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戰

反坦克戰

反坦克戰,是指與裝甲戰鬥車輛,尤其是坦克作戰的各種形式的總稱。最常見的反坦克系統包括具有高炮口初速或使用穿甲彈藥的火炮、反坦克飛彈(例如線控制導飛彈)、反坦克地雷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坦克戰
  • 外文名:Anti tank warfare
  • 套用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基本簡介,主要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武器,反坦克手榴彈,聚能破甲武器,反坦克地雷,步兵近距離攻擊,其他火炮,攻擊機,反坦克直升機,發展狀況,相關書籍,

基本簡介

反坦克作戰,有三個常用概念:機動力破壞、火力破壞和完全破壞。機動力破壞是指使坦克喪失移動能力,例如破壞坦克的履帶,坦克雖然無法移動,但其武器系統可能還能正常使用;火力破壞是指使坦克部分或完全喪失開火能力;完全破壞則是指使坦克徹底喪失繼續戰鬥能力,例如徹底摧毀坦克或使坦克全體乘員失去繼續戰鬥的能力。
反坦克戰反坦克戰

主要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反坦克作戰技術剛剛形成雛形的階段。德軍最初使用小型加農炮和大口徑步槍來對抗英軍的坦克。當大部分這些武器在實戰中被證明幾乎毫無作用之後,他們開始使用一種7.92毫米口徑具有穿甲能力的K彈。手榴彈也被用於反坦克。當發現單枚手榴彈威力不足時,集束手榴彈就開始被投入使用。坦克在各種大口徑火炮面前也是脆弱的,尤其當它們被複雜地形、反坦克壕、鐵絲網等困在原地時,就更加成為這些武器的活靶子。
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是專門設計用來破壞裝甲車輛的火炮,通常都能夠高速發射穿甲彈。在二戰初期,很少有反坦克炮的口徑超過50毫米,當時常見的口徑包括:德制和美制的37毫米炮、法制25毫米炮和47毫米炮、英制兩磅(37毫米)炮、蘇制45毫米炮。這些口徑的反坦克炮可以擊穿戰前和戰爭初期各國幾乎所有型號的坦克的裝甲。 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反坦克炮口徑的發展速度很快就跟不上坦克的裝甲厚度了。
德制的37毫米炮在蘇聯的T-34和KV系列坦克面前一籌莫展。各國於是開始生產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反坦克炮。到1943年間,各國的反坦克炮口徑已經普遍達到了50毫米以上。一年後,隨著東線壓力的加劇,75毫米、88毫米、100毫米甚至122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紛紛被投入到戰爭中。 早期的反坦克炮屬於輕型武器,炮組的成員可以輕鬆地推動火炮進行移動。但到了戰爭中後期,當反坦克炮口徑逐漸擴大,重量逐漸增加,它們的移動能力也逐漸下降,使得它們在敵方火力面前愈發難以生存。此外,反坦克炮也很難為炮組成員提供任何保護。為了改善反坦克炮在機動力和防護力方面的缺陷,各國先後開發生產了驅逐戰車。這種帶有輕型裝甲防護的自行式反坦克炮與那些固定式反坦克炮相比,威力大幅度提高。 二戰結束以後,反坦克炮由於體型龐大、機動力差等缺點,發展逐漸停止。它的地位被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所取代。
其他形式
蘇聯使用的反坦克犬;
德國使用的哥利亞遙控戰車
日本在二戰後期使用的自殺式攻擊的陸上神風特攻隊。

主要武器

反坦克手榴彈

反坦克手榴彈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簡單的高爆式到複雜的聚能裝藥式。為了增加威力,反坦克手榴彈常常被設計成帶有粘性或磁性的,這樣它們可以在被投擲後附著在坦克裝甲上,在爆炸時產生最大效果。莫洛托夫雞尾酒也是一種常用的反坦克手榴彈形式,但它只對戰爭前期輕薄裝甲的坦克比較有效,在戰爭後期,除非使用者能夠準確將其投中坦克的發動機,否則這種燃燒瓶對坦克就毫無用處。 芬蘭士兵使用鐵拳擊毀蘇軍T-34型坦克 。

聚能破甲武器

輕型反坦克武器(可單兵攜帶)的發展是從二戰開始的,其中的大部分都採用聚能破甲(HEAT,High Explosive Anti-tank)的原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國巴祖卡火箭筒、德國的鐵拳預裝填無後坐力炮。 戰爭結束後,聚能破甲武器繼續發展。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分別研製了超級巴祖卡和M72 LAW型反坦克火箭筒,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 二戰中的反坦克地雷通常由步兵使用,主要用於破壞坦克履帶使其喪失機動力,或擊穿脆弱的底部裝甲,對坦克乘員造成傷害。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研發出了多種新型反坦克地雷,使用更具威力的裝藥,採用聚能破甲形式,其中一些型號還具備攻擊坦克頂部和側面裝甲的能力
俄羅斯制TM-46反坦克地雷俄羅斯制TM-46反坦克地雷

步兵近距離攻擊

坦克對步兵來說仍然不是無懈可擊的,尤其在巷戰中。坦克體型龐大而且發出巨大噪音,非常容易被步兵發現、跟蹤和偷襲。由於坦克乘員的視野範圍受到限制,敵方有經驗的步兵可以很容易地靠近一輛沒有步兵掩護的坦克,而坦克的武器則很難攻擊到靠近自己的敵方步兵。
芬蘭士兵使用鐵拳擊毀蘇軍T-34型坦克芬蘭士兵使用鐵拳擊毀蘇軍T-34型坦克
一旦靠近一輛坦克,步兵將獲得很多攻擊它的手段。步兵的火箭筒、手榴彈等武器有時很難擊穿坦克最為厚實的正面裝甲,但是通過靠近坦克,他就可以選擇攻擊相對脆弱得多的頂部、後部和側面裝甲。破壞坦克履帶也可以對坦克造成機動力破壞。在二戰中,蘇軍步兵有時會直接沖向敵方坦克,將汽油倒進坦克乘員艙里並將出口封死,把坦克乘員燒死在坦克中。

其他火炮

傳統的炮彈對坦克裝甲的效果十分有限。非穿甲彈一般只能通過爆炸產生的震波對坦克造成傷害。但是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種新的炮射飛彈被發展出來。這種炮彈採用雷射制導,確保能夠準確命中坦克,並且其彈頭採用聚能破甲戰鬥部(HEAT)而不是一般的高爆彈頭(HE),對坦克的殺傷力大大提高。
此外,另一種新出現的反坦克武裝是制導或非制導的攻頂飛彈。當這種炮彈在坦克上空爆炸後,會向下散射出數個聚能裝藥的彈頭,由於它們所攻擊的是坦克頂部最薄弱的裝甲,所以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或幾個命中目標,就會對坦克造成巨大傷害。 這些炮彈都可以使用中型火炮(122毫米、152毫米或155毫米等口徑)、大口徑迫擊炮(81毫米及以上)或飛彈發射器射擊。 美國空軍的A-10攻擊機

攻擊機

攻擊機 從二戰開始,攻擊機也成為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因為頂部通常都是坦克最薄弱的部位,而且絕大多數坦克都並不具備很強的防空能力,所以使用飛機執行反坦克作戰任務常常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從二戰中著名德國Ju_87俯衝轟炸機(斯圖卡)、蘇聯IL-2攻擊機到戰後的美國A-10攻擊機、蘇聯蘇-25攻擊機,使用的武器最早是採用鐵殼炸彈,二戰後期開始使用配備穿甲彈的航炮以及無引導火箭,在1970年代以後出現反戰車飛彈,攻擊機在歷次戰爭中的優秀表現使它贏得了“坦克殺手”的稱號。

反坦克直升機

反坦克直升機 美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是一款著名的反坦克直升機 20世紀50年代後期,法國是第一個把反坦克飛彈裝備在直升機上的國家。1966年,第一種量產的專職反坦克直升機AH-1眼鏡蛇誕生。
美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是反坦克直升機美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是反坦克直升機
有些人認為直升機能夠更加輕易地攻擊坦克裝甲最薄弱的頂部,所以反坦克直升機的出現宣告了坦克將從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由於從反坦克直升機誕生至今,坦克與直升機之間還沒有進行過勢均力敵的對抗,所以要斷言直升機和坦克孰強孰弱還為時尚早。但是無論如何,配備制導武器、火箭發射器和火炮的反坦克直升機始終是坦克最大的威脅之一。
坦克常常因為視角有限而很難發現直升機,而直升機則可以懸停在空中,從任何角度攻擊坦克最脆弱的部分。此外,直升機所配備的制導武器的射程通常都大於坦克火炮的射程,這使直升機經常能夠在坦克的火力範圍以外發動攻擊。這種對坦克的不利局面直到坦克用炮射飛彈問世才開始改觀。

發展狀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聚能破甲彈曾經一度成為反坦克武器的首選。但是隨著坦克裝甲技術的發展,反應裝甲、複合裝甲的出現,聚能破甲的效力大大降低,動能穿甲彈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目前主流的穿甲彈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相關書籍

1988年出版年:《反坦克戰史》 (英) 約瀚·威克斯著
步兵是戰爭之王,而炮兵是戰爭之神,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坦克在一定程度上奪走了炮兵身上圍繞的光環。如本書作者所說,反坦克作戰的歷史甚至比空戰還要短,但它對各國軍事工業的影響卻不亞於後者。本書成書於第四次中東戰爭前後,時值反坦克飛彈大行其道之時,那是一個科學技術噴薄的年代,一個附屬的產物便是科技萬能和自動化崇拜。航空工業推崇雙高即高高度和高速度,反坦克技術方面則開始盛行人操火炮無用和飛彈至上論。本書的作者無疑是非常理智的,他指出無論多么先進的科技,也不能取代反坦克作戰中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反坦克手和坦克里的人,只有人,才是反坦克作戰的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