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儺戲

南部儺戲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是中國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

儺戲也稱為儺舞,儺舞是古代“儺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祭始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朝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朝把祭祀儀式稱為“儺”,在當時不僅有“鄉人儺”,周天子和諸侯還舉行“大儺”、“國儺”。儺祭時,身穿獸皮、臉帶面具進行跳躍、歌舞,併合唱祭歌以達到驅鬼逐疫。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各地有“儺願戲”、“儺堂戲”、“師公戲”“師道戲”“端公戲”等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儺戲
  • 外文名:the Nuo opera
  • 地理標誌:四川閬中
  • 別稱:儺舞
基本介紹,儺戲來源,演變發展,儺文化,儺的遺失,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南部杜家班儺戲第七代傳人杜南樓破除祖規,近日將該縣升鐘鎮國小教師蒲七五收為關門弟子。蒲七五成為杜家班儺戲第八代傳人,而面臨失傳的杜家班儺戲得以傳承。杜家班儺戲創辦於清雍正年間,表演時即興創作發揮,韻味濃厚,深受民眾喜愛。身為音樂教師的蒲七五自幼酷愛儺戲,多次登門拜訪杜南樓。杜南樓被其真誠所感動,毅然打破祖宗定下的“傳內不傳外”的規矩,破格將他收為關門弟子。蒲七五曾撰寫《川北古儺》一書。如今,蒲七五把儺戲表演藝術引進了國小課堂。

儺戲來源

南部縣位於川東盆地北緣的丘區,與閬中一衣帶水相鄰,素有川北重鎮之稱。這裡,有從閬中北來的嘉陵江(渝水),有繞劍門而來的西河水。兩水澆灌,境內土地宜牧宜耕,千百年來哺育著代代兒孫。據地方志載,新石器時間,這片熱土上就有先民勞動生息的蹤跡。楊雄《蜀都賦》曰:“東有巴賨,綿亘百濮”。郭璞注《上林賦》曰:“巴西閬中有渝水,僚人居其上。”商周時有彭人建國,戰國時屬巴國之域。古屬梁州、秦漢隸於巴郡。彭(巴)、濮、賨、僚,皆為縣境的先民。
據歷史學家考證,商周之世,閬水之濱的彭城壩(今閬中彭城鄉)和南部縣保城鄉彭家嘴的“彭定故宅”,雙峰鄉彭家河一帶皆為古彭(巴)人墾殖生活的地方。他們在這裡不僅創造出燦爛的文化,還參加過武王伐紂的戰爭和幫助劉邦定三秦而奪得天下,立過赫赫戰功。《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前歌后舞,商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巴渝舞”是縣境先民的文化遺存,折射出南部縣地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更培育了一方文化。沿渝水(閬水)之濱的南部、閬中、蒼溪之域,是《巴渝舞》的發祥地。其地及周邊之域,因其特殊地緣構成,上通中原,下達荊楚;上通中原,下達荊楚,是巴蜀儺文化、道教文化、巴渝文化以及中原、荊楚故文化的滲透融溶之地。這些多元文化,都含有古老的巫儺文化基因,因此底蘊深厚,璀燦輝煌。處在這樣地域文化圈肥沃土壤中的南部儺戲,和秦巴渝水之鄉的其它多種不同名稱的儺戲如廣元提陽戲、梓潼陽戲等一樣,吸取了豐富的營養而滋生髮展。它們的源流在認識理解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演變發展

雙峰儺戲又稱“跳儺儺(nuó)”。傳說儺儺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人,三歲亡父,七歲喪母,流落到蒼溪雲台山,給一員外家養馬。員外有位小姐不願許配人,員外問她原因,她說:“家中飼養的白馬給我託夢,說他不是馬,是人,應與白馬婚配,媒人就是儺儺。”員外叫來儺儺,怒斥他從中搗鬼,一腳將他下頦踢掉,故儺儺面具無下巴。員外又命人把馬殺掉,將馬皮拴在樹上。數月後,馬皮腐爛生蟲,蟲吃樹葉,口吐絲,樹為桑樹,絲為蠶絲。儺儺把絲送給老百姓,造福人間。後來儺儺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儺儺”這一形式來紀念他。
儺儺戴面具,身著黃褂,下穿紅褲加靠腿,腳穿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麵棍、洗鍋刷等。表演時,儺儺在歌聲、樂聲中亮相,走叉步、丁字步、前走後退步,動作風趣滑稽。表演內容為行罡(gāng,北斗星)布斗、書符召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儺儺在原始驅鬼除疫的基礎上,趨向娛樂,並出現了戲班子。
儺舞者頭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黃布褂,下穿紅褲加靠腿,腳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麵杖、洗鍋刷等,跳叉行丁。表演時有的剛正肅穆,有的和藹慈祥,有的狡猾猙獰,有的滑稽有趣,形態多異,古怪而生動。
南部杜家班儺戲表演
南部縣雙峰鄉人杜南樓,便是杜氏家族第七代儺儺傳人。以升鐘湖畔杜南樓為代表的川北儺戲,其許多作品曾在世界上的20多個國家作過文字介紹,並獲得美、英、日、土等國家獎勵和讚譽,日本友人還專程到杜老先生家拜訪。
儺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從娛神到娛人,從宗教迷信向文化藝術轉化,使杜南樓先生的儺戲藝術更加貼近自然,更加貼近民生,更加貼近現代。如果你能親自參加儺舞活動,將使你感受儺文化直抵心腑的藝術魅力。
杜家班儺儺將說、唱、跳、演融為一體,有天上32戲,地下32戲,見啥說啥,靈活多變,即興創作意識強,深受民眾喜歡。杜家班儺戲表演人數多至12人。扮演者為開路先鋒1人,趕會5人,點壇1人,耍儺儺2人,假和尚趕齋1人,張公道討口1人,二郎神清宅掃蕩1人。杜南樓的儺儺表演,藝術價值高,作品極富地方色彩,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藝術界的重視。為使南部儺戲一代一代繼承下去,省文化廳、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南充市文化館曾聯合攝製了杜家班儺戲專集。中國戲劇活化石--儺戲,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民俗風情及地域經濟有著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

儺文化

就廣義而言,從中國儺(nuo)文化中的儺祭、儺俗、儺舞的歷史,去看儺戲是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發展軌跡。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有著深厚的內涵和至今未被破解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民俗學、人類學、宗教學和戲劇學的重要價值。研究和發展儺文化,首要的是保護文化的原生態。從而提高對儺的認識能力。儺的行為特徵,實際上是原始宗教的一種反映,是我國古代驅趕巫術的一種祭祀活動。它的形式多樣,總體上可分為宮
廷儺、官府儺、民間儺(鄉人儺)、軍儺和寺院儺;在民間儺里,則分成社儺、族儺、游儺、願儺和丐儺等。儺的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但這一切都未超出“偽科學”和主觀唯心主義思維範疇。對於歷史文化,套用辯證法的眼光看待,去糟取精,化腐朽為神奇,使之為今日的文明服用。
在古代的儺祭、儺俗活動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叫巫覡(xi)。《說文》謂“女為巫,男為覡”。是掌管儺儀巫人(俗稱巫婆、端公),有著代表神通的權威。後來隨之被能歌善舞、有驅鬼逐疫神力的以“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楊盾,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的方相氏所取代。自商周至漢唐,史籍多有生動記載。入宋後的儺祭、儺儀方相氏、十二獸神,就被判官鐘馗、小妹、土地等神鬼所取代,出現了一個嶄新的面目,開始了從巫術到藝術的轉變。
儺舞,是儺祭中為驅鬼逐疫功利服務的一種祭祀舞蹈,也是儺祭中的主要形態。這種儺舞的原始形態,早在殷商時期,即以歌舞祀神,到漢、隋、唐時的大儺祭中,其規模宏大,由侲子(童子)一百二十人或二十、四十人,赤幘、皂衣、執鞀伴舞。到了宋代,儺又從娛神走向娛人,從儀式走向戲劇的轉化。在舞蹈中加入了人物,搬演故事,戲劇性較原始單一的娛神舞蹈要豐富多姿了。至此,在儺祭、儺舞的基礎上,儺戲也就相繼出現了。我國的戲曲,是由歌唱、舞蹈乃至說唱、雜技等綜合而成。並以這種形式敷演故事,即王國維謂之“以歌舞演故事”。這是對一般觀賞性戲劇而言。而儺是以儀式為基本特徵,可以說無儺不儀;儀式戲劇則是各種儺戲的共同特徵。因此,有專家提出了“儺祭活動是中國戲曲的重要源頭”和“儀式戲劇是中國戲劇的一翼”頗有建樹的戲史理論命題。所以,儺戲被稱是“戲劇活化石”。南部儺壇戲,也不例外。
狹義而論,南部儺戲,是整個巴蜀儺文化、儺戲的一個組成部份。它的第七代傳人杜南樓(1918-2007.9)族別巴人後裔;他的儺戲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其儺戲構成分兩個部份:一是“正壇”的法事儀式戲劇;一是“耍壇”演出的燈戲。就是杜南樓所說的“燈壇兩開”。劇目內容豐富,其法事儀式戲劇,分四大類五十六析;耍壇燈戲有三十四個劇目,其唱腔有七大種類以及豐富多彩的儺面具藝術等。我們對杜家班儺戲的搶救發掘工作,是以保持其原始生存狀態的理念為主導,用帶有文化人類學特徵的調查方法入手,因而以此命其為本書的書名。

儺的遺失

在過去的年代裡,對儺的認識不夠,對杜南樓儺戲的搶救工作很不力,或是零星蒐集;而正式搶救工作的啟動才是昀近幾年的事。因起步晚,人力和資金嚴重短缺,雖已搶救出了大部份可觀的儺戲資料,而在對杜家班昀後傳人身懷的全部技藝、絕藝等,正處在全面充分發掘的關鍵時刻,享有八十九歲高齡的杜南樓老先生,在我們的守望中,竟辭世而去了。深感悲哉、痛哉、哀哉!
杜南樓逝世,是古文化資源的重大損失。他家七代傳承至今的儺戲,是我縣非物質財產中昀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搶救、整理和保護這些傳統文化遺產,是歷史的使命、時代的呼喚,是當務之急。所以正在把這項工作,再度繼續付諸實踐,將已經蒐集到的全部儺戲資料,匯集、論述編輯成署名為《南部縣雙峰鄉胖土地村社家班儺戲田間調查報告》的書,擬將問世。
在段明的一篇書評題為“儀式戲劇是中國戲劇的一翼——讀胡天成《戲苑探幽》得到的啟示”文章中,獲悉天成先生在‘知天命’之年後的10多年裡,虔心戲曲研究,勤苦筆耕,著述頗豐,總計一千四百餘萬字。其中四百餘萬字的儀式戲劇著述,是他精心提煉熔鑄而成的結晶。而昀能體現他的學術價值的是,在他提出的“祭祀活動是中國戲曲的重要源頭”和“儀式戲劇是中國戲曲的一翼”兩個理論命題。以後,他又從戲劇形態學的視角方位,對儀式戲劇的演出形態指出“任何形態的儀式戲劇,都與祭祀儀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祭祀儀式是儀式戲劇的載體,儀式戲劇必賴於祭祀儀式而存在,沒有祭祀儀式就沒有儀式戲劇。因此,儀式是儀式戲劇的本質特徵。在儀式戲劇範疇內,無戲不儀。”天成先生認為,對儀式戲劇的形態,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方位,作出不同的分類。他從緊緊把握住祭儀與戲劇的關係的角度,將儀式戲劇分為六種基本形態和一種特殊形態:一是代神演儀的戲劇形態;二是扮神演儀的戲劇形態;三是戲儀交錯的戲劇形態;四是戲儀相融的戲劇形態;五是以戲演儀的戲劇形態;六是將儀戲化的戲劇形態;七是巫優合流的戲劇形態。這是一種特殊的儀式戲劇形態。這在戲劇領域內使之具有了開創性的學術價值。
因此,在我們對杜家班儺壇戲的搶救整理中,將藉助上述儀式戲劇理論為指導基礎,將其慶壇、天、地三十二儺願戲,降大神(即急救延生)以及喪戲的薦亡道場等儀式戲劇的內容進行解讀和詮釋,以提升其學術品位和價值。從而為使南部儺壇戲融合到巴蜀儺戲學和中國儺文化的研究領域起到引導探索的作用。
再從南部杜家班儺戲世家傳承史和他的儺戲戲神的演化過程,去看南部儺戲的濫觴之跡。據家譜記載,杜家班第一代先祖杜先福,於清雍正年間,創立儺戲班以來,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他曾學巫道,授“文昌”職,在南部、閬中、鹽亭等地慶壇、唱燈。其後的幾代傳人是:杜維先、杜天元、杜春和、杜秀石、杜洪生,第七代傳人是杜南樓,各代都是單傳。
杜南樓稱,自己祖輩曾出自雲台山道觀,受到雲台道家禮儀,經懺齋醮科儀典籍影響,其父杜洪生曾是南部、閬中一帶的掌壇大師,善演天地三十二戲及各種跳儺、驅儺壇事活動。杜南樓從十七歲開始,接過父親的傳宗技藝,行藝至新中國建國初,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動時,他將過去家傳的儺戲道具等,當眾全部一火而焚,以表金盆洗手的決心。
改革開放後,隨著儺學新學科研究的進展,杜南樓先後多次被邀去南部、南充、成都等地,參加對他的儺戲進行發掘整理工作。並留下了可觀的文字、音像資料。
閬中市儺戲 南部儺壇戲,是流行川北南充地區的一種祈神撥禳、酬神還願的儺戲劇種之一。據《南充縣誌》載:“凡病家延巫道設香楮酒肴,誦北斗、蓮花、藥師諸經,謂之禳星。用桃木書符,謂之壓鬼。巫覡號端公,小禳送花船,大禳打保福,及冬慶壇,渾如戲。”杜家班的慶壇法事共有三十多套,如開壇請聖、招天兵、接聖母、清宅掃蕩等。還要必演天地三十二戲和演耍儺儺、張公道討口等燈戲。他的壇場正中除掛孔子、老君、佛祖三教神像外,還要供掛杜家班祖傳的六種儺戲戲神神案圖:天門案、壇神案、聖母案、三清案、功曹案和救苦案。在這六種神案圖中,其中“聖母案”昀具特色。在這個聖母神的背後,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傳說,在杜南樓家鄉的雙峰、升鐘、大坪一帶山鄉里,流行一種古老的舞蹈“跳儺儺”。相傳這位名叫儺儺的人,自幼失去雙親,替鄉紳(另一傳說是在邊關郭將軍麾下)放養馬匹,他的主家,膝主只有一女,長得聰慧水靈。年已二十,仍拒不嫁。一天,有一世交大戶子弟,前來求親,主家覺得,門當戶對,當即收下聘禮。可是,小姐得知誓死不嫁,查問究竟,小姐百般無奈,才說出身已許的人,是家養的白馬託夢於她和馬童為媒而許婚的原委。主家問聽,怒不可遏,飛腿一腳,踢掉了儺儺的下巴。接著將白馬殺死,馬皮剝下,搭在樹上。幾天過後,白馬皮變成一條條小白蟲,在樹上吃桑葉。小姐有與白馬神人婚約悲情觸動,將小白蟲精心飼養長大,成蠶抽絲,絲能織衣錦。在小姐授意下,儺儺就把這絲蠶和桑麻種籽,送到民間去,讓鄉親們栽桑養蠶,都富裕起來。世代相傳,蠶農們為了表達感恩之情,便將儺儺送絲蠶的善舉,編成小戲,以志紀念。每年初春,讓戴著沒有下巴面具的儺儺,在蠶絲公、婆的陪同下,走鄉串戶地表演這個儺舞節目,更添節日喜慶。
不知是杜家班的哪代傳人,把這個“耍儺儺”節目,吸納到他的儺戲中去,成為三十二地戲節目之一,並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據杜南樓講,這是他家祖傳下來的節目。因為這個節目中相關人,對絲蠶富民有功,被天庭玉皇大帝授封:白馬為“白馬將軍神”、小姐為“九天聖母神”、儺儺為“儺壇護衛神”。這三位一體的戲神,便成了杜家班儺壇中,共有七幅戲神神案圖之一的《聖母案》圖,在壇事祭典中,被掛在壇場中,接受法師的頂禮膜拜和祀獻酒醴。
杜家班在耍壇中,上演的燈戲,也很具特色,其劇目共有三十多出戲,如包公審城隍、李青天審鬥神和審灶君夫人、張公道討口、善惡報等戲。杜南樓講,這些燈戲幾乎全部都是他家祖輩相傳,自編自演的劇本。而其它有的儺戲中演出的燈戲,很多都是搬演川劇中的燈戲節目,如皮金滾燈、駝子回門、安安送米等戲。這一事實,可算是杜家班與眾不同之處。
杜家班傳人的祖籍和族別,是南部縣土著巴人後裔。據杜南樓講,他家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可證。所以,承繼了南部升鐘水庫地域,有著古巴渝舞文化積澱的本土文化底蘊,並與巴蜀文化、道教等宗教文化相融合影響的杜家班儺壇戲,是昀具本土化的原生態特色。從民間古儺舞蹈,演化到儺戲戲神的過程,以及獨具特色的耍壇燈戲,極富民俗風情的格調等事象,可見南部杜家班儺壇戲進化源流的一斑。

文化遺產

有上百年歷史的南部縣雙峰鄉杜家班儺戲作為川北地區儺文化的代表,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一直為世人矚目。由於雙峰鄉杜家班儺戲的第七代傳人杜南樓已87歲高齡,又加之儺戲主要是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授並以一脈單傳的獨特方式進行傳承的,這使得杜南樓已成為川北儺戲最後的“活化石”。
南部縣為使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儺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正在極力組織開展搶救儺文化工作。該縣已經對南部儺戲的歷史、現狀等全部圖文資料進行了整理保存,並通過電視等多種方式,在全縣廣為宣傳儺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該縣文體局正在申報儺戲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