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簫

洞簫

洞簫,吹管氣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簡稱作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多用九節紫竹製作,亦可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

把兩支簫分別刻上龍鳳來配對的稱“龍鳳簫”。獨奏曲目有《鷓鴣飛》、《妝檯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簫
  • 類別:吹孔氣鳴樂器
  • 區域:中國民間
  • 合奏古琴
  • 樂隊:傳統絲竹樂隊
  • 獨奏曲目:《鷓鴣飛》
  • 拼音:Dong Xiao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歷史,簫的來歷,簫的發展,音色,簡述,影響音色,特點,定調,音域,音色,音準,種類,製作保養,製作,保養,挑選方法,材料,做工,經典曲目,平湖秋月,梅花三弄,欸乃,關山月,良宵引,泛滄浪,平沙落雁,碧澗流泉,清明上河圖,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洞簫
拼音:dòng xiāo
注音:ㄉㄨㄙˋ ㄒㄧㄠ
詞義:簫,吹孔氣鳴樂器。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稱洞簫,以竹製作。
英文:[a vertical bamboo flute]

引證解釋

1. 管樂器。簡稱簫。古代的簫以竹管編排而成,稱為排簫。排簫以蠟蜜封底,無封底者稱洞簫。後稱單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為洞簫。發音清幽淒婉。
尺八尺八
漢書·元帝紀贊》:“ 元帝 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顏師古注引 如淳 曰:“簫之無底者。” 元仇遠《宿集慶寺》詩:“聽徹洞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巴金春天裡的秋天》:“‘ 林 ,你還愛我嗎,像從前那樣?’她忽然問,聲音像春夜吹的洞簫,陰雲遮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2. 漢王褒洞簫賦》的簡稱。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詮賦》:“ 子淵 《洞簫》,窮變於聲貌。” 唐李德裕《雨中自秘書省訪王三侍御以詩贈之》:“ 王褒 軼材晚始入,宮女已能傳《洞簫》。” 清錢謙益《贈徐存永陳開仲過訪見贈》詩之一:“空傳父老摩銅狄,無復宮人記《洞簫》。”

歷史

簫的來歷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樂器是屬於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歷史。賈湖遺址延續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發現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眾多實物證明,骨笛在此由5孔發展到8孔的完整歷程。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原稱“洞簫”,現簡稱“簫”。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簫笛同源,都是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清代以前的簫多指排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室 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簫的形象。但單管簫當時多稱“笛”。
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後,成為5孔簫。

簫的發展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時笛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豎吹為簫。
清代,簫的形制完全一樣。

音色

簡述

簫同笛的發聲原理完全相同,即:從口縫中噴出的氣流(即口風)至簫笛吹口處,經過吹口尖棱的分劈後產生渦旋而形成沒有穩定音高的邊棱音。邊棱音再經過管內氣柱的諧振,就可獲得穩定的音高。
簫和笛由於激振方法的差異,共鳴方法的不同(笛貼有笛膜,簫卻無),不僅音量相差懸殊,音色也就迥然不同。笛子的音色粗獷、高昂、清脆、嘹亮,而洞簫卻柔弱、秀雅。
洞簫由於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廣,廠家對洞簫的製作不像笛子那樣講求。因此,要覓得一支音色純美的洞簫不容易。

影響音色

影響洞簫音色有三方面因素,即所選材料是否得當、製作是否科學,以及演奏方法是否正確。
一、選材
製作洞簫,多選用紫竹。竹子要老結(4-5齡),纖維要細密緊實,竹材要陰乾烘透,粗細得當。4-5齡的竹子最壯實,容重最大,3齡以下太嫩,超過5齡已逐漸衰老。竹材當然以緊實為好,對於粗細相當的竹材,以選擇質量較大的為好,因為這樣的竹材不僅密度高而且也會比較厚實,這樣方便在製作的時候打磨出理想的內徑。
簫以九節為貴。因為在一定長度之內,節越多,竹越是接近根部。接近根部的竹,密度較大,且兩端有較大的管徑差,極有利於共鳴。現今有些人選材,為慕九節之名,將簫身留得很長。這不僅給演奏帶來不便,也有損美觀。
二、製作工藝
洞簫音色的優劣,亦取決於製作工藝。現今的製作工人和演奏者,為了追求較大的音量,而將吹孔開成方形,也就失去了簫韻。實際上要把洞簫製作好也不難,關鍵是要開好吹孔。由於竹子的千差萬別,對吹孔的開法不能千篇一律,但仍以半圓形為好。傳統的製作方法是使用畫線板製作,現在在一些批量化生產的工廠里這種製作方法是比較常見的。
三、演奏方法
洞簫為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

特點

洞簫通常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吹孔,管身開有指孔6個(六孔簫)或8個(八孔簫),前5孔或7孔,後1孔,,近尾端有出音孔2-5個。底端為開管。八孔簫又有正反手之分,持簫時以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為正手,反之為反手。一般內徑為16mm,從吹口端至下端調音孔的長度為520mm左右,全長為800mm左右。

定調

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為(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簫的音色柔和簫的定調不一,
常用的簫多為G調,能吹G、D、C、F、降B調。簫的音色柔和、輕細、典雅而甘美。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簫的音量較小,適於獨奏或重奏。樂隊用幾支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由於它具有動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韻,歷來為騷人墨客所謳歌吟詠,也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並在詩詞伴奏,琴簫合奏等多種民間合奏曲中廣泛套用。簫作為獨奏樂器登上音樂舞台,則是近些年的事。

音域

管樂器音域的寬窄,除了決定於製作工藝是否優良,吹奏技巧是否得當,以及指法組合是否恰當等因素而外,還同管樂器的量度有關。
量度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管樂器吹奏一端的內徑同管長的比值。量度對管樂器的聲學性質(音色和音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若不藉助高音孔就無法吹出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就沒有現今寬廣的音域;中國的管子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卻毋須藉助高音孔就能輕鬆地奏出第二泛音來。
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說,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可在簫笛一類八度超吹的管樂器上,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洞簫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筆者曾對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過實驗分析:當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
對於洞簫的管長筆者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於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於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
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為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於管徑小、管子長,以至於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藉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於量度大,毋須藉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例如洞簫(筒音為d1)的內徑一般在1.6厘米,有效管長約52厘米,其量度約為0.031,而琴簫內徑一般為1.4厘米,有效管長約為60厘米,其量度約為0.023。為此,琴簫的高音比洞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簫略寬。
洞簫為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簫的常用音域為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為d1~g3或更寬。

音色

洞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顯得格外的恬靜、秀雅,但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便成了洞簫的弱點。
洞簫的音色同管徑和吹奏方法密切相關,除此之外,製作方法是否得當也同樣重要。洞簫同所有的樂器一樣,音色具有大音色與小音色的區分。如小提琴,名琴同一般的琴所奏出的雖然都是小提琴的音色,但它們之間的音質卻有天淵之別。製作精當的簫、笛,由於發音敏銳,演奏起來省力,其音色、音量的控制亦十分方便,使演奏者能隨心所欲。音色能否隨意變化和音量能否自由控制,是簫、笛製作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吹口開挖得當與否是製作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述為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回響至關重要。衛仲樂先生曾經說過,洞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鐘”,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於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打開,以利於共鳴。
簫
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簫、笛,發現其製作材料無論是優、劣;製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受此啟發,筆者曾有意識地對口形、口腔狀態與簫、笛的音色之間的關係作了比較仔細地研究,發現同一支洞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種有明顯差異的音色;管徑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這都取決於口腔打開的程度。
一般地說,口腔的打開程度,視管徑的粗細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徑小、吹口小,口縫要小,口腔也就小;若管徑大、吹口深寬,口縫要適當放大,口腔也要大。口腔的適當打開,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乾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於洞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洞簫的音量儘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全憑口縫和口腔的大小變換來控制。這是需要認真體味的。
洞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於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為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準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這是初學洞簫的一大難點。

音準

洞簫和笛子一樣,談及音準,人們總認為是製作上的問題。實際上簫、笛的音準,不僅取決於製作是否精當,同時也取決於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是否得當,即:指法組合以及運氣的方法是否得當。
就洞簫音準的具體問題來說,它涉及到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兩個方面的問題。所謂相對音高的準確,就是指各音孔之間的音程關係的準確,絕對音高的準確當然就是指各音孔的音高應該與所對應的絕對音高符合——也就是筒音是否為準確的d1。
就製作來說,音程的準確不僅取決於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得當,同時更受吹口深淺的影響。1958年,貴州玉屏簫笛廠的鄭輝蒸為查阜西先生製作了一支琴簫,各孔音高几乎都低一律(半個音)。鄭輝蒸取刀將吹口削深少許,音就全都升高了半音,並解釋說:“削深,其受氣之量較大,氣量大則律深矣”。此事當場使查阜西、沈西園、杜文元“均訝為絕技”。
筆者舉此實例意在說明,吹口深淺決定著簫的絕對音高。吹口開深少許,音就能升高半個音,乃是因為管端校正量變小了,故而音也就隨著增高。由於玉屏簫的吹口極小,管端校正量過大,吹口稍微挖深,管端校正量就明顯減小,導致了音的增高。
管端校正量的明顯增大或減小,雖然各音孔的音高都會隨著降低或增高,但各音孔所增降的音程並不相等,也就必然會影響音程的準確性。因此,通過吹口深淺的改變來調整音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則就一定影響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係。
就洞簫製作時的校音來說,製作工人依賴音分儀,有人認為,根據音分儀可以將簫、笛校準得“一音分也不差”。這一認識有點偏頗,此處無意從理論上作過細的分析。製作工人雖然依據音分儀,可也常常出差錯。原因何在?原來製作工人校音時總得一邊吹奏一邊一個音孔一個音孔地校音。但他們卻忽視了校音時口縫位置的統一和吹奏力度的勻稱,演奏時由於口風的統一反而會導致相對音高(音程)的不準確。此外,即使校音時的口縫位置和力度都相當統一,而演奏時的口縫位置和吹奏力度不同,音程仍然會不準確。因此,吹奏時有意識的俯仰吹奏角度,可以校正音準。
簫笛演奏者每當發現簫或笛的音不準時,總是用挖補音孔的辦法來補救:音嫌低就將音孔挖大,音嫌高就將音孔補上一點。這辦法看起來很有效,但未必切合實際。假若是個別音孔的音不準,應該用此方法,若是多個音孔的音都欠準確,這樣的校音方法就絕不是良策。因為這樣校音以後,不僅影響了簫、笛音孔大小的統一而影響美觀,同時也證明不是原先音沒校準,而是吹奏方法可能與製作者校音時吹奏方法不一致。此時只要修整一下吹口就行了,尤其是洞簫,修整起來遠比笛子方便得多。
修整之前首先要判斷一下吹孔是否得當。判斷的方法是,首先聽一聽各個音孔之間的音程關係,若上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下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說明吹孔偏深,只需要用銼刀將洞簫上端銼去一點,使吹口變淺一點,音程自然會得到矯正;反之,若上手各孔之間的音程偏窄,下手各音孔之間的音程偏寬,只須將吹孔挖深一點就該得到矯正。當然,若僅是個別音不準,那才應該矯正這個別音孔。
洞簫由於音調比笛子低,管徑也比笛子細,因此音孔的間距也就比笛子大。如今按照十二平均律製作校音,六孔洞簫的音孔設定也就存有矛盾:過分靠近第三孔,下手的按孔就困難;偏下則音準就存在著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用小指按第一孔;若此,則不如使用八孔洞簫——八孔洞簫不僅保證了音準,也方便了轉調。
洞簫同笛子一樣,屬於八度超吹樂器。由於其管長有一定限度,管徑又不是太小,因此其泛音不是很多,只能奏出第一、二泛音,和極個別的第三泛音,音域相對較窄。構成各個音級的音高是由音孔位置決定的,音孔開挖位置具有隨意性,因此音準的選擇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音孔位置是否得當,它直接關係到洞簫的音域。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種類

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黑漆九節簫、玉屏簫、南簫等。
紫竹洞簫:
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於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
因管身九節八目而得名。
黑漆九節簫:
因管身外塗黑漆而得名。
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於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於獨奏或合奏。
玉屏簫
產於黔東玉屏縣,是簫中之珍品。其造型、製作和音色別具一格,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是對玉屏簫的高度讚譽。
相傳,玉屏簫的製作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
在1896和1913年的倫敦和巴拿馬國際展賽會上,玉屏簫分別獲得金獎和銀獎,是我國在世界上首獲榮譽的樂器。
玉屏簫採用玉屏和鄰近鎮遠、耀山等地所產的小水竹製作,其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是制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採伐,經過選料、烤竹、刮皮、通節、開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圓形(系人工夾扁),音孔為橢圓形,孔壁向內呈25度斜面,工藝精細,聲音優美動聽。
玉屏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一般是在管身外表塗以古銅色彩,然後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飾,詩、畫、色諧和,工藝纖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玉屏簫的音色圓潤、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龍鳳簫”更為獨特。這是兩支雌雄為配的對簫,上面雕刻精緻的龍鳳圖案。雄簫略粗,上刻騰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簫稍細,上刻彩鳳,音色柔和、含蓄。兩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玉屏簫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於合奏或伴奏。常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崑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於表現幽靜、嫻雅等場面。
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在荷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於產品制藝大師人數有限,使得產品並未得到大規模的生產,無一給簫笛愛好者一個沉重的打擊。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玉屏簫笛並順利成為聚購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使得玉屏簫笛在亞馬遜聚購商城、京東商城等國內知名平台銷售,解決了以往購買簫笛的尷尬局面。
洞簫 - 演奏技巧簫的演奏技巧與笛相比,不如笛靈敏,但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於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洞簫
簫不僅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遊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製作保養

製作

簫比曲笛長且細,竹製。
製作時,首先要注意選材,吹口和音孔必須在一條直線上,音階必須準確。
簫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78厘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8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幾對圓孔是出音孔又叫做鳳眼,可用來調音。
簫的音質優劣,與選用的竹材和製作關係很大。要選用冬至到春分期間採伐的竹子,竹質應堅實、分量較重,紫竹以竹花均勻,呈紫褐色的為佳,無蟲蛀、乾縮、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圓滿、紋理細密順直。
製作時,吹口和音孔須在一條直線上,吹口上方下圓,音孔要圓,並都掏成向內的傾斜形,孔壁要光,內膛應光潔,竹節磨光,兩端平整,兩連線埠徑不能相差過大,漆飾應美觀。在音質上,音階應準確,不論輕吹重吹,音響都應清麗,不能有空洞或差異的聲響。音色應淳厚、優美、圓潤。

保養

簫和笛一樣,都是用竹子製作的。竹材最大的缺點是易蛀、易裂,因此洞簫的保養就是得注意防蛀、防裂。
洞簫的一般保養方法是吹奏以後用乾布將洞簫內堂擦拭乾淨。
春和初夏時節,特別是梅雨季節,竹管內要保持乾燥,防止發霉。
冬季由於氣溫低,在北方一般不宜長時間吹奏,由於溫度等因素,長時間吹奏後會導致簫身破裂。

挑選方法

洞簫購買時的挑選,當然應注意材料與做工兩個方面。

材料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結,表皮是否光潔,儘可能沒有破皮現象以免影響美觀。就老結的竹子來說,儘管拿在手中很壓手,同時還該注意竹質纖維是否細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雖然很沉,但是由於竹質纖維粗疏,吹奏起來音色就不十分好。
其次得看長度是否得當。有些演奏家追求“九節”,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長。這是不恰當的。就G調洞簫來說,其長度選擇以不超過850mm為宜。實際上這裡所講的九節,所指的是適用長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過長,也就增加了雙臂的負荷,容易疲勞,而且多留的一截對於音色的改善也沒有作用。
原來在適用的長度內,節多的洞簫的兩端管徑差就大;兩端存在的管徑差,保證了洞簫各個洞簫音區音色的統一和平衡,而且有利於低音的共鳴,使柔弱的低音變得厚實。洞簫的長度過長、節間距過大,就成了增加雙臂負荷和影響美觀的劣勢。由此可知,洞簫兩端存在一定的管徑差,於保證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義的。

做工

洞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
外在部分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即音孔、吹孔的開挖是否光潔,音孔的大小是否統一、美觀。
所謂的內在部分,指的是音準和音色。音準,音色除同管徑、管壁厚薄、吹孔深淺和形狀相關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關。因此,挑選時應予以注意。

經典曲目

平湖秋月

這是一首廣東音樂,曲調優美動聽,富有詩意。樂曲描寫了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樂曲既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又表現出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

欸乃

此曲系後人據唐柳宗元《漁翁》中“欸乃一聲山水綠”詩句而作。“欸乃”是船夫拉縴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後出現,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關山月

古木蘭詩中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對遠戎遠疆的不滿情緒。

良宵引

根據二胡獨奏曲改編。樂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揚,華彩多姿。

泛滄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本曲常作為《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秘譜》)的意境。
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調,自第二段從中音區展開,並貫穿全曲,簫曲反覆重複主題,圍繞骨幹音變化發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抑鬱心情,也流露出他對山河缺殘、時勢飄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樂曲最早見於明代,曲調悠揚流暢,雁鳴聲時隱時現。描寫雁群降落前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清明上河圖

暫缺
燃情歲月
影片的音樂也是獨特而富有張力的,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在片中運用了日本洞蕭這種音色古老、深邃蒼茫的樂器,來塑造主角“傳說”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憤卻又渾然天成的形象,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飄忽 不定,時而吶喊悲嗚*時而沉吟低語,可以說這是霍納此類手法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現。全片的音樂出現的各個主題,從恬靜淡雅到悲憤 感慨,旋律上無不精雕細琢,唯美動人,交織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 扣人心弦的樂章,賦予了本片傳神的詮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