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學名:Bambusicola thoracica)為雉科竹雞屬的鳥類,俗名華南竹鷓鴣泥滑滑山菌子、竹鷓鴣、普通竹雞。灰胸竹雞喙黑色或近褐色,額與眉紋為灰色,頭頂與後頸呈嫩橄欖褐色,並有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環狀,下體前部為栗棕色,漸後轉為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黃褐色。上體黃橄欖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鳥腳上有距。分布在台灣以及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緣、東達福建,主要棲息于山區、平原、灌叢、竹林以及草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中國南方特有種。引種至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胸竹雞
  • 拉丁學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 別稱:普通竹雞、竹鷓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竹雞屬
  • :灰胸竹雞
  • 分布區域:中國
  • 英 文 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經濟價值,直接利用,間接效益,觀賞價值,保護級別,禽痘防治,

外形特徵

雄鳥額與眉紋灰色,有時額不為灰色而與頭頂同色。眉紋粗著而長,向後一直延伸至上背。頭頂和後頸橄欖褐色,具不甚明顯的暗褐色紋。上背灰褐色,具不甚清晰的暗褐色蟲蠹狀斑和栗紅色塊斑;頰、耳羽及頸側栗棕色;肩和下背橄欖褐色,密布黑色蟲蠹狀斑,並具有栗紅色塊斑和白色斑點。腰、尾上覆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以及三級飛羽橄欖褐色,密布黑色蟲蠹狀斑;腰和尾上覆羽末端中部綴一細的黑褐色點斑,有的點斑前部為淡栗色,後部為黑色;三級飛羽和大、中覆羽端部綴有棕黃色與栗色斑;大覆羽並具棕色端斑。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和次級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棕色,雜有黑色斑點;次級飛羽末端和外翈邊緣淡棕色,具橄欖褐色斑點。中央尾羽紅棕色,密雜以黑褐色和淡褐色蟲蠹狀橫斑,外側尾羽幾純紅綜色。頭、頸兩側,以及頦、喉栗紅色,前胸藍灰色,向上伸至兩肩和上背,形成環狀,環後緊緣以栗紅色,後胸、腹和尾下覆羽棕黃色。兩脅綴有黑褐色點斑或橫斑。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稍小,且跗蹠無距。虹膜深棕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綠色或黃褐色。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
大小量度:體重♂242-325g,♀200-342g;體長♂240-375mm,♀214-350mm;嘴峰♂17.5-21mm;♀17.5-20mm;翅♂113-144mm,♀106-140mm;尾♂91-114mm,♀90-107mm;跗蹠♂38-51mm,♀33-48mm。
(♂:雄 ♀:雌)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竹林、灌叢和草叢中,也出現於山邊耕地和村屯附近。

生活習性

叫聲: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聲。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嫩枝、嫩葉、果實、種子、雜草種子、穀粒小麥、豆類等植物和農作物種子為食,也吃蛾類幼蟲、步行蟲、瓢甲、小馬陸、蝗蟲、蝗蝻、螞蟻等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習性:常成群活動,群由數隻至20多隻組成,冬季結群較大,繁殖季節則分散活動。每群有固定的活動區域,取食地和棲息地較固定,領域性較強。通常在天一亮即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晚上棲於竹林或樹上,常成群在一起棲息,頭朝向同一方向。天冷時群間個體靠得較緊,常棲於同一樹枝,天熱時個體間距離拉大,或分別棲於幾個樹枝。多數時候都在地面草叢中活動,常成行在草叢中穿行,並發出‘Sha,Sha’的聲響。受驚時則藏匿於草叢中不動,一般很少起飛,當人迫近時才突然飛起,群體分散飛向各方,飛行迅速,兩翅扇動較快,但不高飛,通常緊貼地面飛行,而且不持久,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有時也急飛上樹,特別是當被獵犬追擊時。有短距離的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頂,冬季則下到山麓平原。

分布範圍

灰胸竹雞分布圖灰胸竹雞分布圖
灰胸竹雞在中國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和台灣亞種。前者終年留居長江以南地區,北抵陝西南部,1919年引入日本,現分布很廣,後者僅限於台灣省。指名亞種為中國中部、南部、東部及東南部的常見留鳥。台灣亞種為台灣留鳥。
中國南方特有種。引種至日本。僅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陝西南部,西至四川西部和北部、雲南、貴州,南至台灣省,為中國特產鳥類。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3月末群即開始分散,雌雄鳥亦開始不斷發出響亮的求偶叫聲,很遠即能聽到。營巢於灌叢、草叢、樹下或竹林下地面凹處,有時也在樹根附近的裸露地方營巢。巢多為地面天然凹坑,或由親鳥刨挖而成,內墊以枯草和枯葉。每窩產卵5-12枚,卵淡.黃色、土黃色或淡褐色,被有褐黃色、棕色或淡灰色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30-34mm×25-27mm,重12-13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活動,幾天后就能飛行。

亞種分化

2個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
Bambusicola thoracica thoracica
Temminck, 1815
2.
Bambusicola thoracica sonorivox
Gould, 1863

經濟價值

直接利用

灰胸竹雞作為一種經濟禽類,集觀賞、肉用、藥用價值於一身。如果進行人工規模化飼養,可以進行綜合開發,包括食用(肉、卵)、供填充材料用(絨羽)、肥料用(鳥糞)、藥用和觀賞用等,具有很強的經濟價值。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
① 食用:竹雞體格健壯,肉厚實,骨脆,內臟比例小,味道鮮美,肉含豐富的牛磺酸,是不可多得的珍禽美味。竹雞肉嫩味美如山間蘑菇(菌子),故有山苗子之稱,據日本醫科大學測定,竹雞肉蛋白質含量為30.1%,比鷓鴣、鵪鶉均高6.8%,比肉雞高10.6%。脂肪含量為3.6%;比珍珠雞低4.1%,比肉雞低4.2%。其肌肉含有18 種胺基酸,體內64%的脂肪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營養特性,是優質野味滋補品。由於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成為歷代宮廷膳食重的珍品,素有:“野味之冠”、“益智之王”之美譽。
② 藥用:竹雞肉味甘而性溫,具有補益心神、健腦益智作用。在《唐本草》、《本草綱目》等眾多醫學經典著作中,均介紹了竹雞所具有的藥用價值。竹雞的肉中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含有具有多種藥用功效的牛磺酸。牛磺酸能調節神經組織興奮性及體溫,具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和抗驚厥作用;還具有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促進脂類吸收,有降膽固醇、利膽、保肝及解毒作用,可預防視網膜病變及失明,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據民間驗方,竹雞血可治尿血症,腳趾煅研成沫,可治中耳炎。肉煲湯,可醫肺氣腫。脂肪為難得的護膚佳品。據古代經典記載,竹雞骨、肉具有開胃、健脾、有益心神、滋補壯陽、健腦益智等保健作用。在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弟子孟冼所著的《食療草本》中指出竹雞“能補五臟,益心力”,清朝飲食專著《隨息居飲食譜》中也指出“能開胃,益心神”。常服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心情平穩。
③ 賞玩:竹雞叫聲清脆,可作觀賞;雄雞生性好鬥,常被飼養為斗禽,具很高的觀賞性。
④ 狩獵:野外竹雞多成群活動,很容易捕獵,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獵用禽。

間接效益

野生的竹雞以雜草種子、蝗蟲、蝗蝻等為主要食源,因此,其自然的生長或放養與山林間,可控制或消滅害蟲,間接起到保護森林和作物的作用,有益於農、林業的發展。人工養殖可保護野生生態資源。

觀賞價值

由於竹雞羽毛亮麗,能發出特殊叫聲,雄雞生性善鳴且好鬥,所以有人把它飼養調教成籠鳥或斗禽,供玩賞和觀斗。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禽痘防治

現就飼養中發生禽痘的診治和預防如下:
灰胸竹雞灰胸竹雞
  1. 臨床症狀:患雞眼皮;喙角,耳孔周圍等皮膚暴露處開始出現細薄的灰色麩皮覆蓋物,隨即長出小結節,逐漸增至豌豆大,最後增多到眼縫完全閉合。
  2. 流行特點:本病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經禽互啄、斗架抓破或經蚊等吸血昆蟲叮咬傳播,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和墊料亦可成為傳染途徑。此病一年四季均能發生,但以秋冬季節發病率最高。
  3. 診斷:根據臨床症狀,流行病學等確診為禽痘。
  4. 治療:由於此病是由病毒引起,故選用病毒靈注射液(鹽酸嗎啉雙胍注射液),肌注1ml,同時對未發病者每隻注射0.5ml作預防。注射後第5天,痘疹開始脫落、好轉,沒有作其它輔助治療,爾後一直沒有復發,效果非常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