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電視台

客家電視台

客家電視台(Hakka Television Station,縮寫為Hakka TV),簡稱客家台、客台、客視,於2003年7月1日開播,是台灣省目前唯一全天候(24小時)以客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詔安腔饒平腔)發音的有線電視頻道,並通過衛星傳播全球。

以全方位的角度24小時關注客家文化及語言,透過精心製作的各類節目:戲劇戲曲、兒童青少年、生活資訊、音樂綜藝、人文紀錄與新聞雜誌類,讓所有客家及非客家觀眾都能欣賞與了解充滿愛與活力的客家文化。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台灣電視公司創立。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客家電視台
  • 外文名稱:Hakka TV、客家衛視
  • 總部地點:台灣省
  • 成立時間:2003年7月1日
  • 公司性質:公共服務(非商業化運作,政府注資) 
  • 語言客家語
  • 所屬機構客家委員會 
  • 衛星頻道:中新一號衛星(88.0°E) 
  • 台長:李儒林 
  • 台歌:《客家世界》
歷史,使命,營運理念,經營團隊,主播群,經典節目,新聞節目,戲劇節目,傳統戲曲,布袋戲(詔安腔),綜藝音樂節目,生活資訊節目,教育文化節目,少兒節目,公眾近用節目,對大陸的啟示,綜述,社會意義,結語,

歷史

2003年6月14日,兒童百科公司與台灣電視公司(台視)策略聯盟取得客家電視台之制播採購案,客家電視台進行全天候試播。
2003年7月1日,客家電視台正式開播,在台視廣場舉行開播典禮,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客串客家電視台主播,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委會)主任委員葉菊蘭客串客家電視台記者,陳葉二人“連線報導”開播典禮實況。
客家電視台英文標準字中“TV”字型即是從台視第一代企業識別標誌來的。
2003年8月28日14時30分,台視召開第十五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成立“哈客傳播事業有限公司”推展客家電視台廣告招攬事務。
2004年,台視文化公司取得客家電視台之制播採購案。
2005年,台視文化公司取得客家電視台之制播採購案。
2006年,東森電視取得客家電視台之制播採購案。
此時期客家電視台系由客委會以“每年一標”方式公開招標,不但無法進行長期規劃,人員與經驗也不易積累傳承。
2007年1月1日,依據立法院三讀通過之《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委託公視基金會辦理客家電視台之制播採購案,客家電視台加入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2009年12月3日,客家電視台首次參加亞洲電視獎即抱回多項大獎,同時在“年度有線/衛星電視頻道”(Cable / Satellite Network of the Year)獎項中與CNN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共同列名亞洲五大年度風雲頻道之一。
2009年12月31日,客家電視台創台灣各電視媒體先例,於跨年夜制播現場直播節目《與觀眾有約》,向觀眾報告一年來的成績,並接受觀眾call-in詢問、建議各項有關未來發展與節目規劃之意見,為台灣地區電視媒體創舉。
2010年4月1日中午起,由於中華電信MOD調整頻道區塊及編號,客家電視台的中華電信MOD頻道號碼從第17頻道改為第5頻道。
2010年7月-8月播出紀錄八八風災重建過程的“行過八月八”系列紀錄片,並巡迴高雄、台北、台東屏東嘉義南投舉辦“行過八月八”巡迴影展。
2011年1月2日“客+100”專案計畫正式啟動,首播紀錄片《百年斯文》,並自1月3日起於三節新聞推出“客+100”系列專題,另於1月12日起舉辦“客+100 Ha People”網路活動

使命

行銷客家族群文化之價值
客家族群的文化,既古典又優美。客家人耕讀傳家、忠義家風、含蓄恭良、堅毅簡樸、勤勞節儉等個性特質,而發展出來的文化,是形塑客家成為一個善良族群的底蘊。客家文化之優美,值得透過客家電視台的新聞與節目,讓台灣各族群人士得以欣賞,也在速食的現代社會中,將腳步放緩,重新省思傳統的意義。
呵護客家語言永續之流傳
語言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客家電視台的使命之一,就是傳承多元腔調之客語。客家電視台的新聞,以各種客語播報現代社會發生的大小事;自製的兒童節目,兼收客語與知識學習之效;客語教學節目,讓所有民眾自然而然接近客語。客語,正如同一顆種子;客語得以流傳,客家文化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維護客家媒體近用之權益
在歷史更迭的過程中,客家人始終是性格高度內隱的族群,但是,客家人有堅忍自持的特性,客家人的權益也必須被尊重。有了電視台作為發聲管道,客家人的聲音能讓外界聽得更清楚;客家電視台身為平台的服務角色,更貼近公眾近用媒體的權利。
拓展國際族群文化之交流
客家鄉親遍布全球,世界各地都有客籍華人的蹤跡,客家電視台責無旁貸扮演世界客家交流最重要的視窗。透過電視台與新媒體的傳播,不僅傳遞客家場域之互動;透過節目製作與新聞採訪,也進行客家文化之傳播;透過電視台與國際族群頻道的合作,更可促進國際族群文化之交流。

營運理念

人民為本
如果沒有閱聽大眾支持,客家電視台就不可能存在。爭取閱聽人認同的方式,最根本也最容易被忽略之處,就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人民先於政府而存在,一切社會機制也為人民更好的生活而服務,因此,時時刻刻以民為本,是客家電視台的生存信條。
客家為體
在台灣2,300萬人民中,客家族群是值得、也必須被重視的族群之一。讓客家精神成為電視台的養分,為客家文化和經濟產業服務和貢獻,讓客家文化與產業緊密連結,是客家電視台應該實踐的工作。
專業為用
台灣媒體環境百花齊放,但也良莠不齊,公廣集團適足以成為台灣媒體的標竿。身為公廣集團成員,客家電視台除實踐公共價值的精神,更以成為台灣媒體的典範自我要求,堅持“媒體”專業,也堅持“客家”專業,滿足大眾選擇的權利。

經營團隊

台長:徐青雲
客家電視台組織架構圖客家電視台組織架構圖
副台長:湯升榮
節目部經理:湯升榮
新聞部經理:李儒林
行銷企劃部副理:范姜泰基

主播群

吳奕蓉
宋菁玲
蕭惠雲
向盛言
餘思嫻

經典節目

新聞節目

《客家新聞雜誌》:單元式的新聞專題報導節目,由主播吳奕蓉主持,播出時間為周六晚間9點。其中“行入六堆莊”系列報導獲得2007年客家新聞獎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
《村民大會》:座談式的公共議題政論節目,播出時間為周五晚間8點。
《國際客窗》:國際新聞及時事論壇節目,由主播向盛言主持,曾獲2008年、2009年客家新聞獎電視類新聞播報獎。
《高峰客家力》:邀集國內外知名客籍企業人士分享創業成功經驗。
《客話新聞》:每日分三節播出,分別為中午12點30分的《當晝新聞》、晚間7點的《暗夜新聞》與深夜10點的《最夜新聞》,主播吳奕蓉曾獲2008年、2009年客家新聞獎電視類新聞播報獎,“台灣情客家水”系列報導、“台灣日光燈關廠事件”、“悠然見閩客”系列報導、“聚焦西馬”系列報導、“璞玉,誰的玉?”、“他山之石—前進愛爾蘭”系列報導,均曾獲客家新聞獎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悠然見閩客”系列報導並曾獲2009年兩岸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獎。另外“走出家暴陰影-劉丁妹”系列報導獲得內政部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及兒少保護事件優質新聞獎電視新聞類優質新聞獎、教育部創造性別平等文化年度媒體作品評選電子影音媒體組銅質獎。
《客莊走透透》:由每日三節新聞重新編輯的軟性新聞報導節目,著重地方慶典活動與風土民情的報導,於每周六、日上午10:00播出。

戲劇節目

《老嫩大細》:羅時豐林曉培戴士堯等人主演,客家電視台開台大戲,也是台灣第一部純客語發音的八點檔連續劇。
曾在該台熱播的《花樹下的約定》曾在該台熱播的《花樹下的約定》
《戀戀舊山線》:杜榮峰、林志儒導演,莊凱勛、尹馨、林鴻翔、溫吉興、郎祖筠等人主演。
《肉身蛾》:改編自青年作家甘耀明同名小說,林志儒導演,黃采儀、林浿安、楊宗樺等人主演,2006年獲得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節目獎、最佳編劇獎與最佳女配角獎。
《魯冰花》:鐘肇政同名經典小說改編之電視劇,吳中天鐘欣怡朱陸豪吳政迪、黃湘婷等人主演,2007年,飾演古茶妹的黃湘婷首次演出即獲得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配角獎。。
《幸福派出所》:林志儒導演,溫升豪徐麗雯、莊凱勛等人主演。
《美味滿樓》:洪智育導演,陳盈潔、朱陸豪、洪綺陽、李若彤游詩璟等人主演。
《大將徐傍興》:客家電視台首部自製八點檔連續劇,林志儒、蔣孝力導演,溫升豪、謝瓊暖王琄、溫吉興等人主演,劇情為有“台灣外科第一刀”之稱,也是台灣棒球重要推手、美和中學創辦人徐傍興醫師的故事,其中王琄獲得2008年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煙田少年》:改編自吳錦發原著小說《青春三部曲》,張修誠導演,張善為、高蕾雅羅瑤、藍葦華、陳正偉吳震亞等人主演,全劇於高雄美濃實景拍攝。
花樹下的約定》:首部客家青春偶像劇,蔣孝力導演,黃玉榮陳靖婕、王琄、許仁傑、亞里、書偉等人主演,除於新竹竹東取景外,並首度前往馬來西亞沙巴拍攝。
《神秘列車》:藍葦華、唐川等人主演,敘述一列不在時刻表上的列車所引起的故事,其中唐川獲得2008年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男配角獎。
《劉三妹》:小劇場風格的單元劇,由劉亮延、魚果等人主演,獲得2008年電視金鐘獎美術設計獎。
《彩色寧靜海》:王啟在導演,溫升豪、徐堰鈴、小林優美、黃采儀、丁寧等人主演,描寫客籍畫家潘朝森人生故事。
《月滿水沙漣》:張修誠導演,張雁名、亞里、書偉、郎祖筠、梅芳、林鴻翔等人主演,於南投日月潭周邊地區拍攝,並將當地制茶產業發展融入劇情。
《女仨的婚事》:周曉鵬導演,劉瑞琪、謝瓊暖、洪瑞襄、尹馨、曾國城主演,描寫一母三女各自不同的感情與婚姻故事,獲得2009年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編劇獎。
《桂花釀》:黃金鶯導演,梅芳、徐麗雯、陳正偉主演,以苗栗南莊的桂花為引的動人故事,獲得2009年亞洲電視獎最佳單集戲劇或電視電影(Best Single Drama or Telemovie Programme)評審團特別推薦。
《三春風》:馬西宇導演,孔鏘陳慕義、童毅軍、楊宗樺主演,為黑色喜劇風格的小品,獲得2009年亞洲電視獎最佳單集戲劇或電視電影(Best Single Drama or Telemovie Programme)優勝。
《一八九五 乙未》:由同名電影重新剪輯製作的電視劇版本,洪育智導演,溫升豪、楊謹華張書豪等人主演,獲得2009年電視金鐘獎攝影獎、亞洲電視獎最佳劇集(Best Drama Series)優勝。
《十里桂花香》:梁修身導演,曾寶儀、王琄、樊光耀、黃玉榮、梁正群等人主演,首次將知名餐廳“鼎泰豐”創業故事搬上螢光幕。
《流漂子》:范植偉、黃玉榮、林健輝夏于喬胡盈禎徐樂眉包小柏胡瓜等人主演,劇情以永康街知名芒果冰店為題裁。
《牽紙鷂的手》:許肇任導演,吳中天、陳靖婕、鄧志鴻、林志儒、王月等人主演,是一部以中輟學園為題材的連續劇。入圍2010年電視金鐘獎七項獎項,獲得三項大獎,其中巫建和獲得2010年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源》:改編自張毅同名原著小說,賴水清黃偉傑導演,張善為、徐麗雯、莊凱勛等人主演,敘述苗栗客籍先民挖鑿亞洲第一口油井的故事。男主角張善為獲得2010年亞洲電視獎戲劇類最佳男主角(BEST DRAMA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評審團特別推薦。
《春天愛唱歌》:首部大埔腔單元劇,由邱晨、亞里、盧葦等人主演。
《討海人》:唐川、林若亞等人主演,張晉榮導演,敘述客家討海人故事,全劇於小琉球取景拍攝,併入圍2010年電視金鐘獎四項獎項,獲得三項大獎,其中唐川獲得2010年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男主角獎。
《轉屋下》:塗百鋒、洪綺陽、羅思琦等人主演,姜博升導演,敘述一場在文化衝突下的喪禮,入圍2010年首爾電視節最佳導演獎。
《上家下屋》:郎祖筠、胡寧遠導演,由范瑞君、楊宗樺、羅思琦等資深演員,搭配第一屆客家演員訓練班學員演出的連續劇,為一部全棚內搭景拍攝的情境喜劇。
《雲頂天很藍》:李鼎導演,瑤涵沂張書偉、古斌、唐川、童毅軍等人主演,是一部以偏遠國小校廢校問題、外配子女、隔代教養為主題的連續劇。
《醬園生》:朱莉莉導演,莊凱勛、莫子儀、徐麗雯、張靜之朱蕾安等人主演,以醬油產業故事為題材的連續劇。

傳統戲曲

《客人》:李文勛主演,敘述清康熙年間,客家人渡海來台灣奮鬥打拚的故事,以住在福建永定懷遠土樓的少年劉雙安為劇情發展主軸人物。
《碧血芙蓉》:李文勛主演,劇情講述百年前新竹“北埔事件”,不僅還原當年客家人與賽夏族聯手抗日的真實事跡,也呈現大隘地區的風俗文化與自然生態。

布袋戲(詔安腔)

《西螺七崁阿善師》:描述雲林西螺傳奇人物阿善師生平故事。
《小猴金寶貝》:故事以“小金”與“小猴”為主角,以詔安客家先民由來故事,融入除暴安良、提倡環保、導正惡習等內容,播出時間為每周六早上10點30分。

綜藝音樂節目

《鬧熱打擂台》:客家電視台開台節目之一,由羅時豐、張馨月主持,為歌唱選秀比賽型態的節目。
《台灣客翻天》:謝宇威、馬修連恩主持,為外景訪問式的音樂節目。
《客家新樂園 Hot Music》:謝宇威、彭佳霓主持,為在棚內錄製精緻單歌表演的節目。
《十分客家》:棚內錄製的精緻音樂節目,每日播出數次,以每次短短十分鐘(後改為五分鐘)介紹各類型客家音樂。
《快樂來唱歌》:走訪各地客莊錄製的外景歌唱節目,由民眾表演各類客家歌曲。
《後生共和國》:張善為主持,兩代對談節目。
《客氣什麼呀》:張善為、向語潔(後為陳韋馨)主持,為分隊競賽型態的節目。

生活資訊節目

《福氣來了》:原名《福氣來了一朝晨》,是針對銀髮族規劃的健康資訊節目,播出時間為周一至周四下午3點30分。
《客家安可》《客家安可》
《廚房的幸福味道》:陳若萍主持,以類戲劇、訪談及現場烹調示範相互搭配,介紹當集來賓記憶中的一道菜的故事。
《59莊幸福快樂行》:以腳踏車旅遊為主題,由主持人陳秀莉帶領觀眾走訪各地客莊。
《旅行好食客》:金金金虎主持,以尋訪各地美食為主,並由金虎在節目中示範創意料理。
《客家安可》:由許仁傑主持的行腳節目,以客家年輕人的觀點,走訪並體驗客莊產業。
《客莊好味道》:由瑤涵沂主持的行腳節目,以客家年輕人的觀點,走訪各地客莊廚藝達人,發掘傳統與現代的客家好味道,播出時間為周一晚間9點。
《作客他鄉》:出訪世界各地介紹當地客家人生活情形,後轉型為海外行腳節目,由主持人羅亦娌、謝安琦、鐘其翰等人,帶領觀眾走訪世界各地。

教育文化節目

《日頭下.月光光》:以客語五腔調演出的傳統說唱藝術節目,由羅亦娌主持,主要角色有“日頭哥”唐川、“月光姐”謝小玲、“春泉哥”張春泉等人,新近又有新生代藝人徐佑驊、羅月秀、古家寧、徐淳耕、林方世、宋明翰等加入陣容,播出時間為每周日晚間6點30分。曾獲得2008年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
《13響-客家青年築夢故事》:紀錄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畫”成員赴海外圓夢過程。
《1394打戲路》:經公開徵案選出,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或素人拍攝的紀錄片,目前已舉辦四屆。
《世紀的寶貝》:以客家耆老為紀錄對象拍攝,被紀錄者多為行政院客委會“客家貢獻獎”得主。
《我的客家新朋友》:徐智俊主持,介紹台灣各地不為人所熟悉但各有特色的客家人物。
《客話英文大家講》:由補教英文名師徐薇主講,每集介紹一句客語俗諺,及意義相近的英文諺語。
《百年斯文》:為民國百年特別製作的紀錄片,回顧百年客家發展史。

少兒節目

《奧林P客》:由郎祖筠、夏克立主持的遊戲競賽型態兒童節目,2007年、2008年獲得電視小金鐘獎最佳母語兒童及少年節目獎,2008年、2009年、2010年獲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2010年獲得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最佳台灣電視節目獎,並曾入圍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慕尼黑兒童雙年影展、聖地牙哥亞洲影展、日本賞等。播出時間為周三至周五晚間6點。
《ㄤ牯ㄤ牯咕咕咕》:以客語五腔調播出的偶劇節目,主角為四隻布偶:恁靚姐、大牯、小牯、小雕,並穿插雞超人動畫及律動時間,獲得2008年、2010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播出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15分及下午5點15分。
《遊客家搞科學》:針對國中青少年規劃的科學知識節目,由游詩璟主持,獲得2008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
《搞就一條線》:針對國中青少年規劃的知識節目,由鐘依芹主持,獲得100年電視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播出時間為周六中午12點。

公眾近用節目

《風神舞台》:每周日早上10點30分播出。
《與觀眾有約》:自2009年底開始播出,每半年制播一次,以現場Call-in方式,邀請觀眾提供建言。

對大陸的啟示

綜述

大陸還沒有客家電視台,希望梅州電視台能升級為客語衛視。設立此目錄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客家話是中國八大方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北、閩南、粵)之一,梅州話是客家方言的代表。客家話潮州話(連同黎話等閩南語系)、粵語又構成廣東的三大方言,廣東的客家人大約為2000萬,約占廣東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晚清傑出詩人黃遵憲的這首詩是對客家歷史淵源的概括。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因為政治、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而從中原大舉南遷,經過幾次輾轉遷徙後定居贛、閩、粵諸省,然後再蕃衍世界各地,前後經歷千餘年。歷史上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有一次大規模的遷徙。
客家人在歷史上的大規模南遷普遍認為有五次。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一般認為是始於宋朝。由於客家先民遵守祖宗遺訓,認同本身是中原遺民,到遷徙地後以“客”自居,取無意終老他鄉之意。宋朝在登記戶籍時為了與“土著”區分將客家先民登記為“客藉”、“客戶”,後來衍變為客家,這就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現存最早的梅州志(康熙版)《程鄉縣誌》卷之三(版籍志)“宋制,戶口類分主客”也有此方面的相關記載。語言是一個民系的最主要特點之一,從客家民系的確立也可認為客家話作為一種方言的正式確立。

社會意義

一、成立客語衛視有其廣闊的生存空間
“一把芝麻撒上天,落地開花萬萬千”。梅州市在1994年舉辦了世界客屬第十二屆懇親大會,這是二年一屆的國際性客屬會議首次在中國大陸召開。客屬懇親會是全球客家人最重要、最大規模的聚集,幾乎所有的海外客屬團體和國內絕大多數有客家聯誼會的地區都會組團參加。梅州被尊稱為世界客都,通過這次舉辦機會,當時對全球客家人作了一次多渠道、多方面的匯總統計。統計結果表明,中國有20個省、區(包括港澳台)、180多個縣市有客家人的聚居地。全世界約有1億客家人,其中約7400萬人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 180多個縣(市),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000萬左右。另外約550萬人分布在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約1500萬人分布在除中國外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起源於幾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運動)。客家人遍布世界,名人輩出。有前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父子、金利來創始人曾憲梓、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慈善家田家炳等眾多客家精英。全球一億多的客家鄉親是客家衛視潛在的觀眾,全球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會有客家衛視的市場拓展空間。
二、客語衛視為客家話方言代表的推廣提供平台,有利於客家文化的對外交流
“你一鄉來涯(我)一鄉,貴鄉言語唔在行,先生剛才問脈個(什麼),鈍刀破櫃唔分箱(詳)”。各地客家話的差異對客家文化間的交流帶來一定的阻礙。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在偏僻山區,與外界交往較少,基本上保存了中原固有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在與當地的原住民及畲、瑤等少數民族長期雜居的過程中,又吸收了其語言的一些因素,從而形成客家話。客家人雖說均來自中原,但由於來自中原的不同地區,定居地雜居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也不盡相同,造成各地客家話存在一定差別。為了方便推廣和交流,各種方言都會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作為代表。比如粵語的代表是廣州話,而客家話的代表則為梅州話。粵語和客家話一樣存在地區語言差異性,但廣州話作為粵語標準用語得到充分的體現,為粵語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省內省外,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幾乎所有粵語系的人都能聽懂廣州話,而且絕大多數的粵語區年輕人都會說廣州話。雖說這與使用廣州話的穗港澳的經濟發達有關,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得益於粵語影視節目及眾多粵語電視台的廣泛傳播。客家話雖說是以梅州話為代表,但除了中央電視台等在為那少得可憐的客家話節目選用主播時規定要講梅州話可體現其為客家方言代表外,梅州以外的客家人能聽到梅州話的機會少之又少,梅州話作為客家話的方言代表沒能象廣州話那種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客家衛視的開播無疑有利於梅州話的推廣,如果各地的客家人能象其它粵語區的人掌握廣州話一樣認知梅州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客家方言,在客家地區間的交流中又能使用梅州話,這樣則既可保留自己的地方語言特色,又能使各地客家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外人認識和學習客家文化也不會無所適從。
三、客語衛視為各地客家的交流提供舞台,有利於客家文化的創新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客家先民的南遷最初目的是逃避天災人禍,再加上初到南方時,平坦之地已有人居住,於是山區成了首選。山區與外界交往不便,獲知外界信息也不易,於是形成各地客家相對封閉的文化圈。以前各地客家人之間的交流有個獨特的方式,就是通過客家山歌,但客家山歌的傳唱有其局限性。再加上如今的客家年輕人已基本不會唱客家山歌了,而現代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數量和及推廣水平又遠遠低於潮州話,與白話相比更是差之萬里。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管是否潮汕人不會唱也能哼幾句。這首歌之所以家喻戶曉,正是因為電視劇《我來自潮州》的熱播所使然。客家話也有流行歌曲,但客家話的流行歌曲相信絕大多數人,包括客家人都沒有聽過。如果有客家衛視,各地客家鄉親則可以通過此平台增加相互了解,客家山歌、客家流行歌曲也可以通過這個平台來傳唱。有了客家話的傳播平台,客家作品有了市場,與客家相關的創作數量自然就會增多,水平也自然就會提升。傳統的客家山歌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通過這個平台繼續傳唱下去,發揚光大!
四,客語衛視為客家文化的傳承提供幫助,有利於客家文化的發揚光大
“沒有客家話,就無客家人”。 台灣著名的語言、文學教授羅肇錦博士有這樣一句話。有研究客家文化的學者研究得出,客家話的語音框架基本上保存了南遷前中原原有的面貌,當代的客家話就是古代的北方話。客家話保存完備的古音古義為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和中原地區的歷史帶來極大的便利。客家話被邊緣化是客家人和關心客家文化的人最擔心的問題。在廣東,粵語是強勢語言。粵語區不但經濟發達,粵語的媒體也相當發達。粵語在全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客家話的影響也同樣越來越強。在與粵語區混居的客語區,可以說是無時不刻的受到粵語的侵蝕;在台灣,閩南話和國語是台灣的強勢語言和官方語言。台灣現有的450萬客家人中,使用客家話的只有200萬人;在海外,從幾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情況來看,海外客家人不但聽不懂國語,能聽、說客家話的也越來越少。其主要原因是客家話不是其旅居地工作、生活的常用語言,接觸客家話的機會極少,除了東南亞有極少數的客家人辦的客家語言學校外,其它地方學習客家話的途徑幾乎沒有。以上種種現象表明,客家話的邊緣化的確不容忽視。語言就是文化,一個人失去其本身的語言文化,將會失去其根。開播客家衛視,既可為提升客家話在傳媒弱勢地位,相對減輕粵語對客語區的衝擊。還可為海內外客家人認識祖國、了解祖國和學習客家話提供極大方便。
五、客語衛視為聯絡海內外客家人提供渠道,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大業
“千年榕樹共條根,天下客人一家親,一筆難寫二個客,隔山隔水難隔心”。據統計,海外現有客家人約450萬(不含港澳台)。台灣現有客家人400多萬,占台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客家人在台灣的影響力很大,在政界、工商界都有不少的客家人,更何況客家人手中還有台灣四分之一的選票。台灣客家電視台成立後,客家選民的報恩就成就了阿扁的野心。建立祖國大陸的客家衛視,有利於向海外和台灣的客家人傳遞祖國的信息,客家人有極強的尊宗重祖的思想,客家人曾奮力維護自己漢族的民族屬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民族認同倘且如此,國家大義更會是如此!絕大多數的客家人都是支持統一的,爭取海外和台灣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祖國的統一大業有積極的意義,客家人的選票能左右台灣政局,同樣也可以為祖國統一大業出一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設立客語衛視有其充足的理由和積極的意義。廣東的客家人占祖國大陸的客家人總數有二分之一,因此組建或儘快促成客家衛視的成立是廣大客家人的心愿,也是廣東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