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配給制

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 的內涵可以從巨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定義。就巨觀上的信貸配給而言,它是指在確定的利率條件下,信貸市場上的貸款需求大於供給。就微觀角度而言,它又包括兩個方面:①在所有的貸款申請人當中,一部分人的貸款申請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即使願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貸款;②貸款人的貸款申請只能部分被滿足(例如,一百萬的貸款申請只能貸到五十萬)。

產生原因,影響,構想,

產生原因

信貸配給現象的產生於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性。信息不對稱導致金融市場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現象。信貸市場逆向選擇,是指信貸發生之前的信息不對稱,借款企業對自身及項目的了解要多於銀行。借款企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資產負債情況、盈利能力違約風險大小等,而銀行卻只能憑藉企業提供的報表、材料等,辨別企業與貸款項目的類型和平均風險,而不及借款人所了解其所處的市場環境財務狀況和還款意願。在信息不對稱信貸市場上,銀行採用統一的利率水平發放貸款。當銀行提高利率使利率處於較高水平時,導致最願意簽訂借款契約的卻是那些還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項目風險較低的借款人由於其項目的收益也較低,從而不願承擔較高的利息成本退出信貸市場,即出現逆向選擇。這時信貸市場上借款人的平均違約風險上升,銀行預期收益反而下降。信貸市場道德風險,是指信貸發生之後的信息不對稱,由於借款人擁有資金的控制權和使用權,而貸款人只擁有資金的部分收益權,客觀上存在著借款人損害貸款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即借款人借款之後改變可能投資方向,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如果其高風險項目成功,則其收益在給定的銀行貸款利率水平下相對於不改變其投資項目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是無限的,而如果高風險項目失敗,在有限責任制下,借款人的成本是有限的。以上兩種現象都會促使銀行寧願實行信貸配給,也不願意提高利率滿足所有的貸款請求。
假定銀行的行為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假定,即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根據斯蒂格利茨和維斯的分析,利率在銀行貸款收益決定中存在兩種效應,即“逆向選擇效應”和 “道德風險效應”。這兩種效應對銀行收益有負作用。當利率水平比較低的時候,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風險效應較小,利率提高帶來的收益高於這兩種效應帶來的負收益,從而銀行總的收益水平提高;當利率水平提高到某一臨界點,提高利率導致的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風險效應所產生的負收益會超過利率提高帶來的收益,從而銀行的總收益反而降低。貸款利率銀行期望收益的關係如下圖所示。由此可見,銀行存在一個最優的利率水平,超過這個利率水平的貸款,銀行寧願實施信貸配給也不願提高利率水平。

影響

(1)
信貸配給機制放大經濟的外部衝擊,對巨觀經濟的造成嚴重影響。
在存在信貸配給機制的經濟中,利率機制的作用受到限制,金融變數對巨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信貸配給機制對投資的影響來實現。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的外生衝擊和信貸配給機制的相互作用能夠使較小的外生衝擊放大,從而對巨觀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現假設經濟由於石油危機的衝擊而發生嚴重的衰退,大量企業破產,企業投資減少,經濟風險增加。假定銀行在發放貸款時,把借款者劃分為高風險借貸者,中等風險借貸者和低風險借貸者。由於信貸市場存在者信貸配給,銀行滿足低風險貸款者和部分中等風險貸款者。但是銀行可能存在劃分的錯誤,把高風險貸款者劃為低風險貸款者,把低風險貸款者劃為高風險貸款者,加之經濟處於衰退,故銀行對貸款者的預期收益降低。為了控制風險,銀行可以提高利率和緊縮信貸供給。由於提高利率,此時存在嚴重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可能進一步惡化銀行收益。所以,為了降低風險,銀行將緊縮信貸供給。這樣中等風險的貸款者也將排除出信貸市場。隨著社會投資的減少,經濟衰退也更加嚴重,從而經濟中的風險進一步增加,信貸配給也將更加嚴重。經過這樣的惡性循環,較小的外部衝擊將會被發大,對巨觀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同理可以分析經濟膨脹時信貸配給機制的作用機理。
(2)
信貸配給理論否定了利率自主調節,市場自動出清的假說,為政府的市場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信息不完全導致的信貸配給使得市場失靈從理論上得到論證。利率機制不再具有協調資金供給需求的功能。信貸市場上的資金配置不能保證社會上最優的項目得到融資,而一些低效益的項目反而可能得到融資,因而存在資源錯配現象。再者,信貸配給是導致社會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述上述原因,為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克服市場波動,維護市場穩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政府有必要採取積極的貨幣政策
(3)
信貸配給機制的存在促使銀行尋求利率以外的貸款定價手段。
信貸配給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貸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性,導致了銀行貸款對象風險認識不完全,利率機制的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不能反映貸款者的風險水平,進而對貸款的定價不合理,增加了銀行的風險。要降低信貸配給的程度,需要從根本上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儘可能完全地了解客戶的資信和貸款投放項目收益和風險,作出較為準確的定價。具體的方式有:加強與客戶的聯繫,同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以及簽訂更為完備的契約,在契約中規定鼓勵性,規制性的條款來提高還款的機率。

構想

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企業都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則作為約束條件,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起銀企信用體系,發展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銀企協作式契約關係。這種新型的銀企關係中,利益是目的,信用是基礎,市場規則是條件,法律是保障,政府、企業銀行三方是主體。銀企間的借貸行為符合市場交易的規則,受到信用關係的約束,銀行按約貸款企業按約還貸,信貸資金良性循環。利率成為資金供求的價格信號,銀企雙方都能根據項目企業的狀況和風險度調整各自的行為。政府通過政策、法律和法規為銀企提供一個公平合作的大環境。為解決商業銀行中小企業的信貸配給,當前務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努力。
1.銀企雙方必須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要儘快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法人制度,責任到人,權力分明,利益清楚,相互約束,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正在或準備進行股份制改革,以明晰產權關係,真正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金融企業。對於企業而言,必須從體制改革入手,僅僅是經營機制的改變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企業要求銀行核銷債務,利息掛帳,債股轉換與銀行讓利等只能解決企業一部分存在的表面問題。體制問題不解決,發生新債務危機的基礎依然存在。
2.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債務格局。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發揮“視窗”指導作用,為國有企業制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調整國民經濟發展布局和發展戰略,重點放在基礎產業和國計民生的行業上,退出一般性和競爭性的行業或項目。對於企業現有債務要採取切實措施進行重組,既可採取拍賣兼併、出售和破產的方式,也可進行股份制改造,破舊立新。
3.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能根據不同企業的風險狀況有區別地決定利率水平。同時,也讓企業銀行有選擇,減少財務成本。這是一個互動性很強的市場利率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利率彈性作用下,商業銀行可以實行區別性價格對待不同品質的企業,既不會因利率因素將品質好的企業擠出信貸市場,又可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並使商業銀行取得較好的收益補償。
4.政府應加強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有效調控。就銀企關係而言,政府首先應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特別是對國有企業,政府有責任補充未到位的資本金,提高企業自有資金水平。同時,對企業進行產權制度變革,實行管理權與經營權分離。其次,對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即對國有資產的流動和最佳化組合,在適當壓縮戰線的前提下,促使國有資產從分散的中小企業向大集團、從低效的劣勢企業向高效的優勢企業,從一般性競爭性領域向戰略性領域集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再次,政府應該積極推進重點中小型企業貸款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由財政和企業共同出資並吸納社會遊資成立擔保基金或項目償債基金解決這些企業貸款擔保的難題。此外,要加快建立和發展風險投資機制,積極幫助企業發行企業融資債券,利用社會資金力量部分解決中小型企業部分融資,向社會要資金,向市場要效益。最後,政府必須嚴肅對待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問題,在政策、組織和法律等層面上確保銀行債權得到保障。
5.積極培育企業信用品質,努力探索直接融資的各種渠道,減少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在企業培育自身的信用資質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直接融資的渠道,減少對銀行貸款的過度依賴。除企業改制上市之外,企業間相互調劑資金的渠道應該有效地開闢起來。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團內部成立的財務公司除調劑公司內部閒置資金的功能之外,就是為企業之間的資金融通提供便利,對其上下游的企業進行資金支持,確保行業整體局勢處在良性狀態。同時,政府部門與人民銀行要採取措施規範民間借貸,開通利用民間資金的渠道。對於我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有較大的民間融資餘額而言,商業銀行是很有興趣介入這樣的大市場,可以為這些企業充當財務顧問,提供企業間相互調劑資金和企業利用民間資金的服務方案,使商業銀行與企業的關係突破單純資金供給人的功能和角色。
6.商業銀行在加強資產風險管理建立風險防範機制的同時,要樹立和加強對企業的專業化服務。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銀行作為國有企業的主要債權人,在國有企業最佳化資本結構,進行資產重組的改革中,應該有所作為。銀行可以根據企業資產負債狀況和經濟效益的好壞,採取不同的策略,如通過對已有債權的重新安排和新增貸款的選擇性投入,促使國有企業進行結構性調整。銀行還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企業現金管理資本運作金融服務,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和資金使用風險降到最低位。同時,為那些基本面較好,企業發展前景好,但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應提供專業性幫助,提出解決方案。只要企業達到最低貸款條件,也可以取得銀行授信支持。與此同時,銀行自身也應該提高業務發展能力企業風險評估預測水平,均衡新增貸款的投放。目前銀行新增貸款投向過於集中,容易形成銀行信貸風險積聚。從短期看,信貸的集中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信貸風險,也有利於大企業、優勢行業和經濟發達區域的進一步發展。但從全局和長遠看,可能負面影響較大。一方面大企業資金過多,一旦濫用起來就可能導致企業和銀行的風險加劇;另一方面眾多的成長型中小企業資金緊缺,發展受阻。資金分布的不平衡也導致行業、產業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說,新增信貸投向不斷趨於集中主要與當前信貸投入環境欠佳、銀行貸款選擇餘地較小有關,同時也反映銀行業的經營理念更新緩慢,目標市場區隔不夠等。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準確把握國家的產業政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發現企業的優勢,敢於面對風險,善於認識風險,精於分析風險,致力於化解風險,最終受益於風險。
7.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政策指引和橋樑紐帶作用。首先,人民銀行和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溝通,聯合定期向商業銀行發出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信息和行業發展動態供商業銀行參考,減少商業銀行的搜尋成本。其次,與政府一起幫助商業銀行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加快徵信體系的建設促進各家商業銀行有法可依地去聯合制約、激勵債務人,實現信貸資金的良性利用,最終提高全社會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後,人行可實行企業級差化利率管理,對商業銀行支持不同信用等級、不同科技含量的企業的銀行票據再貼現再貸款上採取不同的利率,直接地提高商業銀行向難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便利,也間接地鼓勵企業守信用和加快現代化步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