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裳

朱裳

朱裳生於明成化十八年,卒於嘉靖十八年,在十四歲時,正式進學堂讀書。成績相當優秀,終於登甲進士,被當朝授予御史之銜,進都察院。朱裳病逝後靈柩送抵原籍,葬於北陳村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裳
  • 朝代地方明代沙河
  • :安貧子
  • :公垂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軼事典故,1523年,幾年後,世宗南巡時,

人物生平

朱 裳(1482—1539)
朱裳,人,字公垂,號安貧子、安齋。其祖籍邢台,後移居沙河。

相關事件

朱裳小時候聰明過人。十四歲入縣學,他不以衣食好壞為念,專心致志求學。在縣學中他很快成了出類拔萃的學生。1506年,御史顧潛發現了他的才華,寫信讓府里資助他去京城求學,朱裳喜出望外,風塵僕僕上了北京,為省些盤纏,他不住客店住寺院,自己動手澆水做飯。到京後,他被推薦到翰林崔銑那裡學習。朱裳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虛心請教,刻苦研讀,同事間的宴請之類他幾乎從不參加。幾年間學問大進,他以優異成績博得了崔銑的賞識,被舉薦參加禮部的考試。1614年,他考中進士,被選拔為御史。

軼事典故

朱裳嚮往堯舜盛世,佩服孔子、顏回間的純真情誼,痛恨邪惡,正直不阿。他在山西(或說河南)巡察鹽務時,宦官錢寧派人販賣私鹽,牟取暴利。那時正值宦官司當政時期,錢寧是武宗的乾兒子,特務組織錦衣衛的頭子,是權傾朝野、萬人側目的人物。但朱裳卻依法辦事,堅決查禁了他們販賣的私鹽。在巡按山東時,碰到御史王相因為得罪了宦官黎鑒而被誣下獄之事,朱裳在查明了真相後,直言上疏,陳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彈劾黎鑒的八條大罪。最終雖沒能為王相平反,但也使其減輕刑罰。後來,山東發大水,淹了成武、單縣二城。朱掌經實地考察,提出了建議,改築了城池。
武宗愛好到外地遊玩,一去數月,不理朝政,內外臣民,多有議論。朱裳幾次上書,勸戒武宗不要聽信小人之言,要正心、講學、戒游佚、近儒臣,刷新政治以結人心,皇上不僅不聽,相反卻於1520年,外放朱裳到鞏昌任知府(今甘肅隴西),鞏昌偏遠落後,“西夷”常來騷擾,朱裳首先設法制服了前來騷擾的外族人,使境內有了安定的環境,然後建立規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勵生產,時間不長,人民安居樂業,全府的百貌為之一變。由於他治行卓著,被推為治績最好的官員,獲得皇帝的賜宴及獎賞。

1523年

朱裳被提為溫處兵備道(今浙江溫州、麗水一帶),境內礦工結黨四十餘年,聽說朱裳到任便自動解散了。不久,改任浙江副使。這時他把父親接到任上贍養(他母親胡氏在其十六歲時去世),他父親不僅自己省吃儉用,而且對兒子要求十分嚴格,一再教導朱裳要以先賢聖人為榜樣,永保清操,讓他不要惦念父親,自己雖老,別無他求,一碗飯、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的同事看他父親的衣服實在太破舊了。便利用祝壽的機會給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親堅辭謝絕。朱裳本人在官場是以儉樸出名的。他以清貧為樂,年輕時自號“安貧子”。當官後,他一直讓妻子親自造廚,飯菜十分簡單,幾十天都不見一次肉,同僚笑送他“長齋”的雅號,他聽到後索性把自己的號改作“安齋”,即安於吃齋之意。後來,朱裳改任左參政,負責征儲糧食之事。由於工作認真,被提升為福建按察使。期間,剿平了懷安獄囚的鬧事。這段時間,他還常抽空從事講學和寫作。朱裳在當時的政界很有些名氣,給事中劉清揚舉薦全國清正大臣七人,朱裳名列其中。

幾年後

朱裳升任浙江左布政使,他剔除堵塞各種舞弊的漏洞,使一些搞鬼的官吏書辦不得不有所收斂,浙江官界的風氣有明顯的變化。後來,朱裳被調入京,任右副都御史,總理全國河道,不久因守父喪回家。他在外為官多年,沒為家裡添置一畝田,沒有翻修一間房,家中仍是“草舍席門”、“一如寒土”。他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常常儘其所有周濟鄉鄰、救人之窘。鄉親們有了事也都願意找他解決,大家敬佩他的人品。在家鄉為其修“無愧亭”一座。

世宗南巡時

他重被起用,官襲原職,不久在迎接章太后的靈柩回南方時,在通州隨近的船上因中暑身亡。享年58歲。死後追贈戶部右侍郎,謚端簡。其墓地在邢台市北陳村東,有禮部右侍郎崔銑撰的神道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