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對半(醫學術語)

兩對半(醫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B肝兩對半是國內醫院最常用的B肝病毒(HBV)感染檢測血清標誌物B型肝炎病毒免疫學標記一共3對,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體(抗HBc或HBcAb)。B肝兩對半又稱B肝五項,其檢查意義在於:檢查是否感染B肝及感染的具體情況,區分大三陽小三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對半
  • 分類:醫學術語
  • 屬性:肝病毒 (HBV)感染檢測血清標誌物
  • 目的:判斷是否感染B肝
檢測治療,正常值,就診意義,臨床意義,定量檢測,化驗原因,

檢測治療

兩對半檢查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B肝或粗略估計病毒複製水平的初步檢查,B肝兩對半對於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參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臟是否有肝細胞壞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檢查,其中轉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療需要以肝功能為重要參考指標。HBVDNA檢查是判斷如何治療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對傳染性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一般DNA越高,傳染性越強,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檢查。
B肝兩對半
1(HBsAg-B肝病毒表面抗原)為已經感染病毒的標誌, 並不反映病毒有無複製、複製程度、傳染性強弱;
2(HBsAb-B肝病毒表面抗體)為中和性抗體標誌,是否康復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標誌。B肝疫苗接種者,若僅此項陽性,應視為B肝疫苗接種後正常現象;
3(HBeAg-B肝病毒e抗原)為病毒複製標誌。持續陽性3個月以上則有慢性化傾向;
4(HBeAb-B肝病毒e抗體)為病毒複製停止標誌。病毒複製減少,傳染性較弱,但並非完全沒有傳染性;
5(HBcAb-B肝病毒核心抗體)為曾經感染過或正在感染者都會出現的標誌。核心抗體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複製標誌,核心抗體IgG是感染後就會產生的,對於輔助兩對半檢查有一定意義。
前S1抗原是病毒複製的另一個指標,臨床意義不是很大。
由於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測到,試劑盒也不過關,所以還剩兩對半抗原抗體,這就是人們常說的“B肝兩對半”檢查,或稱“B肝五項”檢查。
HBV-DNA和B肝兩對半的區別
HBV-DNA和B肝兩對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B肝兩對半,是用來排查機體有無感染B肝病毒,對於B肝傳染性強弱僅能做一個初步的估計指標。
HBV-DNA檢查,是用來檢查B肝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數量、複製指標,能夠精確的判斷出B肝病毒在體內的複製、傳染強弱情況。
二、應兩對半檢查,反應出體內抗原、抗體的攜帶模式,檢測在一定條件下機體的免疫情況,同時可為B肝病毒感染提供間接證據。
HBV-DNA檢查,才是證實B肝病毒存在的直接證據,是診斷的有力依據。如果是陽性而且B肝病毒載量很高,就必須治療有的人因病情反覆,可引起肝硬化;有的則因B肝病毒DNA和人肝細胞的DNA發生整合,會促使癌變。

正常值

1(HBsAg-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性:陰性 定量:<0.5ng/ml(毫微克/毫升)
2(HBsAb-B肝病毒表面抗體)定性:陰性或陽性 定量:<=10MIU/ml
3(HBeAg-B肝病毒e抗原) 定性:陰性 定量:<=0.5PEI U/ml
4(HBeAb-B肝病毒e抗體) 定性:陰性 定量:<=0.2PEI U/ml
5(HBcAb-B肝病毒核心抗體)定性:陰性 定量:<=0.9PEI U/ml。

就診意義

1、B肝表面抗原
B肝表面抗原是B肝病毒的外殼蛋白,本身不具有傳染性,但它的出現伴隨B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B肝病毒的標誌。它可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淚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感染B肝病毒2-6個月,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2-8周時,可在血清中測到陽性結果。急性B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轉陰,慢性B型肝炎患者該指標可持續陽性。
2、B肝表面抗體
B肝表面抗體是對B肝病毒免疫和保護性抗體。常在B型肝炎恢復後期出現陽性。此時B肝表面抗原已轉陰數月。血清中B肝表面抗體滴度越高,保護力越強,持續時間也越長(3-5年以上)。再次感染B肝病毒後,B肝表面抗體可在2周內滴度明顯升高。但也有B肝表面抗體陽性而又發生B型肝炎者,這種情況可能為不同亞型感染。90%結束B肝疫苗注射者的B肝表面抗體可轉陰。極少數情況下表面抗原和抗體均為陽性,常見於不同亞型的B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血液中的B肝表面抗體常不能處理表面抗原,或是感染了S基因發生了變異的B肝病毒。
3、B肝e抗原
在B肝病毒感染後表面抗原陽性同時或其後數日可測得B肝e抗原。B肝表面抗原在血內高峰期是B肝e抗原的高峰期。在肝炎症狀出現後10周內逐漸下降,在B肝表面抗原轉陰前可先轉陰。如果B肝e抗原持續陽性,則可發展為慢性持續性感染。B肝e抗原陽性說明B肝病毒在體內複製活躍,傳染性強。在慢性B型肝炎患者中,B肝e抗原指標轉陰而B肝e抗體轉陽過程中臨床上可出現明顯的肝功能惡化,極個別情況下可見B肝表面抗原陽性而B肝e抗原為陽性。
4、B肝e抗體
在B肝e抗原轉陰後數月出現B肝e抗體陽性。B肝e抗體陽性預示患者的傳染性已顯著或相對降低。病毒複製程度已降低或明顯緩解。發現個別B肝e抗體陽性,但B肝病毒核糖核酸亦為陽性者的病情遷延不愈,這是感染了變異的B肝病毒所致,臨床上不可忽視。
5、B肝核心抗體
通常在B肝表面抗原出現後3-5周,肝炎症狀出現前即可在血清中檢出。高滴度的B肝核心抗體陽性常標誌B肝病毒症狀複製,有傳染性,可持續存在數年至數十年。低滴度的B肝核心抗體表示B肝病毒既往感染。

臨床意義

以下是B肝病毒血清標誌物(即常說的B肝五項或稱兩對半)的臨床意義:
兩對半檢查對照表
名稱
表面抗原
表面抗體
E抗原
E抗體
核心抗體
代號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1





可為急性B肝病毒感染潛伏期後期;或為慢性表面抗原攜帶者
2





見於急性B肝早期,具極強的傳染性
3





大三陽,為急性或慢性B肝,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
4





小三陽。為急性或慢性B肝,但傳染性較弱
5





為HBcAg隱性攜帶者或視窗期,或具有B肝病毒既往感染史
6





為急性B肝恢復期或有既往感染B肝史
7





為B肝恢復期
8





B肝感染後康復,或為B肝疫苗接種者,已有免疫力
9





均未感染HBV,要注射疫苗
10





為慢性B肝表抗攜帶者,或為急性B肝趨向恢復,易轉陰。
11





為B肝病毒感染後恢復,已有免疫力
12





B肝亞臨床感染早期或不同B肝病毒亞型第二次感染
13





為慢性B肝病毒感染趨向恢復,或為慢性HBsAg攜帶者
14





為亞臨床型或非典型性B肝病毒感染早期
序號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兩對半(醫學術語)
9種常見模式
1 - - - - - 未感染過HBV。
2 - - - - + ⑴既往感染未能測出抗-HBs;⑵恢復期HBsAg已消, 抗-HBs尚未出現;⑶無症狀HBsAg攜帶者。
3 - - - + + ⑴既往感染過HBV;⑵急性HBV感染恢復期; ⑶少數標本仍有傳染性。①HBV感染已過;②抗HBs出現前的視窗期。HBeAg在B型肝炎潛伏期的後期出現,略晚於HBsAg的出現,而消失較早,與HBV-DNA密切相關。其臨床意義為:⑴可作為急性B肝輔助診斷和預後指標,B肝兩對半檢查急性B肝進入恢復期常隨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B肝發病後3-4個月,HBeAg由陽轉陰,抗-HBE出現,表示預後良好.起病3-6個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轉為慢性的最早證據。⑵有助於判斷B肝患者或HBV攜帶者的傳染性強弱。HBeAg存在於HBsAg陽性者血清中,說明血液中有Dane顆粒,多數HBV-DNA陽性,三者消長基本呈平行關係。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抗-HBe(+)者一般傳染性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變異株存在,仍有一定的傳染性;⑶HBeAg陽性提示HBV在體內複製。HBeAg消失前後出現抗-HBe,此時期稱為血清轉換期,即由HBV複製期轉為非複製期。出現抗-HBe常提示HBV增殖減弱或終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區核苷酸序列改變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環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繼續發展,並逐步演變成肝硬化;⑷在出現原發性肝癌時,HBeAg檢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⑸母嬰傳播中,孕婦分娩時HBeAg(+)可能擴大母嬰之間的傳播率。
4 - + - - - ⑴注射過B肝苗有免疫;⑵既往感染;③假陽性。
5 - + - + + 急性HBV感後康復。
6 + - - - + ⑴急性HBV感染;⑵慢性HBsAg攜帶者;⑶傳染性弱。
7 - + - - + 既往感染過B肝病毒,現病毒已基本清除,身體在康復。但也有個別病人仍出現肝功能異常、DNA陽性,考慮病毒是否有變異存在,仍要繼續治療。,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復期
8 + - - + + ⑴急性HBV感染趨向恢復;⑵慢性HBsAg攜帶者; ⑶傳染性弱。即俗稱的“小三陽”。
9 + - + - + 急性或慢性B型肝炎感染。提示HBV複製,傳染強。即俗稱的“大三陽”。
16種少見模式
10 + - - - - ⑴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潛伏期; ⑵慢性HBV攜帶者,傳染性弱。
11 + - - + - ⑴慢性HBsAg攜帶者易轉陰;⑵急性HBV感染趨向恢復。
12 + - + - - ⑴急性HBV感染早期,⑵慢性攜帶者,傳染性強。
13 + - + + + ⑴急性HBV感染趨向恢復;⑵慢性攜帶者。
14 + + - - - ⑴亞臨床型HBV感染早期;⑵不同亞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 ⑴亞臨床型HBV感染早期;⑵不同亞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亞臨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亞臨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亞臨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複合物,新的不同亞型感染。
19 - - + - - ⑴非典型性急性感染;⑵見於抗-HBc出現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陰性,或呈假陽性。
20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2 - + - + - HBV感染後已恢復。
23 - + + - - 非典型性或亞臨床型HBV感染。
24 - + + - + 非典型性或亞臨床型HBV感染。
25 - - - + - 急性HBV感染趨向恢復。
7種罕見模式  26 + + + + + ①一種亞型的HBsAg及異型的抗HBs(常見); ②血清從HBsAg轉化為抗HBs的過程(少見)。
27 - + + + -
28 - + + + +
29 - - + + -
30 + - + + -
31 + + + - -
32 + + + + -
肝功能檢查指標一欄  化驗項目 縮寫符號 法定單位
總膽紅素定量 TBiL 1.7-17.1μmol/L
直接膽紅素DBiL 0-6μmol/L
谷丙轉氨酶 ALT 5-40u/L (賴氏法Reitman: 5-30 u/L)
穀草轉氨酶AST 5-40u/L
γ-谷氨醯轉肽酶γ-GT(GMT) 5-54u/L (簡易重氮試劑法: 0-40u/L) (對硝基苯胺改良法: 6-47u/L)
乳酸脫氫酶 LDH 109-300u/L(速率法)
鹼性磷酸酶 AKP(ALP) 35-125u/L(速率法) (金-阿氏法3-13u/L) (布氏法1.4-4.0u/L)
膽鹼性酯酶 CHE 4.2-9.8ku/L(速率法)
麝香草酚濁度試驗 TTT 0-6馬氏單位
黃疸指數4-6單位
血清總蛋白TP 60-80g/L
白蛋白 A 35-55g/L
球蛋白G 20-30g/L
白/球比值 A/G 1.5~2.5:1
膽固醇CHO 3.1-5.7mmol/L
甘油三酯TG 0.23-1.24mmol/L
肌酐Cr 44-133μmol/L
尿素氮BUN 1.79-7.14mmol/L
血糖GLU 3.89-6.11mmol/L
甲胎蛋白AFP 50μg/L
免疫球蛋白GIgG 12.87±1.35g/L
免疫球蛋白AIgA 2.35±0.34g/L
免疫 IgM 1.08±0.24g/L
補體3 C3 1.14±0.27g/L
補體4 C4 553±109mg/L
T淋巴細胞亞群 CD3 0.56-0.76%
CD4 0.38-0.52%
CD8 0.22-0.32%
肝功能的種類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試驗已達700餘種,新的試驗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建立,主要包括四大類。
①反映肝細胞損傷的試驗:包括血清酶類及血清鐵等,以血清酶檢測常用,如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鹼性磷酸酶(ACP)、γ-谷氨醯轉肽酶(γ-GT)等等。臨床表明,各種酶試驗中,以ALT、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細胞損傷及其損傷程度,反應急性肝細胞損傷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損傷程度則AST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復期,雖然ALT正常而γ-GT 持續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續不降常提示病變活動。
②反映肝臟排泄功能的試驗:檢測肝臟對某些內源性(膽紅素、膽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藥物等)高攝取物排泄清除能力,臨床的檢測膽紅素定量的常用,總膽紅素大於17.1μmd/ L為黃疸病例,如果膽紅素進行性上升並伴ALT下降,叫做酶膽分離,提示病情加重,有轉為重症肝炎的可能。
③反映肝臟貯備功能的試驗:血漿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時間(PT)是通過檢測肝臟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貯備能力的常規試驗。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減弱,PT延長提示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④反映肝臟間質變化的試驗:血清蛋白電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濁反應,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評價慢性肝病的演變和預後,提示枯否氏細胞功能減退,不能清除血循環中內源性或腸源性抗原物質。此外,透明質酸、板層素、Ⅲ型前膠原肽和Ⅳ型膠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臟內皮細胞、貯脂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變化,與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密切相關。常見肝病的主要試驗
檢查結果趨勢 ****************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硬化 原發性肝癌 膽汁淤積
*****************典型 輕型 重型 遷延型 活動型 代償期 失代償期 肝內性 肝外性
血清總膽紅素↑↑ -↑ ↑↑↑ - -~↑↑ - ↑~↑↑ -~↑↑ ↑↑↑ ↑↑↑
結合膽紅素↑↑ -~↑ ↑↑↑ - -~↑↑ - ↑~↑↑ -~↑↑ ↑↑↑ ↑↑↑
ALT、AST ↑↑ ↑↑ ↑↑~↑↑↑ ↑ ↑↑ -~↑ -~↑↑ -~↑↑↑ ↑~↑↑ -~↑
腺苷脫氨酶 ↑ ↑ ↑↑ ↑ ↑↑ ↑↑ ↑↑ -~↑↑ -~↑ -
鹼性磷酸酶↑ - -~↑ - ↑~↑ - -~↑ ↑↑↑ ↑↑↑ ↑↑↑
γ谷氨醯轉肽酶↑ -~↑ ↑~↑↑ - -~↑ -~↑↑ -~↑↑ ↑↑↑ ↑↑↑ ↑↑↑
白蛋白 - - ↓~↓↓ - ↓ -~↓ ↓↓↓ ↓~↓↓↓ - -
γ球蛋白 ↑ - -~↑ - ↑↑ ↑ ↑↑↑ -~↑↑↑ - -
膽固醇- - ↓ - - - ↓ -~↓ ↑↑ ↑↑↑
膽固醇酯 ↓ - ↓↓ - ↓ - ↓↓ -~↓↓ ↑ ↑↑
α脂蛋白 ↓↓ -~↓ ↓↓↓ - ↓ - ↓ -~↓ -~↑ ↑
凝血酶原時間 ↑ - ↑↑↑ - ↑↑ - ↑↑↑ -~↑↑ ↑* ↑↑*
膽汁酸↑↑ ↑ ↑↑ ↑ ↑↑ ↑ ↑↑ -~↑↑ ↑↑↑ ↑↑↑
氨 - - ↑ ↑ - -~↑ ↑↑↑ -~↑↑ - -
肝纖維化四項檢查指標  血清肝纖維化標誌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PCⅢ(Ⅲ型前膠原):反映肝內Ⅲ型膠原合成,血清含量與肝纖程度一致,並與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顯相關。正常值<120ug/L。
⒉Ⅳ-C(Ⅳ型膠原):為構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膠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較靈敏反映出肝纖過程,是肝纖的早期標誌之一。正常值<75ug/L。
⒊LN(層粘連蛋白):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及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正常值<130ug/ml。
⒋HA(透明質酸酶):為基質成分之一,由間質細胞合成,可較準確靈敏地反映肝內已生成的纖維量及肝細胞受損狀況,有認為本指標較之肝活檢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正常值<110mg/L。
⒌PLD(脯肽酶)系膠原蛋白降解的關鍵酶,與肝內膠原纖維增生活躍程度一致,是反映肝纖維進展的良好指標。正常值1107±19.5u/L[5][6]。
上述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中,臨床達成共識的常用組合為:PCⅢ+PCⅣ+HA+LN,稱為肝纖維化四項檢查。
凝血像(APTT、PT等)檢測的中英文名稱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英文縮寫 中文全稱 正常參考值 臨床意義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 30-54秒 延長:1.因子Ⅷ.Ⅸ.Ⅺ血漿水平減低,如血友病等;因子Ⅷ減少還見於部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2.因子Ⅱ.Ⅴ.Ⅹ和纖維蛋白原嚴重缺乏,如肝臟疾病,阻塞性原發性黃疸,腸道滅菌吸收不良綜合徵,口服肝素等抗凝劑及底(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等. 3.纖溶活力增加,如繼發性願發性纖溶及血循環中有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如抗FⅧ或FⅨ抗體及SLB等. 縮短:1.高凝狀態,如DIC的高凝期,促凝物質進入血流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徵等。
PT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 12-18秒 延長: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症,肝臟疾病,血循環中有肝素.FDP,以及其它口服抗凝劑.縮短: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
PA 凝血酶原活度 80-120% PA為PT的相對值指標,其臨床意義基本同PT。
PTR 凝血酶原時間比值 0.95-1.24 PTR為病人測定值與正常對照值之比,臨床上較常用。
INR 國際標準化比值 0.8-1.5 意義:用來報告PT時作為監測病人口服抗凝藥物的一個指標,INR可以直接反映最合適的抗凝藥物使用劑量,也就是說既可防止血栓形成,又不至於引起出血.一項研究表明,INR值在2.5-3.5時為抗凝藥的最合適劑量。
D-Fbg 纖維蛋白原 2.0-4.0 增高:糖尿病及酸中毒,動脈粥樣硬化,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傳染病,急性腎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種術後及輕度肝炎等. 減低:DIC,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等。
Hepatoplastin test HPT
靜脈血2ml,以109m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
HPT活動度能較正確地反映血漿因子Ⅶ、Ⅱ、Ⅹ的活性變化,特別是當肝細胞損傷肝功能異常時,Ⅶ因子最先減少,因子Ⅱ、Ⅹ的減少次之,故本試驗對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較PT敏感。
【正常參考值】 67.2 ~ 133.6%
【異常結果分析】 活動度降低:見於口服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物、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慢性肝損害、阻塞性黃疽,其嚴重程度與這些因子呈正相關。此法作為華法林類抗凝治療的實驗監測指標優於PT試驗。
男性體檢“B肝兩對半”檢查指的是什麼
男性體檢“B肝兩對半”又叫B肝五項,分別表示體內產生的B肝相關的抗原和抗體,分別由三種對應的抗原加抗體: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體(hbcab).因為核心抗原hbcag不易檢出,所以通常只檢查表面抗原抗體,e抗原抗體,因此俗稱為“B肝兩對半”。“B肝兩對半”是醫生判斷並認識是否存在B肝病毒感染和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這五項不同的組合代表不同的意義,比單純檢查表面抗原(“澳抗”)判斷B肝要全面。

定量檢測

B肝兩對半是檢查人體是否感染B肝病毒的B肝病毒血清學標誌物,一般醫院採取的檢測方法都是定性B肝兩對半分液器檢查,即B肝兩對半指標是陰性還是陽性,陽性說明在血液中檢測到了,陰性說明在血液中沒有檢測到。比如B肝表面抗原陽性就說明感染了B肝病毒,B肝表面抗體陽性就說明體內有保護性抗體。
B肝兩對半定性檢測對B肝疾病的診斷,病情監測,療效觀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B肝兩對半定性檢測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臨床及患者的要求,特別是在療效觀察以及B肝疫苗注射後抗體產生情況的觀察上有明顯的不足。隨著檢驗醫學的發展,B肝兩對半定量測定成為可行,大大彌補了B肝兩對半定性檢測的不足。而且B肝兩對半定量檢測可與HBVDNA螢光測定相互補充,綜合評價患者病情與藥物療效,這在臨床治療中套用十分廣泛。具體地說,B肝兩對半定量檢測有哪些作用呢?
B肝兩對半定量檢測能提供B肝病毒標誌物的精確含量。這不僅是方法學上的進步,在臨床的使用上也有較大優越性。臨床套用情況表明,B肝兩對半定量檢測值的高低是診斷B肝的可靠依據。資料顯示,血清B肝病毒血症水平的增加觸發了機體免疫反應,結果導致肝臟損害,表現為轉氨酶(ALT)升高。檢測B肝病毒含量不僅能較好地反應B肝病毒攜帶者的病毒血清水平和感染強弱程度,對動態觀察治療前後B肝病毒含量變化以及評價和預測療效均有重要意義。因此,B肝兩對半定量檢測的變化對評價和預測療效均有重要意義,是療效觀察的有效指標。如伴隨著HBsAg、和HBeAg濃度的降低,說明病情好轉,治療有效,特別是HBeAg濃度的減少直至消失,是治療效果的最佳體現。如果治療過程中HBsAg和HBeAg濃度不降反而升高,說明療效欠佳或無效,應考慮更改治療方案,否則將貽誤治療時機,對患者不利。
B肝疫苗注射後,機體產生反應性抗體,通過定量檢測抗-HBs的濃度即可知道抗體產生的程度,高濃度的抗-HBs表示疫苗注射成功,如果濃度很低甚至檢不出,說明疫苗注射效果欠佳或無效。疫苗注射一定時間後,抗體濃度會逐漸下降,此時定量檢測抗-HBs,如果濃度較低,則需進行疫苗加強注射,以保證機體維持有效的免疫狀態。

化驗原因

接種B肝疫苗前為什麼化驗兩對半
首先,B肝兩對半是一組常用的檢測B肝感染狀況和免疫狀況指標的簡稱,包括B肝表面抗原、表面抗體、e抗原、e抗體和核心抗體。B肝表面抗原陽性代表已感染B肝病毒,伴e抗原和核心抗體陽性即俗稱的“大三陽”,伴e抗體和核心抗體即俗稱的“小三陽”,此時再注射B肝疫苗已經無效。表面抗體陽性代表已有免疫力,這種免疫力可以是B肝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此時其他指標均陰性;也可能是自然感染已經康復的標誌,此時伴有核心抗體陽性。這兩種情況下均不需要再接種B肝疫苗。因此B肝疫苗接種前一般先化驗B肝兩對半,可決定是否需要接種。由於B肝疫苗安全性非常好,根據各地攜帶率的不同,也有推薦不化驗,直接接種B肝疫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