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文化

原生態文化

原生態文化一詞的出現,首先基於將文化做一種生態性的理解,也就是說文化具有生態性。原生態的文化從本質來講他是心理某一種狀態,行為某一種習慣,是一種原生態。原生態的文化涉及到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原始文化、土方文化。涉及到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生態學。原生態的文化基本上屬於一切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文化都屬於原生態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生態文化
  • 外文名:original ecology culture
  • 釋義:將文化做一種生態性的理解
  • 屬性:概念
簡介,表現,類型,特點,價值,理論價值,套用價值,

簡介

不同的人對“原生態文化”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如“原汁原味”是對於“原生態文化”是最簡單的說法,它沒有學理性,沒有被特殊雕琢,是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式。還有定義說,原始的、不經加工的、最民間的、最生活的東西就是原生態,這些都很通俗,也沒有錯。
其實“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借鑑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的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態下生存下來的東西。
從人類學的視野來看,原生態文化是指文化相對論他者視角中的地方性知識。原始文化最早出現,就是人類學中最早的客位視角,即“他者視角”;“地方性知識”是原生態文化的內涵,它不僅涉及地域意義,也涉及知識生成和辯護中形成的特定情境。在研究“原生態文化”的同時,還要關注“原生態文化”表演與傳承的那些人。

表現

原生態文化的生態性主要表現在從地理、環境、自然、地域的角度來看文化。這樣一來,海洋內陸高山平原森林草原熱帶寒帶溫帶潮濕乾旱等等都會產生迥然相異的文化,在人文地理視野中的文化就是文化多樣性的文化。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關聯起來。沒有森林,狩獵文化就無所依託;草原沙化或消失,遊牧文化就失去了遊走的自由;大象瀕危,象牙雕刻自然式微;河流乾涸,漁人自然絕跡,漁歌無從唱響……文化的多樣性依賴於自然與物種的多樣性,依賴於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原生態文化是來自於大自然的文化,是前工業時代的、自然的、野生的、鄉村的、樸拙的、邊遠地區的、非城市化的、非市井的、非商業化的文化。
其次,“原生態文化”一詞的出現,還與西方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行動相關。早在20世紀初,北歐國家就出現了一種保護鄉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運動。其宗旨是,以一個特色文化鄉村為核心,將其視為一個活態的天然生態博物館。在這個文化空間裡,它的文化節日、集市貿易、婚喪嫁娶、民居民宅、表演遊戲、影舞彈唱、玩具器物等各種有形與無形文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藉以吸引外來遊客,發展一地的旅遊經濟。20世紀60年代以後,法國等國家又興起了生態博物館運動,將歷史、文化、自然博物館的靜態保護理念推廣到一個著名文化社區、古村落整體動靜結合的保護中。生態博物館運動20世紀末引入中國,貴州先後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漢族的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博物館,它以村落全部文化為保護對象,在保護中小心翼翼地開發、利用。這裡的“生態”的意義,既是自然生態,也是人文生態。這裡的文化,庶幾近於“原生態文化”。
再次,“原生態文化”一詞的出現還與20世紀末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全球性保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世界遺產”名錄與保護運動相關。從世界遺產保護的經驗出發,21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發布了文化多樣性宣言。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入的大多是民俗文化、口頭文學、節日、民間百樂舞蹈、傳統與民間表演藝術、史詩、原始的宇宙知識、民間手工技藝等等。這些文化大多來自少數民族、原始部族、鄉土文化、民間文化等等,是依賴一定生態環境和特定人群與歷史的“生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原生態文化”,獲得了人類傑出的文化評價,成為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改過去無足輕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評騭,進入到人類文化的高端。
在以上三種文化思潮的匯合下出現的“原生態文化”,其基本內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態性,是民族民間的文化,是與民族的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俗風習融為一體的,是非職業非專業的,非城市化非商業化的文化。原生態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歷史傳統、歲時節令和民間俗信演示,在特定的文化時間和空間中就地出演。所以,任何經過遷移、搬運、模仿、改變、移動、人為變化後的演示,都難說是真正的原生態文化。要欣賞真正的原生態文化只有到田野去,尊崇當地風習,在人生體驗中體味這種天籟般的文化。

類型

一種是某些原生態文化形式毋需任何改造與加工,本身已達到極高的審美境界,具有傑出的藝術品格,如少數民族的神話、史詩、故事、傳說的文學價值,某些民間歌手的天籟之音,民間匠人的精湛技藝等等;
一種是略加整理、改編,某些原生態文化就會大放光彩,如《阿詩瑪》的傳說及其敘事長詩等;
一種是以原生態文化為文藝創作與表演的素材、題材、體裁,脫胎為全新的優秀作品或文藝形式,屈原、莎士比亞等古今中外文藝大師的傑作多有出於此類者。
總之,只要將原生態文化在文化時空上加以置換以後,無論此種演示何等精彩,它都不是本原意義的原生態。這時的“原生態”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比喻而已。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原生態文化”呈現出良莠不齊、斑駁雜陳的亂相。這檢驗著“原生態文化”操作者對原生態文化理解、鑑別、美感的高下與文化審美趣味的高低:或者原汁原味地呈現、“藝”驚四座,或精彩融匯令人耳目一新,或惡俗惡搞使原生態文化蒙羞。

特點

原生態的文化第一個特點是自然之面,是天然之面,是原始之面。中國有豐富原生態文化,原因有三條。第一中國是遼闊的土地,第二有眾多的民族,第三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所以,創作了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文化。需要開發保護的原生態文化主要是在音樂類,舞蹈類、繪畫類、口頭文學類。原生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區別主要有三條,第一條原生態文化他有獨特的語言,而這種獨特語言的么特點,第一是古樸,第二是形象,第三是生動。
第二個特點有獨特的造型,這種造形是粗放,奔放,壯闊的。第三有獨特的強調,自然嘹亮。原生態是三個概念,第一叫原生態的自然,第二叫原生態的文化,第三叫人的原生態,就是自然的原生態,文化的原生態和人的原生態。自然的原生態主要是未及開勘自然文化,在中國西部、邊緣、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沒有被開勘自然原生態。
還有一種是文化的原生態,文化的原生態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他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老百姓在表演上傳承下來的文化。還有人的原生態,人的原生態應該是返璞歸真,返璞歸真的本質第一是善良,第二是誠實,人的行為基本準則是誠實 。

價值

理論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原生態文化是原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積澱,它的穩定傳承性決定其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原貌,這給我們了解祖先文化、認識人類歷史提供了現成的、活生生的材料。歷史如大浪淘沙,而原生態文化則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遺產,通過這筆現存的活的文化遺產,我們能夠看到我們的祖先生存活動的影子。
(二)文化多樣性理論
現時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多種文化共存是時代主題。文化多樣性理論主張文化界如同生物界一樣,要多種文化共存才能持續發展。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為我們提供了風格迥異、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對文化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多樣性理論激活了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並促進其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繁榮又是對文化多樣性理論的強力支撐,並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理論的發展。
(三)精神實用價值
對於擁有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民族,即文化主體而言,原生態文化具有巨大的精神功利性,即精神上的實用價值。它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每個民族都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深感自豪,也是本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它的傳承與弘揚,成為該民族的精神支柱。

套用價值

(一)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全球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總方向。原生態文化不等於生態文明,然而生態文明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對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揚棄,原生態文化則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閃閃發光的民間瑰寶,是生態文明大廈建設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可借鑑的模式、沒有現成的方法。[3]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們創造性地發揮,但也不是異想天開。必須了解過去,認識現在,才能把握未來。原生態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參照物。
(二)對旅遊開發的重要作用
原生態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與獨特性,而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近年來在各地的旅遊開發中,人們不僅開發傳統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更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開發,使其成為生態旅遊的一大亮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間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為世界共享的精神財富。
(三)文藝創作的源泉
文學藝術根源於社會生活,既包括現時代,也離不開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確認識。原生態的文學藝術都根基於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傳統,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在文化多樣性時代,文學藝術創作只有根植於民間才能不斷吸取營養,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已經成為文學藝術創作和創新的源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