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別號,學者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祥符區)人,

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御史。入清後,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後屢次被彈劾判死刑,又遇赦免。康熙元年(1662年)起復為青州海道、江安儲糧道。周亮工擅古文,宗唐宋八大家。

他一生飽經宦海沉浮,曾兩次下獄,被劾論死,後遇赦免。生平博極群書,愛好繪畫篆刻,工詩文,著有《賴古堂集》、《讀畫錄》等。

基本介紹

  • 本名:周亮工
  • 別稱:櫟園先生、櫟下先生
  • 字號:字元亮
    別號陶庵、減齋、緘齋、適園、櫟園等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金陵(今江蘇南京)
  • 出生時間: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
  • 去世時間: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 主要作品:《賴古堂集》、《讀畫錄》
  • 祖籍:江西省金谿縣合市鄉
  • 原籍:河南祥符(今開封)
人物生平,經歷,降清出仕,兩陷囹圄,文學成就,仕宦生涯,藏書功績,篆學主張,代表詩作,

人物生平

經歷

清人禹之鼎繪周亮工畫像清人禹之鼎繪周亮工畫像
周亮工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遷浙江道監察御史。入清後,任鹽法道、兵備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等。後屢次被彈劾判死刑,又遇赦免。康熙元年(1662年)起復為青州海道、江安儲糧道。周亮工是河南祥符(今開封祥符區),故以先世常居櫟下而自號“櫟園”,以志不忘,學者稱之曰“櫟園先生”。曾自題有《寄籍祥符》詩(《江西詩征》卷65/35)。王士禎等所撰史料中,都稱其為金溪人(《漁洋山人感舊集》)卷5/11)。4

降清出仕

周亮工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周文煒,國子監監生,曾任浙江諸暨縣主簿。周亮工年少隨父出遊,廣交朋友。明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次年(1641)進入仕途,為山東濰縣令,守城有功,“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崇禎十七年(1644),遷浙江道監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師,投繯自殺,為家人所救。順治二年(1645)“豫親王多鐸兵下江南,亮工詣軍門降。”以御史職為清軍招撫兩淮,後改任兩淮鹽運使
周亮工
順治三年(1646),擢升淮揚海防兵備道參政。順治四年(1647)擢為福建按察使,兼攝兵備、督學、海防三職。參與鎮壓福建反清起義,並興建建詩話樓,祀宋嚴滄浪其上,召邑諸生能詩者益日與倡和。順治六年(1649),周亮工升任福建右布政使。當時兩廣未定,清廷擬調其前往廣東,有人認為周亮工“治閩久,得閩人心;閩未大定,未可去閩”。遂留任。順治七年(1650)七月,周亮工代理建南道,招撫農民軍首領曾省,瓦解汀州反清武裝。順治八年(1651)秋,赴延平,代理延建道。為平叛亂,周亮工單騎入邵武叛兵營,招降首領耿虎;隨後,又鎮壓建寧陳和尚、延平吳賽娘的抗清隊伍。順治九年(1652),鄭成功部圍攻漳州,城內絕糧,周亮工臨危受命,代理漳巡道,從戈戟林中破圍入漳,協助守城。漳州解圍後,城廂內外屍骸狼藉,周亮工捐貲收埋遺骸十餘萬具,發糧煮粥供應饑民,並贖回被清軍擄掠的良家子女千餘人。順治十年(1653),調署興泉道。當時,福建總督劉清泰因興泉沿海14寨接濟鄭成功,準備發兵剿滅。周亮工極力勸止,使百姓免遭塗炭。同年夏天,周亮工升為福建左布政使,為清初漢人受左布政使職之第一人。上任後,即在衙堂上大書:“收銀不用火耗,發銀即是原封”;“批到即收銀,收完即領批”。

兩陷囹圄

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周亮工奉調入京,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六月,升戶部總督錢法右侍郎;不久,又擢為吏部左侍郎。針對福建軍事形勢,周亮工奏陳6項策略,要求協調浙江、廣東、福建三省對鄭成功的軍事部署;增設水師,駐防海口;停止招撫鄭成功,斬鄭芝龍等。其意見與福建總督所行政策相左,鄭芝龍對之恨之入骨。順治十二年(1655)七月,福建總督佟代上章彈劾周亮工在鎮壓南社、西社、蘭社一案時“濫殺無辜”,並貪污4萬餘兩銀子。奏上,周亮工被解職回閩候審。對質時,所謂“貪污”皆屬子虛,而福建吏民為周亮工訴冤者,“日以百千計”。順治十三年(1656)秋,鄭成功大軍奇襲福州,“城中疲卒不盈千,軍儲無十日餉”。巡撫宜永貴急從獄中請出周亮工,命防守城防要衝射烏樓。周亮工“親發巨炮”,拚死抵擋鄭軍進攻;又向宜永貴獻計,抄後路夜襲鄭軍。結果,鄭軍退屯閩安,福州之圍遂解。由於周亮工戴罪立功,且所參罪狀皆無實據,在宜永貴默許下,主審人田緝馨等6人擬為之翻案。然而,繼任巡撫劉漢祚以為田緝馨等有受賄嫌疑,維持原議,報刑部複審。順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斬籍沒”,後減等改徙寧古塔,未行,又遇赦獲釋。
康熙元年(1662)十月,以僉事起用補山東青州海防道,康熙五年(1666)調江南江安糧道,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篆江寧糧署。康熙八年(1669)漕運總督帥顏保劾亮工縱役侵扣諸款,得旨革職逮問論絞。康熙九年(1670)復遇赦得釋,晚年有焚書之舉。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於南京。《清史列傳》列入貳臣傳

文學成就

周亮工博學多才,詩文、金石、書畫皆有很深造詣。古文宗法唐宋八大家,推崇嚴羽詩論。魏禧稱:“博及群書而未嘗好徵引故實以自侈其富,……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戛戛乎務去其陳言習見而皆衷於理義,無詭僻矯激之辭以驚世駭俗,其正也如是。”錢謙益稱其詩文:“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旨遠,包涵雅故,蕩滌塵俗,卓然以古人為指歸,而不復墜於昔人之兔徑與近世之鼠穴”。周亮工在福建任職多年,遺蹟遍閩疆,所到之處,都獎掖後進,規復文化;公事之餘,好與同僚談論古今掌故,探究方物土產。所著《閩小記》,“凡夫全閩之軼事舊聞,方物土產,大而人文之盛,微而工使之巧,幽而洞壑之奇,細而物類之伙”,莫不備載,是研究福建古代社會的重要文獻。此外,還有《全濰紀略》、《賴古堂集》、《書影》、《字觸》、《同書》、《讀畫樓畫人傳》、《印人傳》、《賴古堂文集》、《讀畫錄》、《賴古堂藏印》、《賴古堂印譜》等。傳世墨跡有《行書詩軸》、《七言絕句詩軸》、《五言詩軸》等十數種著述傳世。
周亮工《閩小記四卷》周亮工《閩小記四卷》

仕宦生涯

周亮工宦海沉浮二十九年.其中寓閩的十二年(1647—1658,前八年在閩任按察使,布政使等職,後四年被劾“在閩質審”)是他仕途生活中的重要時期,對當時福建的政治、軍事和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周亮工書札周亮工書札
周亮工“時時與世牴牾”,他對自己的一生是不滿意的,別人對他則褒貶不一。“康熙三十有五年(1696,周死後二十五年),閩八郡士大夫詣當事諸有司,請崇祀故戶部右侍郎櫟園周公於郡學宮之名宦祠。”結果獲準。(福建通志)為周立傳,列於名宦傳卷二十八,而(清史列傳)則將周亮工列入貳臣傳,理由是“本朝順治二年(1645)豫親王多鐸兵下江南,亮工詣軍門降。
周亮工的一生是複雜的,把他寓閩的十二年搞清楚,對於了解他的生平和創作,對於福建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不無裨益。
明崇禎十四年(1641),周亮工始入仕途,為濰縣令.守城有功,於1643年“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崇禎十七年(1644)春,“授浙江道試御史,未十日,逆闖破京師,公投繯,為家人救免”。據明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載;前此數日,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左都御史李邦華入,言新御史周亮工等三人著效城守,宜用之城上,已具疏入告,特求票擬相應。”周亮工等並未登城,因“中貴拒之,遂回。”北京城破,周“雜難民中逸出,遂間道歸白下。”(今南京市)是時明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為弘光帝,建立南明王朝。周亮王原是願意為南明政權服務的,可是“錦衣馮可宗誣公,從賊,羅織下鎮撫獄。譏無左驗,復公官。馬阮又欲公劾劉公宗周,始肯補用。公笑謝之,遂奉兩尊人棲隱子牛首幽棲間,不入城郭。”劉宗周(1578—1645)是晚明清官能吏,剛直不阿,清正敢言,幾度被革職,幾度被起用。周亮工不依附馬阮,不聽從馬阮的旨意誣陷劉宗周,說明他那時是有正義感的,有明確的是非觀念的正直官吏。
明清之際,鼎新革故。當時漢族地主官僚中的大多數,對農民起義深惡痛絕,對朱明王朝則忠心耿耿。崇禎帝死後,他們有的投繯,以死殉職,所謂追從先帝於地下,可是等到滿族王室入主中原,建立新政權,他們中的一些人又不講民族氣節,投降清室,為之效命。周亮工就是這樣的人,清師南下金凌,他便出山迎降。
南明馬阮排斥周亮工,南下清師卻拉攏周亮工。“順治二年(1645)王師南下,特徵君以原官,招撫用準。”從此以後周亮工就一頭栽進滿族王室的懷抱,盡心竭力地為之效勞。
順治三年(1646)六月,清王室貝勒博各進軍浙江,八月,進駐福建,在閩西一帶追捕甫明隆武帝,九月,進軍閩南泉川,招降鄭芝龍博洛縱兵瘋狂鎮壓福建人民反滿抗清的鬥爭之後一年,周亮工奉調入閩,他的吏命就是鞏固並擴大博洛的戰果,繼續鎮壓福建人民的抗清鬥爭,鞏固並加強清王朝在福建的統治。
清順治四年(1647)周亮工被擢為福建按察使。是年秋天,周由浙江經贛從杉關入閩,先抵光澤,因道路受阻,於初冬十月抵邵武,在邵武“凡七閱月”,於1648年夏才到達省會福州。順治六年(1649)擢為福建右布政使,十年(1653)升為左布政使,十一年(1654)擢為部察廡左副部御史,調離福建。周仕閩八年,除任按察使、布政使外,還前後兼任兵備,海防、督學、建南、漳南,興泉等道道台。總的說,這八年仕途還是順利的,這同他積極地參與鎮壓福建人民的抗清鬥爭,從而得到上司的賞識有關。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鬥爭,風起雲湧,此起彼伏,沿海內地,莫不如此。周亮工參與鎮壓福建人民抗清,從地域來說,可分兩條地帶,一是閩北和閩西內陸山區,這些地區反清火焰較小,較分散,因而較快被撲滅,另一是閩南和閩東一帶的沿海地區,反清力量規模大,聲勢仕、歷時久,到周亮工離閩時(1654年)仍然很活躍。
順治四年(1647)秋,周亮工抵光澤,即用計擊退當地義軍領袖李鳳毛。是年十月至次年五月,周在邵武不分晝夜守減,親自登城督戰,既擊敗當地抗清義軍,又清除“叛將”熊再法、秦登虎等人。順治七年(1650)赴汀州招撫“土寇曾省,次年赴邵武平息“叛卒耿虎之變”,另外,還率軍剿除建寧的陳和尚和延平的吳賽娘。
正當周亮工在閩西北率軍撲滅小股反抗滿清的軍事力量時,民族英雄鄭成功卻在閩南沿海一帶大舉進軍,打擊清朝駐在福建的軍事力量。順治九年(1652)五月,鄭成功率軍圍攻漳州,“漳泉八郡震動,援剿大軍,駐師泉州。”鄭成功用計將來自泉州的增援敵軍誘入漳喊,重又團團圍困,漳州軍事態勢十分險峻。福建巡撫張學聖為解漳州之圍,急調正在延平巡視的周亮工為漳州巡道道台,周星夜南下,參與解圍戰鬥。周亮工在漳州雖然不像在閩西北一樣是最高指揮官,只不過是配合清朝在閩南的其他軍事力量協同作戰,但他為擊退鄭成功的抗清義軍,卻是竭盡全力的。這次包圍與突圍的戰役,歷時半年,雙方參戰的兵力有數十萬,人民民眾死傷慘重,蒙受了極大的災難。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十八記載:
成功急攻城,(總兵馬)逢知虞內變,令所部兵雜守陴堵,隨壞隨築,久未克。時,秋謀盛漲,成功塞鎮門山,激水灌之,城中食盡,人相食,枕藉死者七十餘萬。門巷海開,落落如游噓墓,饞鼠飢烏白晝蹲几上,解圍後存者才一二百人。(考曰:《行朝錄》:有土人素慷慨,率妻子一慟絕,鄰舍兒竊煮食之,見腸中累累皆故紙,字瑞隱然可辯,鄰舍兒亦廢箸而絕。《台灣外紀》云:有公姑欲殺其媳,媳逃歸,告父母,父母曰,吾生汝,且不得食,反與波邪!殺其女食之。……守道周亮工嘗為《清漳城上詩》紀其事,酸楚不忍卒讀。)
考《漳城上詩》原題為《清漳城上感懷四首同唐肯堂作》,載《賴古堂集》卷八,其三為:
天寶山前百戰場,鯨鯢浪涌海雲荒。
飢魂彳亍霏微雨,白骨支撐遠近霜。
磧里角聲吹細柳,沙邊旗影沸清漳
六年瘴癘須麋苦,不信岩關路信長。
周亮工參與擊退鄭成功圍城的進攻是很積極的,除上述漳州戰役外,四年之後,他又參加了一次。順治十三年(1656),周原在京為官,受誣被革職,返福州受審查,聽候發落。其時鄭成功率師攻打福州,於1656年七月,“親帥王秀奇等將大隊舟師入南台,奪其橋,再戰再勝,進圍福州。分兵東守烏龍江以御泉、漳救援之師,西據洪塘水口以截延津餉道,北守連江北嶺,以遏溫、台,惟南面近水,故不為備焉。”福州三面被圍,一面臨海,形勢岌岌可危。八月,“巡撫宜永貴與副將田勝議分兵守烏樓,以為犄角,成功每攻城,輒為烏樓炮石所傷,乃併力攻烏樓,破之,城中益懼。參將張國威請於宜永貴,出原任藩司周亮工、副將王進於獄,(考曰:亮工時為督臣佟岱所劾,進以失守漳州下獄。)問以破敵之策,亮工曰:‘城外營壘相連,獨東南一角疏防,今令王進將步騎暗過鼓山,出路通橋以襲南台海船,令田勝伏南門,李武伏西門,出不意突擊,破之必矣’。”周亮工不但為巡撫宜水貴出謀獻策,固守福州,還親自在射烏樓上指揮炮戰,親手點燃大炮,擊死鄭成功部將領三人,使鄭成功部不得不撤退。
周亮工寓閩期間,政治上投靠愛新覺羅氏,為滿清王朝服務,軍事上參與鎮壓福建人民的抗清鬥爭,但在文化建設和提攜人才方面,卻做了一些好事,受到當時及後世知識分子的好評。順治五年(1648)春在邵武受阻,戰事頻仍,生活緊張,周亮工仍不忘地方文化建設,“建詩話樓,祀宋嚴滄浪其上,召邑諸生能詩者益日與倡和。”對閩中士人不忘品題和提攜,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了促進作用。試看下列兩例:
黃秋聲
元季詞人輩出,而邵武有黃鎮成,詩多奇警。《秋聲集》十卷,佳句疊出,如“王孫不歸怨芳草,山鬼欲啼牽女夢。”……惜梨棗朽腐。予屬邵武司理何涵齋刻之郡中,更為建秋聲亭於熙春山,祀其上。
陳叔度
侯官陳鴻,字叔度,家貧,無人物色之。能始石倉園在洪塘中,有渺閣,集諸同人為詩。叔度有“一山在水次,終日有泉聲”句。能始嘆賞,為之延譽。因即以石倉為居停,名其詩曰《秋室篇》,取李長吉“秋室之中無俗聲”也,丙戌(1646)之變,”能始殉節,叔.度年七十二,不能自存,以貧病死。無子,不能葬。戊子(1648)余入閩時,客以其詩來,予悲其蒿露,謂客曰,“余任其葬,子任其詩。”因助以金,浼諸生徐存永董其事。先是莆田布衣趙十五,名璧,亦工詩,善作畫,所為枯木竹石類,閩人珍之。然性孤僻,不多為人作,惟山房寺壁,則淋漓潑墨。與叔度先後死,亦不能葬。存永因舉十五之棺,與叔度合摹於小西湖之側。余為書碑曰:“明詩人陳叔度,趙十五合墓。”客刻《叔度集》,予為之序,板式精好,傳之南中,莫不知閩有陳叔度矣。十五不多為詩,無傳者。
周亮工不但注意評介已經死去的閩中士人,使之不泯滅無聞,面且重視正在奮進的士子,予以培養,使之更快成長,如對祖籍泉州,僑居江寧的黃虞稷(1629—1691)的培養和教育,對曾任江西廣信府司理,永新縣令的汀州黎愧曾的關心和愛護,便是很好的例證。
順治十一年(1654)周亮工被擢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離閩北上,次年五月抵京就任,即上疏言閩事,“又陳用兵機宜六事”,受到順治帝的重視和賞識。正當周亮工在京師官場十分得意的時候,順治十二年(1655)七月,浙閩總督佟岱上疏彈劾周亮工。皇帝降旨,革去周亮工職務,“赴閩質審”。
佟岱為什麼要彈劾周亮工?周亮工為什麼由堂堂左副都御史變成了階下囚?周亮工本人認為那是因為佟岱張冠李戴,錯誤地把另一個姓周的官吏當作是周亮工,責怪他沒有于海途中與佟相遇時過船恭候。(其實周亮工那次走陸路,根本未與佟相遇。)佟索賄未遂,惱羞成怒,於是故意陷害。加上周平時得罪了浙帥馬進寶和泉帥馬得功,於是他們三人聯合起來,誣告周貪而且酷,鍛鍊成獄,置周於死地。這是把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官場上複雜的政治鬥爭看成是由生活小事引起的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為周亮工立名宦傳韻林佶(1660一?,字吉人,號鹿原,侯官人,康熙進士,授內閣中書,著《樸學齋集》。)則認為周之所以革職受審,是因他上疏言閩事,極陳鄭成功父子“逆狀”,首論除降寇鄭芝龍,又陳用兵機宜六事。世祖皇帝深嘉納,而公禍基此矣。……世祖密下公疏於部,遂執芝龍下獄。芝龍知公發其事,乃大恨,揮金謀報公,適督閩者方修怨撼公,一二巨帥向與公甚奇世乞者爭相媒孽,飛章上告,公遂聽勘。”《清史列傳》的說法與林佶的說法又不同:
周亮工楷書周亮工楷書
亮工任按察司時,福建武舉王國弼及貢生馬際昌、穆古子、蔡秋浦、蔡開南,史東來等創立南社、西社,蘭社,黨類繁眾,作奸犯科,亮工申請督撫勘明定罪,勒石南台,列際昌及餘黨姓名。尋際昌,秋浦、國弼、開南四人斃於獄。是年(1665)五月,督臣佟岱抵任,際昌等親屬具牒辯冤,佟岱列亮工貪酷諸軟以聞,命亮工回奏,尋解任,赴福建聽質。……先是,亮工未就質時,按察使田起龍等據證佐定讞,謂亮工得贓四萬餘兩,應擬軒籍沒。及亮工至,質問皆虛。
周亮工一案由於前後讞詞不一,在閩在京反覆審理,歷時六年(1655—1660)才結案,牽連所及近千人,不但被告,原告及有關證人受審查,連在福建為周工平反的司法人員,如有關州府的司理等,也被押送至京師對質審查。全串牽連致死者十數人。(周亮工在《賴古堂詩集序》中說:“案驗六年,為公拷掠垂斃者百餘人,斃三木下者十數人,有司白公冤死道路者一人,瘐死者二人。”)周亮工於獄中自分必死,請同獄黃濟叔刻“又活一日”印一枚。最終以案情不實,無罪釋放。康熙元年(1662)十月,“補山東青州海防道,五年調江南江安糧道,八年漕運總督帥顏保劾亮工縱役侵扣諸款,得旨革職逮問論絞。九年復遇赦得釋,十一年(1672)死。”
當年浙閩總督佟岱以“貪酷”諸款彈劾周亮工,縱觀周亮工寓閩八年的宦情周確是酷吏,但未必是貪官。他重視文化,尊重人才,對福建的文化開發有一定的貢獻。

藏書功績

精於鑑賞,好故圖書字畫,於古今之書無所不覽,知名之士無不交,遊宦所至,訪求故籍不遺餘力,福建藏書家謝在杭的舊藏,盡歸於他。家有“賴古堂”、“因樹屋”、“藏密庵”等,藏印篆、古書、字畫極富。“賴古堂”藏書,多得自江浙閩贛。藏書印有“是書曾藏周元亮家”、“曾為大梁周氏收藏”、“響山樓”、“櫟園賞鑒圖書”、“緘齋藏書”、“周櫟園家藏書”、“賴古堂圖書記”、“周元亮抄本”等。據曹寅《楝亭書目》記載,有《櫟園書目》1卷;李筠嘉《古香閣藏書志》亦記載有《賴古堂書目》,著錄藏書4670餘種。著述近百種,後因牢獄,遂放火燒之,僅存《讀畫錄》、《印人傳》、《閩小記》、《印樹屋書影》、《賴古堂印譜》、《賴古堂詩文集》等。
周亮工書畫作品周亮工書畫作品

篆學主張

周亮工與明末清初的許多篆刻家交往甚密,嗜印成癖,曾云:“生平嗜此,不啻南宮愛石。”其為篆刻家立傳,保存了大量的印學資料。在《賴古堂書畫跋》一書中,收有二十九則,對研究明清書畫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關於印章美學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尺牘新鈔》中,提出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的觀點:仆常合諸家所論而折衷之,謂斯制之妙,原不一趣。有其全,偏者亦粹;守其正,奇者也醇。故嘗略近今而裁偽體,惟以秦漢為師,非以秦漢為金科玉律也,師其變動不拘已耳。——《與濟叔論印章》
周亮工印周亮工印
在這段論述里,周亮工提出了印章求變的觀點,對歷代印人能革新者推崇有加。這種觀點與晚明時期提倡個性解放的思潮有關,正如文學家李贄《焚書·雜說》所言:蓄極積久,勢不可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
這種觀點不僅對晚明的文壇有重大的影響,對當時的書畫篆刻也有衝擊。周亮工認為透過印人的作品,同樣可以評價印人的本色胸次。他在《又與濟叔論印章》中說:絕去甜俗蹊徑,是濟叔本色,空夷浩渺,更可見濟叔胸次。只有改革,才有生氣,有生氣則動人,動人則佳。“世人所以不可傳者無他,坐使人無所動耳。”(《答黃濟叔》)除印章美學的貢獻外,其在書畫研究方面也有貢獻,如在《賴古堂書畫跋》中,有“題所作八分書寒鴉歌后”:己亥重九後一日寫此賣錢沽酒,綴以二絕。一、誰能隔宿對黃花,度盡重陽更憶家。欲換青錢沽雪酒,八分小字寫寒鴉。二、難教去盡外來姿,老腕羞慚力不隨。方疊出誇官樣好,阿誰解受《陽碑》。命童子攜出戶,童子笑謂予:“收此冷淡生活,應惟虎林霍君。”已而果為維翰索去,攜酒為予作三日醉。維翰雅好筆墨,遂為童子所知,《陽碑》即不方整,亦復為人愛,老人潦倒塗鴉,尚可易三日軟飽,皆足記也。從此則題跋,可看出周亮工與人交遊的一些情況,對於研究明清之際書畫家的創作和生活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值得一讀。

代表詩作

《靖公弟至》
荒城兀坐對燈殘,歸計先愁百八灘。
爾又遠來余未去,高堂清淚幾時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