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衡山(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衡山(Mount Heng),又名南嶽、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亘於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衡陽縣東部。衡山的命名,據戰國時期《甘石星經》記載,因其位於星座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變應璣衡”,“銓德鈞物”,猶如衡器,可稱天地,故名衡山。

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於衡山赤帝峰,被當地尊稱南嶽聖帝。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處位於衡山之中,佛祖釋迦牟尼兩顆真身舍利子藏於衡山南台寺金剛舍利塔中。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蓋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主體部分介於北緯27°4′-27°20′,東經112°34′-112°44′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

1982年,衡山風景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2006年2月,衡山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5月,衡山風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7年8月,衡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衡山
  • 英文名稱:Mount Heng
  • 別稱南嶽壽岳、南山
  • 所屬山系:衡山山脈
  • 地理位置:湖南省東部中間,湘江西岸
  • 走向:東北-西南
  • 長度:38千米(主體部分)
  • 寬度:17千米(主體部分)
  • 起點回雁峰
  • 終點嶽麓山
  • 主峰祝融峰(最高峰,海拔1300.2米)
  • 占地面積:640平方千米(主體部分)
  • 著名景點南嶽大廟藏經殿方廣寺
  • 機場:南部60公里處有衡陽南嶽機場
  • 主要山峰:祝融、天柱、回雁、石廩、紫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自然地理,區域範圍,地質特點,地貌特徵,氣候特徵,水文情況,主要山峰,祝融峰,天柱峰,回雁峰,石廩峰,紫蓋峰,嶽麓山,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南嶽起源,軼聞傳說,火神祝融,南嶽夫人,慧思和尚,人文歷史,文明奧區,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福壽文化,書院文化,抗戰文化,名人詩記,山地特產,旅遊開發,開發歷程,主要景點,旅遊信息,

自然地理

區域範圍

衡山主體部分位於中國湖南省偏東南部,北起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縣樟木鄉,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長38千米,最寬處17千米,總面積640平方千米,介於北緯27°4′-27°20′,東經112°34′-112°44′之間;南面是衡陽盆地,東面是湘中盆地
衡山衡山

地質特點

●山體組成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係,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衡山岩體東北部為第一次侵入的斑狀二長花崗岩,岩體西南部為第二次侵入的白石峰二雲母花崗岩。前者分布於南嶽鎮一祝融峰一線的東側,出露面積217平方千米,同位素年齡值12318.7萬年,屬燕山早期侵入體。按其岩性、岩石結構及出露部位,可劃為兩個岩性帶即祝融峰一帶的片麻狀斑狀二長花崗岩和斑狀角閃石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另有少量的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後者分布於望峰一白石峰的西側,出露面積為233平方千米,同位素年齡值8012.1萬年,屬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體。岩體東側與斑狀二長花崗岩體呈侵入接觸,接觸面清楚,傾角25°一80°,岩體南側、西側與冷家溪群接觸,形成混合岩帶。岩體可分為二部分,主體部分的二雲母花崗岩,邊緣部分的混合岩頻寬岩石暗灰色、灰色、灰白色,多具片狀、片麻狀構造,出產鉀長石、鈉長石、高嶺土。
衡山衡山
●山體演化
衡山的古地形與整個湖南省的地形發育是分不開的。從志留紀奧陶紀起一直到侏羅紀末,湖南的東部為古華夏大陸,西部和北部為古江南大陸,中部和南部為一大海灣。海水為喜馬拉雅山大內斜經廣西侵人湖南,最北可達長沙。灣內的海水,時進時退,時深時淺,衡山正處於海水進退的大道上。
侏羅紀以後,湖南的海灣隨著整個亞洲大陸的掀起而成為陸地,迄今沒再受海侵。在衡山從海成陸的過程中,其地形發展過程也很複雜。寒武紀以前,衡山的地形情況,因為沒有地層記錄,不得而知。
寒武紀時,黃汲清先生認為是“寒武紀海”的一部分,當然不是陸地,更不像現在。志留、奧陶紀時仍舊是海。海水從西南侵入,經衡陽、衡山、湘潭一直到長沙。那時衡山是海底的一部分。海中沉積岩有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現代衡山的構成,一部分也藉助於這些岩石。到了志留紀之末,湖南受到喀里多民安地殼運動的影響,志留紀海露出水面,接受侵蝕。中泥盆紀初期,衡山及湖南部分地面已被侵蝕為平緩的低地。
泥盆紀時,海水又從喜馬拉雅山而侵,海面很廣,衡山又沉入海底,沉積岩石以砂岩和頁岩為主。現在衡山東北部還保存有這類岩石,成了海拔300一400米的丘陵。到下石炭紀時,海水從西南部猛烈侵入但較淺,也沉積了一些砂岩和頁岩。當時地有升降,時而出露梅面,長著森林,成為現在的側水煤系,衡山附近尚有保留。
石炭紀二迭紀初,海水加深,衡山位於深海之邊緣。當時沉積的岩石衡山附近尚存,但區域內沒有發現。二迭紀中期以後,湖南發生地殼運動——即東湖運動,使二迭紀海成陸,衡山露出地面,接受侵蝕。因為衡山當時處在深海之邊緣,石灰岩沉積不大,容易消滅。
繼中二迭紀侵蝕作用以後,湘資二水流域又變成淺海,衡山常被海水淹沒。其後地面緩緩上升,造成廣大濱海平原,衡山成為一部分。平原上普遍長著森林,為現在的計嶺煤系,在衡山附近也有發現。這個平原也常被海水淹沒。三迭紀末,湖南發生造山運動—良口運動,三迭海又成陸,而接受較大侵蝕。
侏羅紀是湖南翻天復地的一紀。衡山地盤隨著整個亞洲地面掀起(燕山運動第一幕),以後不再受到海水的侵蝕,是一個基本的轉變。湖南整個地勢也由前期的東北高於西南,變為西南高於東北,而且發生造山運動,造成了很多高山和盆地。不過那時的衡山還是盆地,內外都有森林,成為現在的石門石煤系。
白堊紀末,造山運動復起(第二幕),衡山花崗岩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侵入。今衡山以這一部分為主體,現裸露面積較廣,北到三座橋、南到烏石鋪、西到國清神王山、東延至茶陵邊境,面積約15000平方千米。這塊侵入體,使白奎紀末以前的地層大受搗亂,地面隆起,成為育隆山地。這就是衡山的前身,那時橫跨湘江兩岸(湘江那時還不存在),面積廣、山勢偉雄。高山經不起長期侵蝕,從白至紀末到第三紀初,已被侵蝕為準平原,並且地盤稍稍下降,成為一個大內陸湖。第三紀初期的紅色岩系便沉積在這湖泊里。初期的衡山從此不見,但並沒有消滅。到第三紀末由喜山運動引起衡陽運動時花崗岩發生斷層隆起。從樟木市經過南嶽市到福田鋪之間的沖斷層,大約此時發生無疑。
第四紀以來,衡山山體仍在不斷上升,使其山勢更加雄偉。衡山花崗岩體在亞熱帶氣候的長期影響下,逐漸形成厚層花崗岩紅色風化殼。
南嶽衡山南嶽衡山
●土壤構成
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是表層植被土(稍含腐殖質,適於先鋒植物生長,但很薄,且越向山頂,這一層越薄)表土以下是黃棕壤,再下是黃壤,最底層是紅壤。土壤中富含碎石英砂粒。
海拔210米以下的山麓丘陵地帶,居民點附近地帶,主要土壤是紅壤及水稻土;海拔210-780米之間的山腰地帶,主要是紅壤黃棕壤及水稻土;海拔780-1110米之間的亞山頂地帶,主要是黃棕壤;海拔1110-1290米的山頂草甸土帶,也雜有黃棕壤。總之,從山麓到山頂土壤的分布規律為紅壤一黃棕壤一草甸土

地貌特徵

●總體概覽
衡山在幾億餘年的漫長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岩斷塊孤立中山的地貌特點。南嶽區範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眾多的山峰聚集在不到4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構成了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凡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岩呈岩基岩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這群“南天柱石”聳立於海拔不到100米的湘中地區,顯出山更高、坡更陡、谷更深。南嶽總體坡度多在30°-40°之間,在報信嶺一帶,其相對高度竟達700-900米。南嶽衡山山體的主要部分為侵蝕一剝蝕地貌,南嶽衡山主體周圍的丘陵地帶剝蝕一侵蝕地貌,沿河及山麓地帶的河流出口處為侵蝕一堆積地貌。
衡山衡山
●分區論述
今衡山,人們習慣上分之為前山(東側)和後山(西側)兩部分,地形上兩部分也各具特徵。前山多斷層崖。衡山東側是一條北東至南西方向的大斷層。斷層地形十分顯著。這從前山眾多的平行山脊與三角面懸谷以及V形河谷與扇狀缺口等方面得到證明。
前山斷層崖上多發育順向河。其河谷都具狹隘而深刻的V形,河床筆直,坡度陡峻河谷內無泛濫平原,顯示出青年期河谷景象。此外斷層崖面上有甚多無河流的缺口呈扇狀,故可稱扇狀缺口,長度比河谷短,缺口較谷口狹。轄神坳、止觀橋、黃庭觀、米曉橋等處的扇狀缺口之間有類似方肩存在,為塊體山地發育過程中的初期地形。在轄神坳南方大都已經破壞。石嘴的高度比以北的低,唯扇狀缺口的面積較大。觀沖、殺馬沖等地的扇狀缺口,在地形上擬已達到了扇形灣期。可見前山斷層崖南部的侵蝕程度比北部深刻。從岩石性質來說,北部與南部並無二致。按前山一般的地勢北部比南部略高,從祝融到紫蓋,高度相差300米,往南到詢峻峰,高度又差300米,愈南愈低,似系由於當初斷層作用所致;另外,南北侵蝕基面有差別,南部距湘江很近,北部則較遠。
V形河谷與扇狀缺口內,散布大小不一的花崗岩石塊,最大的直徑可達2米,斷層以東沒有發現,疑此是第四紀冰河泥礫;以東沒有,故認為是本地的風化物。衡山花崗岩小型構造發育,節理髮達,可幫助風化作用,主要是剝脫作用。在上封寺附近,有的劈為孤立的石塊,其上部尚與整個山地相連,成為危崖險石表面。已剝光,層層脫落,每層3-4厘米。這種風化現象驗顯示V形河谷與扇狀缺口內花崗石塊,系風化產物。
前山多懸谷,其成因據賴開氏的研究,主要由於石嘴的存在,冰川作用,河流復活及斷層作用。前山的懸崖區域內懸谷東西兩邊都是屬於相同的花崗岩,沒有構成石嘴的條件存在,也沒有發現冰川痕跡。因此可以斷定是由斷層作用可致。
登祝融峰向西北望,見後山景致與前山大相逕庭,後山的主要特徵為單面山。後山花崗岩的外圍,被水成岩層所包圍,向外傾斜為50°-60°,發育成單面山與豬背山。後山的水成岩礫系包括紅色岩系的砂礫岩、砂岩和頁岩,志留奧陶紀的石英岩和千枚岩等,多成單面山,因為,他們抗風化力較弱(石英則較強,各地互有差別)。

氣候特徵

●氣溫
衡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年較差山麓為26.3℃,山頂為21.5℃;各月氣溫平均日較差山麓為12.3℃,山頂為6.1℃;年均氣溫山麓為17.5℃,山頂為11.29℃;1月氣溫最低,山麓為2.2℃,山頂為0.1℃;7月氣溫最高,山麓為25.8℃,山頂為21.6℃;氣溫直減率南坡為0.54℃/100米,北坡為0.48℃/100米。
●降水
衡山山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045.8毫米,衡山所在地南嶽鎮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40毫米。衡山降水量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南北坡有明顯差異。從山腳到山頂,南坡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水量遞增59.1毫米,北坡遞增42.8毫米。南嶽衡山降水量春夏季多而秋冬季較少。南嶽衡山空氣濕度大,冬季降雪、積雪現象比同緯度偏多。全年降雪、積雪日均數多於北京。每年從12月至第二年2月,降雪機會多,積雪時間較長。
衡山衡山
●環流
衡山風向有著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多東南風或南風,冬季多西北風或北風,春秋兩季風向轉換。在山谷地帶,有明顯的山谷風出現。

水文情況

衡山水系發育成放射狀,從較少面積上看,各河近於互相平衡,且坡度較為一致。包圍於育隆構造花崗岩體處圍的古生代岩層以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的砂岩和頁岩為主,下石炭紀的石灰岩次之,地層大致向外圍傾斜,水系適應此構造及地形斜坡,皆發育成順向河。二坡自然地理要素有差異,所有河流又分為前山順向河與後山順向河兩大類。
前山有樟木港、白羅港、龍隱溝等25條河流向東、東南、東北3個方向放射,流致下降地塊上即山麓地帶,則互相劫奪,歸併為5、6條,流入湘江幹流,其中以南方的龍隱溝與北方的雙煙河為最大,都從西北向東南流,
後山河流順地層發育,多是順向,共23條。它們垂直於山體順著岩層和地形斜坡向西、西北、西南3個方向放射,而後分合於蒸水、涓水之南河。蒸水幹流呈北西北一南東南向在衡陽匯入湘江,涓水呈西南一東北向流入湘江。
衡山是湘中地勢最高之處,且降水豐沛,前後山河流常年水流主要靠雨水補給,特點是水量豐富,夏汛冬乾的季風型山地河流。水情變化較劇,季節變化大,尤以梅雨期洪水最大;冬季河流枯落,靠地下水補給,出現低水位現象。4-7月為漲水階段,山頂7-8月降雨少、蒸發小,相對成為低水期,並不是低水位,低水位出現在12-1月。區內氣候溫暖,相對濕度大,降水大於蒸發。由於坡徒分化強,加上地面風化較強,植被較好,雨水下滲力強,地下水豐富。由於風化、構造作用,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順隙流動,泉水口很多。

主要山峰

祝融峰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是我國紀念人文祖先祝融氏的山峰。“祝融峰之高”為南嶽風光“四絕”之首。由於常年煙雲的烘托和群峰的疊襯,加之它矗立於地勢相對低洼的湘南盆地之中,更顯得它峻極天穹。在古語中“祝”是持久永遠之意,“融”是光明之意,“祝融”是永遠光明。唐代大文豪韓愈在《游祝融峰》詩中讚嘆道“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北宋黃庭堅寫道:“萬丈祝融插紫霄,路當窮處架仙橋。上觀碧落星辰近,下視紅塵世界遙。”此處為攬群峰,看日出,觀雲海,賞雪景的最佳去處。
登上“天階”可直達祝融峰頂祝融殿,祝融殿是為紀念祝融火神的功德而建。隋以前即有建築,最早為司天霍王廟,後廟遷到山下,(即南嶽廟前身),又更名天尺庵,明代為開雲祠,至清乾隆年間才改名為祝融殿。整個殿宇分為兩進,全部是用花崗岩石建成,殿頂上蓋著70厘米長,30厘米寬,重15千克的加錫鐵瓦,在這些鐵瓦中,還保存有數十塊宋朝鑄造歷經千年光潔而不銹的鐵瓦。
祝融峰祝融峰

天柱峰

天柱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061米,位於南嶽鎮延壽村境內。從山下仰望群峰,有高峰撲入眼帘,其上又有兩個峰頂,如雙柱插天。因奇峰挺拔,形似一柱,有撐天立地之感,故名天柱峰。《九域志》載: “名山三百六十有八柱,此為第六柱也。”峰頂圓形小平台上築八角垂檐亭閣,高4米,二層四門,花崗岩砌成,為觀火警的瞭望塔。塔下石壁上陰刻楷書“南天柱石” 四字。
天柱峰天柱峰

回雁峰

回雁峰居800里衡山72峰之首,故稱南嶽第一峰。海拔96.8米,總面積6.32公頃,座落於衡陽市雁峰區湘江之濱,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峰名傳說有二,一曰:北雁南來,至此越冬,待來年春暖而歸;二曰:山形似一隻鴻雁伸頸昂頭,舒足展翅欲騰空飛翔;古城衡陽也因此峰冠以“雁城”之雅稱。南嶽第一峰含義有二,其一就地理位置來講,它是南嶽72峰從南到北的首峰,與祝融、天柱、嶽麓諸峰同負盛名;其二南嶽“香文化”歷史悠久,歷來有南嶽進香自第一峰開始之說。千年古剎雁峰寺座落於回雁峰上,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歷代高僧曾在此傳經布道,傳說“壽佛”曾留一件袈裟在雁峰寺,寺內設有“壽佛殿”,是南嶽稱為“壽岳”的重要佐證。
回雁峰回雁峰

石廩峰

石廩峰,俗稱雷缽底,或叫大嶺。其東側的石壁上,有兩個斜突的峰尖,從下面望去,像高聳雲天的大米倉。於是,圍繞這個特徵的傳說就產生了。有的說,這兩個石峰不但長得像米倉,而且還有兩扇門,門邊立著石像,關著的一扇清清楚楚地掛著鎖。每到暴風雷雨之夜,山下人會聽到關門閉戶的聲音。這兩扇門,平常一扇打開,一扇閉合。每當倉門全部關閉,就預示著大地的豐收;而當全部打開,就會帶來饑荒。有的說,石倉里有的不只是糧食,而且還有蜜。古籍記載,峰上名勝古蹟很多,如玉清觀、陳真人煉丹台、鬼栽石、雷泓、風穴、誦經壇、浴丹泉等。現在還存留著的,只有雷公井(雷泓)了。《輿地紀勝》卷55衡州:石廩峰“在南嶽,其峰聳峙如倉廩”。《清一統志·衡陽府一》:石廩峰“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闔”。
石廩峰石廩峰

紫蓋峰

紫蓋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太平御覽》卷39引盛弘之《荊州記》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蓋,每見有雙白鶴徊翔其上。”《輿地紀勝》卷55衡州:紫蓋峰“在南嶽。有紫霞籠罩之狀,其形如蓋”。南嶽諸峰皆朝於祝融,如拱揖之狀,獨紫蓋一峰,面南挺立。杜甫《望岳》詩:“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紫蓋峰紫蓋峰

嶽麓山

嶽麓山是南嶽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包容了歷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的嶽麓山文化內涵。山下有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嶽麓書院。山腰有被稱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古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湖南省佛教的發源地和中心。
嶽麓山嶽麓山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3年,衡山區域內已記錄高等植物266科、973屬、2149種(含種下等級),其中苔蘚植物總計48科、101屬、152種,蕨類植物35科、71屬、221種(含種下等級),種子植物1776種(包括種下等級),隸屬801屬、183科。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南方紅豆杉鐘萼木共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金錢松篦子三尖杉、大葉櫸香樟、閩楠絨毛皂莢紅椿喜樹香果樹花櫚木野大豆金蕎麥中華結縷草共13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的有金蘭獨花蘭等蘭科植物21種;殘遺植物有絨毛皂莢鐘萼木篦子三尖杉等;在調查過程中,不但發現採集了既有資料從未記載產南嶽衡山的植物類群,如五列木袋果草竹節參等,而且發現了老鴉瓣藥百合小鳶尾、湖南黃岑等湖南稀見種;該區還有10多種植物的模式產地:南嶽金絲桃、衡山莢蒾、湖南泡果薺、無髯獼猴桃、腺枝葡萄、窄花柳葉箬、毛柄金腰、南嶽箬竹、南嶽鳳丫蕨、南嶽蹄蓋蕨等。
自然衡山自然衡山

動物資源

衡山區域內野生動物資源正在逐年增加,區域內有典型的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至2017年,區域內總計有64科、186種動物,其中哺乳動物33種,鳥類104種,兩棲類49種。已記載的昆蟲有1835種。國家重點保護的一級保護種有黃腹角雉,二級保護種有灰胸竹雞紅腹錦雞林麝大靈貓穿山甲等21種;還有湖南重點保護動物34種。

南嶽起源

“南嶽”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慎到所著《慎子外篇》:“(舜)遂南巡,五月至於南嶽;又西巡,八月至於西嶽;又北巡,十有一月至於北嶽。其禮皆如宗。歸,反舍於外,次三日齋,親告於祖禰,用特。命有司告郡廟、社稷及折內名山大川,而後聽朝”,此處出現的“南嶽”,與東嶽、西嶽、北嶽並立,是帝王巡狩的對象。且這裡列舉“四岳”,“南嶽”是“四岳”之一。由“南巡……至於南嶽,又西巡……至於西嶽,又北巡……至於北嶽”可知,此時的“四岳”是按“帝”所在國中的東、南、西、北的方位所區分劃定的。後期出現的“五嶽”之說當是在這“東、南、西、北四岳”基礎上加了一個中間的方位一一中嶽。儘管後期有如“五色”、“五行”之說等諸多解釋“五嶽”之“五”的由來,這“五方”之說卻可以認為是其肇始或主因。
四岳”或“五嶽”之岳”在古即岳”,其義在今人字典中釋為“高峻的大山”,在古人詞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釋為:“岳:東仿、南霍、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此處“岳”特指“五嶽”,除明確“五嶽”之具體所指外,還告訴我們“岳”是王者“巡狩所至”,即巡狩的對象。在孔穎達的《春秋正義》中還可見:《釋山》云:河南華、河東、河北恆、江南衡。“李巡日:華西嶽華山也;東嶽泰山也;恆,北嶽恆山也;衡,南嶽衡山也。“《釋例土地名》云:東嶽,泰山,奉高縣泰山也;南嶽長沙湘南山也;西嶽弘農華陰縣西南華山也;北嶽中山曲陽縣西北恆山也。“郭撲注恆山名常山,辟漢文帝諱耳。
爾雅》於《釋山》發首言此四山,明其即是四岳,故注者皆以岳解之且諸書、史、傳、纖諱皆以、衡、華、恆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釋山》又云: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為北嶽。泰、衡霍二文不同者,此二岳者皆一山而二名也。“由上可知,古人之“岳”,即是“山”,且是有特指的、分布於國土之四方的名山。“岳”是古之帝王巡狩的位於國土之內東、南、西、北四方或是東、南、西、北、中五方的“山”。《說文》云:“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與今人之“岳”釋為“高峻的大山”同義。又有應邵《風俗通》云:“岳者,桷考功德點涉也。然則四方方有一大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桷考諸侯功德而點涉之,故謂之岳。”《白虎通》中見:“岳者何?桷也,桷考功德也。”又在《尚書正義》中見:岳者,四方之大山,今王朝大臣皆號稱四岳,是與羲、和所掌其事為一。以此知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也。又解謂之岳者以其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雲諸侯各朝於方岳之下,是四方諸侯分屬四岳也。由此可見,“岳”或可指掌四方之官,或可指在四方之岳對諸侯進行考核點涉之事,然都是由四方大山引申而來。
“南嶽”是國土治域內南方的大山,在歷史上或是“四岳”之一,或是後之“五嶽”之一,同其他三岳或四岳一起,最初是古代政治地理的範疇,是中原民族以其視角確定的政治國土邊界氣。
衡山衡山

軼聞傳說

火神祝融

祝融氏由於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祝融用火攻戰勝了蚩尤,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部隊班師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像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么,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像一桿秤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鹹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曆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裡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裡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裡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穀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祝融在衡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衡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尊他為南嶽聖帝,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南嶽夫人

魏夫人,名華存,字賢安,山東任城(今微縣)人,生於魏嘉平三年(251年),是晉代司徒魏舒之女。華存幼而好道,愛讀老莊,志慕神仙,常服胡麻散、茯芩丸,吐納氣液,經數年修煉,終成著名女道士。年輕時被強嫁與南陽劉文為妻,生有二子。劉文去世後,又遇中原戰亂,於是攜二子南渡避亂。二子既立,遂於江西撫州冥修齋靜,整理《黃庭經》,疏義多部上清真經。於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仙逝,世壽八十三歲,被道家尊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傳說她從江西撫州乘雲飛至衡山,化云為石,此石至今仍佇立於集賢峰下黃庭觀旁。魏夫人被後世稱為“衡山夫人”。

慧思和尚

慧思和尚得到岳神恩賜一塊寶地後,就在這裡興建廟宇,首先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缺水。當時他們連喝水都要到現在寺下兩里多路的水圳里去挑,挑一擔水要個把時辰,加之山路很陡,極不方便。有些僧徒產生了動搖,慧思暗想,我相信這點小問題,佛祖會給我解決的。一天,他把全體僧徒集合在寺下面的山溝里,備了些酒菜香燭,一齊跪在地上,朝天禱告,口裡念著“阿彌陀佛”,請求佛祖為弟子排憂解難,慧思舉起錫杖,對著一堆鬆散的沙土用力刺去,抽出錫杖,一股清泉向上湧出。僧徒們看了,個個一齊跪下,齊念“阿彌陀佛,感謝佛祖開恩,給我們賜上清泉。”這股清泉取名“卓錫泉”,比原來挑水的地方近了一半,提水是上坡,大家感到仍然太辛苦了。一天下午,慧思帶領幾個僧徒,親自去擔水,體驗一下擔水的辛苦,剛出門,忽然從竹林中竄出一隻猛虎,嚇得大家魂不附體,躲閃也來不及了。慧思手拄錫杖,站著一動也不動,觀察老虎的動態。這隻老虎,慢慢向慧思走來,圍著慧思轉了一圈,然後銜著慧思的錫杖,引著他走到寺後山腳下的岩石旁就不走了,它伸出前爪,使勁攫岩,大嘯三聲,泉水就從岩石縫冒了出來。接著,猛虎又晃了晃腦袋,縱身一跳,跳到竹林里,不知去向。慧思如夢初醒,喜出望外地說:“這是佛祖派老虎前來幫助我們排憂解難的”。他隨即組織僧徒修一水井,名曰:“虎跑泉”。現在的石壁上還有古代的石刻記載了這個故事。從此,徒弟們把楠竹剖開,刳去竹節,把水引向各地,歷齋房、經廚軒。繚浴室,繞菜園,感到十分方便。這件事傳開後,僧徒們更加崇拜慧思,遠近的和尚紛紛前來投奔。慧思在這裡傳道,成為佛教天台宗二祖。 

人文歷史

文明奧區

南嶽衡山之所以被稱為“文明奧區”,是因為它有著遠古而悠久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傳說游棲於此的祝融因最早發現保存和使用火種方法,使這裡的黎民百姓率先告別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熟食和照明推動了衡山的原始文明。作為“火正官”的祝融,他的最大責任,就是觀測天象以利農時。古時,南嶽為華夏觀象制歷中心,黃帝顓頊均制歷於南嶽,然後入主中原,夏禹制“夏曆”也在南嶽。有眾多學者推測,南嶽山上的禹碑,即是大禹運用天文氣象指導農耕和水利建設的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南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了上千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先秦時代的文物,發現了74處殷商和周代的文化遺址。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南嶽彭家嶺遺址,見證了當時的文明。如果以南嶽衡山100千米為半徑,在耒陽發現了耕種工具耒耜,在嘉禾發現了改良稻種,在衡陽發現了嫘祖墓(嫘祖是黃帝妃子,相傳正是她發明了養蠶和紡織),至於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則更是錦上添花了。南嶽悠久的山嶽文化、祭祀文化、農耕文化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最早將南嶽衡山稱為“文明奧區”的是明代湖廣提學副使管大勛。現“南嶽衡山”牌樓為1988年重建,正面“南嶽衡山”為劉海粟書,背面“文明奧區”為吳作人書。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進入南嶽比道家約遲200多年,最早到達南嶽的惠海、希遁,是在天監年(502~519年)間,隨後慧思則於陳光·大二年(568)來岳。慧思傳弟子智,以後傳至章安灌頂,法華天宮,荊溪湛然,形成天台宗(亦名法華宗)。南嶽慧思,被尊為天台三祖,智為四祖。此宗學說,遠傳日本,流布甚廣。南禪六祖惠能,則於廣東曹溪傳法,衍為來南嶽的佛家最重要宗派。惠能傳法兩支:一稱南嶽;一稱青原。南嶽代表人物為南禪七祖懷讓,住南嶽般若寺(今福嚴寺),開宗受徒,傳馬祖道一後再先後傳承,開成溈仰、監濟兩宗。青原代表行思,行思傳南嶽石頭希遷。希遷住南嶽南台寺,輾轉傳法藥山、雲岩、洞山、曹山而成曹洞宗。另傳文偃、文益,則分別形成雲門、法眼宗。南嶽懷讓兩宗(溈仰、臨濟),青原行思(石頭之師)三宗(曹洞、雲門、法眼)合為五宗,佛教史上稱之為“一花五葉”。以後,監濟六世孫石霜園禪師,又分楊歧、黃龍,故亦稱“五葉七宗”。以南嶽為中心,禪宗傳承弟子遍天下,遠至日本、朝鮮。禪宗文化實為南嶽佛教文化文體。其後淨土宗承遠、日晤、法照,律宗惠開,華嚴宗惟勁等陸續南來,佛法更宏,佛家文化更盛。王夫之《南嶽賦》有“其蠖伏而鸞舉也,蓋不給於更數。光參帝網,威震毒鼓。位棟君臣,更兼賓主。儼華藏之莊嚴,尚何論於雙樹。”就是寫的南嶽佛家發展的盛況。僧徒中不少人隱居(“蠖伏”)南嶽,一旦法動帝王,貴為國師(鸞舉),位極公卿,影響天下。自南北朝至唐代,南嶽惠海、慧思、智、大善、法照、惠成、大明(惠開)等18僧人,被譽為南嶽18高僧。他輩如慧思、智法照諸僧,先後分別當上了梁、隋、唐幾代帝王的國師,備受崇信。不少僧人,受帝王封謚:如慧思謚園慧妙勝禪師;懷讓謚大慧禪師、觀音大師;道一謚大寂禪師;希遷謚無際禪師;唯勁謚寶聞大師等。朝廷大吏,墨客詩人,與南嶽僧人交往,賦詩論道,歷代不絕,唐朝尤盛。
李泌隱居南嶽時,因食懶殘煨芋而位至宰相的神話傳說至今。宰相齊映、趙憬,尚書曹王皋、裴胃,侍郎令狐垣等均與大明和尚為師友。柳宗元則為大明和尚、彌陀和尚、般舟和尚、法證和尚及希操和尚等人作碑銘。而唐代詩人溫庭筠、劉禹錫、呂溫、裴說、劉昭禹、任華、劉長卿,宋代黃庭堅、陶谷、張孝祥、趙逢、許仲宣,明代羅洪先、顧、譚元春均有詩贈南嶽僧或寺。宋代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王陽明、羅洗先、鄒東廊諸家的理學,亦在不少地方融合了玄學與佛學宗旨及其經論。湛甘泉的《心性圖說》與《息存箴》,尤為明顯。南嶽禪宗主張“頓悟”,所謂“心即是佛。”而摒棄苦行潛修與經院式煩瑣哲學的作法。所以禪宗的主張極容易為人所接受、修持,而使整個宗派得以發揚光大,教徒遍天下。監濟、曹洞兩宗且有所謂“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之稱。清末日本僧人梅曉曾向南台寺贈《大藏經》一部,梅曉即系曹洞42世宗徒。《南嶽賦》所謂“金碧璀璨,安堵穹崇。比岫聯香,接宇聞鐘。花雨成蹊,白雲在封。”可以想到歷史上南嶽僧寺建築的那種崇樓疊閣,富麗堂皇。而它們的建築藝術與綺麗的山川相結合,也同樣熔入南嶽所特有的文化里。據李元度《南嶽志》資料,南嶽歷代僧寺約有150座,比道觀有五、六倍,可見其盛。幾經戰亂,南嶽寺廟至今尚存12處,目前對外開放的有祝聖、福嚴、南台、上封、藏經殿等5處,且曾先後舉行開光法會和傳戒盛會、學術研討會,規模盛大,活動頻繁。

道教文化

道家最早進入南嶽的傳人為東漢末期張道陵,他自天目山游南嶽,謁青玉壇、光天壇,禮祝融祠。其後則為皮元與王穀神。宋·陳田夫《總勝集》載:“皮元與王穀神同居南嶽的去龍峰棲真觀,胎息還元,數年成道。晉武帝司馬炎封王穀神為太微先生,皮元為太素先生”。
漢至魏晉,道家一熱衷於是煉內丹,即今所謂氣功。燒丹鍊汞為外丹,即藥物,為古代化學。今南嶽紫蓋峰下彌陀寺廢址右側的巨石上刻有《還丹賦》,該賦對煉丹之道作了許多闡述,即系魏晉時期道家的手筆。道家南來,煉丹技術及其藥學固然深有影響,但道家思想、文化,在人們中影響卻更深。後於皮、王兩道士來南嶽的所謂“九仙”,即在此注《道德經》,傳播《黃庭內景經》、《太上寶文》及《五嶽真形圖》,使道家玄學與神仙之說,深入人心。而符錄讖諱之學與南楚原有的巫貺之術相融合,在南嶽一帶行道設教,一直未絕,廟會、賽神之風至今猶存。至於神祠道廟之盛,更於此始。他們術動帝王,道乾卿相,更無論信士滿民間了。唐初,因司馬承禎言,遂於五嶽各建真君祠,南嶽神則封為司天王,遣官奉祀。這就是道家的神通。據李元度《南嶽志》資料,南嶽道觀,自晉初即有棲真觀、南嶽觀,以後各代多有興建,唐代最盛,多至28所。紅牆碧瓦,綠樹濃蔭,名山小築,風物極佳。道觀多,道徒也多。
南嶽歷史上最著名的道士,在南北朝期間有徐靈期、鄧郁之、張曇要等。在唐代,道士司馬禎及其弟子薛季昌、王仙嶠與後來的鄧紫陽等人被封為天師。司馬承禎被賜號白雲先生。其後,道士張太虛又被賜號元和先生。道士劉元靖賜號廣成先生並敕授銀青光祿大夫,充崇元館大學士,加紫綬,鑄印置吏,是南嶽第一個實授三品職官的道士。優詔頻頒,大吏踵至,道流勢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興盛,唐時已達到了頂點。而道家文化也就更相應地滲入到各個領域。此時,文人與道家往來唱和,也構成南嶽道教文化的一大特點。舊志載,唐守詩人、名士與道家有交往的頗多。如唐德宰相李泌,早年隱居南嶽時曾師事道士張太虛,唐敬宗時吏部侍郎趙櫓則為劉元靖撰《廣成先生傳》,太子少傅盧又撰《廣成先生石室銘》。韓愈則為南嶽道士軒轅彌明《石鼎聯句詩》作序。唐詩人儲光羲、崔塗、張喬、鮑溶、李群玉、王元等詩人均有詩寄南嶽道人或道觀。而道士中不少文化教養較高,玄學修養較深的人,亦紛紛著書立說,如南北朝劉宋時徐靈期即著有《衡山記》,是第一部紀述南嶽的專著。

福壽文化

衡山衡山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衡山衡山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衡山故名壽岳。宋徽宗在衡山御題壽岳巨型石刻,現仍存於衡山金簡峰皇帝岩。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衡山廟碑記》首句即為:衡山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也名壽岳,再度御定衡山為壽岳。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稱歷代衡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表達美好的祝願,所謂”壽比南山“,原來是出自於《詩經·小雅》,”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比喻人的壽命像南山那樣久,”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嶽是中國五嶽之壽山,歷來為祈福、求壽之聖地,福壽文化源遠流長。人類人文始祖、南嶽主神祝融氏生息於南嶽衡山,是主管人間福、祿、壽之神。關於南嶽為壽岳的歷史記載頗豐,《春秋元命苞》、《開元占經》、《春秋感精符》、《費直周易》、《唐書天文志》等許多古代典籍,都有南嶽稱為壽岳的記載。《辭源》即釋“壽岳”為南嶽。自漢代起,南嶽即有“壽岳”之稱。漢之《星經》載:南嶽衡山對應星度28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之壽命,故南嶽又稱“壽岳”。南嶽福嚴寺有一幅名聯:“福嚴為南山第一古剎,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故說明南山即南嶽衡山。“壽比南山”即為“壽比南嶽衡山”。自宋徽宗在南嶽金簡峰留下“壽岳”石刻後,“壽岳”之名更著稱於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御製重修南嶽廟碑記》第一句便是:“南嶽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變名壽岳。至靈長於祿位,錦福祚於子孫,載在星位,由來尚己”。雍正十年(1723年)上諭“南嶽為皇上主壽之山”。唐代詩仙李白詩云:“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南極老人星”即壽星。
南嶽衡山壽文化歷史燦爛,氛圍濃郁。用“壽”字或化用的“壽”字命名的比比皆是,如萬壽宮、壽寧宮、壽澗橋、壽澗溪、百壽亭、延壽亭、延壽村、壽佛殿等壽文化遺蹟無處不在。南嶽大廟是集南嶽壽文化之成的建築,顯眼處滿目是“壽”字,屋檐上、橫條柱上,裝飾架上到處都能看到“壽”字,而御碑亭的楹枋上更是寫有100個形態各異的篆體“壽”字,故又名“百壽亭”。南嶽之所以稱為壽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南嶽衡山擁有適合人們養生健身、益壽延年的自然條件。

書院文化

衡山書院文化始於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南嶽煙霞峰下讀書論道,居處藏書極為豐富,其後李泌之子李繁為隨州剌史時,在南嶽建南嶽書院(現名鄴侯書院)以作紀念,時約816-824年,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南嶽書院數量眾多,在全國居第一位。清代曾國藩在《重修胡文定公書院記》中寫道:“天下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以肅岳故也。”據《湖南通志》統計,清光緒年間,在現南嶽區範圍內,先後共有鄴侯、盧潘、集賢等書院17處。
宋代胡安國父子在南嶽書院講學,後張受業於胡氏父子,發揚程、胡之學,朱、張之學在此合流,形成有名的“湖湘學派”,推崇愛國主義和“經世致用”哲學,故南嶽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到明代王陽明、鄒守益、湛甘泉、蔣信、尹台、王宗沐等又先後在文定書院、甘泉書院講學,於是宋、明“理學”、“心學”在這裡得到較大發展。明末王夫之則集其大成,批判朱、王兩種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理學),高舉樸素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大旗,影響後世,極其深遠,所以清末譚嗣同讚譽其為“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嶽一聲雷”。

抗戰文化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平、津、滬、寧等地相繼被日軍占領。1938年10月下旬,隨著日軍新攻勢的展開,廣州、武漢兩重鎮又接連淪陷,抗戰形勢異常嚴峻。 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以後,蔣介石於1938年10月召開高級將領會議,並邀請了朱德參加。會上,朱德向蔣介石提交了國共兩黨聯合舉辦游擊幹部訓練班的建議,得到蔣介石的贊同。
1938年11月,蔣介石在衡山召開中華民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應邀參加。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確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議,兩黨共同創辦“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並籌建南嶽“忠烈祠”安葬抗日陣亡將士。會議決定創辦游擊幹部訓練班,班址設在南嶽衡山。定名為“軍事委員會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並請中共方面派員參加。經中共中央決定,派葉劍英和李濤、邊章五、吳系如、薛子正、李崇等參加教學工作。不久訓練班成立,並改名為軍事委員會軍訓部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蔣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葉劍英二人任正副教育長。後來,湯調河南前線,李默庵受陳誠指定繼任教育長。
學員來源為四個方面:全國各戰區部隊按分配名額選送校級和尉級的軍官,各省、縣政府及各級國民黨黨部選送的黨政人員,三民主義青年團部保送的人員,從衡山、衡陽、曲江、桂林、吉安等地直接招考的部分高中畢業生(其中女學員占1/10)。學員結業後,即分批分配到各戰區部隊任職。學員中少部分是上校、中校軍銜,大多數為少校軍銜。一些中外名人也曾來此講課、作報告的學習,其中有蘇聯顧問講授炮兵協同作戰;胡愈之先生講“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分析”,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講述“對日軍閥的解剖和日本國內的民主鬥爭”等專題講座。越南共產黨胡志明曾化名胡光在游乾班學習和工作,後來成為越南共產黨主席。
第二次衡山軍事會議於1939年10月下旬在南嶽召開的江南各戰區黨政軍聯席會議,著重總結湘北會戰的經驗教訓。
衡山半山亭附近有一所“蔣宋官邸”的老別墅,是國民政府時期湖南省主席何鍵所建,故又名何公館。一九三0至一九四四年間,蔣介石八上南嶽,五次與夫人宋美齡居住於此。在屋後的參天古木之中,隱藏著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衡山指揮所”神秘堡壘。沿著數十級台階深入,身處一個二十平方米的地下密室,室內可容數十人,排水、通風、照明設施良好,當年蔣宋二人及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此抵禦日軍的空襲和指揮抗戰。塵封六十多年後,地下密室才被後人發現清出。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還繼沿用“衡山指揮所”的名稱。

名人詩記

●李白
李白一生遊歷江湖,縱情詩酒。自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對南嶽嚮往已久,於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取道長沙,溯湘江而上,以游衡岳。宋代陳田夫撰的《南嶽總勝集》和清代光緒年間編修的《湖南通志》及李元度《南嶽志》都收錄了李白寫的一首《遊方廣寺》詩。詩是:“聖寺閒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詩中描繪的情景正是名山古剎的深秋景況。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第三次到湖南。這年,他在武昌寫了《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詩前有序。詩的前四句:“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飈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用誇張手法極寫南嶽之高。這是詩人在先一年秋天實地遊歷南嶽的基礎上,加以想像而凝成的名句。
●杜甫
《?>新唐書·杜甫傳》載:“大曆(766—779年),甫出矍塘,下江陵,泊沅湘,以登衡山。”正月,杜甫帶著全家離開四川,出三峽。三月到達湖北江陵,冬末到達湖南嶽州(今岳陽市),四年(769年)正月到達潭州(今長沙市),春末離潭州赴衡州(今衡陽市)。過衡山時,寫有《望岳》這一著名詩篇。在這首詩中,他描繪了祝融、紫蓋、天柱、芙蓉、石廩五峰的形勢:“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接著他又寫道:“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五年(770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殺潭州刺史兼湖南團練使崔(韋之晉時已逝世),潭州一片混亂。杜甫又被迫南下衡州。過衡山時,寫下《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一詩;到衡州後,又寫了《朱鳳行》一詩。詩曰:“君不見,瀟湘之山衡山高,山巔朱鳳聲嗷嗷。側身長顧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勞。下愍百鳥在羅網,黃雀最小猶難逃。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杜甫借描繪象徵南嶽的朱鳳,表達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奸邪惡人的怨恨。

山地特產

雲霧茶
南嶽山雲霧茶歷史悠久,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縣山谷。”在海拔500-1000米之間,南嶽擁有7000多畝茶園。這裡終年雲霧繚繞,平均霧日達251.5天。雲霧作幕,煙霞為幔,種植出來的茶葉,得靈炁之氤氳,茶葉尖細纖長,色澤翠綠,香氣濃郁,頻飲此茶則氣力強,乃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
雲霧茶雲霧茶
觀音筍
觀音筍為南嶽特產風味食品。南嶽山高多竹,山上寺廟宮觀僧道多素食,對竹筍菜餚的製作甚為講究,煎、炒、醃、煮等花樣紛呈。最具特色者為油筍,俗傳觀音娘娘生日的(農曆二月十九日)前後,採摘山間一種鮮嫩肥壯小筍去殼洗淨,燒煮,取出曬乾,置茶油浸泡儲存,時愈久,質愈佳。成品呈條狀,形成鳳尾,色澤淡黃油亮,食時取出,略加鹽椒。
觀音筍觀音筍
雁鵝菌
南嶽多野菌,品質以雁鵝菌為最。雁鵝菌生於每年農曆三月和八月,即鴻雁南遷北歸飛越衡山之時。菌色淺棕,形如傘狀,小如銅線,大似菜碗,均質松肉肥,用以調湯、燒肉、下面。但最別致的食法時做菌油。取新鮮未展開的鵝子菌去蒂、洗淨、瀝乾,茶油炸熟至水分全部蒸發,待冷卻,連油帶菌缸浸漬儲存,可數年不變質,成品色澤橙黃,形如銅扣,油亮素雅。
雁鵝菌雁鵝菌
獼猴桃
獼猴桃俗稱藤梨子,屬南嶽野生水果,尤以紫蓋、蓮花、白雲峰一帶為多。皮褐色,肉淡綠,營養價值極高,維生素含量為柑橘的6至8倍。還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味酸、甘寒,主消渴,解熱毒、助消化、治瀉疾、下石淋,對治療肝炎也有療效。成熟於8月上旬至10月下旬,經霜後味更甘美。可生食,亦可加工為罐頭、果酒、果乾、果醬等。
獼猴桃獼猴桃

旅遊開發

開發歷程

●古代
漢代以前,是南嶽萌芽、產生並逐漸成長的階段,僅具備“名山”的性質,尚未完全形成旅遊地的功能和格局。當時,出現南嶽最早的建築。
周朝時在山頂建祝融廟,山下建“明堂”,秦代,祝融峰上有祝融君祠。至漢武帝,按當時國土疆域的四至範圍重新規定“五嶽”,引為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封安徽霍山又稱大柱山為南嶽。江南衡山失去了岳名,被降為“鎮”,官方文書中稱作“衡鎮”,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開皇九年(589年)沼定衡山為南嶽,而廢霍山為名山,自此,湖南的衡山名正言順地成為正宗南嶽。
魏晉時,南嶽道教己是宮觀林立。雲龍峰上有棲真觀,紫蓋峰下有南嶽觀,赤帝峰前有華數觀,紫霄峰前有衡岳觀。南北朝中期,佛教逐漸進入南嶽。此後,南嶽佛道教共存共榮,宮觀寺院競相發展起來。為了培護環境,這些僧道及附近山民培育起了一片片森林。如宋太平興國年間一年報慈東藏住持僧人省賢,號福嚴,率領寺僧在寺周圍廣種杉樹,後來把植樹範圍擴展到附近十數里內的其他山上,日積月累,經過大約10年的時間,共種植10萬餘株。
隋代,南嶽衡山為朝庭所封,至唐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南嶽神為司天王,遣大臣或守吏祭祀南嶽衡山。
唐以後,五、宋、元、明、清均因襲之。南嶽衡山為帝王所封,受朝廷保,禁止樵牧及經濟開發,森林得到較好保護,並繼續興建了大代護量寺廟宮觀建築,逐漸形成旅遊地的格局和功能。
●近現代
近代,南嶽衡山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開發。清末主要是對一些寺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使南嶽佛教五大叢林上封寺、祝聖寺、福嚴寺、南台寺、大善寺得以重振,兩次大規模地重修和增建了南嶽廟,並重修祝融殿,擴建玄都觀,新建雪浪亭、監岳祠等。特別是光緒五年(1879年),由社會募捐1.2億兩白銀重修南嶽大廟,歷時3年竣工,另外利用餘款增修了祝融殿、壽佛殿和祝聖寺、御碑亭、御書樓、注生殿、轄神祠等多處。這次重修較以前歷次的重修工程都要浩大,南嶽大廟廟貌至今未變。
民國時期,除了對原有景觀的維護外,開始了對南嶽的現代化開發。成立南嶽管理局,開始有計畫地營造森林。民國十八年(1929年),長衡公路通車,道經南嶽,為南嶽有公路之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何鍵主湘時曾著手開發南嶽,勘定南嶽的登山公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完成南嶽至半山亭、磨鏡台段,第二年完成半山亭至祝融峰段。把朱明、赤帝、香爐、碧蘿、金簡、喜陽、祝融、煙霞、天柱、祥光等13座風光秀麗、各具一格的山峰聯在一條線上,羊腸山路,化為康莊坦途,登游稱便。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不少軍政機關和大專院校搬遷到南嶽,一時“行宮”、“別墅”林立,在古鎮周圍興建了專科大學、醫院、賓館、旅行社等,交通得到開發,商市空前繁榮。民國年間建有大量新的景觀,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忠烈祠的興建,南嶽上出現規模宏大的現代化的祠堂建築和陵墓建築。
民國三十年(1941年),中央、湖南省政府合作投資建設南嶽,並組建“南嶽建設特種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資本總額為100萬元。但是,日軍進入南嶽後隨即進行了大肆破壞,南嶽的森林、文物古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對南嶽較為重視,1951年元月就成立南嶽特別區,直屬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文物保護、植樹造林、興建旅遊設施等方面有所建樹,但經“文化大革命”的10年浩劫,到二十世紀70年代末南嶽己是廟空僧盡、佛毀堂荒,山林、文物盡遭破壞,僅有政治接待和少量的觀光、實習、科學考察旅遊。可以說,建國的最初30年,南嶽旅遊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隨著改革開放,政府開始重新重視南嶽旅遊的發展,1978年,南嶽管理局籌資29800元維修福嚴寺、黃庭觀、方廣寺,並建立“湖南省衡山南嶽樹木園”,自此南嶽當代旅遊進入恢復和發展時期。
1980年,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衡山對外開放。1981年,南嶽林場列為首批全國7個森林旅遊試點單位之一,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又公布南嶽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4年成立南嶽區人民政府,並於1985年設旅遊局。這一階段,南嶽旅遊資源得到大規模的恢復與開發,旅遊設施日益改善,旅遊管理逐漸走向正規,國內旅遊人數迅速增長,旅遊產業初步成型。
1996年,南嶽獲全國首屆風景名勝區展覽優秀獎,並在湖南省風景名勝區“最佳旅遊目的地”和“最佳專項旅遊”評選活動中雙雙奪冠,1999年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這一階段的南嶽旅遊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旅遊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遭受建設性破壞,景區“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現象嚴重,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深,旅遊經濟效益較低等等。
2006年2月,衡山入選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5月,以衡山為主體的“衡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8年,被評為“最受民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主要景點

●藏經殿
藏經殿藏經殿
藏經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陳廢帝光大二年(568年)慧思禪師所建。由於明太祖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稱為“藏經殿”。以後又相繼改為祥光寺、普光寺,後來仍叫藏經殿,現在的建築是1933年所重建。

  

  
●方廣寺
方廣寺方廣寺
方廣寺,在南嶽區蓮花峰下。寺名方廣,取佛說十方廣布之意。寺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後歷經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寫的“天下名山”四字。

  

  
●萬壽大鼎
萬壽大鼎,全稱“中華萬壽大鼎”,是被世界吉尼斯確認的“世界第一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壽字最多的青銅器。中華萬壽大鼎是南嶽中華萬壽壇景區的中心景點,位於南嶽衡山的駕鶴峰上。
萬壽大鼎萬壽大鼎

  

  
●水簾洞
水簾洞位於南嶽鄉水簾村,距南嶽鎮4千米,古名朱陵洞,傳說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水簾洞水源來自南嶽紫蓋峰頂,流經山洞,匯入6米餘寬,深不可測的石洞,水滿溢出,垂直下瀉,形成瀑布,高60餘米。
水簾洞水簾洞

  

  
●大善寺
大善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師、南嶽佛教開山宗師——慧思大師的“唱道之地”,位於南嶽大廟西側祝融路。大善寺背倚北支街,正面西側與南嶽衡山登山主幹道祝融路相望,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東西兩翼有禪堂、道德堂。
大善寺大善寺

  

  
●南嶽大廟
南嶽大廟在南嶽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後有赤帝峰,前有壽澗水,廟址呈長方形,總面積達98500平方米,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築物。正門叫欞星門,牌樓式建築,由花崗石砌成。左右各有東西便門。
南嶽大廟南嶽大廟

  
(註:查看有關衡山的詳細旅遊信息,可查閱詞條:衡山風景名勝區

旅遊信息

景區
門票
南嶽衡山中心景區
旺季:120元(5.1-10.31)
淡季:80元(11.1-次年4.30)
南嶽大廟
旺季:60元(5.1-10.31)
淡季:40元(11.1-次年4.30)
水簾洞景區
30元
萬壽大鼎
30元
祝聖寺
5元
金剛舍利塔
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