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鱸

加州鱸

加州鱸學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原產於北美洲,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鱸形目太陽魚科、黑鱸屬,為典型肉食性淡水魚類,是美國最重要的游釣魚類之一。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並取得養殖、繁殖的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加州鱸
  • 拉丁學名:Micropterus salmoides
  • 別稱大口黑鱸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
  • :魚
  • :鱸形
  • 太陽魚
  • 分布區域:美洲,歐洲,亞洲
引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棲息,食性與生長,繁殖,種苗生產,成魚養殖,魚塘混養,魚塘主養,飼料投餵,日常管理,小池精養,魚病防治,針蟲病,水霉病,失明症,屈骨病,細菌性病,真菌性病,收穫,養殖實例,

引言

加州鱸魚原名大口黑鱸,分類學上屬鱸形目太陽魚科,原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種肉質鮮美、抗病力強、生長迅速、易起捕、適溫較廣的名貴肉食性魚類。現通過引種,已廣泛分布於美國、加拿大等淡水水域,尤其在五大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加州鱸魚也被引到英國、法國、南非、巴西、菲律賓等國家。我國台灣省於70年代引進,現已繁殖了幾代。廣東深圳、惠陽、佛山等地也於1983年引進加州鱸魚苗,並於1985年相繼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魚苗已被引種到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地養殖,而且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加州鱸加州鱸
加州鱸魚經試養,可在池塘中與家魚混養或單養,也可在清水塘中精養。由於其肉質堅實,肉味清香,加上活體上市,在酒樓飯店水族箱中還可讓就餐者觀賞挑選,故為本地鱸魚和鱖魚所不及,可謂是魚中上品,十分暢銷,價格也就較高。另外,加州鱸魚可供遊客垂釣,所以受到世界各地廣大游釣者的喜愛,這無疑對發展游釣漁業,吸引遊客觀光,增加經濟收入是十分有利的。
加州鱸魚生長較快,當年繁殖的魚苗能長到0.5公斤,達到上市規格。一周齡的魚就性成熟,即可繁殖,無論在池中單養或魚塘中混養,都能有效地控制魚塘中野雜魚蝦和羅非魚的過度繁殖,可謂一舉多得,所以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優良養殖品種。

形態特徵

加州鱸魚體延長而側扁,稍呈紡錘形,橫切面為橢圓形。體高與體長比為1:3.5—4.2,頭長與體長比為1:3.2—3.4。頭大且長。眼大,眼珠突出。吻長, 口上位,口裂大而寬。頜骨、齶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狀齒,多而細小,大小一致。背肉肥厚。尾柄長且高。全身披灰銀白或淡黃色細密鱗片,但背脊一線顏色較深,常呈綠青色或淡黑色,同時沿側線附近常有黑色斑紋。腹部灰白。加州鱸魚外部形態如圖所示。

生活習性

棲息

加州鱸魚主要棲息於混濁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如湖泊、水庫的淺水區(1—3米水深)、沼澤地帶的小溪、河流的滯水區、池塘等。常藏身於水下岩石或樹枝叢中,有占地習性,活動範圍較小。在池塘養殖,喜歡棲身於沙質或沙泥質不混濁的靜水環境中,活動於中下水層。性情較馴,不喜跳躍,易受驚嚇。加州鱸魚的適溫範圍廣,在水溫1—36.4℃時都能生存,10 ℃以上開始攝食,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水質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鱸魚、鱖魚耐低氧能力強。幼魚愛集群活動,成魚分散。
加州鱸原產地為純淡水,但經深圳市試養證明,在10‰以下鹽度,pH值在6—8.5之間的水體均能適應。

食性與生長

加州鱸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魚類,掠食性強,攝食量大,常單獨覓食,喜捕食小魚蝦。當水質良好、水溫25℃以上時,幼魚攝食量可達總體重的50%,成魚達20%。食物種類依魚體大小而異。孵化後一個月內的魚苗主要攝食輪蟲和小型甲殼動物。當全長達5—6厘米時,大量攝食水生昆蟲和魚苗。全長達10厘米以上時,常以其他小魚作主食。當飼料不足時,常出現自相殘殺現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攝食配合飼料,且生長良好。在適宜環境下,攝食極為旺盛。冬季和產卵期攝食量減少。當水溫過低,池水過於混濁或水面風浪較大時,常會停止攝食。由於食量大,因而生長快,當年魚苗經人工養殖可達0.5—0.75公斤, 達到上市規格。養殖2年,體重約1.5公斤。3年約2.5公斤。已知養殖最大個體長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釣所獲最大個體長82.7厘米,重10.1公斤。

繁殖

加州鱸魚1周年以上才成熟。產卵在2—7月間,4月為產卵盛期。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8—26℃,以20—24℃為好。初重1公斤的雌魚懷卵4—10萬粒,為多次產卵型,每次產卵2000—10000粒。平時雌雄魚難以辨別, 到了生殖季節,雌魚體色較暗,鰓蓋部光滑,胸鰭呈圓形,腹部膨大,體型較粗短,生殖孔紅腫突出;雄魚則體長,體色稍艷,鰓蓋部略粗糙,胸鰭較狹長,生殖孔凹入。在一定生態條件下,加州鱸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如水質清新,池底長有水草等。產卵前,雄魚在池邊周圍較淺水處用水草或根莖築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徑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處,雄魚築好巢後便在巢中靜侯雌魚到來。雌雄魚相會後,雄魚不斷用頭部頂托雌魚腹部,使雌魚發情,身體急劇顫動排卵,雄魚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過程。雌魚產卵後即離開巢穴覓食,雄魚則留在巢穴邊守護受精卵,不讓其他魚類靠近。受精卵略帶粘性,粘附在魚巢的水草上和沙礫上,待魚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後,雄魚才離開巢穴覓食,孵化時間一般為5—7天。
剛孵出的魚苗體近白色半透明,全長7—8毫米,集群遊動。出膜後第三天卵黃吸收完後即開始攝食小球藻輪蟲,以後攝食小型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個月內的魚苗仍集群受到雄親魚的保護。

種苗生產

魚苗的人工繁殖
加州鱸魚雖可在水質清新,長有水草(如金魚藻輪葉黑藻等),池底有沙石的塘中自然產卵,但產卵率低,魚苗大小不勻,容易自相殘殺。為了達到同步產卵目的,可以採用人工注射外源激素,讓其自然產卵或人工授精。養殖所需魚種,主要通過人工繁殖獲得。
1.親魚的培育 親魚培育可以專池培育,也可以套養培育。專池培育的池塘要求進排水方便,池水清新,溶氧量高,呈中性或微鹼性。每到年底收穫成魚時,挑選體質好、個體大、體色好、無損傷、無病害的加州鱸魚作為後備親魚,放入專池培育,每畝放養300—400尾。培育期間以投餵小魚、小蝦為主,每日投餵量約為親魚體重3—5%。每隔一段時間可向池中放一些抱卵蝦,讓其繁殖幼蝦供親魚捕食,使培育池中經常保持餌料充足,以滿足親魚性腺發育對營養的需要。加州鱸魚不耐低溶氧,易浮頭,當池水水質變濃,透明度低於20厘米時,就須及時換注新水,悶熱雷雨季節,要經常增氧,親魚浮頭會延緩性腺發育。冬季,親魚塘要定期沖注清水,保持水質清新,有利於性腺發育。2月開始,即可起捕,選擇成熟親魚進行人工繁殖。套養培育,即將加州鱸親魚套養在草魚親魚池中,因為草魚親魚池一般水質條件較好,溶氧量較高,在注換新水和投餵水草的同時,會帶進一些野雜魚蝦,這恰好是加州鱸親魚的餌料。一般,每隻池套養5—10組,不宜過多。 冬季要將加州鱸魚捕出集中到專池,以便於越冬管理。以上兩種培育親魚方法各有利弊,專池培育的優點是比較集中,便於管理,親魚性腺發育整齊,翌春繁殖產卵時間較為一致;缺點是飼料來源比較困難。套養培育的優點是飼養成本低,可利用池塘內野雜魚類作為餌料;缺點是親魚性腺發育早遲不一,難於短期集中產卵。
成熟時的加州鱸魚親魚雌雄差異較明顯。雌魚腹部柔軟,膨大,卵巢輪廓明顯,上下腹大小均勻,腹部朝上中央下凹,生殖孔肛門微紅,稍突出。雄親魚輕輕壓擠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並可以在水中自流散開。從外觀上看,體大、健康活潑的成熟個體都可挑選用於人工繁殖。
產卵孵化
(1)產卵池 繁殖季節到來之前,要根據生產規模準備好產卵池,產卵池以沙質底斜坡邊的土池比較理想,面積以1—2畝為宜,池四周堆放些石塊、磚頭,池中種些水草,以備親魚產卵前築巢附著。池埂坡比為1:2或1:3,這樣既可使親魚易挖掘巢穴,又不易被風浪沖塌。產卵池面積5畝以下,水深1米左右,每畝放親魚20—30對。親魚入池後要保持池塘和周圍環境相對安靜。經過若干天后,就可發現池四周有雄魚看護的魚巢中粘附很多受精卵,把受精卵撈出洗淨即可進行人工孵化。水質清新的一般養魚池,經生石灰清池、曝曬等消毒處理後,也可用作產卵池。
(2)人工催產 在自然或正常人工池養的條件下,到了生殖季節,親魚一般能成熟,不需人工催產也能順利地產卵排精,完成受精過程。但當我們需要有計畫地使加州鱸魚產卵時,就要採用常用的魚用催產劑,進行人工催產,不過所得受精卵的受精率要比自然產卵的低。而且親魚對催產劑效應時間比較長。
進行人工催產時,將挑選出的親魚按個體大小1:1配對,注射激素催產。 催產激素可用鯉魚腦垂體,劑量為每公斤雌親魚用5—6毫克,分兩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為全量的15%,相隔12—14小時,注射餘量;雄親魚每章節附注射2毫克,在雌魚第二次注射時一次注射。也可用市售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與鯉腦垂體混合使用,一次注射劑量是每公斤雌親魚注射激素300單位十腦垂體3毫克,雄親魚劑量減半。胸腔注射。注意激素用量不能過多,否則由於異體蛋白的過度反應會影響親魚的生理機能,造成死亡或瞎眼。
(3)產卵孵化 由於加州鱸魚的催產效應時間較長,故在水溫22—26℃時,要在注射激素後18—30小時才能發情產卵.首先是雄魚不斷用頭部頂撞雌魚腹部, 當發情到達高潮時,雌雄魚腹部互相緊貼產卵射精。產過卵的親魚就在周圍靜止停留片刻,雄魚再次游近雌魚,幾經刺激,雌魚又發情產卵。加州鱸魚為多次產卵類型,在一個產卵池中,可連續1—2天見到親魚產卵,第三天才完成產卵全過程。
加州鱸魚卵近球形,產入水中,卵膜就迅速吸水膨脹,呈現粘性,常粘附在魚巢的水草上或池壁、石塊、磚頭上。受精卵保留在產卵池中孵化。在水溫20—22℃時,孵化時間31—33小時,當水溫17—19℃時,需52小時才能孵出魚苗。人工孵化方法,據試驗採用水泥池加微流水或用網箱在水質清新高溶氧池中進行靜水孵化的辦法較好,受精卵的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10000粒左右。
剛孵出的魚苗受雄魚保護。但當魚苗長到2厘米左右時, 又可被雄親魚吞食。因此,魚苗孵出後幾天內,要把產卵後的親魚捕起放入親魚池精養,用產卵池培育親苗。或用手抄網把魚苗撈起,另池培育。如魚苗在有親魚的池中培育,往往會被親魚吞食。
加州鱸魚人工繁殖據廣東各地反映,還存在一些問題:
(I)親魚難產死亡
多數為2齡以上親魚,死魚腹部鼓脹,解剖卵巢可見部分卵子吸水膨脹。 造成難產主要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挑選親魚時,有的雌魚雖然腹部膨大,但不鬆軟,生殖孔過分突出,容易發生難產;二是注射劑量不當。
(II)卵子受水霉感染
2月上旬至3月下旬這段時間氣候變化頻繁,卵子會因遇寒流水溫突然降低而容易引起水霉感染。另外,水質不好,魚巢未徹底消毒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最好還是將受精卵撈起放置室內孵化。
(III)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低
主要原因是親魚不夠成熟,卵和精子質量差;雌雄個體大小懸殊,發情產卵時配合不佳;發情產卵受外界干擾。
(IV)稚魚階段死亡率高
仔魚出膜至3.3厘米左右的稚魚死亡率高,其主要原因:①缺乏適口餌料。 仔魚出膜3—4天開始攝食,但此時幼魚口徑小,只能攝食輪蟲、小型枝角類幼蟲,所以最好是把幼魚放入肥水中(透明度20—30厘米)培育,並投入一些水蚤;②溫度過低,溫差過大。3.3厘米以下的的稚魚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弱, 若遇寒流溫度驟然下降,水溫降至15℃以下,往往造成大批稚魚死亡。因此,育苗池水深應保持1 米左右,寒流前,應採取保溫措施;③密度過大,互相吞食。加州鱸魚苗有互相吞食習性,密度大就增加互相吞食機會。所以,每立方米水體以放養2厘米以下魚苗500尾,或放2—3厘米魚苗150尾比較適宜,有條件的還可適當疏養。
魚苗培育
加州鱸魚苗孵出後第三天,卵黃囊消失,即攝食浮游生物,便進入魚苗培育階段。魚苗可以用水泥池培育,也可以池塘育苗。餌料充足,魚苗培育一個月,體長可達3—4厘米。
1.水泥池培育 水泥池面積以100平方米左右為宜,水深0.6—1米, 也可以利用原有的產卵池。放養密度視排灌水的條件而定。水源充足,有條件經常沖水的培育池,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養體長2厘米以下的魚苗500—800尾,2—3厘米的 200 —300尾,3—4厘米的100—200尾。不能沖水的要適當放疏些。以人工投餌為宜,3厘米以下的魚苗可投餵輪蟲水蚤等,3厘米以上的魚苗可投餵孑孓紅蟲, 稍大時還可投餵小魚蝦。
2.池塘培育 面積宜小些,最好在0.5畝以內。水深以1米左右為宜。魚苗下塘前7—10天要用生石灰乾法清塘,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清塘後施放人畜糞或大草漚水,促進浮游生物繁殖,為魚苗提供餌料生物。魚苗下塘前一天,要放養數尾17厘米左右的鱅魚種試水,檢驗池塘無毒性後,才放養魚苗。一般每畝投放剛孵出的魚苗約5萬尾,培育約一個月,魚苗長到3—4厘米即要分疏或轉塘。
3.培育期間的管理 加州鱸魚弱肉強食,自相殘殺比較嚴重,且生長速度不一,大小懸殊,在餌料不足情況下,大魚食小魚。因此,魚苗培育期間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同塘放養的魚苗應是同批孵化的,以使魚苗大小一致。
(2)當魚苗長到3厘米左右,鱗片較完整時,就要拉網捕起分篩,按大、 中、小三級分三個池培育。以後,水泥池每隔10天,池塘每隔20天分疏一次,同塘放養的魚苗以體重相差不到一倍為宜。
(3)加州鱸魚食慾旺盛,幼魚日攝食量可達自身體重50%,必須定時、 定量投喂,保證供給足夠的餌料,讓個體較小的也能吃飽。
廣東深圳市沙井水產養殖公司和寶安縣水產研究所經多種方式對比和總結經驗,也認為採用仔魚培育成稚魚,稚魚分疏育成幼魚,這樣分階段的培育方式效果較好。

成魚養殖

加州鱸魚成魚養殖方式,既可混養,也可單養,現把兩種方法簡述如下:

魚塘混養

在不改變原有池塘主養品種條件下,增養適當數量的加州鱸魚,既可以清除魚塘中野雜魚蝦、水生昆蟲、底棲生物等,減少它們對放養品種的影響,又可以增加加州鱸魚的收入,提高魚塘的經濟效益,這是一舉兩得的養殖方法。一般,每畝魚塘放養30—40尾魚種,不用另投飼料,年底可收穫15—20公斤加州鱸成魚。 如魚塘條件適宜,野雜魚多,加州鱸魚混養密度可適當加大,但不要同時混養黑魚鰻鱺等肉食性魚類。另外,苗種塘或套養魚種的塘不要混養加州鱸魚,以免傷害小魚種。
混養時必須注意:①池水不能太肥;②放養量要適當;③混養初期,主養品種規格要大於鱸魚規格三倍以上;④加州鱸魚特別是幼魚對農藥較為敏感,防治魚病和施放農藥要注意。

魚塘主養

1.魚塘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漏水,水深1.5米以上,水質良好, 無污染,通風透光,底質為壤土。面積不宜過大,以1—2畝為宜。配備增氧機。
2.放養密度 一般每畝投放加州鱸魚苗4000—5000尾,條件、設備好的魚塘可放到5000—6000尾。適當混養鰱、鱅、草、鯿魚,幫助清理飼料殘渣、調節水質。

飼料投餵

加州鱸魚對蛋白質要求較高,要求飼料含粗蛋白45—50%, 生產上可投餵下列幾種飼料。
(1)鰻魚飼料;
(2)下雜魚肉漿混入適量花生麩豆餅、玉米粉;
(3)配合飼料,配方是:魚粉60%、生麩10%、麥粉或玉米粉25%,酵母、 維生素、礦物質、添加劑5%。
投餌通常分上、下午各投一次,水溫在20—25℃時,日投餌量為魚重10—15%,但要視魚的攝食、活動狀況及天氣變化靈活掌握。
廣東省不少地方用池塘專養,畝產可達300—400公斤。投餵海水低值魚類,餌料係數一般7.5—8,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日常管理

(1)每日都要巡視養魚池,觀察魚群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避免池水過於混濁或肥沃,透明度以30厘米為宜。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解決。
(2)嚴格防止農藥、公害物質等流入池中,以免池魚死亡。尤其是幼魚對農藥極為敏感,極少劑量即以造成全池魚苗死亡,必須十分注意。
(3)投飼量要適當,切忌過多或不足。同時要避免長期使用單一飼料,飼料中應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以維持正常的營養要求。
(4)及時分級分疏,約2個月一次,把同一規格的魚同池放養, 避免大魚吃小魚。分養工作應在天氣良好的早晨進行,切忌天氣炎熱或寒冷時分養。

小池精養

1.養殖場地 要求具備如下幾個條件:
(1)水源充足,水質良好;
(2)地形稍傾斜,利於排水;
(3)日光充足,通風良好;
(4)底質以壤土為宜,上可鋪沙;
(5)無公害污物、污水進入。
2.養殖池 面積不宜過大,以50—100平方米為宜,土堤或水泥堤均可, 但池底質以土質為宜。也可利用閒置的養鰻池或其他水池。排灌水口要相對而設,並加設防逃裝置。如果放養密度大,還要安置增氧機。若放養的魚苗較小,還應在池面加設魚網,防止鳥害。
3.魚苗放養 放養量視管理水平和環境條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30—40尾。如水質良好,水源豐富,又有完善的增氧設施,每平方米放養量可增加到50—60尾。同池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一致,而且活潑無病害。不能大小混養,以免同類相殘,大魚吃小魚,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飼料投餵 最好投餵含蛋白質較高的飼料,較適宜的飼料有鰻魚飼料、下雜魚等,也可以投餵各種人工配合飼料。投餵前,鰻魚飼料應先以適量的水攪拌擠壓成粒狀料,下雜魚等則用切肉片機切成片狀。剛放養的魚苗,由於移動受驚,應停餵一天,第二天才開始投餵少量原來吃的飼料,逐漸增加到恢復正常的投餵量後,再開始混合其他飼料。這樣魚苗才習慣攝食。一般每天分上下午共投餵2次, 投飼量應視天氣、水溫及魚的攝食情況而定。在水溫20—25℃時,每日總投餌量為池魚總量的10—15%。當水溫過高、過低或風浪較大時,應酌減投飼量。
5.飼養管理 參照魚塘主養的管理。

魚病防治

加州鱸魚對疾病抵抗力較強,養殖時較少患病。但有時管養不當,也有魚病發生。常見的魚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針蟲病

由於針蟲寄生而引起。寄生部位主要是背鰭或腹鰭基部尾端,患部常伴有淤血,病魚食慾稍差。治療方法是將病魚捕起,把針蟲拔去,用藥消毒傷口。加速換水,可以防止此病蔓延。

水霉病

主要是由於有傷口或鱗片脫落時,水溫降低受水黴菌的感染而發生。患部有棉絲狀白色絨毛,病魚食欲不振,終至死亡。治療方法是用1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消毒,每天1次,在水溫20℃時,每次15—20分鐘,水溫越高時間越短, 水溫低所需時間就稍長,連續3—4天,即可治癒。

失明症

病魚眼膜變白而混濁,致使失去視力而無法攝食,最後死亡。致病原因是捕魚時眼睛受傷,所以操作時應該小心,尤需防止眼睛受到傷害。

屈骨病

魚體脊椎骨發生異常而彎曲。發生原因不明,可能是孵化時分裂異常所致,暫無治療方法。此種形態的魚成長頗慢,所以不宜養殖,放種時應選出來,不要混入。

細菌性病

近年,珠江水產研究所在一次魚病診斷過程中,首次觀察到由於細菌感染,導致網箱養殖加州鱸魚種苗發生大量死亡的病例。另外,在一些池塘養殖的加州鱸魚也同樣發現有細菌病。因此,養殖加州鱸魚,細菌性病是一值得注意和不可忽視的問題。
1.症狀病魚較正常魚體色黑,遊動緩慢,常浮於上層水面,喪失食慾。咀部周圍組織形成白色潰爛,體表局部腐蝕成不太規則的圓圈狀病灶,呈白色,部分鰭條腐爛。病情進一步發展,鰓絲呈淡紅色或淡白色,其末端潰爛、殘缺,挑取少許粘附物鏡檢,看到成叢纖細長、柔軟能作彎曲運動的桿菌
2.流行及危害狀況 加州鱸魚這種細菌性魚病發病迅速,危害性很大,從發病初期到大量死亡只需4—5天時間。網箱養殖時,由於水體空間有限,載魚密度大,魚體間互相感染的機會也增大。因此,一旦出現魚病,很快就蔓延、擴散,造成魚類大量死亡。
發病時,水溫為26—28℃,流行季節可能與草魚爛鰓病相同。
3.防治方法
(1)用漂白粉水浸泡網箱及用具,以殺滅病原菌。
(2)用2—5%食鹽水浸浴魚體10—15分鐘,防治效果很好。
(3)發病季節用紅黴素拌飼料投喂,每百公斤魚用藥1克, 第二至第六天每天用0.5克,連續6天作治療之用。
(4)網箱內潑灑高濃度漂白粉消毒,網箱周圍放置漂白粉掛袋,讓魚體經常消毒。

真菌性病

水霉病:病原為體表水黴菌,屬藻菌類,菌體細長分枝。魚體有外傷時很容易誘發此病。病魚體表的傷口或鱗片脫落處附著一團團灰白色棉絮狀絨毛,食欲不振,虛弱無力,漂浮於水面而最終死亡。此病多發於冬、春兩季,魚卵和各種規格的魚類均會發病。
防治方法:①對魚進行操作時要小心,儘量避免魚體受傷,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黴菌的感染;②池塘中發生此病時,可用濃度4克/米3的食鹽和4克/米3的小蘇打全池潑灑。

收穫

加州鱸魚出售活魚,價值較高,為保證運輸過程中鱸魚的成活率,捕撈時操作要格外小心。捕撈前,要適當降些水位,再用疏網慢拉捕魚。捕魚前,還要準備一進水量大而且排水容易的蓄養池,把捕起上市的魚先在蓄養池中暫養1—2天,排淨肚內食物,然後再運輸到各地銷售。運輸時的水溫最好降到17—18℃,用大型塑膠袋充氧運輸或魚桶打水增氧運輸。長途運輸時還需準備冰塊,放入小塑膠袋中,置於容器旁,以降低並穩定水溫,減少因溫度升高而死魚。

養殖實例

白藤湖網箱養加州鱸
廣東斗門縣白藤湖網箱養殖場,1989年在圍內河道裝設30隻網箱,飼養加州鱸取得較好效果。河面寬50米,設定網箱位置水深2.5米。 由於河水漲落水位不大,故採用固定式網箱。網箱規格3.5×3.5×2米,每隻面積12.25平方米. 網箱水面框架以毛竹固定,箱四角用毛竹打樁固牢。網箱底部系有鋼管或鐵條做的框架,也有少量是石頭做的沉子。30隻網箱順河邊連成一排,並在一排網箱的四周用毛竹搭成簡易人行橋以方便管理。從4月初開始購進規格為全長5厘米的加州鱸魚種3 萬尾,經魚種標粗、成魚養殖,到年終養成商品魚上市, 總產量為 4875 公斤, 總產值185250元。平均每隻網箱魚產量162.5公斤,產值6175元,折合畝產8843公斤, 產值33.6萬元。網箱養魚開支101120元,對比純收入為84130元, 平均每隻網箱純收入是2804元。
他們主要做法及體會是:
1.勤洗箱,保證水流暢通
網箱養魚密度大,特別培育大規格魚種,網目只有0.5—1厘米,非常容易附生藻苔,堵塞網眼,影響水的交換。為防止加州鱸缺氧窒息死亡,提高成活率,勤洗網箱是關鍵工作。
2.勤分箱,保持適宜密度
勤分箱在魚種培育階段特別重要。加州鱸食性兇殘,放養密度大時,若投飼不足,就會互相殘殺。另外,如果魚體大小懸殊,個體小的魚搶不到食,也會影響生長至餓死。因此,要分箱疏養,同一規格魚種同箱放養,以規格整齊,避免大魚欺小魚。
3.勤投喂,保證飼料充足
加州鱸魚種培育階段(從全長5厘米養到10厘米),每日投飼4—6次, 隨著魚體逐漸長大,慢慢減到每天2—3次。魚種入箱第一星期,訓練加州鱸魚種習慣上水面搶食下雜魚飼料。飼料大小適口,先快後慢投喂,使每尾魚都能吃到。
4.勤防病,提高魚種成活率
飼料新鮮、乾淨,且定期用酵母拌料投喂,以助消化。6—8月易發病季節,要及早使用抗生素如磺胺、紅黴素等餵食預防。整個養殖周期,無流行魚病,從體重1.5克魚種養到400克以上成魚出售,成活率50%。 (摘自《養魚高產經驗與致富實例》1992年7月第11版)
加州鱸魚的池塘養殖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和溧水縣柘塘漁場,1991年6月9日從蘇州引進全長 4.2厘米、重1.2克加州鱸夏花2300尾,其中850尾以每畝33—105尾混養在4隻親魚池中;1450尾放入11號魚種池培育至7月4日,出池1309尾,平均規格8厘米,體重6.5克,留下429尾,其餘880尾分養至10號魚種池進行單養。
1.單養塘中架設食台,7—8月投餵配合飼料為主,8月以後以餌料魚為主。 飼養期間加州鱸攝食旺盛,生長迅速,至12月7日兩池全部平均全長23.4厘米, 體重222.4克,最大個體全長31.5厘米,體重530克。兩池實際消耗餌料魚454.3 公斤,配合飼料115公斤,共產加州鱸魚174.73公斤,折合每增長1公斤加州鱸魚,消耗餌料魚2.6公斤、配合餌料0.6公斤。
2.混養池培育期間除6號親魚池受洪水淹沒,其餘三隻池魚生長正常, 在未增加投餌情況下,畝產加州鱸魚都在5公斤以上。
3.8月17日4號親魚池與10號魚種池發生嚴重浮頭,前者混養的9 尾鱖魚親魚全部死亡,另死2尾草魚、17尾團頭魴,但未見加州鱸魚死亡;後者死亡加州鱸魚 87尾。看來,加州鱸魚抗低氧能力可能比鱖魚稍強。
4.加州鱸魚性成熟年齡為一冬齡,12月7日解剖觀察,雌魚性成熟係數已達1.1—1.4%;雄魚性成熟係數0.9—0.95%。
5.加州鱸魚還易捕撈,據12月3日拉網觀察,第一網加州鱸魚就占總數的85.4%;第二網12.2%.通過試驗表明,加州鱸魚確實是一種較好的池養新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