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

耶穌會

耶穌會,天主教修會。1534年由聖羅耀拉在巴黎大學創立,1540年經教皇保祿三世批准。該會不再奉行中世紀宗教生活的許多規矩,如必須苦修和齋戒、穿統一制服等,而主張軍隊式的機動靈活,並知所變通。其組織特色是中央集權,在發最後的誓願之前需經過多年的考驗,並對宗座絕對忠誠。耶穌會會士主要從事傳教、教育,並組成傳教團,積極宣傳反宗教改革,1556年聖羅耀拉去世後,其會士已遍布全世界。

耶穌會為天主教最大的男修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耶穌會
  • 外文名:The Society of Jesus
  • 別名:耶穌會
  • 創始人:聖羅耀拉
  • 發源地:巴黎大學
  • 起源時間:1534
  • 組織特色:修會
發展狀況,規模,歷史,耶穌會與中國,耶穌會與日本,耶穌會大學,

發展狀況

天主教主要修會之一。1534年西班牙貴族聖依納爵·羅耀拉創立於巴黎,1540年經教皇保羅三世批准。耶穌會為半軍事組織,仿軍隊建制,紀律森嚴。以一般修會三願(貧窮、貞潔、服從)為基礎,但強調絕對服從教皇。耶穌會分神父、修士、助理修士三個神品神父是耶穌會核心,在神父中選出各級領導和總會長(又稱“將軍”)。
第一任總會長是羅耀拉。羅耀拉的《精神鍛鍊》(又譯《神操》)是耶穌會的行為準則。耶穌會會士可以不穿僧衣,不過隱修生活,滲入社會各階層,參與各種活動:開辦學校、醫院、投資工商業,進行科學研究,出入宮廷,擔任懺悔師,積極推進海外傳教,最早的有聖方濟各·沙勿略,來華傳教士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耶穌會在巴拉圭建國家近160年(1610—1768)。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宣布解散。1814年重新恢復。20世紀60年代以來,成為促進天主教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現耶穌會有77個教省,在天主教會內影響很大。開辦59所大學、500所學院和8500所國小,以及許多雜誌、報章、電台等宣傳機構。當今教皇方濟各即為耶穌會士。

規模

◆組織形式:耶穌會仿效軍隊編制,組織嚴密,紀律森嚴。總會長為終身制,駐羅馬。在全世界設77個教省,各設省會長,任期3 年,其下按地區分設會長和院長。各省會士外出傳教,即在當地建立歸該省管轄之傳教區。此外羅馬總會長還向各地派出巡閱使,會內實行層層控制,會士之間相互監督,並強調絕對服從長上。總會長對各地會士擁有絕對權。正式會士除發三願(絕財、絕色、絕意)外,還發第四願,即絕對效忠教宗。會士除應遵守會規外,尚須按照依納爵所著《神操》一書的要求,完全聽憑長上以天主的名義隨意調遣,不得違命。會規還規定會士每年應仿效福音書所載耶穌在曠野中40天的事跡,獨自潛修。在這40天中,無論居何職位者均須擺脫會務,根據《神操》內容默思祈禱,此為“大避靜”。一般虔誠教徒則行“小避靜”,期限為3天或7~8天不等。按月行者則稱“月省”。耶穌會歷來在天主教靈修生活中居獨特地位,教皇的靈性指導也多為其會士。
耶穌會
◆成員:耶穌會的成員都是神父,非神父不能成為成員。他們沒有專門的制服。成員一般在他們的名字後面加上SJ的字母。耶穌會的成員必須發誓他們將生活貞潔,貧窮,對修會和教宗的命令絕對服從。從20世紀起耶穌會可以算做是比較先進的天主教派神學者。他們的成員都受到過比較高的教育,有許多是高級顧問。加入耶穌會比加入其它修會考驗的時間要長得多。申請人不但要有神學的畢業證書,而且還要有另一項課程的大學畢業文憑。
耶穌會士的使命:耶穌會神父和修士努力成為一個為別人生活的人。身為耶穌會的成員是生活在團體中﹐與其他會士以及許多平信徒﹑合作者一起共事﹐將天主帶給人類﹐並設法減輕他們的痛苦﹐消除社會的不正義。會士被天主吸引﹐去向人們﹑世界宣講聖言。那些被召叫而為司鐸的會士在教會中具有領導職位﹐並透過司鐸職務協助建立基督徒的團體。
◆會規及信條:會規要求其會士立絕財、絕色、絕意的誓願,特彆強調無條件地絕對效忠於教宗。耶穌會的信條是Ad Majorem Dei Gloriam(愈顯主榮),這句話往往被縮寫為 AMDG。
◆規模:這個修會大約有兩萬成員,他們在112個國家活動。大多數耶穌會成員在學校或大學中教書。他們非常重視布道和對年輕人的工作,此外他們協助人祈禱,加深信仰,從事社會工作,幫助難民,以及從事宣傳工作。耶穌會在全世界開辦自己的學校和大學,以此來推廣他們的信仰和為自己做廣告。

歷史

◆修會的成立
利瑪竇利瑪竇
15世紀後當時相當腐敗的天主教受到新教的衝擊非常大,天主教內產生了一股維新改革的思想,耶穌會的成立是這個勢力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從內部改革教會,同時修會成員希望能夠以此獲得一個更加靠近耶穌的地位。
修會的成員必須對教會絕對服從。羅耀拉曾說:“假如教會這樣定義的話,我就相信白的是黑的。”
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認可耶穌會是天主教的一個正式修會。此後這個修會發展很快,不久就在多個國家活動。
◆反新教和巴洛克時期
在歐洲耶穌會在反新教的運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在學校和大學中他們的影響非常大。他們將布道的儀式搞得非常華麗,這正好與馬丁·路德的新教相反,路德宣傳節省的布道儀式。耶穌會對巴洛克藝術的發展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耶穌會的成員對當時的政治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們中許多人是國王的懺悔神父。
◆遭到的迫害
長時間內耶穌會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迫害:他們在天主教內部以及新教外部的敵人懷疑他們建立秘密組織,圖謀不軌。18世紀耶穌會在許多國家受到迫害,1773年在西班牙和法國的影響下教宗克萊孟十四世解散了耶穌會。只有在不承認教宗的俄羅斯和普魯士他們還可以繼續活動。直到1814年教宗庇護七世才重新認可耶穌會。
耶穌會的教士到中國、日本、印度和美洲傳教。在巴拉圭他們在1610年至1767年間甚至建立了一個耶穌會國。以此他們將他們的基督社會體系引入印第安人社會中。在歐洲人們對耶穌會在南美洲的傳教工作的態度並不一致,尤其西班牙和葡萄牙認為耶穌會妨礙他們的殖民主義行為。1767年西班牙將在巴拉圭的耶穌會成員驅逐出境

耶穌會與中國

耶穌會成立之初,會祖聖依納爵的摯友,被稱為東亞宗徒的沙勿略(François Xavier )就到了印度,卻只能遺憾的於1552年死在中國廣東外海的上川島
就在這一年,利瑪竇誕生,三十年後的1583年,利瑪竇來到廣東,在中國南方輾轉度過十八年後,終於在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十年,利瑪竇以其數學和天文知識和對中國經典的通曉,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這個模式也被其他許多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
1644年滿清入關,順治、康熙皇帝繼續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相繼出任欽天監正,全國信徒達27萬。
湯若望湯若望
從雍正皇帝開始在全國查禁天主教,迫害教徒和傳教士,但在北京宮廷里卻留用一批耶穌會士,擔任御用學者和藝術家。有義大利籍畫家郎世寧(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和負責製作地圖的蔣友仁神父(Fr. Michel Benoist S.J.)。17世紀後期,耶穌會傳教士是西方了解中國的最高威權。
1762年,法國頒布了解散耶穌會的命令;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穌會。從明末到清初耶穌會總共有472位會士在中國服務了190年。(耶穌會直到1814才被允許重新恢復)。
1842年7月11日,三位法國籍的耶穌會士南格祿(Fr. Claude Gotteland S.J.)、李秀芳(Benjamin Brueyre, S.J.)與艾方濟(Francois Esteve S.J.)重返中國,1847年在上海徐家匯(當時還是郊外的一個村莊)正式建立傳教中心,包括幾所修道院、孤兒院、天文台、土山灣印書館、氣象台、博物院、藏書樓以及男女中學等。徐家匯聖依納爵堂當代仍留存,作為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耶穌會以徐家匯為中心,逐漸將天主教傳遍教廷委託其負責的江南代牧區(江蘇、安徽兩省),到1920年左右信徒發展到20萬人。其中有比較知名的魯日滿(François de Rougemont),1624年出生於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1658年7月到達澳門,隨後前往江南傳教,駐地常熟,主要活動於常熟、蘇州、松江、上海等地。1676年11月在太倉去世,葬於常熟虞山北麓的天主教墓地。他有一份賬本留存於布魯塞爾皇家圖書館,提供了不少17世紀江南一帶社會風俗的資料。
1856年,耶穌會開始負責新成立的直隸東南代牧區,主教座堂最初位於威縣趙家莊,不久遷移到獻縣張家莊,建造了華北著名的大教堂獻縣張莊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和規模龐大的教會建築群(天主教獻縣教區),是耶穌會繼上海之後形成的第二個在華傳教中心。
天主教獻縣教區天主教獻縣教區
在1900年的義和團事變中,直隸東南代牧區受到重創,5萬多名教友中有5000多人喪生,其中有3000多名都是7月20日在景州朱家河同日被殺。不過戰後直隸(河北)的天主教徒增長的速度更加迅速。
1925年以前,在中國的2所天主教大學均為耶穌會創辦:1903年在上海創立震旦大學,1922年創立天津工商學院。1925年以後,中國共有3所天主教大學(僅在北京增設一所輔仁大學,本篤會創辦,不久由聖言會接辦)
1950年,有913名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占全世界(4650人)的1/5。他們在中國負責河北、江蘇(含上海)、安徽3省的10個教區,五百多座教堂。
法國耶穌會神父集中在最早和最重要的2個教區:上海教區和獻縣教區。這2個教區在1950年以前都改由中國主教負責。1949年從上海教區分出的海州監牧區由法國耶穌會負責。西班牙耶穌會神父負責的安徽省蕪湖教區(由上海教區分出)和安慶教區(由蕪湖教區分出)。義大利耶穌會神父負責蚌埠教區(由蕪湖教區分出)。加拿大耶穌會神父負責徐州教區(由上海教區分出)。匈牙利耶穌會神父負責大名教區(由獻縣教區分出)。奧地利耶穌會神父負責景縣教區(由獻縣教區分出)。
1931年,美國加州耶穌會士在上海創辦金科中學,在南京創辦弘光中學。1949年由上海教區分出的揚州監牧區也由美國耶穌會神父負責。
香港、澳門兩地也有耶穌會士的教育事業。香港的會士大多屬愛爾蘭籍,澳門的則屬葡萄牙籍。
1952年,中國大陸政府驅逐外籍教士,耶穌會士再度被驅離中國大陸。
由於天主教在中國大陸遭到壓制,包括耶穌會在內等天主教組織大多遷移至香港與台灣。
1960年在天主教中國主教團、聖言會及耶穌會合作之下,台灣輔仁大學於台北縣新莊市復校,成為全球十四所天主教大學之一。輔仁大學的法學院及管理學院為耶穌會轄區,此外耶穌會並且在輔大校區之中設立了中華耶穌會神哲學院.但並不為台灣當局承認
截至當前為止,天主教耶穌會在台灣的行政組織,稱之為耶穌會中華省台灣區,地址是台北市和平東路1段183巷26號。
除了輔仁大學之外,耶穌會在台灣各地也開辦了台北縣徐匯高中與新竹縣內思高工兩所學校。此外,著名的媒體機關光啟社,以及台北市公館的耕莘文教院也是耶穌會在台灣的分支機構。

耶穌會與日本

1549年8月15日,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在一位日本朋友彌次郎的引介之下,攜同兩位耶穌會士(島來斯神父、斐迪南修士)經麻六甲海峽,輾轉抵達彌次郎的家鄉,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年底,鹿兒島已經有一百五十人、附近地區有四百五十人領洗入教。
方濟各·沙勿略方濟各·沙勿略
16世紀中葉的日本是個極端封閉的社會,所以當時的日本人對西方的新奇事物和信仰非常傾慕。加以當時的日本處在封建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分裂局面,不少諸侯為了表示自己不受中央的指揮管轄,往往以選擇信仰天主教來顯示自己的獨立自主。1551年,山口領主大內義隆和豐後領主大友義鎮都宣布天主教傳教自由。因此,此後幾十年間,日本皈依天主教的人數直線上升,九州和京都與東京一帶奉教的人最多,總共達叄十萬。當時的羅馬宗座視察員,義大利耶穌會士范禮安神父 (Alexandre Valignani),是日本初期教會傳教工作計畫的最主要負責人。
可惜,好景不常,來自歐洲的水手,水兵和傳教士之間的意見不合,目的不同,又加上16世紀末葉日本德川幕府諸將軍極欲統一日本,對不服從中央的諸侯大加討伐,那些傾向或選擇天主教的諸侯和他們的臣民更是幕府將軍征討的對象,何況天主教在日本的發展已經引起佛教和神道教的不滿與反對。
就這樣,日本天主教的教難成了預料中的事。1597年二十六位傳教士和教友在長崎致命;其他的迫害事件,或大或小也接踵而來,傳教士和教友受到的酷刑虐待令人髮指。1637年,教友人數很多的有馬(Arima)一帶,居民因為國君的橫徵暴斂,苦不堪言,而群起反抗,結果遭軍隊追擊,逃至島原(Shimabara),史稱島原之亂。在這裡,凡不背教者都遭屠殺,計有男女和兒童三萬五千人。從此,日本與外界完全隔絕,處在封閉中達兩百年之久。這期間,雖然沒有神父,但長崎一帶仍有一個教友核心團體殘存下來,他們保持信德,世代相傳。

耶穌會大學

中國台灣
韓國
世界知名耶穌會大學
現今世界各地有如下114所耶穌會大學:
美國(美國19個州28所耶穌會大學)
孟加拉國
  • St Francis Xavier's Green Herald International School
加拿大
  • Collège Jean-de-Brébeuf
  • Saint Bonaventure's College
  • Saint Mary's University
智利 Chile
  • Alberto Hurtado University
哥倫比亞
  • 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
薩爾瓦多
  • Universidad Centroamericana José Simeón Cañas
關塔摩亞
  • Universidad Rafael Landivar
  • Instituto Centroamericano de Espiritualidad
香港
  • Wah Yan College, Hong Kong
  • Wah Yan College, Kowloon
印度 India
  • Jnana-Deepa Vidyapeeth: Pontifical Inst. of Philosophy & Religion, Pune
  • Papal Seminary, Pune
  • Vidyajyoti College of Theology, Delhi
  • XLRI- Xavier School of Management, Jamshedpur
  • XIMB- Xavier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hubaneswar
  • Loyola College, Chennai
  • XISS- Xavier Institute of Social Service, Ranchi
  • St. Xavier's College, Mumbai
  • St. Xavier's College, Kolkata
  • St. Xavier's College, Palayamkottai
  • St. Joseph's College, Tiruchirappalli
  • St. Joseph's College, Bangalore
  • St. Aloysius College, Mangalore
  • Arul Anandar College, Karumathur
  • St. Xavier's College, Patna
  • St. Xavier's College, Ahmedabad
  • St. Xavier's College, Ranchi
  • St. Lawrence High School, Kolkata
  • St. Xavier's School, Delhi
  • Loyola School, Thiruvananthapuram
  • Loyola School, Jamshedpur
  • Loyola High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Pune
印度尼西亞
  • Sanata Dharma University, Yogyakarta
  • Akademi Teknik Mesin Industri (ATMI), Surakarta - Cikarang
  • Akademi Pendidikan Industri Kayu (PIKA), Semarang
  • Kolese Kanisius, Jakarta
  • Kolese Loyola, Semarang
  • Kolese Gonzaga, Jakarta
伊拉克
  • Baghdad College, Baghdad
  • Al Hikma College, Baghdad
Both institutes were nationalized during the Baath regieme
日本
  • Sophia University
黎巴嫩
  • Saint Joseph University
墨西哥
  • Universidad Iberoamericana
  • ITESO, Guadalajara
尼伯爾
  • St. Xavier's College, Kathmandu
尼加拉瓜
  • Universidad Centroamericana
奈及利亞
  • Loyola Jesuit College, Abuja
菲律賓
  • 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 Davao City
  •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 Ateneo de Naga University, Naga City
  • Ateneo de Zamboanga University, Zamboanga City
  • Xavier University – Ateneo de Cagayan, Cagayan de Oro City
  • Loyola College of Culion,Culion,Palawan
  • Ateneo de Iloilo, Iloilo City
  • Sacred Heart School - Ateneo de Cebu, Mandaue City
  • Xavier School, Greenhills, San Juan City
韓國
  • Sogang University
瑞典
  • Newman Institute (Uppsala), Uppsala
英格蘭, 威爾斯
  • Heythrop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 Campion Hall,University of Oxford
  • Mount St Mary's College
  • Barlborough Hall School
  • Stonyhurst College
  • Stonyhurst St Mary's Hall
  • Wimbledon College
  • Donhead
  • St Ignatius' College
蘇格蘭
  • St Aloysius' College, Glasgow
  • St Aloysius' College Junior School, Glasgow
辛巴威
  • St. George's College, Harare
  • St. Ignatius College, Harare
  • Francis Xavier College, Murombedzi
  • St. Francis Dete Boys College, Hwang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