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

體制

體制,指一定的規則、制度;文體的體裁、格式等。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採為肌膚,宮商為聲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制
  • 外文名:system
  • 拼音:tǐ zhì
  • 注音:ㄊㄧˇ ㄓˋ
詞語解釋,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政治學概念,概述,分類,改革,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1. [system of organization]∶組織方式,組織結構
  2. [style]∶文章中的結構,體裁。

引證解釋

1. 詩文書畫等的體裁格調
三國 魏 嵇康琴賦》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並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 詹鍈義證:“‘體制’也作‘體制’,包括體裁及其在情志、事義、辭采、宮商等方面的規格要求,也包括風格。”
劉知幾史通·六家》:“唯《東觀》曰‘記’,《三國》曰‘志’,然稱謂雖別,而體制皆同。”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花鳥》:“﹝ 崔白 ﹞工畫花竹翎毛,體制清贍。”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下》:“《穆天子傳》與《列子》體制不同,各極古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賦、比、興以體制言: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托物興辭也。”
2. 格局規格
程大昌 《演繁露·投五木瓊橩玖骰》:“博之流為摴蒱,為握槊(即雙陸也),為呼博,為酒令,體制雖不全同,而行塞勝負取決於投,則一理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 馬 氏始仿 劉向 前規,論其大旨,體制駸駸備矣。”
3. 猶結構
顧炎武 《北嶽廟》詩:“岳祠在其中,巍峩奉神殿,體制匹 岱宗 ,經營自 雍 汴 。”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古人造字,尚未卒業,為部首者,五百四十;依其昔例,互乘參錯,一一比配,益以顛倒反側,窮體制之變,宜得十萬字,庶合孳生之義。”
4. 組織制度
南朝 宋 孝武帝 《重農舉才詔》:“尚書,百官之本,庶績之樞機;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頃事無巨細,悉歸令仆,非所以眾材成構,羣能濟業者也。可更明體制,鹹責厥成,糾覈勤惰,嚴施賞罰。”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閣三》有《宰相朝房體制》。
陳毅 《南京》詩:“四大家族浪淘盡,獨裁體制草拉燒。”如:教育體制。
5. 禮制規矩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侍郎不肯受禮,道:‘如今是朝廷命官,自有體制。且換了冠帶,謝恩之後,然後私宅少敘,不遲。’”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一個欽命二品大員,正合著‘三命而不齒’;體制所在,也不便過於合他兩個紆尊降貴;只含笑拱了拱手。”
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按此碑署尚書官漏太子少保字,不書諱可立,似均未合體制,亦睢人固蔽之一端也。"

政治學概念

概述

體制和機制的中心語和使用範圍不一樣:“體制”指的是有關組織形式的制度,限於上下之間有層級關係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如:領導體制政治體制等;“機制”由有機體喻指一般事物,重在事物內部各部分的機理即相互關係。
中國立法體制,程式與監督中國立法體制,程式與監督
體制是管理機構和管理規範的結合體或統一體。不同的管理機構和不同的管理規範相結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體制。總之體制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設定,隸屬關係和權利劃分等方面的具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如經濟體制則是指具體的組織,管理和調節國民經濟運行的制度,方式,方法的總稱。
在中國,體制主要指中央集權制,即國家政策和各種法規的制定,官僚機構及軍隊的設定,以及各級官僚和軍官的任免等,都由中央直接下令,或將權力委派給各級政府,委託各級政府為其代理區域事務管理的一種權力運作體系。
另外,體制一詞還有文體的格局,即體裁的含義。如詩歌的體制可分為古體、近體兩大體系。

分類

政治體制
一般指一個國家政府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及相關法律和制度,簡稱政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域,政治體制都不盡相同。政體包括了一個國家縱向的權力安排方式,這也叫做國家結構形式;它還包括了各個國家機關之間的關係,這通常稱作政權組織形式(在中國大陸,政體往往等同於政權組織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不合法的政府或是無法成功行使權力的政府也有其政體存在,無論其統治品質優劣,一個失敗的政府仍然是政府的一種形式。如果一個公司內部擁有官僚架構,也能被視為“政府”的一種。不過,本條目只述及國家的政府。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是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是一定經濟制度下國家組織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具體形式或者說就是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社會的經濟關係,即參與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單位、各個個人的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就是通過這樣的體系表現出來。
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範圍。
經濟體制的不同,體現在社會制度的不同,而社會制度的不同決定了經濟體制不同。
教育體制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範的結合體、統一體,它是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教育的規範體系所組成。

改革

政治
以不改變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為前提的政治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領導體制,行政機構,幹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規等方面的改革,是國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目的在於調整部分社會關係,提高政治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開展了政治體制改革,但政治體制改革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了議事議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到今天,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取得許多具體的成果,比如領導幹部終身職務制的廢除,黨與政府重疊的對口部門的取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的創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務員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機構的多次改革等等。
經濟
按照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集中表現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的環節和方面,這些環節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經濟體制上,因此,我們改革經濟體制,就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的環節和方面。這種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為了大大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當前我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的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的僵化的、嚴重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計畫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先進各國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經營管理制度與方法的、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大力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達到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鄧小平同志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採取了鼓勵闖、放手乾,先做遊戲,後定規則的策略,經濟建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經濟作為社會物質基礎部分,改革可以從基層開始,局部的變動是可控的,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是不足以影響全局的。但政治體制是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觸一發而動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簡單的套用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必須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應該採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在具體實施之前,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必須有一個總體的構想和方案,通過法律的形式把主要內容和基本程式固定下來。做到先定規矩,再整體有序推進。 因此,鄧小平說中國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經濟體制改革而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自下而上經濟體制改革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