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是2009年雲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九天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 作者:九天文化
  • ISBN: 9787541432774
  • 定價:¥44.00
  • 出版社: 雲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7-1
  • 開本:16開
五大文明,圖書目錄,

百科名片

早在17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在距今50萬年前,人類還處在很原始的生活狀態,但中華文明的火種已經被北京人點燃。先人們從茹毛飲血到火的使用、從刀耕火種到採桑種麻、從結繩記事到創造文字……他們用智慧讓中華文明之火越燃越旺,如朝陽般出現在世界的東方。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年的歷史淵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無所不包。不過,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發表觀點:《上下五千年》的明朝歷史基本全是胡扯,《明朝那些事兒》才是對的,真實的,,如“崇禎袁崇煥”,《上下五千年》稱是皇太極離間計,而當年明月極力反駁,稱“崇禎能搞倒魏忠賢,還會受離間計騙嗎?那是清朝史官有意突出清朝滿族人的智慧,實質是明朝奸臣溫體仁所為。”

五大文明

在現代考古學、人類學意義上,“文明”與“文化”兩個術語的定義不同,“文化(culture)”是自從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使用工具以來創造物的總稱。考古學研究中的專門術語,用以表示考古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遺存中)所觀察到的共同體。文化一詞本有不同含義,一般指人類社會在科技、文藝、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達到的總成就,如中國文化、文化遺產等。但考古學的文化,有特定的含義,專指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共同地區、並且具有共同的特徵的一群遺存。例如在考古中,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經常在一定地區的某一類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係的遺存,即可以稱為一種“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則相對於“野蠻”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認需具備
(1)政治上的國家權力機構
(2)經濟上的金屬冶煉技術和金屬工具農具
(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獻記錄
(4)建築上的城市等設施,這四項主要條件。這些條件中以文字最為重要!例如,古代的遊牧或漁獵人群有文化而無文明,還處在蒙昧、野蠻的發展階段。我國考古學大師夏鼐先生又指出:歐洲的遠古文化只有愛琴海文化(因為她開始有文字——希臘線形字A和B),此外歐洲各地的各種史前文化,雖然有的已進入青銅時代甚至鐵器時代,但是還沒有產生文字,就不夠稱為“文明”(見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81頁);相應的,中國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夠稱為“文明”……因此,“文明”是人類文化從新石器農耕畜牧階段開始克服蒙昧和野蠻、發展到比較高級階段的產物。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闢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也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但是人們喜歡這個神話,一談起歷史,常常說從“盤古開天地”起。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像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大約有一百七十萬年曆史;陝西出土的藍田猿人,大約有八十萬年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來說,也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
這裡,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xī)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這些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裡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來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莖吃。他們還用木棒、石器來同野獸作鬥爭,獵取食物。
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這種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鬥爭中進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發現另一種原始人的遺蹟。這種原始人的樣子,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砸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別看這一枚小小的骨針,在那時候,人們能磨製骨針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了骨針,人們可以把獸皮縫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時期那樣赤身裸體。
山頂洞人過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係固定下來。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這樣,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了。
尼羅河流域文明
尼羅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紀以來),即古埃及文明。由於尼羅河從西北向西南橫穿埃及全境,所以又叫尼羅河流域文明。埃及位於非洲東部,尼羅河流域的東面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利比亞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瀕臨地中海,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少有港灣的海岸。
尼羅河每年要發洪水。在洪水淹沒過的下游兩岸,會帶來一些上游的泥沙和腐殖質,農民就在河流的兩岸耕種,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肥沃的新農田每年生產出大量的剩餘產品,供給在城市裡聚集起來的各種有專門技能的人,從而又促進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商業的流通。
同蘇美爾人不一樣,埃及人當時已經可以預知每年洪水發生的時間和大小,欣賞洪水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好處,認為洪水之神是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神。同時,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線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穩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所以,最早的尼羅河文明是在尼羅河兩岸興起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曾把埃及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是尼羅河帶給了古
埃及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兩河流域文明
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紀以來)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希臘文,意為“兩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北接亞美尼亞高原,南臨波斯灣,東與西伊朗山脈為界,西與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兩河流域文明,又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約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創造者被認為是蘇美爾人。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開掘溝渠,建成複雜的灌溉網,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河水,從而創建了古兩河流域文明也即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文明。這兩條河均流過現在的伊拉克境內。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每年會發生洪水,加之高山上常年積雪融化形成的洪水,不僅淹沒和毀壞農田,還會造成人畜傷害。蘇美爾人不能理解和預知洪水泛濫的時間和大小,認為洪水之神是一位惡毒的神。
兩河流域文明是指在兩河流域間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被成為“新月沃土”,兩河流域的定期泛濫,使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適於農耕的肥沃土壤。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約旦河、敘利亞、兩河流域,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這一大片的土地稱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共約40~50萬平方公里。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紀以來),即古印度文明,大約出現在古兩河流域文明1000年之後。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約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魯伯爾(Rupar),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蹟。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由於古印度河的存在,為沿河兩岸的遊牧民帶來了農田灌溉的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古印度河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生產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和大麥,還有豌豆、甜瓜、芝麻和棉花等,古印度河流域是最早使用棉花織布的。同時,古印度文明在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都對人類社會做出了貢獻。
愛琴海文明
愛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紀以來),愛琴文明是希臘及愛琴地區史前文明的總稱。它曾被稱為“邁錫尼文明”,因為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對邁錫尼始於1876年的發掘而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後續的發現證明邁錫尼在愛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時期)並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後來更多地使用更為一般的地理名稱來命名這個文明。自從它們被認真地研究以來,愛琴文明的獨特性從未被懷疑過。曾經有人懷疑那些出土的物品屬於埃及或是腓尼基文明,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發現,這種說法已被證明是不正確的。愛琴文明發展出三個鮮明的特點:
愛琴藝術與其他史前時期和地域的藝術風格不盡相同。的確,它借鑑了其它同時代的藝術,特別是在它的後期階段,但是這種借鑑通過愛琴匠人的雙手,烙上了鮮明而獨創的特點,即現實主義的風格。而從這點上來說,他們的確是希臘藝術的先行者。克里特壁畫藝術、陶器主題、浮雕、獨立雕塑以及金屬浮雕工藝都提供了實例,能夠進一步加深希臘大陸上(如邁錫尼、瓦斐奧、梯林斯等)已經發掘的金飾和繪畫作品所給我們留下的這一印象
愛琴地區的宮殿有兩種布置: 一種(可能也是較早的)形式是所有的房間圍繞著一個中心方形院落設定,互相之間以迷宮般複雜的通路連線,而這個更大的方形是從長邊進入,以許多立柱縱向切分。而第二種中,主要的房間為所謂正殿(“megaron”)形式。它獨立存在,同其餘部分用走廊隔開,可以從短邊的一個門廳進入。它有一個中央的壁爐,由立柱環繞,並可能可以直接通向天空;不存在中央院落,其餘的居室組合成不同的獨立區間。這種雙重結構的形成可能有地理上的原因。雖然許多埃及、巴比倫以及西臺宮殿被發掘,還沒有其他地區現存的遺蹟顯示出愛琴地區擁有的這些結構。
一種圓頂或稱“蜂窩”形的墓葬(tholos),最著名的例子在邁錫尼。克里特島的“拉耳那克斯”(larnax)棺材,同樣在愛琴海之外無人能比。

圖書目錄

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上冊
第一章 點亮中華文明之火——遠古時代
黃帝戰蚩尤
燧人氏鑽木取火
神農嘗百草
倉頡造字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第二章 燦爛的青銅時代——夏、商、西周
夏啟奪權改世襲
夏宮之亂
少康復國
殘暴的夏末君王桀
成湯建商
盤庚遷都
傳奇的女帥婦好
比干直諫犯紂王
文王渭水訪賢
周成王桐葉封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三章 群雄爭霸·百家爭鳴——東周(春秋、戰國)
管鮑之交
曹劌論戰
假道伐虢
燭之武巧言退秦軍
楚莊王一鳴驚人
晏子使楚
孫武練兵
孔子周遊列國
勾踐臥薪嘗膽
孟母三遷
商鞅南門立木
李冰修建都江堰
圍魏救趙
蔡桓公諱疾忌醫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廉頗負荊請罪
屈原沉江
毛遂自薦
信陵君竊符救趙
荊軻刺秦王
第四章 大一統的千秋霸業——秦朝
強秦吞併六國
修築萬里長城
張良博浪沙行刺
大澤鄉起義
項羽破釜沉舟
劉邦進鹹陽
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四面楚歌
第五章 大漢雄風——漢朝(西漢、東漢)
白登之圍
飛將軍李廣
大將軍衛青
驃騎將軍霍去病
張騫通西域
蘇武牧羊
司馬遷寫《史記》
王昭君出塞
光武中興
馬援老當益壯
班超投筆從戎
張衡和地動儀
蔡倫造紙
“醫聖”張仲景
黃巾起義
第六章 分裂動盪的年代——三國、兩晉、南北朝
袁紹除宦官
巧施連環計
煮酒論英雄
官渡之戰
三顧茅廬
火燒赤壁
神醫華佗
文姬歸漢
火燒連營
七擒孟獲
馬謖失街亭
三國歸晉
聞雞起舞的祖逖
書聖王羲之
淝水之戰
陶淵明歸隱田園
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下冊
第一章 盛大景象——隋,唐,五代
趙綽依法判案
隋煬帝游江都
瓦崗軍開倉分糧
李淵建唐
玄武門之變
一代諍臣魏徵
玄奘天竺取經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藥王孫思邈
女皇武則天
初唐四傑
詩仙李白戲權貴
狂草雙璧一顛張醉素
茶聖陸羽
畫聖吳道子
詩聖杜甫
安史之亂
顏真卿剛直不屈
郭子儀單騎會回紇
劉禹錫和柳宗元
韓愈反對迎佛骨
黃巢起義
李存勖建後唐
周世宗壯志未酬
第二章 諸強對峙——遼、宋、西夏、金
黃袍加身的宋太祖
杯酒釋兵權
楊無敵血戰雁門關
執掌遼國的蕭太后
李元吳建西夏
畢升與活字印刷術
改革文風的歐陽修
鐵面無私的包青天
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出人頭地”的蘇軾
方臘起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靖康之變
韓世忠抗擊金兵
精忠報國的岳飛
女詞人李清照
愛國詩人陸游
宋末名臣文天祥
陸秀夫負帝投海
第三章 泱泱大國——元朝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忽必烈建元
郭守敬編訂《授時曆》
紡織家黃道婆
海外來客馬可·波羅
關漢卿與《竇娥冤》
情意綿綿的《西廂記》
紅巾軍起義
第四章 極端皇權專制——明朝
建立明朝的朱元璋
傳奇軍師劉基
靖難之役
明成祖遷都北京
鄭和下西洋
仁宣之治
土木之變
于謙保衛北京
海瑞懲惡少
抗倭名將戚繼光
張居正輔政
李闖王進北京
第五章 代王朝的興衰——清朝
努爾哈赤建後金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鄭成功收復台灣
康熙帝智擒鰲拜
三藩之亂
乾隆六下江南
紅樓一夢
虎門銷煙
太平天國
火燒圓明園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洋務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
百日維新
義和團運動
武昌起義
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