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中國的十大外國城市

原屬中國的十大外國城市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本該是我們的領土而被他國占領,包括許多著名的城市,如今都成了外國城市,去那兒旅遊還要簽證。以下就是曾經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故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屬中國的十大外國城市
城市名單
一、尼布楚(涅爾琴斯克)
位於俄羅斯赤塔州境內,俄羅斯稱之為涅爾琴斯克,在涅爾恰(Nercha)河畔。西鄰貝加爾湖,南鄰蒙古國,東鄰中國內蒙古,是中、俄、蒙三國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有鐵路與莫斯科及中、蒙兩國相連。
尼布楚清朝初期屬中國蒙古族遊獵地區內,由尼布楚河得名,亦作“尼布潮”、“尼布抽”等,位於貝加爾湖以東,石勒喀河支流尼布楚河口附近。《盛京通志》記載,此城“在江城西北二千餘里”,原為我國蒙古族茂明安等部遊牧區。清初,沙俄侵入其地,建立據點,改稱“涅爾琴斯克”,遂成為黑龍江中上游一帶殖民勢力的中心。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雅克薩之戰以後,中俄雙方使團在尼布楚城舉行談判。談判前期,清政府一直堅持收回被侵占的領土,要求沙俄撤出尼布楚、雅克薩兩個據點。後由於西北噶爾丹勢力突起,對清構成嚴重威脅,為全力投入對準噶爾內戰,參加談判的清朝大臣索額圖根據康熙帝的諭旨,“為使日後俄國遣使貿易有棲托之所”,中方主動將尼布楚地區讓給俄國,正式簽訂《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時,同意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結果,中國失去了尼布楚以東、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尼布楚城被割入俄國版圖。
從十六世紀後期沙皇伊凡雷帝時開始,沙俄開始對西伯利亞遠東的殖民過程。1636年俄國人到達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亞全境。這個地區成為了俄國人的殖民地。 當俄國的勢力接近清代中國時,便發生了軍事衝突。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國人入侵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
1657年,沙俄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在邊疆人民奮起抵抗下,清政府曾一度派兵收復過雅克薩。並曾多次敦促沙俄進行談判,可是俄方卻置之不理。1685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彭春5 月22日從璦琿起兵約兩千人,分水陸兩路圍攻雅克薩。1685年5月25日在凌厲的攻勢面前,侵略軍被迫投降,答應撤退,但當清軍一離開,又偷偷開進雅克薩城重建據點。第二年,清軍再次圍攻雅克薩城。經過幾個月的戰鬥,侵略軍頭子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薩之圍”,並派戈洛文為大使,前來中國舉行邊界談判,十一月,清政府為表示談判誠意,宣布無條件停火,停止攻城。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根據此條約,俄國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與清帝國建立了貿易關係。此條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俄國和中國,但沒有確定興安嶺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欽差,行使中國主權。《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
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取代此條約,確立了俄羅斯和中國的疆界。歷史學界認為,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它遏止了俄國向東方的侵略擴張。中國方歷史界一般給予《尼布楚條約》正面評論,認為該條約是兩個主權國家的正常邊界條約,是平等條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該條約實際上中國作出了讓步。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條約》是個不平等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俄羅斯在中國以武力為後盾,通過和平談判而簽訂的邊界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條約,是雙方經過平等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結果。條約的訂立為中俄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礎,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使中國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的安寧。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Leften S. 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歐洲一大國簽訂的第一份條約;由於中國代表團有耶穌會會士任譯員,條約用拉丁語擬定。邊界確立在沿阿穆爾河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的流域地區撤走,之後170年中,俄羅斯人一直遵守條約規定,停留在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以外的地區。
但喪失尼布楚之後,使中國人失去了斡難河兩岸乃至整個貝加爾湖以東富有森林和礦藏的地區;從此“蘇武牧羊北海變成了俄國人的貝加爾湖”。
  二、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位於俄羅斯濱海邊疆州,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遠東地區的最大城市,也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城市總面積為600平方公里。
早在1860年之前,本為中國清朝吉林將軍轄地,海參崴地名來自古老的肅慎滿洲)原住民語言,漢譯為“海邊的漁村”或“海邊的曬網場”。清朝時闖關東的直魯兩省(河北山東)人把這裡叫做“崴子”,山東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這裡。以其誤認當地盛產海參,所以漢譯最後定名為“海參崴”或“海參崴子”。
歷史上海參崴曾自起,這裡已漸見華人活動,唐朝時期,海參崴是渤海國率賓府地,金代屬於恤品路,時稱為永明城,濱海地區比較富庶,“率賓馬”名貴一時。海參崴附近的波謝特灣,為元朝東北邊區的對外貿易海港。元朝為加強同東海諸族的聯繫,開闢了西祥州至濱海永明城的東南驛道,從西祥州(今吉林農安縣東北30公里萬里塔古城)起,途徑18站,終點站永明城(今海參崴)。清初屬大吉林寧古塔副都統,後劃歸吉林琿春副都統管轄。
十七世紀中期,沙俄皇朝伺機東侵,尋求在遠東地區開拓不凍港口。沙俄和清朝曾有著多次領土上的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規定海參崴屬清朝,但在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勢日衰,在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又與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隨後其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1891年西伯利亞鐵路開通至此。作為俄國和蘇聯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海軍基地,海參崴一度曾經是世界上最堅固的海岸堡壘之一。海參崴無疑是整個日本海沿岸以及整個東北地區海岸線上最好的港口,是天然的不凍港,也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
海參崴市內有一座作為城市象徵的9288紀念碑,用來表示這裡到達莫斯科的距離——俄國人為了這座“遠東的天堂”一路狂奔了半個地球;而我們離得如此之近,所做的卻是因此丟掉了從蒙古高原日本海的幾乎所有祖產。 
三、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
全稱為阿穆爾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位於俄羅斯阿穆爾河(黑龍江)出海口,臨近鄂霍次克海,於1850年建立港口城市,屬於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尼古拉耶夫斯基縣,亦是尼古拉耶夫斯基縣的行政中心。
廟街原屬中國清朝領土,在黑龍江北岸,距離黑龍江入海口的地方約有80公里,自唐朝以來便是中國的領土。元朝屬遼陽行省,並在黑龍江下游設定了征東元帥府。明朝政府東北行政機構奴兒乾都司的駐地就位於該城的黑龍江南岸。1409年(永樂七年),明成祖在這裡設定了奴爾乾都司。
此後的二十餘年間,一位叫做亦失哈的女真族太監先後七次北巡奴爾乾,並在此建立了那座後世大名鼎鼎的永寧寺,廟屯廟街的稱呼也由此而來。然而這位偉大太監的功績並沒有像他那位回族同行的航海事業一樣彪炳千古;1435年(宣德十年),明宣宗撤銷奴爾乾都司,黑龍江口的小鎮像亦失哈本人一樣淹沒在了浩瀚的明史中,直到19世紀中葉,滿清的一位將軍像送掉半堆劈柴那樣把它送給了俄國的“發現者”們。
1689年清朝與沙俄簽定的尼布楚條約中也明確規定該地區屬中國。1850年俄國人根納季·伊萬諾維奇·涅韋利斯科伊船長考察了黑龍江入海口地區,8月1日在廟街上空升起了俄國國旗並以當時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設立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他向聚集在那裡的基里亞克人和前來進行貿易的清朝商人宣布:俄國認為整個這個地區包括薩哈林島從今以後“隸屬於俄國”。其後,俄國在當地大幅殖民,並在當地興建教堂、警察局、賭場等。早在1856年成立濱海邊疆州之時就被沙俄承認其城鎮的地位,並使用現在的名稱。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根據1858年所簽訂的《璦琿條約》及1860年所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而割讓與沙俄。在1880年之前,它一直都是濱海邊疆州的行政中心,直到濱海邊疆州被一分為二為止,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分別被海參崴及伯力所取代。直到現在,它亦一直都是俄羅斯聯邦遠東區的重要港口。 
四、伯力(哈巴羅夫斯克)
亦作“勃利”、“剖阿里”、“頗里”、“婆離”、“博力哩”、“波力”、“伯利”等,為女真語的不同漢語音譯,意為“豌豆”;又稱“伯力城”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會合口東岸,向為中國領土,軍事重鎮,是清前期東北邊疆重鎮之一。
唐朝時為黑水都督府駐地﹐開元十年(772)在此設定勃利州。遼代設五國部節度使,轄黑龍江下游各部,為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代為胡里改路(今依蘭)轄地。元代屬水達達路管轄。明朝在此設巴忽魯衛,隸屬於奴兒乾都司,在其附近的希禪屯置有喜申衛。
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在此設博和哩噶珊。清代先後由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管轄。伯力屯扼守兩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向南可由陸路至日本海,向東可由水路抵鄂霍茨克海,控制了此地就控制遠東,沙皇俄國對伯力及周邊地區覬覦良久。占領黑龍江以後,沙俄的侵略變本加厲。
1858年﹐俄國在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軍到達伯力,在烏蘇里江右岸圖勒密山等地蓋房修道、建教堂、廣為移民,並安設炮台,架設要塞炮。並以此地作為俄國西伯利亞第十三邊防營的屯營地﹐建立軍事哨所。
1860年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廷舉朝外逃。沙俄外交代表伊格納切夫假作“調停人”,一面挑撥英、法繼續進攻北京,一面“幫”沒來得及逃走的被捉來充當臨時談判代表的皇戚奕昕“解圍”,奕昕被逼和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從此伯力城及其烏蘇里江以東至海,4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被沙俄割占。
伯力不再屬於中國(清朝)領土,變成俄國(俄羅斯)的領土。將伯力以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命名為哈巴羅夫卡。 1883年﹐沙俄又將哈巴羅夫卡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今已成為俄羅斯的遠東重要交通樞紐、河港城市,西伯利亞大鐵路橫穿市區。 
五、碎葉城(托克馬克)
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碎葉河(又名楚河)河谷。碎葉城,又作素葉城、素葉水城,因其依傍素葉水,故得此名。701年(武則天稱帝後,為長安元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就出生就在碎葉城。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西域地區,自公元前一世經中,漢朝設立西域都護以來,就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疆域的一個組成部分。
碎葉城始於679年(唐高宗調露元年)置,屬條支都督府,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曾經多次修築城牆,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
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也是絲路上一重要城鎮,它與龜茲、疏勒、于田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唯有這座天山西麓的小城,現鎮守的是吉爾吉斯斯坦國。
根據玄奘記述,自凌山行400餘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餘里至碎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考古學家,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國在西域設的重鎮——碎葉城遺址,證實這座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經過1000多年風吹沙打,雨水沖刷,這座唐代中國城已風化瓦解成為一座巨大的土堆。
在這座荒草叢生的碎葉古城遺址,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唐朝軍隊修建的周長達26公里的牆斷壁。考古學家們在此城的寺廟廢墟內揀到四枚唐代錢幣,上面有“開元通寶”和“大曆通寶”字樣。可見,碎葉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鎮。郭沫若考證,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內一個富商之家。李白在碎葉一直長到五歲,幼小時,其父就在這裡教他讀司馬相如的辭賦,這說明碎葉的文化在唐代與內地沒有兩樣。
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在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後被沙俄侵占。那箇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把新疆的西界一直推到了東邊的最後一道山脊,連整個伊犁河谷都差點搭了進去。如今碎葉城早已成了廢墟,至於李白詩仙也有了新的戶籍,他出生於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 
六、庫倫(烏蘭巴托)
位於外蒙古,現為蒙古國首都。庫倫始建於1639年(清太宗崇德四年),原為蒙古喀爾喀部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駐錫地。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哲布尊丹巴在其駐地設立城防,取名庫倫,意為柵欄圍起來的草場。在清代,庫倫屬於烏里雅蘇台將軍轄區,為土謝圖汗部中旗駐地。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瓦解。在沙皇俄國駐庫倫領事的策動下,外蒙古活佛八世哲布尊丹巴派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出使俄國,後在庫倫宣布烏里雅蘇台外蒙古)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同年,在沙俄鼓動下,外蒙古叛軍,驅逐清政府官員,侵入內蒙古,在全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下,袁世凱出兵收復內蒙古,但沒有收復外蒙古。
1913年沙俄當局迫使袁世凱執政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聲明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不得移民。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圖簽定《恰克圖協定》,將此聲明具體化。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袁世凱冊封八世哲布尊丹巴為“呼圖克圖汗”,並赦免獨立運動人士。外蒙古實行自治,但實際上為沙俄所控制。1919年,徐樹錚率北洋政府軍進占庫倫,取消外蒙古自治。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其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俄國領導人列寧在世時曾經說,要把沙皇掠奪的中國土地全部無條件還給中國人民,他承諾,當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後,外蒙古將自然回歸中國。
然而蘇聯卻繼續支持外蒙古獨立,蘇維埃俄國在1919年7月25日發表對蒙古聲明,稱外蒙古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求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1921年7月11日,在蘇聯支持下,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庫倫為首都。1924年,蒙古人民革命黨推翻了蒙古王公和活佛的統治,脫離中華民國,隨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將庫倫改名為烏蘭巴托,並以其為首都。在蘇聯支持下,外蒙古從中華民國分裂出去而獨立。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外蒙古叛軍擊垮駐紮在外蒙古的中國北洋軍隊,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發表嚴厲聲明,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宣布獨立。1946年中華民國承認其獨立,1949年國民政府又宣布不承認其獨立。1992年改名蒙古國。
沙皇俄國從中國(清朝)手裡奪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號稱“遠東的天堂”的廣大領土,然後史達林則對中國人說:“我們去遠東的唯一道路離你們邊境太近了,這很危險,我們之間要有一個緩衝區。”於是整個漠北蒙古連同庫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便像一大塊肥肉一樣被剜了出去,還有那個幾乎被遺忘了的唐努烏梁海。
外蒙古於20世紀前期從中國獨立出去,一直是影響到現代中國的巨大歷史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外蒙古包括現在的蒙古國以及唐努烏梁海地區。而唐努烏梁海地區則先後被俄國、蘇聯控制,之後一部分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即現俄羅斯聯邦)的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等,另外一部分則被併入蒙古人民共和國。處於內戰、內亂中的中國也一次次喪失了收回蒙古主權的機會。蒙古國目前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主權獨立的國家。
外蒙古獨立對於中國是巨大的歷史傷痕,列寧曾經說過要歸還沙皇掠奪的中國土地,史達林簡直就是強盜,比沙皇還兇惡,非但不歸還,還變本加利地強占中國的唐努烏梁海、黑瞎子島等領土,迫使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對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外蒙古的丟失不僅大大惡化了我國北方地區的戰略態勢,而且開創了大片地區整體地分離的先例。 
七、達旺(Tawang)
是藏南明珠,是藏南地區開發較早的富饒之地。是六世達賴的故鄉,藏族民眾心中的一塊聖地。達旺州的面積有2,172平方千米,達旺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達旺的烏金嶺乃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因此它對很多藏族民眾來說具有一種宗教聖地的意味。達旺寺是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創立的,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教派。
在中國的行政區劃,達旺屬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錯那縣,是南藏門隅地區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
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制定法律、制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札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
達旺歷來在西藏當地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徵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當地主要居民為門巴族,他們世代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這是他們的家園。門巴族在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上深受藏族的影響,同時又保留了自身民族的特點。
1935年8月,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繪總局”所繪製的地圖示明,達旺(舊稱“塔汪”,西康省)及南部德讓宗、東部塔克郎宗、提郎宗、彌力司、拉巾普爾、薩的雅(上述地區即如今藏南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侵入達旺,武力趕走當地的藏族官員,實行殖民統治。他們在這裡推行奴化教育,語言同化,廣泛使用印地語、英語和阿薩姆語等並強迫當地居民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試圖將該地區永久的納入印度版圖。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光復達旺。後我軍主動回撤,達旺地區重又被印軍占領。目前,達旺地區仍被印度控制。近年來,印政府不斷鼓勵內地人向達旺地區移民。
八、樂浪郡(平壤)
現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壤歷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平壤市還是一座風景秀麗的現代化城市。大同江穿市而過,兩岸綠柳成蔭。
平壤是一座歷史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多年,相傳公元前十幾世紀時,天帝庶子桓雄與熊女所生的檀君(又稱王儉)建立朝鮮國,其都城阿斯達就位於現在的平壤,因此平壤又有“王儉城”之稱 。
中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來到朝鮮,以平壤為都城,是為“箕子朝鮮”。朝鮮人民過去十分崇敬箕子,把他作為朝鮮民族的始祖,因此平壤的也被稱為“箕城”。
公元前206年,中國西漢初年,燕國衛滿逃到朝鮮,並取代箕子朝鮮,稱為“衛滿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兵滅亡衛滿朝鮮,攻占王儉城(即平壤),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置於漢朝的管轄之下,其中平壤一帶即為樂浪郡,是漢四郡的中心。樂浪郡治為朝鮮縣,位於現大同江南面,其遺址在1930年代陸續出土,現平壤市的樂浪區即由樂浪郡遺址而得名。
公元313年(西晉建興初年),崛起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利用西晉末戰亂衰落之際,南下朝鮮半島,吞併了樂浪郡,並恢復了平壤的古稱。中國南北朝時,427年,高句麗第24代王巨連(又稱長壽王)正式遷都平壤。高句麗以平壤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試圖統一朝鮮半島。 當時朝鮮半島處於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直至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才宣告結束。
公元581年,楊文帝楊堅建立了隋朝,589年滅陳後,再次統一中國。當後,中國隋唐兩朝都致力於收復這塊失地,先是隋煬帝派水軍攻打平壤城,但被擊退。到了唐朝,唐高宗於668年派名將薛禮滅亡了高句麗,在平壤設定了安東都護府。此後,平壤又成為唐朝和新羅對峙的地點,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此時的平壤已經荒廢。
公元676年,新羅利用唐軍疲於西北的機會奪取平壤,但大同江北岸仍為中國土地,則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再次割斷了這裡同中原的聯繫,為新羅以及後來的高麗奪取這部分土地提供了機會。
公元918年,王建剛建立高麗王朝,就宣布“平壤古都,荒廢雖久,基址尚存,而荊棘滋茂……宜徙民實之,以固藩屏,為百世之利”,於是“量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以實之,為大都護府”,開啟了高麗對平壤地區的經營。926年,高麗王朝將平壤定為“西京”。
到了高麗時代,平壤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再次振興。 經過多年建設,已相當繁華,特別是當時的平壤遍植柳樹,有“柳京”之譽,因此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才會謳歌平壤“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景象。同時,平壤也是抵抗外敵入侵的重鎮。
高麗時期,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入侵,數次攻陷西京(平壤),到1269年,高麗西京都統領崔坦、李延齡投降蒙古,平壤遂為蒙古所占,後成為元朝遼陽行省之東寧府,隸屬元朝直接管轄。1290年,應高麗忠烈王的請求,元朝將東寧府歸還高麗,仍為元朝間接領地(高麗為元朝的征東行省)。
明朝建立後,李成桂翻出了“朝鮮”這個古老的國號以示願為藩屬,朱元璋最終確認了這一既成事實。也許朝鮮覺得平壤那座鋼混結構的“檀君”陵墓是如山的鐵證,但並不能否認平壤是周代一個諸侯國國都的事實,而這是目前唯一一個流落海外的中國古代諸侯國。 
九、沃沮城(鹹興)
位於朝鮮半島東海岸的鹹興灣畔,是朝鮮鹹鏡南道的首府,同時也是朝鮮第二大城市。
鹹興古稱沃沮城,是漢代統治朝鮮地區的四郡之一,玄菟郡的第一個治所。這裡的原住民是滿洲的通古斯語系民族(比如粟末人,渤海國的南京據說也在鹹興),而朝鮮民族取得鹹鏡道是在元朝蒙古帝國滅亡以後的事情。
明朝時期,東北鄰國高麗,及後來的李氏朝鮮,於明初大肆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
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1393年,朱元璋放棄了在前元朝雙城總管府設立鐵嶺衛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將歷代屬於中國的鹹興以北地區劃歸朝鮮;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強行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定“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定“東北六鎮”,李氏朝鮮開疆拓土空前絕後,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中國領土完全喪失。
  十、日南郡(順化)
位於越南中部地區,治西卷縣(今越南廣治省東河市),日南郡曾是中國古代上一個郡的名字,為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之一,其範圍在現越南的中部地區,轄境位於越南橫山以南,即從廣平省到平定省之間的沿海狹長地帶。
日南郡位於最南面,其名字的得來是因為當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深居熱帶地區,大約在北緯16度附近,一年中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太陽從北面照射,因而日影在南面,故稱“日南”。轄地包括越南橫山以南到平定省以北這一帶地區,現越南的順化、峴港等地都在日南郡的管轄範圍內。
日南郡在古代相傳為越裳氏地。班固《漢書》記載:“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其中日南為秦朝象郡之說應屬訛誤。日南郡的主體民族是黑皮膚的占人,時常反叛。東漢後期,日南郡南部的象林縣脫離漢朝,獨立為林邑國占婆國),此後林邑不斷北上蠶食郡境,南北朝以後遂為林邑所有,日南郡廢止,該郡存在時間約600年。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中國西漢王朝滅南越國,在百越地區設定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個郡,隸屬交趾刺史部。平定南越後正式設日南郡,治所在西卷縣(今越南廣治省東河),順化則是當時它屬下的一個縣。王莽新朝時期改為“日南亭”,東漢時恢復了“日南郡”的名稱。
公元192年,日南郡南部的象林縣發生叛亂,象林功曹之子、占族人區連(又作區達、區逵、釋利摩羅)聚集數千人起義,殺死了漢朝的縣令,獨立為林邑國(占婆國),中國的南疆由北緯13度縮至北緯16度一線(即今順化一帶)。
公元269年(三國東吳建衡元年),林邑王范熊攻陷了西卷縣城,改稱為區粟城,日南郡治遂遷往朱吾縣。後來吳國發兵討伐林邑,恢復了西卷縣。吳天紀二年(278年),吳國廢除了日南郡,併入九德郡。四年後西晉朝廷恢復了日南郡的設定,郡治在象林縣(在今順化附近,非漢代之象林縣)。
中國東晉時期,林邑捲土重來,於晉穆帝永和三年(348年)攻占日南郡,殺了太守夏侯覽,並屠殺了五六千名百姓。此後日南郡成為兩國的拉鋸地帶,戰爭不斷。直到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檀和之、宗愨南伐林邑,攻破區粟城,收復了日南郡,並乘勝占領了林邑,大掠而還。劉宋時日南郡治西卷縣。南齊時撤廢日南郡。到南朝末年,日南郡故地徹底為林邑吞併。此後中國和占婆就以橫山為界。
公元605年(隋朝大業元年),隋煬帝派將軍劉方攻滅林邑國,設定了盪州、農州、沖州3州,共轄12縣。607年(大業三年)改設為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3郡。但隋軍攻破林邑數月後即班師回國,林邑王復其故地,比景等郡已不在隋朝實際控制之中。
另外,隋朝也有日南郡,唐朝時改稱驩州,但與過去的日南郡完全不同,而是在現越南榮市一帶。且“日南”一直作為驩州的別稱,並非正式名稱。後來中國明朝占領越南期間(1407年-1428年),曾一度在乂安府下設日南州(後改稱南靖州),隸屬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日南郡是漢代流放罪犯的地方,最著名的是“黨錮之禍”中的竇武。還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唐朝的杜佑曾說:“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後漢桓帝時,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 最著名的是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羅馬帝國)遣使來華,就是在日南郡登入前往洛陽的。此舉開創了中歐官方往來之先河。
由於日南郡位於熱帶,出奇珍異寶,又處於貿易要衝地帶,因此歷任日南太守“多貪利侵侮,十折二三”。東晉時,韓戢任日南太守,由於對前來貿易的海外諸國過於苛刻,引起諸國不滿,他竟然調來戰船,聲言要討伐這些國家。林邑本來就少土地,又見日南統治混亂,遂起了歹意,準備乘隙而入。後來夏侯覽任太守時,又沉湎酒色,於是林邑就大舉入侵,占領日南郡,殺死夏侯覽,並用他的屍體來祭天。此後一百多年間,日南地區陷入中原王朝和林邑國無休止的戰爭之中,因而衰落下去。
在此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南方邊境一直維持在順化一線。日南郡在實質上並未超出羈縻地區的範疇,由於遠離我國的中心地區,丟失也許是遲早的事情。但在那個漢民族生存空間尚不擁擠的時代,馬援將軍們的開拓向子孫們詮釋了什麼叫做漢唐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