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讀音shì bàn gōng bèi,漢語成語,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氣,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出自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事半功倍
  • 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
  •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 適用:作謂語、賓語、定語
  • 解釋:事情比別人用時少卻比別人收穫多
  • 近義詞一舉兩得一箭雙鵰、一石兩鳥
  • 反義詞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解釋,用法,示例,成語故事,相關詞語,相關成語,作者簡介,出處簡介,

解釋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費力小,功效大。 事情比別人用時少,卻比別人收穫多。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

示例

冰心《寄小讀者》:“早晨頭腦最清醒,做起作業來,往往事半功倍。”

成語故事

戰國的時候,有個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學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公孫丑談論統一天下的問題。他們從周文王談起,說當時文王以方圓僅一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因而創立了豐功偉業;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於戰亂,以齊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如能推行仁政,要統一天下,與當時周文王所經歷的許多困難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後說:“今天,像齊國那樣的大國,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歡,猶如替他們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給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獲得的效果必定能夠加倍。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呢!”

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
事典 事勢 事出無奈 事宦 事火咒龍 事過境遷 事先 事產 事目 事實勝於雄辯 事意 事魔吃菜 事齊事楚 事經 事物 事望 事任 事奉 事故
結尾相同
順事 常事 感情用事 算事 婦事 前事 撫時感事 觸事 犯事 賤事 省事 因人成事 會事 選事 闖事 曹事 黑腥事 山公啟事

相關成語

一舉兩得: 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一本萬利 :本錢小,利潤大。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
事半功倍

出處簡介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的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