渤海世祖烈王(追封),在位時間從公元?~?年為期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祚榮

(公元?~719年),靺鞨族(女真族),乞乞仲象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開國之主,渤海太祖高王,在位時間從公元699~719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武藝

(公元?~73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二代國主,渤海光宗武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19~737年為期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欽茂

(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武藝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三代國主,渤海世宗文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37~794年為期五十七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元義

(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族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四代國主,渤海廢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僅數月,終年歲數待考。

大華璵

(公元?~794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五代國主,渤海仁宗成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794年為期數月,終年歲數待考。

大嵩璘

(公元?~80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欽茂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六代國主,渤海穆宗康王,在位時間從公元794~809年為期十五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元瑜

(公元?~812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七代國主,渤海毅宗定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09~812年為期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言義

(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大元瑜之弟;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八代國主,渤海康宗僖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2~818年為期七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明忠

(公元?~819年),靺鞨族(女真族),大嵩璘之子;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九代國主,渤海哲宗簡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18年為期半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仁秀

(公元?~830年),靺鞨族(女真族),大祚榮之弟大野勃之四世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代國主,渤海聖宗宣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18~830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彝震

(公元?~857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一代國主,渤海莊宗和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30~857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玄錫

(公元?~893年),靺鞨族(女真族),大仁秀之孫;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三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71~893年為期二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瑋瑎

(公元?~906年),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第十四代國主,渤海明宗景王,在位時間從公元893~906年為期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

大諲撰

(生卒年待考),靺鞨族(女真族);渤海人(今吉林敦化敖東城)。著名唐朝時期渤海王國末代國主,渤海哀王,在位時間從公元906~926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