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三碼

加三碼(Excess-3/XS-3)是一種二進碼十進數,也叫Stibitz code,是一種互補BCD碼和記數系統。XS-3 用於一些老式計算機上和暫存器上,以及上世紀 70 年代的手持便攜電子計算器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三碼
  • 外文名:Excess-3
  • 領域:通信工程
簡介,二進碼十進數,常用BCD編碼方式,8421碼,記數系統,概述,歷史,

簡介

加三碼(Excess-3/XS-3)是一種二進碼十進數,也叫Stibitz code,是一種互補BCD碼和記數系統。
XS-3 用於一些老式計算機上和暫存器上,以及上世紀 70 年代的手持便攜電子計算器中。XS-3 用預先指定的數字N作為偏重值(biased value)來表示數值,非加權(nonweighted)。此類並稱XS-N。在 XS-3 中,每位數字表示為該位原數值加三的四(bit)二進制數。亦即,XS-3 等同於十進制數自身加三,再轉化為二進制形式。
表1
DecimalBinaryDecimalBinaryDecimalBinaryDecimalBinary
−3
0000
1
0100
5
1000
9
1100
−2
0001
2
0101
6
1001
10
1101
−1
0010
3
0110
7
1010
11
1110
0
0011
4
0111
8
1011
12
1111

二進碼十進數

二進碼十進數(英語:Binary-CodedDecimal,簡稱BCD,通常稱為BCD碼二-十進制編碼)是一種十進制數字編碼的形式。在這種編碼下,每個十進制數字用一串單獨的二進制比特來存儲與表示。常見的有以4位表示1個十進制數字,稱為壓縮的BCD碼(compressed or packed);或者以8位表示1個十進制數字,稱為未壓縮的BCD碼(uncompressed or zoned)。
這種編碼技術,最常用於會計系統的設計里,因為會計制度經常需要對很長的數字做準確的計算。相對於一般的浮點式記數法,採用BCD碼,既可保存數值的精確度,又可使電腦免除作浮點運算所耗費的時間。此外,對於其他需要高精確度的計算,BCD編碼亦很常用。
BCD碼的主要優點是在機器格式與人可讀的格式之間轉換容易,以及十進制數值的高精度表示。BCD碼的主要缺點是增加了實現算術運算的電路的複雜度,以及存儲效率低。

常用BCD編碼方式

對應不同需求,各人亦開發了不同的編碼方法,以適應不同的需求。這些編碼,大致可以分成有權碼和無權碼兩種:
  1. 有權碼,如:8421(最常用)、2421、5421。
  2. 無權碼,如:餘3碼、格雷碼

8421碼

8421碼又稱為BCD碼,是十進制代碼中最常用的一種。在這種編碼方式中,每一位二值代碼的“1”都代表一個固定數值。將每位“1”所代表的二進制數加起來就可以得到它所代表的十進制數碼。因為代碼中從左至右看每一位“1”分別代表數字“8”“4”“2”“1”,故得名8421碼。其中每一位“1”代表的十進制數稱為這一位的權。因為每位的權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8421碼是恆權碼。

記數系統

概述

記數系統,或稱記數法數制,是使用一組數字符號來表示的體系。一個理想的記數系統能夠:有效地描述一組數(例如,整數實數);所有的數對應唯一的表示(至少有一個標準表示法);反映數的代數算術結構。
記數系統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分類:按照進位制,可分為十進制二進制八進制等;按照寫法,可分為中文數字阿拉伯數字羅馬數字等。

歷史

在木頭、骨頭或石頭上的計數符號從史前時代就開始被使用了。石器時代的文化,包括古代印第安人,使用計數符號進行賭博、私人服務和交易。
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3500年間,蘇美爾人發明了使用粘土保留數字信息。他們的做法是將各種形狀的小的粘土記號像珠子一樣串在一起。從大約前3500年開始,粘土記號逐漸被數字元號取代。這些數字元號是使用圓的筆針刻在粘土塊上,然後燒制而成的。大約前3100年,數字元號與被計數的事物分離,成為抽象的符號。在前2700年至前2000年間,圓的筆針逐漸被一種尖的筆針取代,這種筆針可以在粘土上刻出楔形符號。這種楔形數字和圓形數字相似,並保留了符號數值記數法。這些記數系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常見的六十進制系統。這個系統是一種位置數值記數法,只使用豎向的楔形和人形兩種符號,而且能夠表示分數。這個系統在古巴比倫的初期(大約前1950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並成為巴比倫尼亞的標準。
上述六十進制系統是一種混合進位制系統,它的一個符號序列的不同位置上使用10和6兩個基數。這個系統被廣泛地套用於商業,同時也在天文學和其他計算中被使用。這個系統從巴比倫尼亞輸出,並傳遍了美索不達米亞,包括希臘羅馬埃及。我們仍然用它來計算時間(1小時=60分鐘)和角度(1度=60分)。
中國古代採用算籌記數,個位百位萬位等奇數位用縱籌,偶數位用橫籌,零用空位表示。有時,軍隊人數和供給品記數採用質數算籌,並按照模算術運算。(參看:大衍求一術,中國剩餘定理)。模算術的好處在於,儘管其加法相對困難,但乘法很容易。這使得模算術很適合軍需品的計算。在現代,同樣的模算術有時用於數位訊號處理
羅馬帝國使用臘、紙草、和石頭上的割符,大致遵從希臘人將字母對應不同數的習慣。羅馬數字在歐洲被普遍使用,直到1500年代進位制開始流行。
中美洲的瑪雅數字採用20或18為基數的系統,可能繼承自奧爾梅克文明,它包含了位置數值記數法和這樣的高級屬性。他們將此用於高級的天文計算,包括高精度的太陽年長度和金星軌道的計算。
印加帝國採用奇普,一種打結的帶顏色的繩子來記數。關於使用結和顏色來編碼的知識被西班牙征服者於16世紀所擯棄,並因此失傳今天,簡單的結繩工具仍在安地斯山脈地區使用。
數位算術隨著中國算盤的廣泛使用而開始。最早的書面數位記錄似乎是大約400年的算盤計算的結果。特別在大約932年,零已被中國數學家正確地表述了,並且似乎是因為採用一個圓圈表示沒有算盤珠子的那一位而產生的。
印度,現代數位數字系統被傳給阿拉伯人。可能是和天文表格一起,這一系統被一位印度大使在約773年帶到巴格達。對於印度的數字系統的詳細討論,參看阿拉伯數字印度數字
從印度出發,伊斯蘭蘇丹們和非洲的旺盛貿易將此數字系統的概念帶到了開羅。阿拉伯數學家們將此系統推廣到十進制分數。在9世紀,花拉子密寫下了關於該系統的重要著作。隨著12世紀該著作在西班牙被翻譯和斐波那契的《計算書》在1201年的出版,該系統傳入歐洲。在歐洲,完整的帶零的印度系統是於12世紀由阿拉伯人帶來的。
二進制系統由萊布尼茲在17世紀傳播,萊布尼茲在他工作的早期形成了這一概念,並在閱讀中國的《易經》再次鞏固了這一想法。由於計算機的使用,二進制系統在20世紀變得更加普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