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本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 主要目標: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等
  • 時間:2007年
  • 單位:國家教育部
目錄介紹,發展形勢,政策方針,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目錄介紹

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十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思路
(三)主要目標
1.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2.城鄉、區域教育更加協調,義務教育趨於均衡
3.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創新能力穩步增強
4.教育機會不斷增加,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切實加強德育工作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3.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合力
(二)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
1.確保義務教育的普及鞏固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4.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師資水平
(三)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1.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
2.深化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
3.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4.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
(四)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
1.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
3.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
4.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5.提高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6.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五)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1.加強教師教育與培訓
2.完善現代教師管理制度
3.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六)加強學校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和黨建工作
1.加強學校領導幹部隊伍建設
2.加強學校黨建工作
(七)加快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1.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2.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3.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4.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工作
(八)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1.堅持教育對外開放
2.擴大留學規模
3.推動中外合作辦學
4.加強漢語國際推廣工作
(九)建立健全資助體系,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機會
1.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2.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政策體系
3.依法落實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教育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1.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2.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管理制度
3.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強經費管理
1.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2.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3.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
(三)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治教
1.加強教育法制建設
2.改進教育行政管理
3.大力加強教育督導工作
4.從嚴治教,加強管理
(四)全社會共同努力,開創教育發展新局面
1.加強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統籌領導
2.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發展形勢

(一)“十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到2005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和國中毛入學率均達到95%以上,進入全面普及的新階段。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取得重大進展,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質量明顯提高,農村教育面貌發生深刻變化。高中階段教育規模繼續增加,在校生達4031萬人。職業教育在改革中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毛入學率達21%,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教育投入不斷增長,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開放進一步擴大,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問題得到高度重視並在逐步解決。各級各類教育穩步發展,國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5年左右。教育發展為我國國民素質提高,為科技創新、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十一五”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專欄1:教育事業“十五”時期主要成就
2000年
2005年
2005年比2000年提高
學前教育階段: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37.7
41.4
3.7
義務教育階段:
國小畢業生升學率(%)
94.9
98.4
3.5
國中毛入學率(%)
88.6
95
6.4
國中三年保留率(%)
90.1
92.8
2.7
國中畢業生升學率(%)
51.2
69.7
18.5
高中階段:
毛入學率(%)
42.8
52.7
9.9
在校生(萬人)
2518
4031
1513
其中:普通高中
1201
2409
1208
中等職業教育
1284
1600
316
高等教育:
毛入學率(%)
12.5
21
8.5
在學總規模(萬人)
1230
2300
1070
其中:普通本專科
556
1562
1006
研究生
30
98
68
成人本專科
354
436
82
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
普通高校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項)
1952
7399
5447
高校科技成果獲國家獎數
53
143
90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迫切要求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協調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就業壓力較大,對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新形勢新任務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傑出人才缺乏。城鄉、區域、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發展不平衡。實施素質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一步改進。教育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求有較大差距,一些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當今世界,知識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各國紛紛把發展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舉措。能否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增強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住機遇,振奮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推進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政策方針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的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辦好讓人民民眾滿意的教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奮鬥目標做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思路。
——以素質教育為主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素質教育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普及、發展、提高”為主要任務。以中西部農村地區為重點,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積極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傑出人才。
——以協調發展為主線。分區規劃,分類指導,最佳化教育結構,完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國家財政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
——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關鍵。加強和改進教師教育,強化教師培訓,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改革和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努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和造就一批教育家。
——以體制和機制改革為動力。著力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投入體制、辦學體制、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教育法制建設,依法治教,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形成更加有利於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辦好讓人民民眾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公益性原則,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認真解決社會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三)主要目標。
1.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全面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淨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8%以上,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5%。青壯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進一步發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55%以上,努力普及有學習能力的殘疾兒童少年的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在校生規模達到451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規模基本相當。高等教育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在學人數達到30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達到2000萬人,在學研究生約13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繼續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總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各類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培訓質量明顯提高,年培訓城鄉勞動者達到上億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工培訓達6000萬人次。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專欄2:教育事業發展2010年主要目標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提高
學前教育階段: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41.4
55
13.6
義務教育階段:
國中毛入學率(%)
95
98
3
國中三年保留率(%)
92.8
95
2.2
掃盲:
青壯年文盲率(%)
3
2
-1
高中階段:
毛入學率(%)
52.7
80
27.3
在校生(萬人)
4031
4510
479
其中:普通高中
2409
2410
持平
中等職業教育
1600
2100
500
高等教育:
毛入學率(%)
21
25
4
在學總規模(萬人)
2300
3000
700
其中:普通本專科
1562
2000
438
研究生
98
130
32
成人本專科
436
600
164
2.城鄉、區域教育更加協調,義務教育趨於均衡。
欠發達地區與全國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降到4%以下。中等職業教育較快發展,基本建立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穩步擴大。現代遠程教育覆蓋面顯著擴大。
中等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得到切實鞏固。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鄉職業教育與培訓網路。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明顯縮小。
發達地區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達到85%以上,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鄉一體化教育體系。
義務教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進展,所有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均達到基本標準。基本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進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發展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創新能力穩步增強。
各級各類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特別是農村地區中國小教師水平明顯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若干所高校成為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學科,在培養和造就傑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使我國高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著上升。高校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取得一大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4.教育機會不斷增加,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
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以上,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增至10%左右。

主要任務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切實加強德育工作。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多種形式地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推進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繼續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國防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完成中國小德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推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和考評辦法,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推廣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在學校全體教職員工中牢固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不斷加強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著力建設高水平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強化校園網路的套用與管理,掌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權。建立和完善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促進學生學習成長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改進培養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導啟發式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革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探索綜合評價、多樣化選拔的招生錄取機制。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對基礎教育的質量評價和指導體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社會、接觸生活、接觸實踐。加強對幼兒教育的科學研究。注重對殘疾兒童少年生活能力和各種實用技能的培養。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健康第一,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按國家規定開足上好體育課程並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愛生命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強化對學生課餘活動和生活的引導與管理。倡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生產勞動和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觀念,樹立艱苦奮鬥的精神。
3.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合力。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人才觀、正確的教育觀,通力協作,加強相關制度的協調,改革偏重學歷的人才評價體系和用人制度,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監測機制和表彰獎勵機制,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素質教育評估檢查體系,逐級考核各級政府落實素質教育工作的情況。加強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結合,大力普及科學的親職教育知識,提高親職教育水平,社會各方面要共同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整頓,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各類公益性的文化、體育場所和設施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二)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
1.確保義務教育的普及鞏固。
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制訂出台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如期實現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目標。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義務教育普及的成果,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重視發展兒童早期教育。在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穩步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繼續辦好內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
2.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國家制訂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標準和質量標準,省級政府負責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使各學校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和校長、教師的配備及其待遇大致均衡。運用遠程教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加大政府對困難地區和困難群體的支持力度,加大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區城市對農村學校的對口支援工作,努力縮小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推進民族中國小民漢“雙語”教學,提高人口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以輸入地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與所在城市學生享受同等政策,解決農民工義務教育階段子女入學問題。解決好農民工托留在當地子女的教育問題。重視女童教育,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義務教育。
3.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確保校舍安全。加強基本辦學條件建設,使所有農村中國小具備基本的校園、校舍、教學設備、圖書和體育活動設施。實施中西部農村國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農村衛生校園建設工程,逐步解決超大班額問題,加強農村學校的食堂、飲水設施和廁所建設,改善衛生條件。繼續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使所有農村國中具備計算機教室,所有農村國小具備衛星教學接收和播放系統,普及利用光碟教學或輔助教學,基本建成遍及鄉村學校的遠程教育網路。
專欄3: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重點工程
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2004-2007年,中央安排資金100億元,重點支持尚未實現“兩基”的西部農村地區,新建和改建7700餘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中西部農村國中校舍改造工程:
“十一五”時期,中央安排資金100億元,推動未納入“兩基”攻堅計畫實施範圍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國中校舍改造,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國中三年保留率。
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2003-2007年,中央和地方共同安排資金100億元,為中西部地區3.75萬所農村國中建設計算機教室,為38.4萬所農村國小配備衛星教學接收設備,為11萬個國小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
4.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師資水平。
實施農村教師培訓計畫,到2010年,使中西部地區50%的農村教師得到一次專業培訓。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在提高農村地區師資教育教學水平中的作用。加強民族地區骨幹教師和“雙語”教師的培養培訓。實施農村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畫,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畫,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學校任教。加大城鎮教師服務農村教育工作的力度,推進師範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支教,使之成為經常性制度。完善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改善貧困邊遠地區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努力解決貧困地區骨幹教師流失問題。
(三)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1.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
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培養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能力,加強“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實施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加強對在職職工、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努力使城鄉勞動力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
2.深化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加快建立彈性學習制度,逐步實施學分制和選修制。積極推動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實行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最佳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
3.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繼續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在重點專業領域建設2000個專業門類齊全、裝備水平較高、優質資源共享的實訓基地。繼續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重點扶持建設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實施示範性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計畫,重點建設100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支持師資培訓工作,建立教師社會實踐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專欄4: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中央投入100億元,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在重點專業領域建成2000個專業門類齊全、裝備水平較高、優質資源共享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設立中央財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以獎勵等方式支持市場需求大、機制靈活、效益突出的實訓基地建設。
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國家重點支持建設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使其成為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水平示範性院校建設。國家重點支持建設1000所高水平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大力提升這些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進他們在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中起到示範作用,帶動全國職業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地方各級財政要繼續支持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4.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領導和統籌,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處理好有關部門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係,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重點支持面向農村學生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支持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落實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相關政策,採取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職業教育新格局。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
1.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切實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質量上,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高校要把教學作為中心工作,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條件特別是實驗實習條件。推動新一輪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繼續做好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加強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倡導研究性學習和本科生科研活動,建立學生到企業和科研院所實習的長效機制。強化教學管理,改進教風和學風。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和高校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高校教學名師獎勵制度,推動教授和名師講授本科生基礎課。積極推進研究生選拔方式和培養機制改革,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通過合作培養、聯合培養等有效形式培養研究生。
2.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定,加快培養經濟、社會、文化、國防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農業、資源、能源和環境方面的緊缺人才。引導高校根據國內外人才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招生專業和教育內容。最佳化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結構。引導高校科學合理定位,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加強統籌規劃,適度控制高校數量的增長,最佳化結構與布局。繼續做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加強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工作,繼續辦好普通高校民族班、民族預科班,實施好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
3.造就和凝聚一支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
進一步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畫,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構建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培養和支持一大批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數以萬計的青年骨幹教師。建立和完善有利於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學術風氣,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積極推進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凝聚創新團隊的組織模式,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和傑出人才培養。支持教師參與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企業關鍵技術攻關,鼓勵自由探索。支持教師主持或參加國際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和高水平國際學術領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制定特殊政策措施,支持高校引進一批年富力強、世界一流的學術大師和科技尖子人才。
4.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
繼續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推進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儘快使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努力造就大批傑出人才,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重視發展前沿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通過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帶動,在全國範圍內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學科體系,使高校成為國家和地方解決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推動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5.提高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高校承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研究課題,特別是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戰略性研究的課題,推動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科研基礎設施的開放與共享。加強校企合作、校際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結合的良性機制,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設,提高大學科技園的產業孵化能力。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科技優勢,為社會特別是農村廣泛提供科技服務,為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決策提供諮詢服務。
6.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學科齊全的優勢,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組織實施高校思想政治課教材、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的編寫、審定和使用,建設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和教材體系。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的研修和培訓工作,培養和造就更多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學術名家、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人才。把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戰略重點,確定重點領域,抓住重大課題,實施重大專項,建設創新基地,培育創新團隊,切實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
(五)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1.加強教師教育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水平。倡導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的職業精神,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教師教育和師範院校改革,加強師範院校建設。吸引優秀青年讀師範,鼓勵優秀人才當教師。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積累經驗,逐步推開,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綜合大學培養和培訓中國小教師,逐步形成開放靈活、規範有序的教師教育體系,提高教師教育的層次和水平。加快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計畫,進一步完善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機制,加強教師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學歷水平。
2.完善現代教師管理制度。
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和中國小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把好教師入口關。轉換用人機制,實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進一步改革完善教師職務聘任制度。制定和完善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政策措施,建立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機制。加強中國小編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建立區域內公辦學校之間中國小教師和校長定期交流和輪崗制度。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的聘任與管理制度,積極鼓勵職業院校從行業企業招聘教師。改進高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公開招聘、業績評價和薪酬分配辦法。健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嚴格管理,不斷最佳化教師隊伍。
3.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各級政府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關心教師,努力改善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解決實際困難,維護教師合法權益。切實依法保障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平均水平,並逐步提高。健全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大力宣傳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模範事跡。
(六)加強學校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和黨建工作。
1.加強學校領導幹部隊伍建設。
提倡教育家辦學。選拔一批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能力突出、潛心辦學的優秀人才擔任各級各類學校的主要領導。改進對學校主要領導幹部的管理與考核制度,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幹部的培訓,不斷提高領導學校發展與改革的能力。加強各級各類學校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增強建設和諧校園的能力。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民主集中制,努力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的運行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強化學校領導班子任期考核。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學校領導班子建設。繼續完善民辦學校董事會、理事會領導的校長負責制。
2.加強學校黨建工作。
全面推進學校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提高黨建工作水平。改進和創新學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和活動方式,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組織的工作活力。做好在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和大學生中發展黨員的工作。進一步推進學生黨建工作。抓好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為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
(七)加快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1.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進一步理順各級各類教育的關係,形成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職前教育與繼續教育相互銜接,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組織學習與自學相互補充的良好格局,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相互銜接、相互溝通的教育體系,為國民構築更加暢通的成才之路。
2.積極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完善教育資源服務與套用系統,促進全社會學習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建設開放、靈活、方便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平台。構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鄉鎮,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良好社會風尚。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學校在終身學習中的作用。改革成人教育辦學模式,大力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加大投入,健全工作機制,鞏固和擴大掃盲教育的成果。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建設城鄉社區學習中心。辦好老年大學,擴大覆蓋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並重的制度。建立非義務教育階段彈性學習制度,完善學分制,方便學習者分階段完成學業。完善自學考試制度。積極發展非學歷教育,鼓勵自主學習,促進學習途徑、模式和方法的多樣化。
3.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覆蓋全國城鄉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多形式、多渠道向全國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並為農民學習實用技術服務,為農村基層黨員和幹部培訓服務。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建設和高校校園網建設,創建國家級教育信息化套用支撐平台。加快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形成國家信息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加快教學科研網路、教育政務信息化、高校數字圖書館等套用工程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組織對關鍵技術問題的攻關,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
4.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工作。
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鞏固、發展漢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成果,大力推廣國語和推行規範漢字。提高學生國語交際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和語文套用能力,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漢語課教師的國語培訓。加強國語水平測試管理,開展漢字套用水平測試。加強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語言研究工程建設,推動中國文字的國際標準化和民族語言文字的信息化。
(八)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1.堅持教育對外開放。
積極開展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完善中外教育工作磋商機制,構建雙邊、多邊教育合作與交流平台。擴大對開發中國家教育援助。推進與外國政府互認學歷學位。健全教育涉外法規體系和質量保障機制。鼓勵高校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服務競爭。
2.擴大留學規模。
繼續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改革和完善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派和管理制度,加大高層次人才選派力度,為我國重大科研攻關和重點學科建設服務。採取切實措施,大力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鼓勵他們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不斷擴大來華留學教育規模,建立和完善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的管理機制和模式,逐步提高來華留學的層次。
3.推動中外合作辦學。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強管理與引導,辦好若干具有示範作用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辦學項目。推動我國高校與世界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強強合作”和“強項合作”。
4.加強漢語國際推廣工作。
完善漢語國際推廣的統籌協調機構,加快建設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和網路平台。加快推進孔子學院建設,規範管理、提高教學質量。適應多樣化的需求,加強漢語國際推廣教材的開發和套用,做好漢語國際推廣教師的培訓和選拔工作,改進漢語水平考試及其管理模式。加強漢語國際推廣的研究工作。
(九)建立健全資助體系,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機會。
1.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建立高等教育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加大資助力度,擴大受助學生比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完善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改進高校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助學貸款國家代償制度。繼續實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的“綠色通道”。鼓勵社會捐資助學。
2.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政策體系。
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制度,資助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國家資助兩年,第三年實行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設立多種形式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獎學金、助學金。完善以國家助學金為主,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
3.依法落實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
在農村並逐步在城市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面落實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也享受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

保障措施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教育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1.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進一步明確中央、省、市(地)、縣、鄉各級人民政府對教育的管理責任。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完善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人民政府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學校法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積極推進學校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辦法改革。依法規範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開拓創新,辦出風格和特色。繼續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後勤保障體系。
2.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辦學規範、管理有序、監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學校管理,推進科學民主辦學和依法辦學。建立和完善學校安全與衛生管理制度、安全預警機制,健全師生意外保險和醫療衛生保險制度及健康體檢制度,努力建設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
3.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依法落實對民辦學校的有關扶持政策,特別是稅收優惠政策,保障民辦學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務聘任、教齡和工齡計算等方面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教職工享受同等的權利,落實民辦學校學生在升學、評獎評優等方面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學生享受同等的權利。政府對為民辦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民辦學校的規範管理,落實民辦高校督導制度,實行民辦學校年檢制度,確保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加強對民辦學校招生工作的督察和財務狀況的監管,督促民辦高等學校穩定規模、規範管理、提高質量。儘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辦學校依法辦學、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格局。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強經費管理。
1.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並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各級政府要依法落實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財政年度預算和執行結果都要達到教育經費支出的法定增長水平,並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2.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政府對義務教育負全責,逐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和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高中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逐步增加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增加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制訂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生均撥款標準。根據事業發展需要,不斷增加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提高生均經費標準,改善辦學條件。各級政府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並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且向社會公布,確保落實到位。完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對教育捐贈或出資辦學,研究並適時出台對外商投資企業按照國民待遇原則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有關政策。
3.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
牢固樹立勤儉辦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撥款辦法,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公共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規範、改進各類學校的財務管理,加強項目管理,堅決反對一切浪費現象,反對學校建設中追求奢華的現象,努力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強對公辦學校貸款的管理,控制貸款規模,注重防範並努力化解貸款風險。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並加大監督力度,預防和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三)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依法治教。
1.加強教育法制建設。
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推進教育法、教師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學位條例的修訂工作,適時啟動學校法、考試法、終身學習法、學前教育法和教育督導條例的起草工作。積極推動各地制定必要的配套性教育法規。
2.改進教育行政管理。
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和服務職責,堅持依法行政,減少審批項目,規範行政審批。改進管理方式,更加注重運用法律、規劃、撥款、標準、信息服務等手段,對教育進行巨觀管理。全面加強教育規劃工作,建立規劃的動態調整和實施監測機制。完善科學、民主和依法決策機制,加大決策環節的制度化建設,推動教育政務公開工作,促進決策與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積極開展教育行政管理幹部培訓,提高行政管理幹部素質。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加強行政執法工作,完善監督機制,健全權益救濟制度。
3.大力加強教育督導工作。
建立健全對地方各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對學校科學有效的督導評估體系,逐步建立教育實施狀況的監測體系。進一步改進教育督導的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導檢查的限期整改制度、督導檢查結果的公報制度、教育重大問題的監測報告制度。進一步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
4.從嚴治教,加強管理。
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認真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進一步規範公辦高中收費政策,加強對高校收費項目和標準的管理。堅決執行教育收費公示和校務公開制度,接受廣大民眾和社會的監督。維護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嚴格考試管理,確保考試安全、公正,繼續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強化招生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嚴格新生學籍電子註冊制度。堅決制止非法社會中介機構參與高校招生。切實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監督與管理,特別是對基本辦學條件、辦學行為和教學質量的監督與管理。依法規範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行為,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大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統特點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抓好教育系統預防職務犯罪工作。
(四)全社會共同努力,開創教育發展新局面。
1.加強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統籌領導。
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各級政府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考核領導政績的重要指標,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要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改善教育發展環境,為教育多辦實事。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科學的教育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認真落實關於推動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組織實施好教育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完善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協調相關部門,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整治校園及周邊環境,保障校園的安全、穩定。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妥善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2.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要深入動員、廣泛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鼓勵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採取多種形式和辦法,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積極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新聞媒體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輿論監督,積極宣傳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就。加強文化建設,為青少年提供內容健康向上、具有藝術魅力的精神產品。充分發揮民眾組織、社會團體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