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哈林島

薩哈林島

庫頁島中國舊稱苦葉苦兀骨嵬或黑龍嶼,俄譯名“薩哈林島”(這個名稱來自於滿語,意即是“黑河口島”),日本稱“北蝦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樺太”。

庫頁島位於亞歐大陸的東北部,黑龍江入海口的東南,東為鄂霍次克海,西通過間宮海峽與大陸相望,南隔宗谷海峽與日本的北海道相鄰,為俄羅斯聯邦最大島嶼,屬薩哈林州管轄,面積約76400km2

庫頁島北部較為平坦,以丘陵山地為主,南部由東薩哈林山脈和西薩哈林山脈組成,最高峰為1420米。全島富森林資源,其北部為針葉林地帶,地下蘊藏石油、煤炭和黃金等礦產資源,沿海地區水產資源,是大馬哈魚的主要產區之一。島上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島上的最早居民有尼夫赫、 鄂溫克、阿伊努等民族。截至2010年,島上共有人口49.3萬人,絕大多數居民都是俄羅斯移民。

庫頁島在歷史上曾被中國多個朝代直接或間接統治。1689年9月7日,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

1858年和1860年,俄國通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朝政府割讓庫頁島。1905年,日本通過《朴茨茅斯條約》獲得庫頁島北緯50°以南區域。1905年和1918年至1925年間,庫頁島全境被日本統治。1945年,蘇聯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占領庫頁島全境。1951年,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南樺太(北緯50°以南)主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哈林島
  • 外文名:Сахалин(俄),Sakhalin(英),樺太/からふと(日)
  • 別名庫頁島、黑龍嶼、樺太
  • 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
  • 人口:約49.3萬人(2010年)
  • 地理位置:亞歐大陸東北部
名稱來歷,島嶼介紹,割讓原因,清朝統治,故地舊名,

名稱來歷

對於庫頁島,俄羅斯稱為“薩哈林島”。該島的俄譯名“薩哈林島”這個名稱來自於滿語:sahaliyan ula angga hada(黑龍江嘴頂),俄文音譯為Сахалин(薩哈林),皆是滿語“黑”的意思。庫頁島的滿語名稱“薩哈林安喀豁達”,意即是“黑河口島”。庫頁島在中國唐代稱“窟說”(說字音悅)、“屈設”、“莫曳皆”或“庫頁”(因為庫頁二字是同屬於黑龍江下游,直接受到唐朝控制的黑水靺鞨對於島上的費雅喀人的稱呼,因而唐朝沿用了這種說法),元代稱“骨嵬”,明代稱“苦夷”或“苦兀”,清代稱“庫葉”、“庫野”或“庫頁”,其實這些稱法都是對同一個詞語的不同音譯。因該島處於黑龍江口的位置,故中國歷史上還曾稱其為“黑龍嶼”。在阿伊努語中,該島稱為“kamuy kar put ya mosir”,此名稱的含義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
薩哈林島
日本稱庫頁島為“北蝦夷地”或“樺太”,其中“樺太”的名稱源自“kar put”對應的漢字,也就是“河口”的意思。英國J·斯特凡等國內外學者認為該島的日本名稱“樺太島”(Karafuto),其本意即是“唐人島”的意思(也許是日本人認識到了庫頁島的中國屬性)。日本最早關於該島的記載見於松前藩所編的《新羅之記錄》,寫作“唐渡之島”(Karafuto)。後也寫作日語裡讀音相同的“からふとの島”、 “唐ふとう嶋”等。1809 年後,江戶幕府為了加強對該地統治,使用了與日本傳統領土“蝦夷地”相對應的“北蝦夷地”的名稱。明治政府設立北海道開拓使之後,則固定使用“樺太”的寫法。
薩哈林島

島嶼介紹

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南部的薩哈林島,中國傳統名稱為“庫頁島”,曾經是中國的第一大島,現在是俄羅斯最大島嶼,屬薩哈林州管轄。薩哈林島位於黑龍江(阿穆爾江)出海口的東部,東面和北面臨鄂霍次克海,西隔韃靼海峽同大陸相望,南隔宗谷海峽(即拉彼魯茲海峽)同日本北海道相對。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1985年,全島共有人口69.3萬。2010年,全島共有人口49.3萬人。北部是北薩哈林低平原,地勢較低,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薩哈林山脈,東為東薩哈林山脈,最高峰洛帕季納山海拔1609米。兩山脈之間是特米-波羅奈谷地。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冬季寒冷,1月平均氣溫南部為-6℃,北部這-24℃;夏季涼爽多霧,8月平均氣溫相應為19℃和10℃。降水較豐富,平原地區約600毫米,山地可達1200毫米。夏秋較多,但冬春亦有一定降水。主要河流有特米河與波羅奈河,屬山地型河流,水量豐富,縱貫該島中部。北部主要是由達烏爾落葉松構成的沼澤化稀疏針葉林,北緯52℃以南是由魚鱗雲杉和薩哈林冷杉構成的針葉林,特米-波羅奈谷地主要是草甸和沼澤,島的西南部有針闊混交林。多森林資源及石油、天然氣、煤等礦藏。工業以煤、石油、天然氣開採、伐木與木材加工、製漿-造紙及魚類加工為主。水產業和畜牧業亦很重要。水產業發達。主要城市有南薩哈林斯克、霍爾姆斯克奧哈等。
薩哈林島
元朝遼陽行省元朝遼陽行省
該島原屬中國,18世紀中葉後,俄日相繼侵入,但島上居民依舊向清政府稱臣納貢。根據清政府管轄庫頁島的官方檔案,至少到“鹹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五日”,庫頁島仍處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轄下。至19世紀中葉,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稱薩哈林,日稱樺太。1858年和1860年,俄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大片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自此庫頁島在法理上和實際上,都已經徹底脫離了中國。1875年俄日簽訂條約,俄以千島群島18島交換日占南部,全島遂歸俄。1905年日俄戰爭後,俄將南部(北緯50°以南)割讓給日本。1945年根據《波茨坦協定》規定,全島歸屬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全島歸屬俄羅斯。
薩哈林島(Сахалин)地處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薩哈林州,名稱來自於滿語:sahaliyan ula angga hada(黑龍江嘴頂)。庫頁(United Areas Of Kuear)語稱其為kuear,中文稱其為庫頁島,而日文則稱為樺太(からふと)。在阿伊努語中,該島被稱為“kamuy kar put ya mosir”,該名稱的含義為“神在河口創造的島”。
庫頁島由於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地震頻繁。該島富有森林石油天然氣煤礦、漁業等資源。該島地形南北狹長,其形狀如魚,擁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
明朝奴爾乾都司明朝奴爾乾都司
庫頁島上的原住民是赫哲族尼夫赫族費雅喀族)和阿伊努族,在島上營漁獵生活。在中國明朝時稱他們為苦夷,把該島叫做苦夷島,後來才轉音變為庫頁島。1412年,明朝政府在庫頁島北部近海處設立囊哈兒衛,在島中部波羅河流域設立波羅河衛,在島東部駑烈河流域設立兀烈河衛等,各衛下轄所,管轄當地的軍事及民政事物。根據清初魏源所撰的《聖武記》,還在1616年中國就曾派兵四百到島上巡邊,因無外力威脅而撤回。俄羅斯自1765年便由於清政府在島上沒有正式駐軍,派遠征隊(由士兵和囚犯組成)襲上庫島北端,殺散了赫哲人,修起營舍並開採煤礦。但島上居民依舊向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交納貢物。1789年,俄羅斯入侵庫島南部,登島後大肆屠殺島上的赫哲族居民,將他們驅逐回大陸,在母子泊地方修築政廳、教堂、監獄、學校等建築。俄羅斯侵占庫島南部同時,日本政府派松井幹藩和新井隆助到島上窺探,見俄羅斯南進,便提出主張,日俄分而享之。一直到1875年,俄羅斯把千島列島給了日本,日本不再要求庫頁島上的權利 。但是,到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終於取得了北緯50度以南的半部庫頁島。而二次大戰後,蘇聯又奪了回去。
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1760年清朝疆域圖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1760年清朝疆域圖
中國政府宣稱庫頁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表示世界上最早知道庫頁島的是中國人。西漢初年,中國中原地區對庫頁島的地理和島上住民情況有了粗略的了解。史書記載至少早在晉代,中國中原地區已經清楚知曉庫頁島是黑龍江口外的海中島嶼。至遲從唐朝開始,庫頁島已經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在庫頁島上曾發現過代遺址,在島北部西海岸的亞歷山德羅夫斯克有金代古城址一處,在島的南端又有一處當地居民稱之為“卡拉霍通”的金代古城址。13世紀時, 元朝政府繼續對庫頁島實施有效管理。繼元朝管轄庫頁島一帶的明朝對當地的管轄更為完善,在當地首領去北京朝見明朝皇帝後,明軍在庫頁島上設定了若干衛所屯駐。囊哈爾衛和兀者揆野木千戶所,是奴兒乾都司派遣的在庫頁島上直接管轄當地居民的軍政單位,負有鎮御邊疆、收繳當地貢品的功能。現在島上還有明朝的碑文。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亦規定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18世紀,清朝測量隊在庫頁島上豎立了刻有滿語碑文的石碑和木碑。清朝康熙年間有明確記錄的庫頁島編戶工作有三次,即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九年(1710年)、五十一年(1712年)。1732年,三姓副都統衙門完成了對庫頁島的編戶工作,三姓副都統帶人渡海登島,招撫當地住民。從清政府管轄庫頁島的官方檔案即今《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目錄》(庫頁島部分)看,至少到“鹹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非法的《北京條約》1860年簽訂前,庫頁島仍處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轄下。俄羅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才正式通知清政府關於此島的占領。
1833年德國Gotha出版的地圖承認庫頁島屬於中國1833年德國Gotha出版的地圖承認庫頁島屬於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清朝走向衰落。沙俄強迫中國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後,又以調停中英法第二次鴉片戰爭為藉口,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與俄國。

割讓原因

庫頁島與古代中國聯繫密切 近代為何被割讓?
在今天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中,東北角落總是坐落著一個如今已經少為人知的島嶼。這個島嶼的名稱也按照遠東地區的地名劃定原則,予以標註為“薩哈林島(庫頁島)”,用以表示此島的俄羅斯稱法和中國的傳統稱呼。那么這個島嶼為什麼會在地圖上有兩個名字?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紅圈處為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當中庫頁島的位置紅圈處為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當中庫頁島的位置
庫頁島與古代中國有著很深的聯繫,目前的考古發掘中,島上最早的人類生活遺蹟已經距今三四千年之久。而考古發掘也表明,這些居民的人種和文化習俗上與與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類似。在庫頁島上發掘出了(581-618年)、唐(618-907年)和宋(960-1279年)時期的玻璃珠和耳環,遼(907-1125年)、(1115-1234年)時期的銅鐘,這些工藝品是島上居民及其在大陸上的同宗從中國交換帶回的。而最晚成書於漢代的《山海經》中就有關於黑龍江地區乃至庫頁島上的居民的記載。書中說:“毛民之國,為人身生毛”。漢代高誘將其解釋為“其人體半生毛”。認為東海中的大島上有“毛民”居住。晉代郭璞解釋為這些部落生活在“在大海洲島上”。《淮南子》、《三國志》等書中也曾提及,說是中國東北邊境的部落居民,身著魚皮,遍身長毛。顯然是在說黑龍江出海口地區和庫頁島上的費雅喀人。
雖然文獻中的內容較為玄奇,顯然是漢朝得自於東北南部地區的漁獵族群的道聽途說。但是這也表明漢代的時候已經對於庫頁島有了比較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雖然庫頁島很早就為中原王朝所知曉,但是苦於距離遙遠,古代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夠與島上的居民建立起有效的聯繫。直到唐朝時期滅掉高句麗,將勢力深入到東北地區之後,中原王朝才真正的將足跡踏上了庫頁島。而“庫頁島”這一名字也是得名於這一時期。因為庫頁二字是同屬於黑龍江下游,直接受到唐朝控制的黑水靺鞨對於島上的費雅喀人的稱呼,因而唐朝沿用了這種說法,將該島稱作為庫頁島。這個島嶼在元朝的時候被稱為“鬼嵬”,在明朝稱為“苦兀”,在清朝初年還是恢復了“庫頁”的稱呼。但其實這些稱法都是對同一個詞語的不同音譯,在實際意思上沒有多少差別。
1844年英國出版的地圖承認庫頁島屬於中國1844年英國出版的地圖承認庫頁島屬於中國
客觀來講,在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都只是對庫頁島有一定的通商聯繫,遠達不到實際控制的程度。哪怕是唐代,明代這樣的重視東北地區開發的朝代,也是在這一地區進行羈縻,以朝貢的方式要求周邊部族效忠。這也為後來的清代守內虛外的邊疆政策埋下了伏筆。
庫頁島居民收藏的乾隆四十年文書庫頁島居民收藏的乾隆四十年文書
清代對庫頁島的管轄,是從它的前身後金政權開始的。早在努爾哈赤起兵的第二年,後金朝廷就派遣軍隊迅速接占明朝在東北原有的羈縻區域,其中就包括庫頁島和黑龍江下游地區。島上的居民費雅喀人也自此成為了清代版圖中一支效忠於清廷的部落。然而清朝對庫頁島上的費雅喀人實行的政策與執行嚴格軍事組織制度的滿人不同,在清朝早期的統治方式是“皆不編佐領,不列滿洲八旗”。而是採用設定族長,鄉長的方式來統計核定人口,要求他們向清朝的中央政府繳納貂皮作為貢賦,並按時向費雅喀人贈送賞賜,以示“皇恩”。
在建立了全國的統治之後,面對俄國來自北方的威脅,迫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在東北地區的邊防。原有的明朝在東北的羈縻地區,設定了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費雅喀人生活的區域被劃入了吉林將軍下轄的三姓副都統轄區,在康熙年間抗擊沙俄的哥薩克探險隊的戰鬥中,清廷多次就地召集能征善戰的費雅喀人拿起武器投入戰鬥,為保衛邊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清代的庫頁島被直接劃入吉林將軍治下的三姓副都統衙門的轄境之中清代的庫頁島被直接劃入吉林將軍治下的三姓副都統衙門的轄境之中
清朝中央政府與庫頁島上費雅喀人的統治關係,在清朝中期就逐漸暴露了問題。由於黑龍江以北地區交通極為不便,清朝駐軍往往是在邊界設立哨所,然後一年甚至數年去巡視一次,這給早就覬覦這片區域的沙皇俄國以滲透的機會。早在雍正時期,費雅喀部落就受到了俄國探險隊的侵擾,甚至還因為費雅喀部落把登上庫頁島徵收貂皮的清朝官員當作哥薩克探險隊而引起了誤殺事件。到了乾隆道光時期,黑龍江以北地區受到滲透的情況更加嚴重,當年雅克薩大戰的地點,連乾隆皇帝本人都不能確定是否還在清朝版圖之內,邊政荒廢的情況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與我們印象中的1860年《北京條約》,清政府確認將黑龍江以北區域割讓俄國的歷史略有出入的是,早在18世紀後期,清政府就開始逐步失去了對庫頁島的控制。到了19世紀50年代,更是由於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兩紙文書,將庫頁島和烏蘇里江以東這一大片區域全部割讓給了俄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清朝歷史上自始至終都沒有在庫頁島上直接統治過費雅喀部落,但是清政府實施的貢貂與賞賜制度卻深得包括費雅喀人在內的東北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民心。他們生活著的土地雖然被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劃歸俄國,但在一段時間之內仍然在自覺的遵守朝貢制度。曹廷傑所記濟勒彌人的一番話,即反映了原屬清朝的各族人民在被俄國侵占後的共同心愿。
又此輩自述,二十年以前,每年渡海至西山國穿官,即以木城所受衣物服飾貢於該國,該國命官至所止海濱,賞黃狐、水獺、白貂諸皮,彼此授賞俱跪,攜皮回家,俟明年木城穿官賣之,亦至三姓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因滿語“三”讀作“依蘭”而譯此名)。自羅剎(俄羅斯)來,不許我等穿官,見木像則焚,見弄熊則阻。又欲我等截髮易服,心實不願,女人畏忌更甚,惟望大國如數百年前將羅剎盡驅回國方幸。現在公開出來的俄國資料也表明,烏蘇里江以東的赫哲人與費雅喀人,仍“全部不服從俄國政權,而服從中國政權”,“仍然每家每戶逐年”向清政府貢貂。由此可見,貢貂與賞烏林制度影響之深,也說明清廷對庫頁費雅喀等邊疆民族的管轄是卓有成效的。在中國目前的檔案材料之中,有案可查的庫頁島最後一次貢貂皮的時間為同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73年,這已經是庫頁島被正式侵占的第15個年頭,在俄國人的領土內依舊向清朝稱臣納貢的情況,放在今天的國際關係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清末庫頁島上俄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費雅喀部落清末庫頁島上俄國攝影師鏡頭下的費雅喀部落
到了清末,庫頁島上的主權歸屬發生了好幾次變動,然而早已不是中俄之間的爭奪,而是日俄兩國的爭奪。日俄戰爭之後,俄國戰敗,被迫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庫頁島被一分為二,南部成為了日本領土。二戰之後,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將南部庫頁島重新占據,並一直控制至今。客觀來講,近代以來庫頁島上的費雅喀人的社會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更是直接從原始的漁獵生活直接跨越進了社會主義社會,俄國的語言學家也為這一部落創製了用西里爾字母拼寫的文字。費雅喀人的生活習慣也漸漸俄化,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民族比例也由於俄國在近代大規模向東移民而有了很大變化。但是另一方面,庫頁島在近現代歷史上成為了日俄兩國的爭奪焦點,圍繞著庫頁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雙方也有著幾十年的恩恩怨怨,真正受苦的還是庫頁島上的本土居民。日俄戰爭和二戰後,都有大批的費雅喀人因領土變動而被迫離開家園,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一路艱險的遷移到其他地區。庫頁島與島上的費雅喀人的歸屬歷史變動反映了國家衰弱下的無奈與嘆惋,也給現代人帶來了無限的歷史反思。
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表明日本在1760年侵占了庫頁島最南端哈佛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表明日本在1760年侵占了庫頁島最南端

清朝統治

根據清代文獻,庫頁島北部居民為費雅喀人(為與大陸的費雅喀人區別,又稱庫頁費雅喀),南部是庫頁人,此外還有鄂倫春人和赫哲人。清廷知道庫頁島的存在,並通過各種手段將其納入到統治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庫頁島的原住民人口非常少。例如三姓副都統衙門的滿文檔案中統計的庫頁費雅喀分為6姓,合計148戶。庫頁人更少,只有17戶。兩者加起來人口也就幾千的規模。如果將黑龍江下游也計入,也才不過“三姓所屬赫哲、費雅喀、奇勒爾、庫頁、鄂倫春、恰克拉,五十六姓兩千三百九十八戶”(《大清會典》)。再加上他們長期停留在原始社會,對於後來俄日的入侵,也就別指望能發揮什麼實質性的抵抗作用了,
1820年清朝疆域圖1820年清朝疆域圖
清廷對庫頁島的統治首先在於設立專門官署——三姓副都統衙門來管理。三姓副都統衙門的管轄範圍非常廣,還包括黑龍江下游,但最初設立這個機構的用意就是專門管理庫頁島。雍正十年(1732年)衙門成立時規定,“居住海島之庫頁費雅喀人貢貂,則由三姓副都統衙門派出官兵,前往約定之奇集噶珊收集貢貂並頒賞烏林。如不前來約定之地,則令官兵尋入海島,喚起前來,徵收貂皮並頒賞烏林。”(《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461頁)《大清會典》亦明確三姓副都統衙門對庫頁島的行政管轄:“混同江岸及海中大洲居住之赫哲、費雅喀不編佐領,轄以三姓副都統,統以吉林將軍。”
其次是編戶,編戶的目的在於確定貢貂的數量,“每戶納貂皮一張”(《清文獻通考·輿地二》。三姓轄區的編戶工作早在衙門成立前就開始了,編戶往往還伴隨著招撫,將這些少數民族納為清廷屬民。這些活動可追溯至順治初年。如順治十六年招撫東海費雅喀,“溫屯村以內九村人民,皆願歸順。”(《清世祖實錄》)康熙年間有明確記錄的編戶工作就有三次,即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九年(1710年)、五十一年(1712年)。雍正十年(1732年),也就是三姓副都統衙門成立這年完成了對庫頁島的編戶工作,三姓副都統帶人渡海登島,“招撫居住于海島上特門赫圖舍等處庫頁費雅喀人146戶,令其貢貂。”(《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460頁)。而整個東北邊疆的編戶完成是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庫頁島的編戶工作還走在了前面。在《皇清職貢圖》中,對於庫頁島這些像清朝納貢的部落,是明確視作皇帝子民的。
薩哈林島
再來是聯姻。外東北的這些部落與滿族關係十分密切,清廷鼓勵他們娶宗室女兒為妻。特別是乾隆、嘉慶兩朝,這種聯姻達到了鼎盛。這些出嫁的宗室女兒被喚作薩爾罕錐,不過她們並不是真正的皇家血脈,而是民女代嫁,多數是滿洲八旗的賞奴之女。不過聯姻要求很高,必須由皇帝親自批准。男方還要準備聘禮,通常需要三百零四張貂皮,還有各種顏色的狐狸皮若干,而平時每次納貢只要一張貂皮。清廷也會準備豐厚的嫁妝,主要是衣物,但也有“牛二頭,犁、鏵、犁碗各一對”這樣的農業用具被放到嫁妝里(《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402頁)。另外,迎娶薩爾罕錐必須到京城辦婚禮。而新郎(稱作霍集琿)往往選擇冬天上路,這樣到京城的時候就是春天了。但冬末初春往往容易感染疾病,所以乾隆四十一年(1755年),乾隆帝下諭旨:“嗣後凡有赫哲、費雅喀人來京納婦者,毋庸延至冬季來京,以擇七八九月涼爽季節為宜……則於彼等身體利莫大焉。”(《東韃紀行附錄》)。霍集琿來京娶親,清廷通過驛站派牛車一輛、官兵兩人護送,沿途一伙食全包,禮部還要在京城舉辦宴席款待。這種聯姻聘禮高、嫁妝厚、婚禮隆重,是清廷統治外東北的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乾隆年間出嫁的薩爾罕錐共有10名,其中奇勒2,費雅喀2,部爾哈勒2,奇勒爾1,賀齊克里1,賽馬爾1,必勒達奇里1,遍布於黑龍江下游和庫頁島。
不同時期的吉林政區變遷圖不同時期的吉林政區變遷圖
然後就是貢貂賞烏林制。前面說了庫頁島居民要給清廷貢貂。順治的時候是要到北京來交,設立寧古塔將軍後改在寧古塔,離寧古塔遠的就到黑龍江下游的普祿鄉(亦作普隆靄,位於庫頁島西海岸)交。三姓副都統衙門成立後又在黑龍江下游的奇集、德愣就近辦理,每年四到六月辦理業務,其餘時間就回三姓城了。清廷同時對貢貂人進行回賞,並賜宴。根據檔案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一次宴會,宴請赫哲人2188人,每人用糧31斤,耗費巨大。另外,貢貂人在路上的口糧也是由清廷買單。貢貂賞烏林制影響十分深遠,它促進了外東北的商貿發展,到十九世紀中期費雅喀人已經能用得上火器了。日本人宮間林藏在他的考察報告中描述庫頁島的交易情況:“各地夷人每日幾百人集聚於署中進行交易,其喧譁景象無法形容。”(《東韃紀行》)
薩哈林島
從清政府管轄庫頁島的官方檔案即《三姓副都統衙門滿文檔案譯編目錄(庫頁島部分)》 看,至少到“鹹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非法的《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簽訂前,庫頁島仍處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轄下。清朝將外東北割讓給沙俄後,赫哲、費雅喀人仍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全部不服從於俄國政權,而服從中國政權”,仍然向清廷貢貂。庫頁島有據可查的最後一次貢貂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這時距離《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已經過去了13個年頭。

故地舊名

庫頁島上有許多中國地名,部分地名摘錄如下
特肯:今庫頁島上特克河口南
薩哈林島
拉哈:今庫頁島上拉哈河河口南岸
皮倫圖:今庫頁島上皮耳通河口北岸
薩伊:今庫頁島上阿斯卡賽河口北岸
伊對:今庫頁島西海岸亞歷山德羅夫斯克
普隆靄:今庫頁島西海岸皮爾沃
朗格里:今庫頁島西海岸北端
額里野:今庫頁島東海岸北端帕羅邁河口北岸
薩哈林州行政區劃薩哈林州行政區劃
額里野河(波羅奈河):今庫頁島北端帕羅邁河
特肯河:今庫頁島Тык
塔塔瑪河:今庫頁島Чачма
達錫河:今庫頁島Даги(此河發源於達吉山)
皮倫圖河:今庫頁島Пильтун(皮耳通河)
渾綿湖:今庫頁島Оз.Хумин
博和必河:今庫頁島Погаби以北的小河
音格繩山:今庫頁島Г.Вагис
英國出版的1835年中國與日本地圖英國出版的1835年中國與日本地圖
圖克蘇呼山:今庫頁島東南海岸北部Катлани
汪靄河:今庫頁島上洪馬克塔靄
薩伊河:今庫頁島阿斯卡賽河
弩烈河:今庫頁島東海岸納比耳河
阿當吉河:今庫頁島東海岸南部
阿當吉山:今庫頁島東海岸南部
塔塔瑪山:今庫頁島達吉山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