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寺

大善寺

大善寺位於南嶽古鎮北支街。該寺始建於南北朝,為陳慧思禪師唱道之地,後毀。唐初重建,宋元時興廢情況不明。明崇禎7年(1644)毀於火。清初,寺址、菜地變成民產,至光緒21年(1895)冬,默庵、淡雲和尚與居士王哲堂、饒少甫等捐資贖回,後兩年(1897)重修並擴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善寺
  • 地理位置南嶽古鎮北支街
  • 開放時間:7:30-17:00
  • 費用:免費
大善寺簡介,大善寺歷史,交通狀況,門票與開放時間,地圖信息,

大善寺簡介

重建後有山門、天王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寮房、庫房、齋堂等大小房屋40餘間,建築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捐置香火田租108擔。寺成,公推默庵為住持,常住僧人60—90人,為清代南嶽佛教聖地叢林之一。
大善寺大雄寶殿大善寺大雄寶殿
寺內原有明桂王所舍大銅鐘一口,藏經一部。清光緒26年(1900)於菜地挖出玉佛一尊,均流失。今尚存宋寶慶年間(1225—1227)石制長形水缸一口,上刻“古春”二字,其長2.9米、寬0.6米、高0.66米。
新中國成立後,廟宇被南嶽機關占為辦公用房和幹部宿舍。僧人轉移其他寺廟,佛像、法器轉存華嚴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法具蕩然無存,八十年代這裡是圖書館和武術學校,把一所叢林搞得面貌全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將廟宇退還給南嶽佛教協會管理,南嶽佛教協會的領導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決定對這座廟宇全部徹底大維修,並確定副會長慈煢法師專管此廟,經過三年的維修和兩年的擴建,現有天王殿、地藏殿(偏殿)、韋馱殿、大雄寶殿禪堂、齋堂、客堂、寮房、方丈室、藏經樓、香積廚、鍋爐房、廁所、叢林住房等共有房舍100多間,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恢復了叢林制度,為南嶽五大叢林之一,大善寺現在超過了歷史最盛時期的規模,成為南嶽最重要的寺廟之一。

大善寺歷史

緒言 被譽為“五嶽獨秀”的南嶽,是一座有著兩年多年歷史的古老名山。她雄渾博大,清秀巍峨。遠看,山巒疊嶂,雲霧繚繞;近看,林木成長,萬物競秀。在南嶽七十二峰的集賢峰麓,有一座千年古剎,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時,我國著名高僧慧思大師從河南大蘇山來到南嶽所創建,並由他的弟子大善禪師主持的道場。清代《中央大善寺業林碑記》說:劂寺代出國師,流風不替。“
南嶽雖然歷史悠久,但1400年前山上還很荒蠻,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由於慧思大師的到來和弘化,才逐漸成為佛門勝地,因此,他被稱為南嶽傳播佛法的開山祖師。如今,仍然流傳著慧思向岳神募化一片袈裟之地的趣聞:話說慧思和尚這天來到祝融峰和岳神下棋,並要求獻出一襲袈裟之地以供居留,岳神沒有料到慧思把袈裟隨手一揚,竟化成一片浮雲,將南嶽整個山峰都覆蓋了。岳神大驚,忙說:“你把前山都占去,我下去也無通道,叫我如何安身?”慧思又隨手把下棋的石墩一點,只見石墩轟隆隆向山下滾去,一直到山下平地才停下來,和尚立即起身稱賀:“赤帝峰下,勝世之基。八萬朝拜,聖德齊天。”於是岳神便有了南嶽大廟,直到如今仍興盛且香火四時不斷。
慧思(513-577),俗稱李,河南項城人。出家後棲居幽靜小庵,梵行清淨,每天誦讀法華經。後來從北齊慧文尊者習定,獲證法華三昧,名行遠聞。他隨機教化,定慧雙修,四方欽崇,學徒日盛,因此遭到不同宗派的妒忌,他不得已,於天保元年(551)率徒眾從嵩山之陽南遊,初至光州(河南省漢川縣),因兵亂前路梗塞,暫止於大蘇山,到陳廢帝光大元年(567),終於率弟子四十餘人到達南嶽,他示眾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使求學者悟自本心,並諄諄告誡門人,勤修般舟念佛三昧。
慧思大師生平著作有《四十二字門》、《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次弟禪要》、《三智觀門》、《大乘止觀法門》、《立誓願文》等。《宋高僧傳》載:新羅國沙門玄光,越滄溟,求中土禪法,於南嶽參禮思祖,獲授法華安樂行門,證法華三昧,還歸本國,化導甚眾。慧思示寂後,據說托生到日本做了聖德太子,日本真人元開在《唐大和尚東徵傳》里記載:“昔聞思祖還化之後,托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渡眾生。”如今,日本僧人還常來南嶽朝觀“三生祖塔”。
大善住持
   慧思的弟子很多,其中智者、大善最為傑出。智者弘化浙江天台山,成為我國佛教最早宗派的天台宗實際創始人。大善居南嶽,他秉承思大師遺教,勤修念佛三昧,日誦法華經,兼修普賢懺(懺),靈異頗多。他悲憫眾生,感化狩獵者,山上被圍困的鹿群,因他入慈悲三昧而獲救。後來,陳宣帝尊他為國師。他的事跡,《法華傳記》卷二和《法華三昧師資傳》都有記載。現寺記憶體一口宗大觀元年(1107)的長2.9米、寬0.6米、高0.66米的石水缸和清化碑刻等文物,可以窺見昔日大善寺的隆盛。
晚清中興
大善寺雖會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在滄桑的歷史長河中屢與屢廢。元代沒落無聞。明崇禎十七年(1664)毀於兵災。迨至清代,寺宇又漸次傾毀,淪為民居、菜地。直到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古老的大善寺才煥發生機。我國天台宗名宿默庵法師,會同同參好友淡雲長老,贖回寺址,經兩年時間重修和擴建,併購置香火田租108擔(擔),使大善寺仍然與上封寺、福嚴寺、南台寺、祝聖寺並列為五大叢林之一。
默庵,衡陽人氏,俗姓周,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鹹豐七年(1857)潛至南嶽披剃出家,於次年從福嚴寺翠庭上人受具,住半山己恭岩苦修梵行。同治元年(1862)遍參南、北碩德後,返南嶽福嚴寺閱藏。光緒二年(1876)移住祝聖寺,弘化講經,成為我國天台宗巨匠。其門弟子道階法師是清末民初佛教界領袖人物,與我國初設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寄禪和尚齊名。
默庵法師晚年以念佛為歸宿,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起,日念彌陀名號六萬聲,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謝絕一切教務,閉關念佛。是年冬季,在最後念佛七中,惟飲水,於臘月十三日安養往生。
淡雲,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於衡陽清泉謝氏,鹹豐十年(1860)偶游衡陽羅漢寺,見佛像莊嚴,僧儀雍肅,遂生出家之念,但家人不許。同治二年(1863)始獲披剃,並於南嶽祝聖寺妙禪和尚座下受具。他與默庵法師頗相契,因此到山上住己恭岩,精進念佛修禪,他畢生以中興古道場為己任,會輔助恆志禪師中興岐山仁瑞寺,修復祝聖寺後山地藏殿(相傳為承遠祖師彌陀台)中興衡山清涼寺,時任兵部尚書的彭玉麟題“春滿菩提”匾額贈之。遷(遷)祖道場南台寺和遷(遷)祖塔,數百年來淹沒無聞,他偕弟子妙見和尚披荊斬棘,經過五個春秋的辛勞,終獲重興,得到日本佛教界高度讚揚,於是有了“梅曉贈經”的盛事。
淡雲和尚歸心淨土,凡修復寺宇,均弘揚淨土,晚年贖回白雲寺亦遺命作念佛堂。他說,末法人多懈怠,惟念佛法門,仗彌陀願力,易得成就。
傳承淨土
南嶽之禪風,名揚天下,南嶽之蓮宗,源遠流長。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對於淨土宗的傳承排列,南嶽般舟承遠是第三祖。承遠的弟子法照於大曆元年(766)夏四月中起,在南嶽依無量壽經作“五會念佛法門”,後行化京師,弘布五會念佛法門,彰顯和光大稱名念佛的殊勝功德,唐代宗李豫為國師,後世尊他為中國淨土宗四祖。
大善寺自清末中興以後,在默庵、淡雲諸大德歸心淨土的引導下,繼承大善禪師的念佛三昧和蓮宗三祖、四祖念佛法門,住眾多昄心淨土,常年以持名念佛為日課。如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有一名願修法師,湖南湘潭人氏,以念佛為恆課,他常年住在天柱峰下為老塔凹,掘地為竃(灶),自耕自食,只冬季下山回大善寺為住眾講解彌陀經,觀無量經等淨土典籍,宣揚淨土法門的殊勝。1944年他預知時至,在大眾助念佛號聲中坐脫。還有一位智慧和尚,1902年出家受具,終生不與人言,惟兩唇輕微張合,默念佛號,著本色土布衣服,人稱“白衣大士”。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從相距兩里多遠的北支街口為香積廚擔飲用水和劈柴,古代大石缸,常年清水不斷。1946年秋日晚(註:有智慧和尚傳載上海《弘化月刊》,今該刊難以尋獲),他逐寮向寺眾合掌為禮,人不解其原因,第二天早上見他坐脫於法堂階前木椅上,才知他預知時至,念佛往生。
勝境清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善寺被幾個單位占用,僧人移居山上耕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重新落實,1995年為促進南嶽佛教文化的發展,將大善寺全部產權移交佛協管理,並作為尼眾叢(叢)林予以修復,由副會長慈煢法師承擔此項工作,並禮請懷恆法師擔任大善寺監院。經共同努力大善寺收回並得到了初步修復。1998年,慈煢法師往生後,懷恆法師繼續率領兩序大眾對寺院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歷經十年,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贊助,耗資1700餘萬元。整個寺院的建築前後分明,左右錯落有致,處處皆景,煞是壯觀。中軸線上,後前到後依次為正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臥佛殿、方丈室、藏經樓,東西兩翼有祖堂、講堂、齋堂、念佛堂等大小殿堂寮舍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至今寺院佛像莊嚴,壇場雍肅,整舊如舊,原貌赫然,寺內長廊蜿蜓,殿閣相接,殿與兩翼之間有小院相隔,植有木蘭、木樨、蘭草、梔子,幾塵不染,成為一個規模宏大的淨土道場。漫步行走之間,時聞空中傳來抑揚頓挫、懇切沉囂。有位參訪者離去時留下他的詩句:“像極東世界一樣光時燦爛,芳香馥郁,仿佛蓮花清香在庭院瀰漫,這薰香來自我欽羨的僧侶,合掌胸前的呢喃。”

交通狀況

南嶽衡山牌坊乘坐1路免費公車,在大善寺站台下即可。

門票與開放時間

費 用:免費。
開放時間:7:30-17:00

地圖信息

地址:祝融街道祝融路426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