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漢語漢字)

墳(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墳,fen,

(1) 形聲。從,( bēn)聲。本義:大防。

(2) 同本義[embankment]

指墳墓墳土的意思,來源於“墳,墓也。――《說文》。

按,此字本訓大防也。墳,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方言十三》。註:“墳取名於大防也。”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註:“土之高者謂之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墳
  • 拼音:fen
  • 倉頡:GYK
  • 筆順編號:1214134
  • 繁體:墳
基本信息,用法例句,其他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fén 部首:土,部外筆畫:4,總筆畫:7
五筆86&98:FYY
倉頡:GYK
筆順編號:1214134
四角號碼:4014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75F
國標碼:B7D8⑴ 墳 fén
墳
⑵(形聲。從土,賁(bēn)聲。本義:大防)
⑶同本義。
墳,大防。――《爾雅·釋丘》
墳莫大於河墳。――《爾雅釋地》
遵彼汝墳。――《詩·周南·汝墳》。傳:“大防也。”
⑷註:“或曰河墳,汝墳、淮墳也。”
⑸土堆。
崇墳夷靡。――潘岳《射雉賦》。註:“今呼為塘。”
登大墳以遠望兮。――屈原九章·哀郢
⑹又如:墳家(用土堆成的墳包)
⑺通“濆”。水邊;沿河的高地。
墳,地大也,青幽之間,凡土而高大者謂之墳。――《方言》
墳衍之廣陸兮。――王粲登樓賦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周南·汝墳》
墳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管子·地員》
⑻特指墳堆,墳墓
墳,墓也。――《說文》。按,此字本訓大防也。
墳,冢。秦晉之間謂之墳。――《方言十三》。註:“墳取名於大防也。”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註:“土之高者謂之墳。”
郭門直視,但見近與墳。――《古詩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上》
不治墳,欲為省。――《史記·文帝本紀》
吾往河陽省墳墓。――唐·韓愈《祭十二郎文》
⑼又如:墳兆(墳墓之間的界域);墳陵(帝王的陵墓)
⑽古代典籍名。
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
⑾又如:墳典(墳策、墳籍、墳素,都泛指古書,古籍)
⑴墳 fén
⑵起土堆;築墳。
漸就壤墳。――《後漢書·明帝紀》。註:“起也。”
⑶又如:墳土(墓葬)⑷劃分。
墳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楚辭·天問
⑴墳fén
⑵大。
牂羊墳首。――《詩·小雅·苕之華
墳燭庭燎。――《周禮·司烜氏》。註:“大也。”
⑶又如:墳燭(大火炬);墳首(大頭);墳倉(大糧倉)
⑷順從的。
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管子》
墳包。
墳墓地面部分的圓錐形土堆
墳場fénchǎng∶墳地;停放屍體的院子或圍場
墳地 féndì: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墓所在地;供埋葬或建墳墓的地方。
墳堆fénduī:墳上圓錐形土堆
墳墓 fénmù:安葬死者的墳頭與墓穴
墳山fénshān:用做墳地的山。泛指墳地。也指墳墓;高大的墳頭
墳頭 féntóu:墳墓在地表部分,多為土堆,亦有磚石砌壘者
墳塋fényíng:墳地;墳墓
墳冢fénzhǒng:用土堆成的墳包
⑴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墓。~地。~冢。~塋(墳地,墳墓)。
⑵水邊高地:汶~。
⑶大:~首。~燭。
⑷古代的典籍:~典。~籍。

用法例句

⒈墓碑,墓石置於墳墓上作為記號的石頭;墓石。
A stone placed over a grave as a marker; a tombstone.
⒉ 鏡頭轉換到一座墳墓。
The scene shifted to a sepulcher.
⒊ 你繼續這樣大量吸菸,就是在自掘墳墓。
You are just digging your own grave if you go on smoking so heavily.
⒋ 她把這束花放置在新鋪上草皮的墳墓上。
She laid the bouquet on the newly turfed grave.
⒌ 你千萬別穿戴成那樣子出去. 那會讓你祖母躺在墳里也不得安生。
You can't go out dressed like that. It's enough to make your grandmother turn in her grave!

其他解釋

《漢語大詞典》
墳1 [fén ㄈㄣˊ]
[《廣韻》符分切,平文,奉。]
亦作“ 坆2 ”。“ 墳1 ”的繁體字。亦作“ 隫1 ”。
⒈堤岸;水邊高地。《詩·周南·汝墳》:“遵彼 汝 墳,伐其條枚。”孔穎達疏:“墳,大防。”《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朱熹集註:“水中高者曰墳,《詩》‘ 汝 墳’是也。” 南朝 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2.墓之封土隆起者。後泛指墳墓。《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鄭玄註:“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古,謂 殷 時也。土之高者曰墳。” 唐 溫庭筠 《過陳琳墓》詩:“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元趙孟頫《岳鄂王墓》詩:“ 鄂王 墳下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 黃羅集 鄉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3.築墳。唐 韓愈 《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壙於丁巳,墳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4.大。參見“墳燭”、“墳首”、“墳倉”。5.順從貌。《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戴望註:“墳,順貌。或刑賞之,莫敢違逆。若子之從父,家之從長。如此者,禮義明故也。”6.劃分。《楚辭·天問》:“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王夫之通釋:“洪泉,洪水。窴,與填通,塞也。九則,九州田賦九等之式。墳,分也。言 禹 平水土,定則壤,用何道也,順其理而已。”7.三墳的簡稱。亦以泛稱古代的典籍。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之一:“顯允陸生,於今尠儔。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清 王韜 《〈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覩邱墳,所與交接者,又絕少當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詩?”8.姓。見《新編千家姓·習慣用姓》。
墳2 [fèn ㄈㄣˋ]
[《廣韻》房吻切,上吻,奉。]
“ 墳2 ”的繁體字
⒈土質肥沃。《書·禹貢》:“厥土黑墳。”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有膏肥也。” 晉 潘岳 《藉田賦》:“沃野墳腴,膏壤平砥。” 清戴名世《記紅苗事》:“沃土黑墳,種粳稻絕美,餘惟種黍稷麻菽。”2.高起。《國語·晉語二》:“公至,召申公獻。公祭之地,地墳。”韋昭註:“墳,起也。” 宋蘇軾《東坡志林·先夫人不許發藏》:“其後某官於 岐 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寸。” 魯迅 《墳·人之歷史》:“特動植之遭開闢,非止一回,每開闢前,必有大變,水轉成陸,海墳為山。”
墳土】指墓葬。《後漢書·明帝紀》:“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
墳山】1.用做墳地的山。泛指墳地。《儒林外史》第九回:“小的老子看著墳山,著實興旺,門口又置了幾塊田地。”《花月痕》第五一回:“昨宿墳山,老伯諱諱垂誨,促令進城。”周立波《禾場上》:“做墳山的地可以留下,不必入社。”2.高大的墳頭。3.墳墓後的土圍子。也叫墳山子。
墳井】謂家鄉,故土。唐沈亞之《省試策三道·第三問》:“失其產者,吏督其不奉而賦歲以重,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亡者之賦又均焉。”
墳田】舊時私人用作埋葬死者的田地。茅盾《手的故事》:“八少爺,又下鄉了么?墳田查得差不多了罷?”洪深《香稻米》第二幕:“什麼債欠得多,利錢背得重,種的不過是三畝半人家的墳田,要自己完錢糧,還要每畝出四塊錢的佃租!”
墳史】指典籍史書。《魏書·裴延儁傳》:“涉獵墳史,頗有才筆。”《新唐書·文藝傳中·劉憲》:“時玄宗在東宮,雅意墳史。” 宋陸游《賀黃樞密啟》:“加之博極墳史,得興亡治亂之由;綜練典章,識沿革始終之際。”
墳丘三墳九丘的並稱。亦泛指古代典籍。漢 應瑒 《文質論》:“覽墳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制。”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之一:“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墳包】墳墓;墳堆。沙汀《堰溝邊》:“一個身材高大,拖著兩片沙白鬍子的老人,從另一條路上叫住了他;接著橫過一片麥地走來,蹲在路邊一個墳包上面。”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九章:“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地堡,象亂墳包似地一時看不出頭緒。”
【墳寺】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築物。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公既登政路,法當得墳寺。”《宋史·徽宗紀二》:“甲寅,詔奪 元佑 輔臣墳寺。”
【墳地】埋葬死人的地方;墳墓所在地。《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蒯公 的公子 蒯敬共 與豪戶 查 家爭墳地疆界,嚷罵了一場。”《新華月報》1950年第3期:“沒收地主土地及徵收富農出租土地時,墳地及墳地上之樹木一律保護不動。”
墳兆】墳墓之間的界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公孫九娘》:“但見墳兆萬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鳴,駭人心目。”
墳羊】古謂土中所生之怪。《史記·孔子世家》:“ 丘 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裴駰集解引唐固曰:“墳羊,雌雄未成者也。” 漢 張衡 《思玄賦》:“經重陰乎寂寞兮,愍墳羊之潛深。”
墳花】古代祭祀帝王陵園寢廟用的紙花。用紙錢紮成,加以裝飾彩繪。又稱寶花。《清會典·禮部·祠祭清吏司》:“清明祭埽,不得插用墳花。”
【墳丘】墳墓。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二折:“哥哥若不到時,我靈車不動,不入墳丘。” 李冰 《你和我們生活在一起》詩:“如今你的墳丘象路碑一樣屹立在這裡,指引千萬女孩向那幸福走去。”
墳典三墳、五典的並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書>;序》:“討論墳典。”《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幼與同好鐫墳典於第廬。”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先生既窮觀墳典,又兼綜奇秘。”《新唐書·薛元超傳》:“惟殿下罷馳射之勞,留情墳典,豈不美歟!” 宋 蘇軾 《求婚啟》:“稟粹德門,教成家廟。中郎墳典之付,豈在他人?”章炳麟《再與劉光漢書》:“自頃輈張,退息墳典,匈懷相契,獨有黃生。”
【墳封】墳上的封土;墳墓。《後漢書·獨行傳·范冉》:“墳封高下,令足自隱。”
墳埏】墓道。《漢武故事》:“葬 茂陵 ,芳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
墳衍】指水邊和低下平坦的土地。《周禮·夏官·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賈公彥疏:“水涯曰墳,下平曰衍。” 漢 王粲 《登樓賦》:“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文選·潘岳<;射雉賦>;》:“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李善註:“言周行丘陵,因其墳衍,以為疆界,分而護之,不相侵越也。”
墳首】大頭。《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毛 傳:“墳,大也。” 朱熹 集傳:“羊瘠則首大也。”一說,“墳”當讀羒羊之“羒”,即雌羊。參閱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墳院】猶墳園。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消不的你請我墳院裏坐一坐,教你祖宗都得生天。”
墳素】泛指古代典籍。《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敷陳墳素,坐而論道。” 晉 潘岳 《閒居賦》:“傲墳素之場圃,步先哲之高衢。”《南齊書·高帝紀上》:“自 軒黃 以降,墳素所紀,略可言者,莫崇乎 堯 舜。”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引》:“夫以霸閏之朝,草莽之士,猶或拮据墳素,忝竊雌黃。”
【墳2起】凸起,高起。《書·禹貢》“厥土黑墳” 孔 傳:“色黑而墳起。” 宋蘇轍《息壤》詩:“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墳起成高邱。” 清趙翼《疽發於背醫來以刀割治作詩志痛》:“初謂癬疥不足憂,旋復墳起如贅疣。”葉聖陶《歡迎》:“搬運行李貨物的工人,露出他們筋肉墳起的手腕,推著小鐵輪的車子,象機器一般地向月台走來。”
墳索】三墳八索的並稱。亦泛指古代典籍。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窮覽墳索,著述粲然,可謂立言矣。”《周書·庾信傳論》:“若乃墳索所紀,莫得而雲,《典》《暮》以降,遺風可述。” 唐陸龜蒙《奉和襲美二游詩》:“日既不暇給,墳索何由專。”
墳倉】大糧倉。《韓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墳倉。”
墳記】古代的典籍和記載。《後漢書·方術傳序》:“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
【墳冢】亦作“ 墳冢 ”。
墳墓。後蜀何光遠《鑒誡錄·鬼傳書》:“ 蜀 人呼老弱為波,墳冢為塊。”《三國演義》第六回:“﹝董卓﹞又差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寳。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劉大白《淚痕之群》詩:“掘好了墳冢,把思想埋葬了,但是她一瞬間就破冢而再生了。”
【墳陵】1.帝王的陵墓。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 昆 ,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 惠公 孝公 ,並是 穆公 之後,繼世之君矣,子孫無由起宮於祖宗之墳陵矣。” 宋孔平仲《續世說·直諫》:“惟陛下思之,將何聖顏以見 唐 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墳陵?”2.代指祖先。《北齊書·任城王湝傳》:“下官 神武帝 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獨存,逢宗社顛覆,今日得死,無愧墳陵。”《周書·齊煬王憲傳》:“今日得死,無愧墳陵。”
【墳堆】猶墳墓。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到清明節的一天,平原上所有的墳堆,就都插了白紙錢了。”
墳圈】墳地,墓園。《紅樓夢》第四二回:“妞妞兒只怕不大進園了。比不得我們的孩子,一會走,那個墳圈子裏不跑去?” 孫盛才 《抗糧》:“打村前的柳樹林,可以通向村後的墳圈。”
【墳庵】設於墓地的廟庵。唐吳融《冤債志·庵僧化蕈》:“徽州城外三里, 汪朝議 家祖父墳庵在焉。紹興間招僧惠洪住持。” 宋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 唐 末,一山寺有僧臥病久,因自題其戶……適有部使者經從過寺中,見其題,因詢其詳,惻然憐之,邀歸墳庵,療治之。”
【墳場】墓地。田間《我的歌》:“看紅色的宮牆上,革命者的墳場上,一位革命的女神,高舉她的紅旗。”
墳策】指典籍。《後漢書·儒林傳序》:“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
墳腴】肥沃的土地。晉 潘岳 《藉田賦》:“沃野墳腴,膏壤平砥。”
【墳冢】見“ 墳冢 ”。
【墳墓】1.古時稱墓之封土成丘者為墳,平者為墓;對稱有別,合稱相通。後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常特指祖墳。《周禮·地官·大司徒》:“安萬民,一曰媺宮室,二曰族墳墓。”《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南史·虞寄傳》:“且兵革已後,人皆厭亂,其孰能棄墳墓,捐妻子,出萬死不顧之計,從將軍於白刃之間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四回:“你看築起鐵路來,墳墓也要遷讓呢,何況祠堂!”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十一章:“楊雪的墳墓就在 松風裡 的南山上。”2.古星名。屬危宿,共四星。《星經》:“墳墓四星,在危下。”《隋書·天文志中》:“虛南二星曰哭,哭東二星曰泣,泣、哭皆近墳墓。”
墳碑】墓碑。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九場:“要是我有不測長和短,就在那胡橋鎮上立墳碑。”
墳園】陵園;墓地。《醒世恆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二十年前時,你爺去掘一家墳園,揭開棺材蓋,屍首覷著你爺笑起來。”田間《在高山旁》詩:“烈士的墳園上,紅花已經開放。” 沙汀 《煩惱》:“ 劉久發 嘆息著,順下鋤頭在墳園拜台上坐下來。”
【墳塋】墳墓;墳地。《後漢書·竇融傳》:“詔右扶風修理 融 父墳塋,祠以太牢。” 晉 潘岳 《西征賦》:“眷 鞏 洛 而掩涕,思纏緜於墳塋。”《宋書·王弘傳》:“朕薄巡都外,瞻覽墳塋,永言想慨,良深於懷。” 清孔尚任《桃花扇·餘韻》:“如今好了,也是我老漢同些村中父老,檢骨殯殮,起了一座大大的墳塋,好不體面。”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去看看我們 裙子 的墳塋,就在北門外。”
墳窠】墓穴。清洪升《長生殿·冥追》:“將肉質護泉窩,教魂魄守墳窠。”
墳台】墳前用以供放祭品之台。郭沫若《虎符》第三幕:“那墳台上有一把鋤頭,請你把它掩藏起來。”
墳墩】方言。墳頭。戴沛霖 陶瑞 《嚮往》三十:“ 小蓮 拖著沉重的雙腳,向一丘長滿荒草的墳墩走去。”
墳壇】墳前的祭壇。宋洪邁《容齋三筆·土木偶人》:“ 趙德甫 作《金石錄》,其跋 漢 居攝 墳壇二刻石云:‘其一 上谷 府卿墳壇,其一 祝其 卿墳壇。曰墳壇者,古未有土木像,故為壇以祀之。兩漢時皆如此。’”俞樾《茶香室三鈔·桃俊》引 南朝 梁陶弘景《真誥》“ 桃俊 字 翁仲 ”自註:“今冢在 錢唐 臨平 ,墳壇歷然。” 魯迅 《集外集·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詩:“墳壇冷落將軍 岳 ,梅鶴淒涼處士 林。”
【墳頭】埋葬死人之後在地面上築起的土堆,也有用磚石砌的。《水滸傳》第三二回:“大路上有一乘轎子,七八個人跟著,挑著兩個盒子,去墳頭化紙。”《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將來我撒手一走之後,叫我們姑爺,在我墳頭裏,給我立起一個小小的石頭碣子來。”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二章:“一直鬧到晌午大錯,才將死鷹送到墓地埋了。據說,比莊稼人的墳頭大好幾倍。”
墳燭】大燭。《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鄭玄 註:“故書墳為蕡。鄭司農云:蕡燭,麻燭也。玄 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
墳壘】墳墓。唐元稹《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前年孟亡,今年仲死,撫視遺孤,瞻望墳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趙城虎》:“墳壘方成,虎驟奔來,賓客盡逃。”
墳隴】1.墳墓。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谷水》:“其澤野負源夾郭,多墳隴焉。” 明梁辰魚《浣紗記·吳刎》:“ 吳王 既死,當高其墳隴,多其封樹,以國君之禮葬於 秦 餘杭山 之下。” 清 姚梅柏 《雙頭牡丹燈記》:“伏念某殺青為骨,染素成胎,墳隴埋藏,是誰作俑而用面目?”2.指祖墳。《周書·柳霞傳論》:“ 柳霞 立身之道,進退有節。觀其眷戀墳隴,其孝可移於朝廷。”
墳壚】高起的黑色硬土。《書·禹貢》:“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孔穎達 疏:“壚,音盧,《說文》黑剛土也。”《史記·夏本紀》:“荊河惟 豫州 :伊 、 雒 、 瀍 、 澗 既入於 河 , 滎播 既都,道 荷澤 ,被 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 明唐順之《<;江陰縣新志>;序》:“夫其田賦高下之異等,墳壚黎赤之異壤,九鎮九澤之異名,而五戎八蠻之異服,其列而載之可也。”
【墳壠】見“墳壟”。
【墳壟】亦作“墳隴”。
墳墓。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陵》:“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墳壟各稱陵也。” 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二:“ 蜀 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墳壠,民人迸竄。” 宋 蘇轍 《石鼓》詩:“ 宣王 沒後墳壠平, 秦 野蒼茫不知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墳壠湮沒,莫可辨識。”
墳壤】墳地。清劉大櫆《游大慧寺記》:“寺之西,墳壤纍纍,而石人石獸,巍然夾侍於前,大抵 雄 族親之冢也。”
【墳2壤】肥沃的土壤。《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糜。” 清黃景仁《泗州喜洪大從姑孰來》詩:“推窗納 揚 徐 ,披圖驗墳壤。”
墳飄】方言。上墳時掛在墳頭的一種紙錢。沙汀 《淘金記》十四:“一天上午,寡婦去買絲線,手上拿了幾帖墳飄,因為過幾天就是冬至節了。”
墳籍】古代典籍。《後漢書·郭太傳》:“﹝ 郭太 ﹞就 成臯 屈伯彥 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新唐書·褚亮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墳籍之始,肇自 羲 黃 ,盛於 周 漢 ,衍於 梁 晉 ,極於 隋 唐。” 章炳麟 《文學說例》:“兩 宋 以降,斯道漸普,然有所述作,猶號曰古文辭,其稱謂不能無取於墳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字部】墳
〔古文〕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符分切,音汾。《說文》墓也。《禮·檀弓》古者墓而不墳。《注》土之高者曰墳。《衡山志》楚靈王之世,衡山崩,而祝融之墳壞,中有營丘九頭圖。《張衡·思𤣥賦》賭有黎之圮墳。《注》有黎,祝融也。
又水涯曰墳,大防也,所以扞水。《詩傳》辛受無道,商人慕文王而歸之,賦汝墳。
又《白虎通》三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始也。《孔安國·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左傳·昭十三年》左史倚相,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又大也。《周禮·秋官》司烜氏共墳燭。
又與羵同。《魯語》土之怪曰墳羊。
又《廣韻》《正韻》房吻切《集韻》《韻會》父吻切,𠀤音憤。土膏肥也。《書·禹貢》白墳,黑墳,赤埴墳。見土字注。
又《集韻》部本切,音笨。土沸起也。《左傳·僖四年》公祭地,地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