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魚

太陽魚

太陽魚,淡水魚類,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魚體長24-40公分。大多數太陽魚都擁有格外出眾的色彩,而美麗的太陽魚種類中最為奪目的種類就是這一款被稱為“嫦娥”的種類,其閃爍著耀眼的金屬藍色調的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紋,眩目而美麗的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這是它們明顯的標誌。總種類約有30種,屬於多次性產卵的魚類。主食浮遊動物及水生昆蟲,也吃水生植物、小雜魚和小型軟體動物。

基本介紹

分布範圍,生態習性,飼養方法,人工繁殖,太陽魚的養殖,單養,混養,游釣放養,雜交品種,生物學特性,雜交品種養殖,其他種類,黑刺蓋類,綠色類,食用方法,太陽魚蒸蛋,燜太陽魚,外來物種入侵,

分布範圍

太陽魚原產於北美,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和全美國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裡均有分布。個體較小,常見的多為50—100克/尾,大型約為2千克/尾。
從形態來看,藍鰓太陽魚的體型有些似尼羅羅非魚,外觀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鰓蓋後緣長有一黑色形似耳狀的軟膜,是所有太陽魚的一個共同特徵,只是不同種其“耳膜”有不同顏色及不同形狀而已。
太陽魚的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或淡橙黃色,背部呈淡青灰色,間有一些淡灰黑色的縱紋,但不太明顯。頭小背高,肉質豐厚。

生態習性

太陽魚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生長適溫範圍大,可在1~38℃水溫狀態下生活,水溫2℃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完全能自然越冬。它適應性廣,食性雜,群體產量高,能自然繁殖。

飼養方法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冰鮮魚等動物性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來替代天然餌料,飼料的蛋白含量在32%至36%便可,較易養殖。江浙一帶和廣東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太陽魚的人工養殖。
其養殖模式較靈活,既可以單養,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傳統水產品種套養。在廣東一帶,太陽魚基本上是與鰻魚套養。因太陽魚不爭餌料,還能淨化水質,故養殖成本較低。
廣東的繁殖季節為3月至10月,水溫20 ℃以上。1冬齡魚即可進行繁殖。 卵粒很小,剛孵出的幼苗餌料主要是浮游生物,隨著個體的增長,達到2.5㎝時可輔投人工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含量必須32%以上。個性溫馴,攝食時搶得不凶,而且攝食量小,在大面積的魚塘里進行馴化配合飼料比較困難,應該是在繁殖池裡培育到體長2.5㎝以上時,再把它轉入其他面積較小的水泥池或土池來進行馴化配合飼料。
太陽魚是中上層魚類,馴化時對沉落水底的飼料不會攝食,所以投配合飼料時必須做到少量多次,因其口徑小,配合飼料應該為粉狀或微粒狀。馴化時全池潑灑,然後再補充浮遊動物。隨著馴化的進行,逐步增加配合飼料量而逐漸減少浮遊動物量,最後完全馴化成攝食配合飼料,此時魚苗達到3-4㎝即可放下魚塘養成。
魚苗下塘前10天要用茶枯把魚塘消毒,用茶枯清塘有兩個好處:
可以徹底殺滅野雜魚蝦。
茶枯具有很好的肥水作用。
清塘後至魚苗下塘時,塘水已經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對魚苗下塘後的成活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養成魚最好是單養搭配少量鰱、鱅魚,基於種類的體態較小,攝食能力較差,因此不能與其他個體較大搶食較快的魚類混養。每畝魚塘可放養4㎝左右的魚苗3000尾。
魚苗下塘後,每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10%,每日分4次投飼,並且每次投料都要較大面積潑灑,根據魚苗的攝食情況再確定是否逐漸縮小投飼範圍,魚苗下塘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面積投喂,可縮小至一個範圍投料,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隨著魚苗個體的長大,日投飼量逐漸改為魚體重的4%,每天投料可改為2次。當水溫降到10℃時,根據魚的攝食情況來確定投料量。
當池塘水需要換水時,加水口必須用網過濾,以防其他較大型的野雜魚混入池塘,殘殺幼魚。太陽魚抗病能力強,但水質長期處於惡化,仍會影響其生長,使其抵抗力降低。 因長速度較慢,個體達到80-100克/尾時即可上市,在池塘經6個月的養殖便可達到100-150克/尾。在養殖過程中,雄魚比雌魚生長速度較快,個體亦較大。

人工繁殖

太陽魚從孵化到成熟,需經過一年半到二年時間。進行人工繁育,首先要選擇健壯的成熟親魚,放養於約2畝面積的魚塘中,水深要求1.5m左右,畝放養800尾左右。早春塘水水溫達到20℃時,魚塘每星期沖水三次,每次2小時,沖水的目的是造成水塘水的流動,以刺激親魚的性腺發育。每天早上和傍晚投放優質的冰鮮魚碎料,以強化培育。魚塘每月進行一次消毒防病,每立方米水用0.2g呋喃唑酮(痢特靈)稀釋後潑灑。
產卵池的準備
魚池面積要求7-10m2,水深30cm。池頂2m高處設遮光網,遮光率要求60%-70%。池水每立米用硫酸銅0.5g,硫酸亞鐵0.2g,呋喃唑酮1g,土黴素1g浸泡24小時進行消毒。經消毒處理後,將親魚從魚塘中移養到產卵池中,每平方米水面放養親魚2 -3組。
雌雄魚比例為1:1。因為太陽魚有造穴產卵的習性,我們初期進行人工繁殖時,在無 巢穴的情況下,親魚雖經催情催產處理,在魚池中至卵成熟發脹至死也不產卵。經多次摸索,掌握了其習性後,在魚池中每對親魚設一個人工巢穴,讓每對親魚獨占一個巢穴產卵。
太陽魚卵為粘性卵,卵排出後成平板式無疊置、沉底。為便於將卵收集移至孵化池,須在人工巢穴內放置一塊30cm×40cm的60目魚用網布,用小石子壓放在人工巢穴底部。魚卵就均勻地產在網布上,親魚產完卵即可將網布連卵移至孵化池。既解決了魚卵沉底粘著水泥面難以收集,也解決了因處底層缺氧孵化率低的問題。使用收集魚卵的網布材料是十分關鍵的,要求著卵後移至孵化池孵化時,網布處於半沉浮狀態 ,以使卵處在水層最佳位置, 能大大地提高孵化率。使用其他材料如蚊帳紗布、編織袋布或尼龍膜均不理想,這些材料不是沉底就是浮面,或是光滑不粘卵粒。
人工催產處理
1、人工催情
雌魚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國際單位/kg和腦下垂體1mg/ kg,雄魚注射劑量減半,效應24小時。
2、人工催產
雌魚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國際單位/kg和腦下垂體2mg/kg,雄魚減半,經注射激素處理後24-26小時,親魚開始排卵受精,經6-10小時,產卵結束 。所產卵粒均勻排於網布上。
初孵幼魚的飼養管理
將集滿卵粒的網布移至孵化池中,孵化池水深要求50cm,移入魚卵後,用微流水衝擊,以增加水中氧氣。水溫22-30℃,卵經36-50小時開始孵化。魚卵孵化後,即將網布移走。初孵出的幼魚在水溫25-30℃時,經48小時後開始攝食。由於初孵幼魚體小,無法攝食一般的人工飼料,須投餵極微小的食料。攝食開始3-4天內,用煮熟的雞蛋黃搗爛,經 50 目紗網過濾後的小微粒餵養。後期可投餵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的浮游生物,經3-4天后,可改用紅蟲(水蚯蚓)作飼料養殖,7-8天后,便可改投小粒狀的人工配合飼料。至小魚長至3cm 時,便可移養到池塘或出售。

太陽魚的養殖

太陽魚是一種肉質良好的淡水魚類 , 目前市場銷售價格較高。據引養的觀察, 養殖環境和要求與目前我國養殖的淡水魚類相似。可利用池塘、 水庫、 河流等淡水水域養殖。可單獨養殖 , 也可與其他品種魚混養 。據國外資料報導, 放養3cm 規格魚苗, 經一年半到二年體重才達 100g 的上市規格。我們通過改善養殖環境, 投放適口飼料, 肥水增加浮游生物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快了太陽魚的生長速度。據養殖實踐 , 放養3cm 規格魚苗 , 經 180 天養殖 , 體重可達到 100g 。比國外報導的養殖時間縮短一半以上。我們在2m ×0.7m 的室內水泥池中養殖 , 池水0.2m 深, 從 6 月 1 日開始分批放養初孵的幼魚 , 共放養 180 尾 。至 9 月 12 日, 總重量已達 1kg 。最初批放養個體 , 最大已達500g 以上。試驗表明, 太陽魚無互相殘殺的現象, 可較高密度和不同規格魚苗同時放養。

單養

在池塘中只放養太陽魚,單養方式的特點是魚可集中攝食,養殖周期短, 可進行密殖和強化養殖。水溫在20℃以上時,放養3cm規格魚苗,畝放養4000-5000尾。半年左右,畝產可達到500kg。放養太陽魚的池塘面積大小不限,以每口塘3-5畝為宜。塘水深1 .5m左右,池塘水排灌要方便,每口塘配備一台增氧機。
一、 放苗前的池塘消毒:使用藥物消毒時,塘水保留平均1m水深。用以下方法處理,以清除塘中的野雜魚及其它有害生物。
(1)每畝用生石灰75-100kg,溶化後全塘均勻潑灑。7-8天后待藥力消失,經試水後投放魚 苗。
(2)每畝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16-20kg,溶化後全塘潑灑。6-7天后待藥力消失再投放魚 苗。
二、 培育池塘肥水:在藥物消毒清塘的當天或第二天,每畝投放磨碎的花生麩25-35k g,或麥皮糠、白糠25-40kg以使塘水富含有機物,促進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等浮游水生物的繁殖,使魚苗投放後獲得豐富的輔助餌料。經培育一周后,便可投放魚苗。
三、 魚苗投放量和規格:以畝產500kg為目標,畝放魚苗4000-5000尾。魚苗規格應有 3cm以上。如希望獲得更大的產量,可放養第一批後一段時間,另外投放一批魚苗。以便分批撈捕,提高產量。
四、 飼料投放:經培養池塘浮游生物後,能為初放魚苗提供豐富的輔助飼料,但苗期仍需投放足夠的飼料。小魚期投餵小顆粒的人工飼料,此後可投放動物性飼料(冰鮮魚)、肉渣、花生麩、植物蛋白類顆粒料。
五、 魚病的防治:太陽魚抗病性強,自引養以來,未見毀滅性的嚴重疾病。養殖過程中注意抓好魚類常見病的防治。
(1)爛鰓病
症狀:肉眼見鰓緣發白腐爛,帶有泥污。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部分亦常被腐蝕成園形不規則透明“小窗”,活動遲緩,體色黑暗,頭部顏色特別黑暗。
可用下述方法防治:漂白粉每立方水1g,溶解後全塘均勻潑灑。或用呋喃唑酮(痢特靈)每立方水0.2-0.5g,溶解後全塘均勻潑灑。
(2)車輪蟲病
車輪蟲病主要由大量的車輪蟲寄生於魚體的皮膚或鰓部引起。感染此病的魚體呈黑色,瘦弱,攝食離群,遊動緩慢。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用硫酸銅0.5g,硫酸 亞鐵0.2g,或單用硫酸銅0.7g,溶解後全塘均勻潑灑。或用2%食鹽水浸泡15分鐘以上, 或3%食鹽水浸洗5分鐘以上。

混養

太陽魚可與鰻魚、家魚或其它品魚種魚類混養。控制池塘中浮游生物及小型魚蝦和無脊椎動物的過度繁殖。可調節水質,且能增加主養品種的產量。混養時,一般畝投放5cm以上的大苗,每畝放養500-2000尾,放養量可視混養塘主產品種而定。

游釣放養

太陽魚也是一種游釣的對象,凡具備水體的旅遊點,水池、魚塘、水庫、湖泊均可放養,以供遊人垂釣。放養魚苗的規格、數量和管理可參考混養方式。

雜交品種

雜交太陽魚又叫雜交太陽鱸是科研人員精選北美太陽鱸科魚類原種進行雜交獲得。她具有肉味美、個體大、體形美、起捕率高等諸多優點。除食用外,她還是集游釣和觀賞於一體的理想品種。雜交太陽鱸的繁育與推廣系湖北省2001-2002年重點科研項目。

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雜交太陽魚體質強健,頭小背高,肉質豐厚。背部拱圓,腹部平直,側面觀類似橢圓狀。鰓蓋骨邊緣突出,長有一藍黑色的形似耳狀的軟膜。背部及邊緣橄欖色至藍綠色,體側通常有幾塊暗紋。體下部藍綠色。頭部邊緣有彩虹藍和綠斑,軟膜呈黑白相間或藍綠色的邊緣。
2、食性:體長2.5-3cm的魚苗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體長為5-6cm時,還可攝食水、陸生昆蟲、小龍蝦、有機碎屑等;處於成魚階段的雜交太陽魚以水生植物、大型浮遊動物、底棲生物、小魚蝦為主。人工養殖條件下,喜食糠麩、各種餅類、浮萍、散狀及粒狀配合飼料、附著藻類、各種動物下雜,小魚蝦。採用含蛋白質28%以上的全價配合飼料,雜交太陽魚能獲得最大生長率。
3、生態習性:屬廣溫、廣鹽性魚類,能生存於1-40℃及1PPm的半鹹水環境中。最適生長溫度26-31℃,PH範圍為6-9.5,最適7-8,可生存於1mg/L以上氧氣的環境中,在我國絕大部分池塘、湖泊、水庫、河流中可良好的生長。
4、生長: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魚苗經4-5個月養殖體重可200-250克,經6-14個月養殖,體重可達400克以上。
5、營養價值:粗蛋白質為18.8%,粗脂肪11.5%,乾物質中17種胺基酸含量高達17.68%,含人體必需胺基酸也很高。並富含鈣、鐵、磷、鈉、鉀等微量元素,和鯽魚一樣可列為滋補食品,特別適合婦女兒童食用。

雜交品種養殖

1、親魚培育
(1)飼料投餵 太陽魚親魚培育所用的飼料全為配合飼料,飼料粗蛋白質含量為36%,原則上採用蝦飼料,並適當補充浮萍等植物性飼料。投飼做到“四定”,水溫15℃以上,日投飼率占體重的1%~3%,具體根據天氣、水溫、水質等靈活掌握。
(2)日常管理 定期換水、施用生石灰和有益微生物製劑調節水質。保持水體透明度25~30厘米,pH7~8.5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氨氮在0.4毫克/升以下。
2、親本的純化和繁育
(1)按照國家原良種場的保種要求,兩種太陽魚在養殖和培育過程中嚴格控制養殖區域,進排水分開並有篩絹過濾,不使兩品種混雜。
(2)對保種繁育的親魚經過挑選,包括性狀、規格和雌雄比例,一般選擇的親魚生物學特徵明顯;藍鰓的親魚規格雌的在120克、雄的在150克以上,綠鰓雌的在100克、雄的在50克以上;雌雄比例在(3~4)∶1。
(3)純化兩種太陽魚,一方面對繁殖的親魚進行性狀選擇,留用親魚的生物學特徵明顯,無傷殘、畸形;另一方面是通過自交繁殖、苗種培育、養殖來觀察後代的性狀,在其後代中選擇性狀特徵明顯的魚作親魚培育。藍鰓通過5年多代的選擇其遺傳性狀已非常穩定;綠鰓經過2代的純化選擇,其性狀也已無分離現象。
3、規模化人工雜交太陽魚的繁殖
(1)親魚的要求 雜交育種的父本是藍鰓,選擇規格為200克左右;母本是綠鰓,規格為150克左右。
(2)親魚的強化培育 為提早繁殖太陽魚,將雜交育種的親魚在前一年10月移入塑膠大棚內保溫培育,冬季水溫平均保持在16℃以上,最低水溫12℃,保證親魚不停食。在翌年4月初移入繁殖池。
(3)池塘準備 在人工促產繁殖前10~15天,池塘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殺滅野雜魚蝦和病原,並清除過多的淤泥,然後在池塘面積的1/3處用網片將池塘完全隔開,網片埋入池底泥中並用磚塊壓實。再用80目的篩絹過濾進水,首次進水約80厘米。進水後在池塘中施用經發酵後的有機肥,用量100千克/畝,以培育天然餌料生物。
(4)繁殖季節和習性 水溫在22℃以上時即可進行太陽魚的繁殖,繁殖季節在江浙地區為4~10月。太陽魚的繁殖習性類似羅非魚,屬一年多次分批產卵類型。
(5)親魚的選擇 藍鰓的雌雄親魚其副性徵相對明顯,雄魚個體大、體色較暗,“耳”長且大,泄殖孔細小,輕壓腹部可見精液流出;雌魚腹部膨大,體色明亮,泄殖孔較大且紅潤。綠鰓的雄性個體較小,副性徵不明顯,輕壓腹部也可見精液流出;雌魚選擇同藍鰓。
(6)個體生殖力的測定 在2006年5~6月,隨機抽測兩種太陽魚的雌雄各15尾以上,測定其體長、體重、空殼重、卵巢重、精巢重,並計數每克卵的數量,計算其絕對懷卵量、相對產卵量和成熟係數。成熟係數=性腺重/空殼重。
(7)人工促產 當水溫在20℃左右時,將藍鰓的父本和綠鰓的母本按1∶3的比例放入用網片隔開並占面積1/3池塘內。
(8)繁殖過程中親魚的飼養管理工作同上。
4、魚苗培育
(1)池塘準備 清塘消毒、過濾回水、施肥同上。
(2)出苗 定期檢查繁殖池,發現一定數量的魚苗須及時將苗撈入培育池進行培育。一般在清晨用長方形網箱在池邊捕苗,從5月始,每隔10天左右捕苗數次。
(3)魚苗培育 培育方法採用“豆漿法”。為保證魚苗培育的成活率,須分池分批進行培育,同一池中放入的魚苗最好前後不超過3天,這樣可保證培育苗的成活率和出池規格的均勻。

其他種類

黑刺蓋類

形態特徵:黑刺蓋太陽魚常與白刺蓋太陽魚同時發現,雖然和白刺蓋太陽魚所能忍受的水比起來,黑刺蓋太陽魚喜歡較大較清澈的水,但是這兩種魚都廣泛地分布於池塘、湖泊及河流中。平均重量在340-680克之間,最大可達2.27千克。
太陽魚太陽魚
產地:北美東部由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灣,並廣泛引進至其他各地。
1、形態特徵。在形態上,藍鰓太陽魚的體型和尼羅羅非魚有些相似。它的體形呈橢圓型,身扁背高,個體較小,普遍為 80 克 / 尾 ~150 克 / 尾。外觀特徵最引人注目的是鰓蓋後緣長有一深藍紫色形似耳狀的軟膜,這也是所有太陽魚的一個共同特徵,只是不同種其“耳膜”顏色和形狀不同。
2、生活習性。鰓太陽魚屬溫水性小體型魚類,生長適溫範圍大,可在 1℃ ~38℃水溫狀態下生活,在水溫 8℃以下或38℃以上時才停止攝食,水溫 2℃仍能在自然環境下安全越冬。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冬季不用採取保溫措施,能自然過冬。該魚的食性為雜食偏肉食,但不是兇猛性魚類,較溫馴,耐低氧,耐肥水,適應性強。
3、養殖情況。藍鰓太陽魚的養殖環境和要求與我國養殖的淡水魚類相似。該魚的適應性很強,大小水體均能生長。可利用池塘、水庫、河流等淡水水域養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投餵人工配合顆粒飼料也完全可滿足其生長需要,飼料的蛋白含量在 32%~36% 即可。可單獨養殖,也可與其他品種的魚進行混養。太陽魚的繁育期從春季開始,育苗旺季是 4 月 ~6 月份,一般春季放養魚苗(3cm規格)後,經過 8 個月的養殖,可長成 2 兩 ~2.5 兩的上市規格,當年年底可以逐漸上市,部分留養到次年 1 月 ~5 月份繼續上市。
4、市場情況。藍鰓太陽魚無肌間刺,肉質香甜爽滑,口感極好,深受市場歡迎。一直以來,太陽魚市場行情比較穩定,塘頭價格穩定在 10 元 / 斤左右(養殖成本約為 7 元 / 斤),而在水產市場銷售價格也能保持在 15 元 / 斤左右。

綠色類

綠色太陽魚(Lepomis cyanellus)原產美洲,在美國是作為游釣對象 、餌料魚及食用魚。有文獻記載美國將其 與 藍鰓太陽 魚 (L .macrochirus)雜交,利用雜交優勢進行人工養殖,根據我國國情,這一雜交組合有可能用於發展漁業生產。 1999 年, 廣西老科協科嘉養殖實驗場引進一批綠色太陽魚,擬用於發展休閒漁業(作為觀賞 、游釣的品種)或餌料魚與食用魚,並試圖與原引進中國的藍鰓太陽魚雜交 。鑒於國內未見有關綠色太陽魚的生物學資料,作者於 2000 年對其進行了生物學特性研究,旨在為綠色太陽魚的養殖及雜交提供科學依據。
好多太陽魚好多太陽魚
1、生活習性:綠色太陽魚常棲息於水的中、下層,在較大的水面 ,尤其是水生植物叢生處集群生活,冬天在深水中越冬。不善跳躍, 但發現水面有餌料時, 則迅速游上水面,吃進餌料後立刻轉身,此時尾部露出水面,有拍打水面的聲音 。
2、食性:綠色太陽魚以營養類型分,屬於溫和肉食性魚類 。從其食物組成分析, 綠色太陽魚的主要食物為枝角類、水生的環節動物以及水生昆蟲幼蟲;次要食物為橈足類;小螺 、小魚為偶然性食物,而人工配合飼料對綠色太陽魚來說,應劃歸“替代食物”的範疇。綠色太陽魚的開口餌料為浮游植物和輪蟲、小型枝角類,這一特性為發展綠色太陽魚生產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2、產卵行為:發育成熟的雄魚,尋找底部有小石礫或砂子的場所,用尾鰭擺動和身體有力的扭動,挖掘砂石,形成圓形的窩作為產卵場所,其大小依魚的個體而異,深約 2 ~ 4 cm,直徑15~ 30 cm,然後,雄魚守在巢內或巢的周圍, 遇雌魚游過,猛烈追逐,把雌魚趕入巢中。成熟的雌魚入巢後,沿魚巢內壁側游,雌雄魚在巢內逐漸靠近,產卵、排精。卵分多次產出,粘在砂、石礫上面。產卵時間一般 10 min 左右。雌魚產卵後離巢而去,雄魚則留在巢中,用尾鰭作輕微的擺動,使巢內的水有輕微的流動,其他魚一旦靠近魚巢,雄魚則立即驅趕,直到魚苗孵化出能水平遊動後,雄魚才離開魚巢。有的雄魚在雌魚產卵離巢後,適遇其他成熟雌魚游到魚巢附近,會再次將成熟未產卵的雌魚趕入魚巢,以同樣的動作產卵、受精,一個魚巢可用於兩尾雌魚產卵。
4、套用前景:綠色太陽魚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 能忍受低溶氧、高鹼度的水環境,於發展池塘養殖, 但其繁殖力強 ,在池塘中常會過度繁衍,數量過多而阻礙生長 ,這種生物學特性所造成的生產上的弊端, 除綠色太陽魚外,在其
他一些繁殖力強的種類 , 如藍鰓太陽魚和一些科(Ictaluridae)魚類也很突出 。因此 , 在太陽魚的養殖過程中 ,控制繁殖是一個重要的技術要素 ,如果群體數量得以控制 ,可以得到相對大的個體。解決的辦法是發展雜交太陽魚的養
殖,Childers(1967)進行了幾種太陽魚間的相互雜交 ,發現一些雜交太陽魚顯示出雜交優勢, 其中最 具 雜 交 優 勢 的 是 小 冠 太 陽 魚 (L .microlophus)(♂)×綠色太陽魚(♀)和藍鰓太陽魚(♂)×綠色太陽魚(♀), 尤其是後一雜交組合,具有極低的繁殖力,且生長速度比其他許多太陽魚都要高。Brunson 和 Robinette(1983)亦報導了藍鰓-綠色太陽魚的雜交 F1 代,生長速度比其父本藍鰓太陽魚 、母本綠色太陽魚都更快,更能適應低水溫和較差的生存環境,更喜食人工飼料 、雄性率高(一般雄性占 75 %以上),進攻性更強,因而釣捕時更易於上鉤,這些特性使雜交太陽魚成為水產養殖業的良好選擇 。

食用方法

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據分析,其含粗蛋白18.8%,粗脂肪1.15%, 其乾物中17種胺基酸的含量高達17.68%,並富含鈣、鐵、磷、鈉、鉀等多種微量元素,是水產滋補食品。
水產市場銷售價格比較穩定,保持在18~22元/斤。而且上市量較少,供不應求。味道鮮美,越來越多的食客對其青睞有加。

太陽魚蒸蛋

烹製材料(兩人份) 材料:太陽魚(1尾,234克)、雞蛋(2隻)、薑絲(半湯匙)、蔥花(半湯匙)
太陽魚做菜太陽魚做菜
調料:油(1/2湯匙)、鹽(1湯匙)
1.洗淨宰殺好的太陽魚,在腹部切入一刀,掰開魚腹,讓其趴在盤中。
2.灑入1/3湯匙鹽,抹遍太陽魚的全身,在其腹部塞入薑絲。
3.雞蛋打入碗內,加入1/2湯匙油、1/5湯匙鹽和2蛋殼清水攪打均勻。
4.燒開鍋內的水,放入太陽魚,加蓋以中小火清蒸10分鐘。 6 取出蒸好的太陽魚,撒上蔥花,即可上桌。
貼士
1、太陽魚的個頭不宜過大,否則要蒸熟蒸透的話,水蛋會蒸得過老;如果買來太陽魚較大,可以先放入鍋內隔水清蒸一下,取出倒入蛋液再下鍋同蒸。
2、蛋液和清水的比例是1:1,不能拿捏水量的話,可直接用蛋殼來兌,這樣準確率高。
3、待鍋內的水開後,放入太陽魚用中小火隔水清蒸,可使蒸出的水蛋不會過老,表面光滑,口感嫩滑。
4、打蛋液時不宜用力攪打,否則蛋液會起氣泡,蒸好的水蛋會有很多孔,應輕輕攪打均勻便可。
5、要確認太陽魚是否蒸熟,以用筷子直接捅穿魚身為已熟的標準。

燜太陽魚

1、將鱗、內臟等清除乾淨。
2、準備好小蔥、醬油、食用油、豆豉、西紅柿。
太陽魚
3、將油煮開,然後將豆豉、小蔥等材料倒入鍋中爆炒,然後加入少許水。
4、必須確保湯料的足夠,魚要新鮮,把魚頭切除,大小隨意。
5、把魚翻炒一分鐘,蓋上鍋蓋,悶10到5分鐘,最後加入半個西紅柿。

外來物種入侵

太陽魚入侵日本,政府號令將其吃光
法新社26日報導,日本志賀縣官員展開“釣魚、吃魚”活動,鼓勵人們釣到太陽魚後不要放生,而是把它們吃掉。志賀縣官方網站上還介紹如何將太陽魚切片,還有炸魚食譜等食用指南。當地水產官員桑村邦彥說:“這種魚很好吃。”一家私人公司還推出了“太陽魚壽司”。
太陽魚由日本明仁天皇50年前從美國引進。1960年,還是皇太子的他訪問美國,芝加哥市長向他贈送太陽魚作為禮物。這種魚在美國是一種普通的可食用魚類,還是伊利諾州的州魚。品嘗之後,他發現這種魚味道鮮美,便在回國後轉送給日本一個漁業研究所,希望能夠繁育成功,為日本民眾增加食物,為餐桌上增添新的美味。由於當時明仁的身份是王儲,因此這種魚一度被稱為“王子魚”。
該研究所精心培育皇太子帶回的新魚種,並於1963-1964年向當地官員轉送了1400條太陽魚,在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進一步繁育。不料,這竟然導致一場生態災難。這些生存能力極強的魚種迅速繁殖,到2000年已經遍及日本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甚至連東京皇宮護城河都成了它們的地盤。它們瘋狂地吞噬當地魚類和其他水生物種,已經把日本珍貴的鰟鮍魚逼上了絕路,令日本舉國不安。
現在,明仁天皇對自己引進太陽魚的做法表示後悔。“50年前我把太陽魚從美國帶到日本,”明仁天皇日前說,“當時希望它們成為一種食品,現在的情況讓我感到很痛心。
大別山驚現綠色兇狠太陽魚
一種外貌酷似“鯽魚”的外來入侵物種,最近在大別山區被發現。它會吞噬其他魚類的魚卵和幼魚,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的生存繁殖。太兇狠,實在不適合跟魚卵和幼魚一起生存,到底,這條綠太陽魚是怎么溜進來的?目前,專家們正在仔細的調查。
2015年9月15日,今年暑假,安慶師範學院的萬安、張曉可兩位博士進行淠河流域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評估,在大別山野外調查及研究期間,意外發現一種外貌酷似“鯽魚”的魚種。
太陽魚,淡水魚類,原產於美國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魚體長24-40公分。大多數太陽魚都擁有格外出眾的色彩,而美麗的太陽魚種類中最為奪目的種類就是這一款被稱為“嫦娥”的種類。
其閃爍著耀眼的金屬藍色調的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紋,眩目而美麗的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這是它們明顯的標誌。總種類約有30種,屬於多次性產卵的魚類。主食浮遊動物及水生昆蟲,也吃水生植物、小雜魚和小型軟體動物。
太陽魚原產於北美,從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國大湖水系和全美國南方多個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河川、湖泊等水域裡均有分布。個體較小,常見的多為50—100克/尾,大型約為2千克/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