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火箭

反坦克火箭

反坦克火箭是一種傳統的反坦克兵器,二次大戰中就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現代戰爭中,反坦克火箭仍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坦克火箭
  • 類型:一種傳統的反坦克兵器
  • 組成火箭筒火箭彈
  • 作用:二次大戰中就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結構,發展,性能,類型,發展歷程,第一代,第二代,

結構

反坦克火箭一般由火箭筒火箭彈兩部分組成。火箭筒一般既做發射管又做包裝筒,為一次使用型,有的也可多次使用。為了減輕火箭筒的重量,一般採用纖維增強塑膠玻璃鋼發射管等材料做成。火箭筒上的瞄準具一般採用由疊像式測距儀和電子提前量測定器組成的光學瞄準具,有的還使用更為先進的瞄準具。發射筒由單兵肩扛,進行立、跪或臥姿射擊。
火箭彈一般由引信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尾翼等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火箭彈為法國的“達德”,彈重9公斤;包括火箭筒在內戰鬥全重最重的是瑞典的wr2-550,15公斤;破甲能力最強的是法國的AC300“丘辟特”和AC-HPL,均為800毫米;射程最遠的是瑞典的M2-550“卡爾·古斯太夫”,700米;口徑最大的是法國的 AC-HPL,150毫米;飛行速度最快的是前蘇聯的PfIP-9,435米/秒。

發展

新一代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二戰期間,由於其具有侵徹能力強、造價低廉、操作簡單及便於單兵攜帶等突出優點,很快就成為步兵連以下分隊反坦克及各種裝甲車輛的最主要裝備之一。在攜帶型反坦克飛彈系統尚未大量裝備部隊的1950~1970年代,恰是世界各國反坦克火箭筒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當時不僅美國、蘇聯這樣的傳統火箭筒研發大國生產出像M20、M72、 RPG-2、RPG-7等名噪一時的經典裝備,一些歐洲國家,如瑞典、比利時、法國等也相繼為自已的部隊研製和生產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是現代步兵的主要近距反坦克武器之一。
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是 50年代發展起來的,第一代發展了 25~30個型號;到 70年代末期,第二代僅發展了10個型號;80年代以來,已裝備和正在研製的有 15個型號。最典型的新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有前蘇聯的RPGI8和RPG22,英國的“勞”80,法國的AC300“朱辟特”,德國的“鐵拳”3等。其中,性能較好的是法國的AC300“朱辟恃”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它破甲威力大,毀傷機率高,重量也較輕。該武器有效射程330米,發射筒徑70毫米,戰鬥狀態筒長1.2米,筒上裝有光學瞄具和擊發手柄。彈徑115毫米,長650毫米,重3.4公斤,破甲厚度達800毫米,武器全重11公斤。
和前兩代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相比,新一代發射器的主要特點是威力大,破甲厚度由原來的300~400毫米提高到700~800毫米;機動性好,一般只有10公斤左右,個別僅有4公斤;適用性強,發射時採取了消除和減小火光、聲響及噴焰等措施;初速大,一般在250~350米/秒之間,使有效射程提高60~100%。

性能

反坦克火箭除使用火箭筒發射外,還可用無後坐力炮發射增程彈。發射時擊針撞擊火箭彈的火帽,點燃發射藥;發射藥燃燒後產生的強大氣體將火箭彈從炮管中推出;火箭彈尾翼張開,引信解脫保險,點火具點燃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火箭彈在巨大推力下向目標飛行,擊中坦克後戰鬥部起爆,形成聚能金屬射流,穿透坦克裝甲。

類型

1970年式62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
1970年式62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 (Type 1 970 62 mm indi~ridual antitank“)cket launchel‘) 中國於1970年設計‘定型的一 種單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由兩節對接的玻璃鋼簡身、壓電擊發機、機械瞄準具、握 把及背帶等組成。配有破甲彈、跳炸殺傷彈 等火箭彈種,用於住近距離上打擊坦克及 其他裝甲車輛和殺傷有生目標(見圖)。對 中國1970年式62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發射 接後的發射筒,戰鬥全長1 200毫米,口徑 62毫米,攜行長739毫米,筒重1.34千克, 破甲彈重1.06千克,彈長485毫米,初速為 1 39米/秒,直射距離大約l 50米,著角 65。 70式單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採用對按式發射筒,與伸縮式發射筒相比,具有結構簡單、輕便靈活、工藝性好、射擊精度高、 前筒可多次使用、後筒一次使用、兼做密封 包裝筒、勤務性好、經濟適用等優點。後期出廠的70~l式反坦克火箭,採用低壓脈衝式擊發機構,鋼質發動飢,系統重量有少許增加,但更為經濟適用和安全可靠。
79式微型反坦克火箭
79式微型反坦克火箭
1979年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簡稱79式手持火箭,是一種單兵使用、手持發射的輕小型反坦克破甲武器,該武器於1975年立項開始研製,1979年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
79式微型反坦克火箭79式微型反坦克火箭
79式手持火箭主要用於擊毀近距離敵中型、輕型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土木工事、碉堡等目標。該武器是一種一次性使用、一筒一彈的反坦克武器,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質量輕、單手發射、攜帶方便等突出特點,因此在山地、叢林戰中更能發揮其機動靈活的特性。它既適於裝備偵察兵和特種部隊,也適於大量裝備步兵分隊,可有效提高步兵近戰、夜戰和徒步反坦克、反裝甲作戰能力。
79式手持火箭的研製成功是當時我國單兵輕小型破甲武器研製的一項驕傲之舉。1980年代中期以後,曾進行過多次改進,使其直射距離由60m提高到100m。
系統組成
79式手持火箭全系統由火箭彈發射筒兩部分組成。
火箭彈有破甲彈和破甲殺傷彈兩個彈種。破甲彈利用高能炸藥爆轟藥形罩,使藥形罩形成金屬射流,擊穿裝甲鋼板,並產生後效,殺傷裝甲鋼板後的有生力量。破甲殺傷彈除具有破甲彈效能外,還可以產生700個有效殺傷元向四處飛散,殺傷目標四周12m內的有生力量。
破甲彈由戰鬥部火箭發動機、點火機構、尾翼組成。戰鬥部由風帽、定位環、彈殼、炸藥、隔板和引信組成。戰鬥部為70mm直徑的空心裝藥戰鬥部,採用機械觸髮式彈底引信;單錐藥形罩採用紫銅板衝壓成型,裝305g炸藥。彈尾設有6片尾翼,封裝時尾翼摺疊在發射筒內,出筒後靠彈簧力張開,翼展為112-116mm。
火箭發動機為整體單噴管結構,即燃燒室和噴管是一體的。該發動機由連線螺、燃燒室、發射藥、擋藥板和噴管塞組成。發射藥為速燃雙基單孔型,共19根,質量26.2g。噴管被噴管塞堵住,以保證一定的起始壓力,使發射藥充分燃燒。連線螺既是戰鬥部和發動機的連線件,又是發動機的點火機構,上面裝有底火、點火藥盒、防回火機構和火箭定位銷。定位銷保證底火對準發射筒上的擊針,擊發後,底火火焰通過一個帶點火藥盒的防回火裝置(該裝置採用單向截留原理,防止火藥燃氣由底火孔噴出)點燃點火藥盒的黑火藥,進而點燃發射藥。發動機起始壓力達到一定值時,噴管塞被吹出,火箭彈飛出發射筒.
破甲殺傷彈結構與破甲彈基本相同,只是其戰鬥部採用主、副藥柱加隔板結構,並在主藥柱外面的破片套內設有700個直徑3mm的鋼珠。
發射筒採用聚碳酸酯工程塑膠注塑成型,質量輕,強度高,攜行方便,使用手感舒適。前部外徑77mm,後部外徑42mm,兩端設有帶橡膠環的密封防潮蓋,筒身上裝有擊發機構和瞄準裝置。擊發機構主要有扳機、扳機軸、擊錘(帶有擊針)、擊錘簧、保險銷、保險簧、鋼珠和運輸保險拉環組成。瞄準裝置由鏡座、支撐機構、分化鏡、準星組成。分化鏡為一透明分劃板,既是目鏡也是物鏡,鏡面上有50m、70m、100m、130m的射距分劃和概略測距分劃。平時,分劃鏡摺疊在發射筒上,發射前豎起,逆時針旋轉45°(左手發射時順時針旋轉45°)。在立柱簧作用下,分劃鏡會自動卡入支撐斜槽內,即可瞄準射擊。為了防止水分由擊針孔進入發射筒,平時擊發機構由一個橡膠防潮罩密封。
射擊操作
先打開前後密封蓋,掀掉擊發機構密封防潮罩,拉出運輸保險銷,抬起擊錘,則火箭彈處於待髮狀態;射手手持(左右手均可)發射筒,使手指處於扳機上方,預備發射;豎起分劃鏡,旋轉45°並將分劃鏡嵌入槽內,將測距分劃對準目標,測出目標距離,同時賦予發射筒一定射向。手指壓動扳機,擊針打擊底火,底火火焰經傳火通道引燃點火藥,點火藥瞬時點燃火箭發射藥,產生高壓燃氣,將噴管塞從噴口高速噴出。高速噴出的火藥燃氣的反作用力將火箭彈推出發射筒。當火箭彈脫離發射筒時,尾翼後端的6片尾翼同時張開,使火箭彈穩定向前飛行(發射或預備發射時,火箭的頭部、尾部不能對準自己或友人)。
火箭彈飛出發射筒一定距離後,引信保險解脫,火箭彈擊中目標時,火箭彈前端的風帽可牢牢啃住目標,防止滑脫,引信在慣性作用下發火,並瞬時引爆高能炸藥,產生破甲、殺傷效能。
中國PF89式反坦克火箭.
PF89系列單兵火箭筒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攜帶型反坦克火箭發射系統,該系統最早是從1984年開始研製,於1989年設計定型,1993年生產定型,並開始批量裝備部隊。第一個型號被定型為“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代號“PF89-80-1”,被俗稱為“80單兵”。在PF89反坦克火箭研製成功後不久,又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多用途火箭彈,成為一個新型號,被稱為“PF89A式80mm單兵多用途火箭”。後又研製成提高破甲深度的“PF89式單兵火箭1型破甲彈”。
PF89式反坦克火箭PF89式反坦克火箭
該火箭筒是一種彈筒合一、單兵一次性使用的輕型反坦克武器。發射筒也是包張筒,採用玻璃布卷制而成;發射時打開前蓋,後蓋不用打開,由火藥燃氣自行衝破;火箭彈飛離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無火焰;戰鬥部採用雙錐藥形罩裝藥結構;瞄準鏡是測瞄合一型。
改進型
口徑:80毫米
PF89式反坦克火箭
全重:3.7千克
發射筒重:1.86千克
彈重:1.84千克
全長:900毫米
直射距離:200米
破甲厚度:180毫米/65度
630毫米/0度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國產新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於1999年12月20日出現在駐澳部隊輕武器裝備中,並於今年8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駐港部隊武器展示會上閃亮登場。該武器系統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裝備我軍步兵作戰分隊,用於攻擊敵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殲滅和壓制敵暴露的有生力量及火器,摧毀敵野戰堅硬工事及火力點等。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不僅具有破甲、殺傷、燃燒等多種功能,而且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重量輕、機動性好、威力大、射程遠、反應時間短、火控系統完備、可靠性高等特點,它的研製和裝備,將大大增強我軍步兵的反坦克、反裝甲的能力。
武器系統概述
PF98式120毫米火箭的技術起點高,綜合性能優良。在設計上採用了大量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使用複合材料,武器質量大大減輕;技術含量高的火控系統使有效射程和反應速度提高;採用串聯戰鬥部技術,可有效擊穿披掛反應裝甲的北約重型三層靶。其綜合性能遠遠超過了我軍現裝備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和PF89式單兵火箭筒,就連俄羅斯RPG27式、德國“鐵拳”系列、瑞典“卡爾”M3等火箭筒也無法與之相媲美。因此,堪稱步兵手中的“大炮”。其優良性能主要表現在:
_威力大破甲厚度可達800毫米,能有效擊毀現代主戰坦克;
_火控系統完備適應多種天候作戰;
_有效射程遠達800米(破甲彈);
_機動靈活操作方便步兵可以攜帶,既可單人操作,也可由二人操作使用;
_性能可靠筒身前後安裝有前後護帽,保護射手免於被燒傷,在閉鎖裝置上裝有閉鎖插銷,可防止大射角射擊時火箭彈後滑。
發射系統
發射筒和發射架組成,分為連用型和營用型兩種,發射筒壽命大於200發。
採用薄金屬內襯、玻璃纖維複合材料纏繞而成的空心發射筒,不僅強度高,並且有效減輕了武器質量,還可使發射筒重複使用,降低了資源消耗。營用反坦克火箭筒還配備了性能先進的簡易火控系統,大大提高了射擊反應速度,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完畢在10秒內即可完成。兩種發射器通用破甲彈和多用途火箭彈。
三腳加強由腳爪、架桿、立軸等組成,方向射界為360度;營用三腳架還配有高低機和方向機,可在瞄準後固定筒射,以提高射擊穩固性,降低瞄準誤差。為便於射手在瞄準時及時測距和發射,還在高低機手輪上裝有雷射測距按鈕,方向手輪上裝有發射按鈕,使操作變得極為方便。連用三腳架在臥姿射擊時可起支撐筒射的作用。
發射時,將帶後筒的破甲火箭彈或多用途彈裝入發射筒,閉鎖裝置將其鎖緊,發火電路自動接通,射手瞄準目標後即可擊發。擊發時,點火機產生電流,點燃點火器,從而點燃火箭發動機。當火藥氣本壓力足夠大時,剪斷火箭彈固定鎖,火箭彈啟動飛出。退出後筒後,即可再次裝填發射。
彈藥系統
彈藥系統包括破甲火箭彈和多用途火箭彈。
破甲火箭彈是該系統的主彈種,彈徑為120毫米。該彈採用續航發動機增程,有效解決了火箭彈增程過程中橫風偏移較大的問題,使之在1000米內、6米/秒的橫風條件下射擊後,風偏量可以忽略不計,大大簡化了射擊操作程式,提高了準確度。另外,該火箭彈還採用了串聯戰鬥部和電子延時機電引信,在火箭彈碰擊目標後,前級戰鬥部擊爆反應裝甲,經過引信精確延時,引爆主裝藥,擊毀主裝甲,從而收到最佳破甲效果。由於該彈採用二級爆破技術,使破甲威力強大,垂直破甲厚度達800毫米,已遠遠超過了裝有反應裝甲的北約重型三層靶的厚度,而破甲後還有一定後效作用。
多用途火箭彈戰鬥部採用自鍛破甲技術,在55度著角時破甲厚度為400毫米,而且穿甲後隨進120個以上的直徑為5.5毫米的鋼珠和可燃金屬鋯,具有射傷和燃燒功能。其密集殺傷半徑大於25米,有效射程達2000米,是對付輕型裝甲、步兵戰車、野戰工事、倉庫和消滅有生力量的有效武器。
火控和瞄準系統
包括營用火控系統、營用微光瞄準鏡、連用光學瞄準鏡和微光瞄準鏡。
營用火控系統由光學系統、雷射測距儀、彈道解算器、LED平面顯示屏和操作修正系統組成。系統工作時,可自動完在測距、彈道諸元的計算機,並將瞄準點顯示在顯示屏上,免去了射手估測距離、方向、提前量等一系列複雜的計算和操作,使射擊時的反應速度和測瞄精度得到極大提高。
連用光學瞄準鏡由可變閃光電路盒、鏡管和俯仰鏡體等組成,主要用於晝間觀察和瞄準。放大倍率為4倍,鏡內有測距曲線尺,用於測量目標距離,閃光電路裝置的作用是測量運動目標的提前量,這也是一般光學瞄準鏡所不具備的優點之一。
微光瞄準鏡主要用於在夜間藉助微弱的星光或用光進行觀察、跟蹤、測距和瞄準。其優點是:被動工作方式,不易暴露;作用距離遠,營用和連用微光瞄準鏡夜視距離分別為300米和500米;成像清晰,提高了射手夜間作戰能力。
綜上所述,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的綜合性能不僅超過了國內同類武器,而且也達到了世界同類武器的先進水平。隨著它的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將會使我軍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發展歷程

第一代

從戰火中走來-中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發展歷程
韓戰爆發之時,我軍只有解放戰爭時期從國民黨軍繳獲來的少量步兵反坦克武器。韓戰爆發後,為了對付如潮水般湧來的朝鮮人民軍T-34坦克,美軍曾向前線部隊緊急運送了一批M20型88.9毫米反坦克火箭筒。這種攜帶型反坦克火箭武器廣泛裝備於侵朝的美軍步兵分隊,在抵禦T-34坦克的進攻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此後,我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在戰鬥中繳獲了部分美制M20型火箭筒。當時,我軍步兵手中沒有具備足夠威力的反坦克武器,在攻擊碉堡時也只能採用士兵攜爆破器材衝擊的原始方式。而繳獲的美制火箭可以說是解了我軍的燃眉之急。國內軍工科研單位臨危受命,於1951年在美制M20火箭筒的基礎上仿製出51式反坦克火箭筒,當年便生產了4800多具。為了便於生產和計量,我國在仿製時將原美制的88.9毫米(合3.5英寸)改為90毫米。
51式90毫米火箭筒
◆51式90毫米火箭筒一經典的直木里反坦克戰
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於1951年投產,隨即批量裝備志願軍部隊。該火箭筒採用圓管發射筒;用乾電池作發火電源,配有反射式瞄準鏡;戰鬥部採用空心裝藥;以肩射為主,配有兩腳架可進行臥射。
51式火箭簡裝備部隊後,英勇的志願軍如虎添翼,很快使用這種武器創造了我軍反坦克火箭筒的經典戰例-古直木里反坦克戰。1952年6月,志願軍第12軍31師91團在朝鮮官岱里以西古直木里地區擔負防禦任務。這裡是一個谷地,志願軍在谷地的兩側設防。谷地寬約200-900米,縱深約3000米,谷地中央有公路通向我防禦縱深。這一地形便於敵人同時使用多輛坦克向我縱深突擊,同時也便於我在谷地中設定反坦克陣地。
6月13日上午,戰鬥打響後,李偽軍步兵第7團首先向古直木里東側的官岱里方向發起連續攻擊,遭我前沿防禦分隊的堅決阻擊。14時50分美軍又以24輛M46"巴頓"坦克為先導,引導偽軍兩個步兵連,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成一路縱隊向古直木里發起猛烈攻擊。
當敵坦克推進到我前沿陣地東北側時,遭我縱深火炮攔擊,敵步兵被迫脫離坦克,單獨向官岱西山接近。而坦克則倚仗其自身優勢,瘋狂地向谷地猛衝。但沒前進多遠,第1輛坦克就被我反坦克網狀陣地前的反坦克雷炸斷了履帶,頓時癱瘓在公路上。後面的坦克見事不好,迅速從公路轉向谷地東側山腳下的沙河,小心翼翼地向我網狀陣地機動。
15時45分,敵3輛坦克越過我反坦克壕,向第1道網狀陣地接近。面對這一情況,我布置在敵坦克當面的2連火箭筒班迅速占領陣地,團屬無坐力炮連第1排也利用塹壕、交通壕快速向前移動。當其中第1輛坦克突入我陣地、第2、3輛坦克還在後面50米處時,2連火箭筒班的第1火箭筒組準備接近第1輛坦克尾部,協同無坐力炮排對其實施夾擊。但該坦克馬上發現了我第1火箭筒組的行動,隨即停止前進,調轉車身,妄圖以火力消滅該組人員。我火箭筒組靈活地利用塹壕隱蔽轉移,並迅速裝彈射擊。與此同時,無坐力炮排利用敵坦克轉移火力的有利時機,從敵坦克後面向其射擊。敵坦克在我前後夾擊下被擊傷,車內5名乘員企圖跳車逃跑。位於火箭筒翼側的突擊爆破組迅速出擊,擊斃敵2人,抓俘敵3人。
就在第1輛坦克挨打的同時,2連火箭簡班的第2火箭筒組也迅速利用塹壕躍到敵第2輛坦克的翼側,依託塹壕的拐彎處,在距敵坦克不到30米的距離上突然向其射擊,當即命中坦克炮塔和車體結合處並起火燃燒。位於敵第2輛坦克側後的第3輛坦克發現我第2火箭筒組後,乘該組還未來得及轉移之時向他們碾壓過來。第2火箭筒小組迅速躲開敵坦克的碾壓,利用彎彎曲曲的塹壕,在其側後占領射擊位置。就在該坦克到處尋找目標之時,第2火箭筒小組的火箭彈已擊中敵坦克履帶。該坦克乘員有的跳車逃命,有的掉轉炮口向我第2小組射擊。此時,該火箭筒班的突擊爆破組一面消滅逃敵,一面對坦克實施爆破,第3輛坦克被徹底摧毀。
敵人沖在前面的4輛坦克被擊毀後,其餘坦克再也不敢貿然前進,停在290高地以東沙河兩岸,以猛烈火力向我反坦克網狀陣地射擊,企圖以火力摧毀我掩蔽工事、殺傷我人員,準備再次發起攻擊。為爭取主動,指揮員立即命令部署在第1道網狀陣地上的兩個火箭筒班和無坐力炮排,利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塹壕和交通壕隱蔽迅速出擊,大膽接近敵坦克,主動攻擊敵人。此時,美軍第5輛坦克距我前沿陣地最近,並位於我2連火箭筒班當面。該火箭筒班迅速向第5輛坦克隱蔽機動,在距敵坦克50米處占領了射擊陣地。同時,無坐力炮手也在該坦克200米內的有利地形上做好了射擊準備,兩個火器小組遠近配合,很快收拾了這輛坦克。
頑固的敵人為了搶回在我陣地內被擊傷的坦克,在其他坦克火力的掩護下又出動了5輛坦克,快速向我陣地衝來。我火箭筒班和無坐力炮排抓住這一時機,利用工事掩護,給敵坦克以突然襲擊,又擊傷敵坦克2輛,並擊斃棄車逃跑的敵坦克乘員2人,生俘敵副連長1人。另外3輛坦克倉惶逃跑。
志願軍反坦克武器分隊的猛烈打擊使敵坦克再無還手之力了。17時02分,剩下的十幾輛坦克突然施放大量煙幕,借著煙幕四處逃竄。同時,向官岱西山進攻的敵步兵分隊也全部被我防禦部隊擊退。至此,古直木里地區的防禦戰鬥勝利結束。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分隊和無坐力炮分隊僅以耗彈19發、輕傷2人的代價,取得了擊毀、擊傷敵M46"巴頓"坦克6輛,繳獲1輛的赫赫成績。
由於51式90毫米火箭筒屬於戰場上的應急產品,其可靠性不盡如人意,破甲威力、戰鬥全重等性能參數也日顯落後。加之韓戰結束後我軍裝備全面蘇制化,51式火箭很快撤裝。
◆51式90毫米火箭筒主要技術性能參數
口徑:90毫米
全重:10公斤
全長:1.45米
初速:106米/秒
最大射程:785米
有效射程:100-250米
破甲厚度:120毫米
56式40毫米火箭筒
56式40毫米火箭筒-戰士們說:"棒極了!"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引進蘇制RPG-2型無後坐式火箭筒,並仿製成功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該火箭筒的戰鬥全重僅為51式火箭筒的1/3,但在破甲威力和有效射程等方面均不及後者。56式40毫米火箭筒於1956年設計定型,同年裝備部隊。該火箭筒是我軍批量裝備的第一種步兵火箭武器,適用於山地叢林作戰,對敵堅固掩體、輕型裝甲戰車特別有效,很快成為我步兵連的主要破甲攻堅武器。從此,我軍步兵結束了依靠炸藥包、爆破筒炸碉堡和坦克的歷史。在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抗美援越作戰中,56式40毫米火箭筒屢建奇功,深受部隊官兵喜愛,戰士們說:"40火箭筒棒極了!"
56式40毫米火箭筒之所以稱其為火箭筒,是由於它採用了火藥燃燒後噴射氣體的反作用衝力彈頭提供飛行動能。它沒有現代意義的火箭發動機,火箭發動機就是發射筒本身。火藥包固定在彈尾部,從簡口插入發射筒,擊發後火藥燃燒,火藥燃氣從炮尾高速噴出,其反作用衝力使彈獲得飛行動能,火箭彈頭部為空心裝藥聚能戰鬥部,尾桿上裝有用彈簧片製造的穩定翼。
隨著坦克的不斷改進,其防護裝甲增厚、加大傾角,機動性和火力也有所加強,56式40毫米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其射擊距離近,一個射擊位置只能發射一發,且不能修正瞄準點。二是威力偏小,加上採用彈底機械引信靈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珍寶島反擊戰中不能擊穿蘇制T-62坦克。三是由於所採用的火藥是3號小粒黑藥,其能量受氣溫影響較大。加之瞄準機構粗糙、瞄準精度差,特別是在臥姿射擊時不易瞄準,所以實戰射擊精度較差。四是火藥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經適當膨脹即排出筒外,彈頭初速低。
60年代中期,56式火箭筒得到改進,改進後稱為56-1式。在其頭部加裝防滑帽,並改進發射裝藥和發射筒設計,威力提高到120毫米/65度,射程提高到150米。改進後的56-1式火箭筒威力提高不明顯,發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大改進,最終沒有大量裝備。
69式40毫米火箭筒
◆69式40毫米火箭筒一對抗采自北方的鐵甲洪流
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批量服役為我軍步兵火箭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其破甲威力主要針對二戰末期的坦克設計,面對戰後發展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如T-62、M60和"豹"1等威力不足。為此,我國又參考戰後蘇聯發展的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即大名鼎鼎的RPG-7,研製成功了69式40毫米火箭筒。
與56式火箭筒相比,69式火箭筒配備了白光/紅外夜視瞄準具,在有一定風速(16米/秒以內)和夜間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大大高。而火箭彈射程、初速、破甲威力等方面的指標,69式火箭筒均大大高於56式火箭筒。值得一提的是破甲威力。在中蘇珍寶島衝突中,我軍當時裝備的56式火箭筒無法擊穿蘇聯T-62坦克的炮塔和車體前裝甲。最後,在蘇軍坦克誤入雷區被炸斷履帶的情況下,才得以繳獲一輛較為完好的T-62坦克。如果當時我軍裝備有69式火箭筒,其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足以擊穿T-62的車體前裝甲(100毫米/60度),蘇軍的損失將遠不止一輛T-62和數輛裝甲車。
69式火箭筒批量裝備部隊後,迅速取代了56式火箭筒。由於兩種火箭筒的發射器口徑均為40毫米,為了區別,我軍官兵將56式火箭簡稱為"老40",而將69式火箭筒親切地稱為"新40"。69式火箭筒服役的年代正是中蘇關係破裂、蘇軍百萬裝甲部隊陳兵於我國北方邊界之時。蘇聯解體後曾有相關人士分析:中蘇對峙時期,蘇聯如要對中國發動類似於二戰中消滅日本關東軍式的"裝甲閃擊戰",至少需要80天的戰役準備期。如此長時間內的大規模部隊調動必將被中國所探知,並做好一切應戰措施。因此,蘇軍陳兵於中蘇邊界基本上出於防禦上的考慮,而非當時國內大肆渲染的"蘇修在加緊構築進攻出發陣地"。儘管如此,在龐大的蘇聯坦克集群(蘇聯駐亞洲地區的陸軍最高峰期曾裝備了1.4萬輛坦克,其中2/3以上部署於中蘇邊界)重壓面前,中國不得不盡一切可能強化自身的反坦克力量,幾乎整箇中國武裝力量都在研究如何打穿近在咫尺的"蘇修烏龜殼"。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我軍步兵手中廉價可靠、能大量裝備的步兵反坦克武器-69式火箭筒的生產受到了高度重視。據推測,"新40"火箭彈產量高達數百萬發。加上之前生產的幾乎同樣數量的"老40",以中國軍隊總人數400萬人計算,幾乎達到了每人一發的水平!當然,這么多的69式火箭筒和火箭彈並沒有全部裝備部隊,其中相當一部分交給了民兵使用或出口,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民反坦克武器"。全軍反坦克的嚴峻形勢也深刻影響了我軍最基本步兵編制一班的火力配置和戰術思想,數量充足的69式火箭筒更是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時,我軍步兵班武器除了2支56式自動步槍(分屬班長和副班長)和5支56式半自動步槍(每人一支)外,都要有一個兩人制的69式火箭筒組(配備1具火箭筒和8枚火箭彈),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以反坦克為主的步兵班火力配置。
69式火箭筒裝備部隊後,其配套火箭彈在訓練和實戰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點,主要表現在:戰鬥部裝藥在濕熱環境下容易產生慢性分解,釋放酸性氣體,對於彈體零件、導電線路造成腐蝕,形成短路或斷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風偏太大,修偏難以掌握;破甲威力偏小等。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有關研製生產單位進行了大量改進工作。首先是於70年代換用酸值低的新型裝藥,解決了瞎火率高的問題。其次於1983年對戰鬥部裝藥進行改進設計,在保持原彈重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破甲威力。經過以上改進,設計定型了I型破甲火箭彈。
軍工部門對I型破甲火箭彈繼續改進,彈徑加大到94毫米,彈重加大到2.97公斤,威力可達180毫米/65度。但是其速度有所降低,直射距離降至200米。新彈的優點是大幅度提高威力並仍可用原火箭筒發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彈定型後投入了小批量生產,這就是Ⅱ型破甲火箭彈。1988年,Ⅲ型破甲火箭彈定型。它是在國產新步兵反坦克火箭戰鬥部基礎上改進設計的,彈重、初速及最大速度與I型相同,威力則與Ⅱ型相同,可沿用原火箭筒和射表。
為了擴展69式火箭筒的作戰用途,在葉劍英元帥的提倡和關懷下,軍工部門於80年代中期開始了鋼珠殺傷火箭彈的研製工作,並於1988年完成了設計定型。該彈著地後通過反拋裝置跳到1~1.5米高后引,信起爆,彈在空中爆炸,大大提高了對有生目標的殺傷效果。
目前,隨著以PF89式火箭筒為代表的新一代步兵火箭筒的服役,69式火箭筒開始逐漸從我軍一線部隊退役,轉交二線部隊、預備役和民兵。不過,我國北方工業公司在69式火箭筒基礎上繼續改進,近年來又向國際軍火市場推出了可摺疊攜帶的2004型40毫米火箭筒。
70式62毫米單兵廈坦克火箭
◆70式62毫米單兵廈坦克火箭一人民戰爭的產物
在仿製蘇制火箭筒的同時,我國軍工科研人員於1966年開始自主研發步兵火箭武器。該武器系統於1970年研製成功,命名為70式62毫米單兵火箭。70式火箭筒擺脫了蘇式RPG-7火箭筒的設計風格,其火箭彈包裝筒兼作發射器的一部分,造價低廉,使用後即可丟棄。其發射器、彈藥一人攜帶等特點更符合當時"人民戰爭"的要求。
70式62毫米單兵反坦克火箭是一個純火箭系統。由於採用了高燃速火藥,火箭彈主動段控制在發射筒內,發射時筒口無火焰。火箭彈靠摺疊式刀形尾翼穩定,飛行時受風的影響很小,在3-4級風直射距離內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標。射擊前打開包裝筒的前後蓋,從前端插入發射筒尾部,旋轉到位,即可靠地接通了點火線路。擊發機安在握把上,是一個壓電式裝置,當打開保險、扣動扳機時就產生一個電脈衝,從包裝筒內布設的線路傳到點火具,引燃點火藥及發動機中的裝藥,發動機中毛刷式裝藥燃燒只需十幾毫秒。發動機在筒內工作完畢,火箭出筒後按預定彈道飛向目標。射擊後擰下後筒,可以進行下一發射擊。
從性能參數上看,70式火箭射程近、破甲威力弱,即使針對蘇聯T-62坦克炮塔裝甲薄弱的側後部,亦顯得力不從心。正因為如此,70式62毫米火箭批量生產後沒有大量裝備部隊,主要用於出口。之後,我國以70式火箭為原型,於1984年研製成功了FHJ84式雙管62毫米單兵火箭。該火箭主要配備白磷燃燒彈,裝備我軍防化兵部隊,用於消除化學戰劑(大多數化學毒氣經過高溫燃燒後,會分解失去毒性)。FHJ84式火箭也備有煙霧彈和空炸鋼珠彈用於常規作戰。
如果說70式火箭是我國自行研發步兵火箭武器的開端,那么70毫米手持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則是這一年代最具中國"全民反坦克戰"特色的單兵武器。相比69式和70式火箭,70毫米手持式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戰鬥全重更輕(1.66公斤)、直射距離更近(60米)、使用更簡便(沒有配備複雜的瞄準具,多數情況下只能概略射擊)。其破甲威力(100毫米/65度)對付主戰坦克雖有些困難,但擊毀輕型裝甲目標則綽綽有餘,包括當時蘇聯主力步兵戰車BMP-2在內的各種裝甲車輛均無法抵禦該火箭一擊。

第二代

和平年代繼往開來-中國第二代反坦克火箭發展歷程
隨著時光流逝,歷史的指針戰戰兢兢地划過20世紀70年代。雖然中蘇邊界兩邊依然百萬大軍列陣對峙,雖然美蘇依然互相叫囂著用核武器將對方從地球上抹掉,世界政治局勢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中國國內成功平息了持續十年的文革動亂,"大打、早打、打核戰爭"的口號成為永遠的過去,"裁軍"一詞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高層領導人的口中。同時,以中美建立正常外交關係為標誌,中國與西方的"冰河期"已經過去,雙方軍事技術交易的封鎖也已打破。這些變化在深刻影響中國社會及軍事力量建設的同時,也在軍工科研人員研發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的過程中有所體現。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與西方軍事技術交流中最先引進的便是一批反坦克武器,包括隨法國"小羚羊"武裝直升機出口至我國的"霍特"反坦克飛彈("紅箭"-8系列反坦克飛彈的仿製原型)、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和等。通過對這些武器技術的消化與吸收,國產新一代重型反坦克武器的性能大幅提高,種類亦多樣化。有鑒於此,我軍步兵分隊已沒有必要繼續擔負主力反坦克任務。另外,大幅裁軍後,我軍步兵分隊應具有比以往更好的多任務適應性,而反坦克小組占用兩人編制,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步兵班火力密度。以上種種都迫切呼喚新一代步兵火箭武器的誕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軍工科研人員著手國產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的研發。該型步兵火箭武器吸收了國外先進工藝和70式火箭的成熟經驗,於1989年順利定型,命名為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
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
◆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一步兵班火力的飛躍
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由包裝/發射筒火箭彈和塑膠光學瞄準具組成。發射筒也是包裝筒,省去了外包裝,給使用者帶來了方便。發射筒前後置有防震圈,使武器在勤務過程中得到保護。筒的口部和尾部置有前後蓋,前蓋有齒狀密封膠圈,後蓋採用中間可破結構,通過螺紋壓緊橡膠密封墊、前後蓋上緊後實現對彈的密封,可防止在儲存中水分和有害氣體對彈的侵害。射擊時不用打開後蓋,由火藥燃氣自行衝破,但是前蓋必須打開,否則不能打開擊發機實施射擊。打開前蓋後,抽掉限制桿,打開擊發握把與保險就可以實施射擊了,這種設計提高了武器的安全性。瞄準具在包裝箱內是分裝的,取出瞄準具,用筒上的搭扣固定在鏡座上,便可實現可靠連線。
瞄準具為測瞄合一型,也就是說當射手測好距離時也就完成了裝定表尺,即可射擊了。這種瞄準具還可以對橫向運動目標進行修正。發火系統是機械擊發導爆管系統,即擊針-底火-導爆管-點火具系統,優點是不用電源,不受射頻、靜電場影響,安全可靠。
火箭彈通過固彈膠圈與發射筒相連,導爆管線路在筒尾與火箭彈的點火具相連。擊發時,通過上述通道點燃點火具和火箭發動機裝藥,速燃裝藥可在5~12毫秒內燃燒完畢,火箭彈飛離筒口就停止工作,筒口無火焰,肩射時射手不受火焰傷害。戰鬥部採用雙錐藥形罩裝藥結構,提高了破甲威力,垂直破甲可達550毫米。
與69式火箭筒相比,PF89式火箭在破甲威力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戰鬥全重僅為前者的一半左右。更重要的是,PF89式火箭不占用編制,步兵班9個人可以人手一具,不僅彈藥基數比69式火箭筒多(兩人制69式火箭筒組最多備彈8枚),使用也更加靈活。筆者以為,如果將兩人制火箭筒組改為兩人制通用機槍組,其他7個人各攜帶一具PF89式火箭,則我軍步兵班火力將產生質的飛躍,既便與西方強國步兵班火力相比亦不落下風。
在PF89式單兵反坦克火箭基礎上,軍工部門隨後又成功研製了多用途彈。所謂多用途,是指具有破甲、殺傷和縱火三種功能。戰鬥部藥形罩採用厚壁大錐角結構,裝藥爆炸時藥形罩形成自鍛彈頭,用以穿透步兵戰車和永備工事等硬目標。藥形罩前置隨進環,隨進環由鋼珠和燃燒材料組成,它們能隨自鍛彈頭進入戰車和掩體內部,形成破片殺傷和縱火。裝藥外圈設定殺傷環和燃燒環以殺傷地面有生力量並引燃陣地上的可燃物。該火箭彈總體結構、發動機殼體與PF89式一樣,但改變了裝藥,在彈重略有增加的情況下保證了射程。發射筒也與PF89式一樣,但瞄準具改為內外裝定相結合的結構,以實現大射程射擊。該武器定型後,命名為PF89A式單兵多用途火箭。
PF97式93毫米雲爆火箭
◆PF97式93毫米雲爆火箭-反恐利器
PF89式火箭筒的研製成功拉開了我國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登上歷史舞台的序幕。為了增強步兵分隊的攻堅火力,又一款新型步兵火箭武器-PF97式93毫米雲爆彈火箭誕生了。與此前PF89式火箭土生土長的中國特色相比,PF97式火箭充滿了十足的俄羅斯風情,其仿製原型即為蘇聯PRO-A式93毫米雲爆彈火箭。
所謂雲爆彈,也稱空氣燃料彈,其爆炸作用原理不同於其他戰鬥部。雲爆的主裝藥為雲爆劑而不是炸藥。在一定起爆條件下雲爆劑被拋灑開,與空氣混合併發生劇烈爆炸,稱為雲霧爆轟。雲霧爆轟對目標的破壞作用主要是靠爆轟產生的超壓和溫度場效應,以及高溫、高壓爆轟產物的沖刷作用。由於雲霧爆轟會消耗周圍的氧氣,在密閉空間內會造成人員因缺氧而窒息,爆轟波在牆壁之間反射疊加,超壓值遠高於開闊空間,所以雲爆彈的殺傷作用在密閉空間內效果更大,特別適用於打擊房屋建築物和掩體內的有生目標。
PF97式93毫米單兵雲爆火箭由包裝/發射筒、發動機、彈丸、瞄準具、組合背帶等組成。包裝/發射筒既是武器的外包裝,又是擊發和發射裝置。簡體由玻璃鋼製成,在簡體上裝有:擊發機、保險機、握把、瞄準具、組合背帶、引燃器等。瞄準具及包裝發射筒為一次性使用。
在筆者看來,PF97式火箭知名度並不高、上鏡率也少得可憐,但其出現足以成為我國步兵火箭武器發展的一件大事。從作戰目的上看,PF97式火箭是我國第一種從一開始便針對非裝甲目標研製的步兵火箭武器,標誌著我國步兵火箭武器擺脫了以反坦克為主的固有觀念束縛,向多用途、通用化發展。在山地和城市等空間受到限制的環境中,PF97式火箭恰好可以發揮雲爆彈的超強爆轟殺傷力,尤為適合反恐作戰。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一"神威大將軍"橫空出世
如果用"20年磨一劍"來形容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恐怕並不為過。國外研製大於100毫米口徑重型反坦克火箭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法國推出了一系列大口徑反坦克火箭,但大都因超重等問題未能服役。此後,瑞典也於1991年推出了AT-12T型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其實我國開展大口徑重型反坦克火箭的研究工作並不比國外晚,但是在超重、射程、破甲威力等技術問題上阻力頗多,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才正式立項研製。
PF98式120毫米火箭的技術起點高、綜合性能優良,在設計上採用了大量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使用複合材料,武器質量大大減輕;技術含量高的火控系統使有效射程和反應速度提高:採用串聯戰鬥部技術,可有效擊穿披掛反應裝甲的北約重型三層靶。其綜合性能遠遠超過了我軍現裝備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和PF89式單兵火箭筒,就連俄羅斯RPG-27式、德國"鐵拳"系列、瑞典"卡爾"M3等火箭也無法與之相媲美。其優良性能主要表現在:威力大、破甲厚度可達800毫米,能有效擊毀現代主戰坦克;火控系統完備,能適應多種天候作戰;效射程遠,達800米(破甲彈);機動靈活、操作方便,既可單人操作,也可由二人操作使用;性能可靠,筒身前後安裝有前後護帽,保護射手免於被燒傷,在閉鎖裝置上裝有閉鎖插銷,可防止大射角射擊時火箭彈後滑。
PF98的發射系統由發射筒和發射架組成,分為連用型和營用型兩種,發射筒壽命大於200發。空心發射筒採用薄金屬內襯,由玻璃纖維複合材料纏繞而成,不僅強度高、有效減輕了武器質量,還可使發射筒重複使用,降低了資源消耗。營用反坦克火箭筒還配備了性能先進的簡易火控系統,大大提高了射擊反應速度,從發現目標到發射完畢在10秒內即可完成。兩種發射器通用破甲彈和多用途火箭彈。
發射時,將帶後筒的破甲火箭彈或多用途彈裝入發射筒,閉鎖裝置將其鎖緊,發火電路自動接通,射手瞄準目標後即可擊發。擊發時,點火機產生電流,點燃點火器,從而點燃火箭發動機。當火藥氣本壓力足夠大時,剪斷火箭彈固定鎖,火箭彈啟動飛出。退出後筒後,即可再次裝填發射。
上文已經提到,我國反坦克武器威力大幅提高,我軍步兵分隊已無需擔負主力反坦克任務。既然如此,我國為何還要研製和裝備PF98這種重型步兵反坦克火箭武器呢?其實,只要注意到該火箭武器裝備到營和連,而不是班,答案自然分曉。首先,PF98配發到連可代替部分65式82毫米無後坐力炮,為全連提供2000米以內的強大攻堅火力,並填補300米(連用82毫米無後坐力炮最大射程)至2000米的支援火力空白。其次,PF98在營級建制內能夠代替部分"紅箭"-73反坦克飛彈。隨著M1A1、"豹"2等國外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全面服役,以"紅箭"-73飛彈為主力的我軍營級步兵反坦克火力實際上已被大大削弱。儘管"紅箭"-73不斷改進,其破甲威力打穿國外第三代主戰坦克正面裝甲依舊相當吃力。為此,專門針對第三代主戰坦克設計的PF98式火箭便成了"紅箭"-73飛彈的"黃金搭檔"。
據筆者推測,未來我軍步兵營反坦克作戰可能會採取以下方式:在800米至3000米內以"紅箭"-73打擊敵方主戰坦克後部、側部等薄弱之處;進入800米後,則由PF98式火箭筒迎擊敵主戰坦克。當然,如果PF98與"紅箭"-8/9等更加先進的反坦克飛彈配合作戰,或者配備在各型裝甲戰車上,其威力將進一步增強。此外,從武器裝備體系上看,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的服役也使我軍新一代針對國外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火力網日趨完善:中遠距(4000-5000米)-"紅箭"-8/9反坦克飛彈;中距(2000米)-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近距(800米)-PF98式120毫米火箭。
PF98出現後,我國第二代步兵火箭武器陣容已基本齊備,以69式為代表的第一代火箭武器正逐步撤裝。隨著微電子技術、夜視技術和廉價彈藥制導技術的成熟,可以預見,我國第三代步兵火箭式武器將很有可能全面實現微機火控化、全天候化和簡易制導化,甚至會與飛彈結合形成一種新型步兵火箭武器系統。屆時,步兵火箭武器這一"士兵手中的大炮"將產生新的飛躍,為我軍打贏現代條件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