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地區

南充地區

南充地區是今地級南充市和廣安市的前身,位於四川盆地中北部,地區行政公署駐原縣級南充市。管轄區域大致相當於清朝順慶府與中華民國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為川北行署區和四川省之南充專區。南充地區轄南充市(行署駐地)、南充縣西充縣南部縣儀隴縣營山縣蓬安縣廣安縣武勝縣岳池縣閬中縣蒼溪縣華鎣市

基本介紹

沿革,人物,

沿革

●1950年撤銷四川省,建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省級行署區。川北行署區轄南充市和南充專區遂寧專區、劍閣專區、達縣專區。南充專區轄南充市(行署和專區駐地)、南充縣西充縣南部縣儀隴縣營山縣蓬安縣武勝縣岳池縣
●1952年撤消行署區,川北行署區也隨之消失,但仍然保留專區建制。
●1953年3月10日,撤銷大竹專區,將所屬的廣安縣劃歸南充專區管轄。撤銷廣元專區,所屬的蒼溪和閬中兩縣劃歸南充專區管轄。
●1970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
●1978年11月10日,析岳池廣安二縣之地,設立華鎣工農示範區(縣級,當時四川省共有四個工農示範區,後來保留並建立縣級單位的只有此區)。
●1985年2月4日,撤銷華鎣工農區,設立縣級華鎣市。至此,南充地區轄2市11縣,為歷史管轄最大範圍。
●1986年1月,蒼溪縣劃屬廣元市
●1991年1月,撤消閬中縣,建立縣級閬中市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覆(國函[1993]96號)撤銷南充地區、縣級南充市和南充縣,設立地級南充市。原縣級南充市和南充縣境分設順慶、高坪、嘉陵3區,市政府駐地順慶區。析南充地區的華鎣市、廣安縣岳池縣、武勝縣和達縣地區鄰水縣,設立廣安地區(今為地級廣安市)。

人物

早在公元前316年即為巴國轄區,秦設巴郡,漢置安漢縣,自隋唐以來均為郡、州、道、府、路、署、縣所在地,以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著稱。漢將紀信,風流才子司馬相如、蜀將張飛王平、宋將張憲都是歷史上的名將,三國碩儒譙周,唐代尹氏兄弟狀元(尹樞尹極),宋代陳氏兄弟狀元宰相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都是南充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閬中是古天文研究的中心。西漢偉大的天文學家、歷史學家落下閎在其家鄉閬中蟠龍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間觀星台、創製了第一台渾天儀,奠定了世界最早的渾天說的基礎,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研究天文學的深厚傳統,吸引了無數天文學家到閬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研究的燦爛星空。
南充是“三國文化”的源頭和發源地。西山萬卷樓培育了中國西晉時期的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境內三國址較多,諸如萬卷樓、張飛廟譙周墓王平墓瓦口關古戰場等,為南充獨有的旅遊資源。
南充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南充就是全川民主革命鬥爭的中心區域之一。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南充有7萬多人參加紅軍,其大多數人血灑疆場,解放後有2.72萬人被定為革命烈士。朱德舊居朱德紀念園鄧小平故居羅瑞卿故居張瀾紀念室、張思德事跡陳列室和順瀘起義遺址等,是當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信 (公元前?—204年),今西充人。紀信跟隨漢高祖較早,鴻門宴保高祖脫險就有他。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困滎陽,無法脫身,由紀信扮漢王到東門投降項羽,並令隨從大呼,我們糧盡援絕,請降。楚軍皆呼萬歲,趕到東門看漢王投降。真漢王劉邦則趁機與數十騎從西門逃去。真相大白,項羽氣急,遂將假漢王烹殺。為了表彰紀信,劉邦在紀信家鄉置安漢縣,後人在南充建有安漢樓,紀信故里修有漢將軍紀信廟。
司馬相如
賦聖司馬相如,字長卿(公元前179—117年),漢代著名詞賦家、文學家。《史記》說他是成都人,但在蓬安縣高坪區卻有他許多遺蹟,如蓬安縣曾名相如縣歷幾百年,地方上有撫琴台、長卿祠、長卿里、相如坪、慕藺山、相如故居等。相如自幼聰穎好學,常擊劍讀書。以貲為郎到長安,與好文學的梁孝王友好,遂移住河南開封。孝王死,回川寓居臨邛縣令王吉處,因此與新寡回娘家的卓文君結下了百年之好。他們的婚姻,未得到家資巨萬的卓翁同意,相如又無積蓄,曾在臨邛當爐賣酒為生。後來,大作《子虛賦》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召人京,從此飛黃騰達。
司馬相如被人尊為賦聖,是一大漢賦明星。漢賦是楚辭、先秦詩歌及巴蜀文化結合的產物,所以川人多漢賦大家。相如還有《上林賦》、《哀二世賦》、《美人賦》等29篇,被保留在《漢書·藝文志》里。
司馬相如還是開邊功臣,他兩次奉命回巴蜀,第一次是因唐蒙強行築道,引起各族叛離,巴蜀人驚恐,他來作安撫工作。回報漢武帝時他又提出了開邊的意見,武帝再次派他出使西南。第一次是南邊,這次的重點是西邊。相如派出副使,說服夷人頭目,拆除邊關,拓寬道路,架設橋樑,置一都尉及十餘縣,屬蜀郡。今天四川西南的邊界,基本上是在司馬相如時固定下來的。
落下閎(公元前156——87年),天文學家,學長公,閬中人。漢武帝時出現天象與曆書不符的三十初一大月亮的事,朝野均提出修訂曆書的意見。欽天藍的官吏承擔不了這個任務,武帝下令徵招民間天文學者,在譙隆、司馬遷的推薦下,落下閎去到長安。第一項工作是提方案。官方和民間都提出了許多個方案,最後選定了落氏的81分律歷方案。幾經寒暑,元前104年完成,漢武帝改元太初以茲紀念。在修訂《太初曆》的過程中,落下閎有許多巨大的科學成就,總起來說是四面八點。
第一是天文理論方面的《渾天說》。落氏認為天是蛋殼,地是蛋黃,整個天地渾圓如彈丸。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繞著兩極在旋轉,並確定其出入地都是36度。
第二在天文儀器方面創製了“渾天儀”。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是演示天象,落氏的是主測量。後經唐人李淳風、南宋沈括、元朝郭守敬的改制,發展成今天的簡儀。簡儀赤道環的裝置,為今天各國安置天文望遠鏡時廣泛採用。
第三為修新曆所測得的數據及其使用。測算出一年是365 385/1539日;一月為29 43/81日;135個月有23次日食的日食周期,以此來校正一月的朔、望;測出了五個行星的會合周期(求曆元需要),與當今測數相比,誤差是0.03到0.59日。《太初曆》實行了千古不變的正月為歲首,糾正了過去以十月為歲首的錯誤;使用了科學的無中氣置閏法(一年有24個節氣,單數為節,偶數為氣)。
第四在數學方面用連分數的原理進行計算。一千六百多年後的歐洲人朋柏里才提出這個原理。李約瑟稱落氏是天文學上“燦爛的星座”。日人新城新藏說:“太初元年之制定曆法,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當特書大書之事跡也”。
譙周,字允南(201—270年),蜀漢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西充國縣(治今南部大橋)人。周幼年孤苦,隨舅父生活。他熟讀五經,精研書札,更曉天文。223年被舉為勸學從事,後遷至中散大夫光祿大夫
263年魏軍鄧艾取川,周力排眾議,主張降魏,走統一的大道。因此長期遭人詬罵,說他“罪通於天”。“分久必合”是大勢;不作困獸之鬥是減少人民的戰爭之苦;主降是俊傑之舉,大功一件。
周一生的成就是在文化上。譙是巴西的望族,書香世家,對儒經多有研究,如譙隆、譙玄譙瑛、周父譙(山並)等,均“兼通諸經及圖、緯”。譙周可以說是譙氏家族中集大成者。他多年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的高腳有寫《陳情表》的李密,著《三國志》的陳壽,文武兼備的羅憲等。他本人也著述甚豐,有《論語注》、《三巴記》、《譙子法訓》、《五經然否論》、《古史考》、《續漢書志·天文志》等百餘篇。
蜀漢時的大史家陳壽,字承祚(233—297年),安漢(今南充順慶區)人。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蜀漢延熙年間,人蜀漢太學,受教於譙周。精讀《史記》、《漢書》,特别致力於近現代歷史的研究。擅長撰著、文辭富麗,被譽為孔門中的子游,子夏。初任姜維主簿,後遷東觀秘書郎、黃門散騎侍郎。景耀初,他父去世,因用侍婢調藥丸受清議,沉滯在家。263年蜀漢之時,即回到安漢老家萬卷樓,過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268年,西晉召他人京為著作郎,巴西中正官,後升治書侍御史。其間撰寫了《益部耆舊傳》及十萬多字的《諸葛亮集》。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陳壽始寫《三國志》。經歷20個寒暑,巨著告成,死後由晉惠帝派人至洛陽陳壽家抄寫傳世。《三國志》成為不朽之作,後來的《三國演義》、戲劇、話劇本均從此發端,成為一個系列。《三國志》被列入24史的前四史,與《史記》、《漢書》等同。
陳壽與他的老師譙周,在史學上的地位很高,與“班”、“馬”媲美,《華陽國志》說:“譙侯修文於前,陳君煥炳於後,並遷雙固,倬群穎世。”
陳堯叟(961——1017),字唐夫,今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人。北宋太宗端拱年間中狀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拜相。拜相前曾任廣南西路轉運使、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他在廣南為官多年,興利除弊,發展經濟,關心人民生活,做了許多好事。嶺南兩廣比較落後,生病求神不用藥;暑熱少水,行人多渴急致死,經濟落後,人們生活困難。他到任後收集治病驗方,刻於驛站旁邊。又每隔三、二十里修一涼亭,亭旁植樹鑿井,設飲水用具。根據地方土質,推廣麻薴生產,兩年即由年產萬匹到37萬多匹,達到“布帛上供,貨泉下流,公私交濟,其利甚博。”堯叟理財治水都較能幹,河決澶州,又調他前去堵缺防洪,安撫河北、河東。北宋前期戰事頻繁,急需軍馬,他一直兼任群牧制置使,著有《監牧議》一書,堯叟有人才、文才、幹才,政績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宋史》的評語說:“堯叟偉姿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周記。”死諡文忠。
陳堯叟一家是北宋閬州十分榮顯的一族,叟父省華為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封秦國公。三弟狀元、二弟拜相,子侄親族在外為官的很多。
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子,堯叟二弟。太宗端拱年間進士,作過縣尉通判、知州、轉運使、知制治、節度使、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陳堯佐一生為官清正,敢作敢為,不同常人。他在陝西為官,告發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惡,他因此被降為朝邑縣主簿。在開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為潮州通判。潮州發生鱷魚食人,他下令捕獲,具文數罪後當眾烹殺。他在壽州作官遇到大饑荒,他帶頭捐奉米煮稀飯,救活成千上萬的人。他知永興軍發現前任官姜遵,為了討好劉後,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毀壞“古碑碣充磚瓦用”。他馬上向朝廷奏請停毀和修復,為了保護文物,他公然上忤劉後。
他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尤殺水法”。他在汾水兩岸築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他的詩文書法也是父兄中最好的。他青年時期在閬中錦屏攻讀,後又向隱居南山的學者鐘放求學。他初人仕途,就寫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繼又具文烹鱷,“人皆驚異”,他的詩作沒有《西崑》詩派那種浮艷之風,多寫山水花木,寓志談史,而且明白清麗。如他寫游《國清寺》一詩道:“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人紅塵。”他有集30卷,還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文著。他堅持讀書寫字,到老不減。
陳堯咨(970——1034),字嘉漠,北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狀元。授官將作監丞,後遷知永興軍、天雄軍安撫使,進為龍圖閣直學土、尚書工部侍郎。
陳堯咨知軍重水利,知永興軍時,發現西安地多鹽滷,人們飲水困難,堯咨組織人力疏通龍首渠解決人們的生活用水。他知鄆州時,修新河導積水,恢復農業生產。他知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時,改善裝備,整修防務,完善設施。
陳堯咨以善射聞名,常以銅錢為的,一發貫其中。《宋人軼事彙編》上講的《賣油翁》的故事,就是講的陳堯咨。堯咨在為人和從政上都有許多遭人指責的地方,他性情剛戾,用刑慘急,對屬員無禮。
張瀾(1872--1955年)字表方,南充縣中和鄉(今西充蓮池鄉)人。父為前清秀才,是一個以耕讀為本的家庭。1894年張瀾中秀才,1897年開始在南充、廣安等地教書。1902年人成都尊經書院,1903年留學日本,1904年因倡議慈禧退朝,被押送回國。回國後在成都、南充等地辦學任教,大講救亡圖存的道理。  1911年四川發起保路運動,他被推為川路公司股東特別大會副會長,與蒲殿俊羅綸等。將保路運動推向高潮,發展為武裝起義的辛亥革命。1912年出任川北宣尉使一年多,他多行良政、業績突出。1915年護國軍進川,張瀾與羅綸、鐘體道組織川北護國軍,宣布川北獨立。護國之戰後被任命為川北道尹,被譽為“川北聖人”。1917年為四川省長。1918年到北京,與李大釗瞿秋白吳玉章蔡元培等接近。1920年因母喪回南充,辦報、辦學、辦實業、講自治、講民主。1926年任成大校長,提倡思想自由、學術自由。1931年回南充辦學,接受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走向民族民主革命。1937年出任四川抗敵後援會主任。敦促劉湘鄧錫侯李家鈺等率部抗日,並希望他們與八路軍合作。還熱情支持到四川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中共黨員。1938年在武漢會見了周恩來、吳玉章、董必武等人,相談甚歡。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不久被推為主席。組織憲政促進會,1944年政團同盟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他仍為主席。1946年蔣介石召開偽國大,他領導民盟拒絕參加。  1949年,在中共的營救下脫險,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並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京病逝。
朱德(1886——197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於儀隴縣馬鞍場。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任中共重慶地委軍委委員,參加領導順慶瀘州起義。1927年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率部轉戰湘粵贛邊境,發動了湘南起義。1928年4月,率部同毛澤東帶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崗山勝利會師,並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他的名字同毛澤東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被譽為“紅軍之父”。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遵義會議上,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同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罪惡活動進行堅決鬥爭,維護了黨和紅軍的統一,為奪取長征勝利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司令,和毛澤東一起指揮各根據地和敵後戰場,同日軍作戰,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立了不朽功勳。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是一位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