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垣

侯垣

侯垣(公元1858年-公元1908年),字乙青,秦安人,皇清浩授奉政大夫新疆候補知縣,光緒乙酉科優貢戊子科舉人巨國桂書神主文。妻何氏,皇清浩封五品宜人,民國二十四年葬於楊家坪祖塋之次。

父思敬(公元1843年-公元1904年),字儼若,號禮堂,行二,皇清例封文林郎國學生。安維峻書神主文。母成氏,皇清故孺人

祖父培基(公元1804年-公元1888年),字養源,行五,皇清馳贈文林郎七品軍功。祖母雒氏,皇清例贈八品孺人,光緒七年葬於楊家坪新塋之首。

子鎮海(公元1880年-公元1920年)字瀛樵,清授武略騎尉賞戴藍翎新疆騎兵營營長。鎮海妻龐氏,清故孺人。次子鎮東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垣有女一嫁於安維峻子侄為妻。

青年時期,他嘔心瀝血以求取功名,卻六上會試不第;甲午風雲,曾飽含愛國之心為民請命,協助安維峻撰寫奏摺,親自奉送安維峻從北京至張家口服役;不惑之年,熱忱於新學和教書育人,先後於甘肅文高堂和新疆師範學堂擔任地理、算術教習;天命之年,因學識淵博,教績優異,被舉薦為新疆候補知縣;他的畢生足跡行及甘肅、北京、新疆等地,最終為甘肅、新疆近現代教育事業的開創做出了非凡的成就,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歐美文化科學技術的融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基本介紹

  • 本名:侯垣
  • 別稱:乙青
  • 字號:乙青
  • 所處時代:清朝光緒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甘肅秦安西川鄉侯辛村侯家門
  • 出生時間:公元1858年
  • 去世時間:公元1908年
  • 主要作品:《甘肅師範生輿地課藝》、《策論》
  • 主要成就:學者、教師、詩人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垣出身於詩禮之家,生活於貧寒之門,世代耕讀於桃鄉,為侯一元第九代孫。初,垣居住於秦安鳳山村槐樹巷,為求學轉賣祖宅,現名侯氏民居,乃垣祖宅,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央視國際頻道《記住鄉愁》曾於侯氏民居拍攝。幼,垣承庭訓才思敏捷,嘗求學於老宿,出語驚長老,少年立志求取功名以報國安民。自光緒乙酉(公元1885年),以優行貢成均,時優貢二字置門額。及長,穿貫群籍,性耽風騷,尤酷嗜陸宣公奏議,故為文敷暢剴切,按制策擬殿試策論數十篇;有制策問曰:“進臣等於廷;而策以綏遠、正儀、儲栗、屯田諸大政”,垣策論對曰:“固封守,飭禮法,實倉儲,備耕戰,兼才尚權,左計右數,仁聖事賅,帝王道備,巍乎,其莫尚矣。”尤長於詩,所見之事,即有吟詠,遊戲嘲笑,隨口皆可傳誦,今有邑人李桂梓先生、縣誌辦李雁彬先生抄存整理詩文56首留世;擅作古文辭,為文恣肆,惜多散佚。
戊子(公元1888年)試於甘肅貢院,頭品頂戴代辦監臨甘肅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譚繼洵(譚嗣同父)、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孔祥霖、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周克寬為主考官,秦安縣知縣彭福孫、大挑試用知縣劉至順等為監考,題曰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垣以孔子曰為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垣領鄉薦,展露鋒芒,位列全省第二十八名,共取舉人四十三人。禮縣焦志賢第一名,秦安舉人丁錫奎第四名、司敬民第十八名,秦州任承允第二十名、張鑒第二十四名,靜寧王曜南第二十一名;省圖書館藏有光緒戊子科舉人試卷《甘肅闈墨》,獨缺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名舉子試卷。時“文魁”牌匾懸於主房。
垣工書法,楷書習柳,行書師趙(趙孟頫),常托物言志,直抒胸襟抱負,中舉後撰《鑑古齋錄》中堂:“王沂公布衣時,以梅花詩獻呂文穆雲,雪中未問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文穆謂此生,已安排狀元宰相矣,後果然。李昇竹詩云,棲鳳枝梢猶軟弱,化龍形狀已依稀。唐宣宗瀑布詩云,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王霸之氣可見。呂蒙正微時當有句雲,怪得池塘春水滿,夜來雷雨動南山。洵狀元宰相器業也。”書存於縣博物館。撰聯“問源濂洛無分派,嗣響歐蘇有正聲。”流傳通渭等地。
同年雲南蒙自縣楊增新鄉薦第二十七名,安維峻乞假歸鄉,培基卒。
甲午(公元1894年),垣赴京會試,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安維峻為福建道監察御史。自二月始至十二月初二日,據侯乙青送別安維峻出都詩文記載,安維峻以《請以變修省疏》開始,連續撰寫了《請明詔討倭片》、《請速決大計疏》、《請誅逃將衛汝貴疏》、《請將戰死之鄧世昌破格獎恤疏》、《上李蘭孫師傅書》、《上翁叔平師傅書》、《再上李師傅書》、《力阻和議疏》,最後撰寫冒死一諫天下震驚之《請誅李鴻章疏》為止,侯乙青親歷並見證安維峻上疏之事,“前後籌策數十上”。
安維峻赤膽忠心冒死直陳,連上奏疏至光緒皇帝與太傅,面對倭夷寇朝,剖析政局為國謀策,力主抵抗,拒絕求和,議懲辦敗軍將,撫恤有功臣,誅殺賣國賊;敵我分析籌劃軍略,舉薦良帥名將,招募能戰之軍,定營務糧台之員。尤為舉薦董提督福祥,謂“唐之郭汾陽,宋之岳武穆也”。又言唐用郭子儀,故肅宗得以中興。
安維峻自光緒十九年十月轉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至二十年十二月革職,在任14個月內,共上奏疏65道,數量頗巨,尤其二月十八日、三月六日、五月十一日、九月十一日,日均上四疏,十月十六日多達六疏,六月十七日競達八疏,非安維峻一人之力所能及也。家族常念垣俱協安維峻上疏勞腕,邑人歷傳安維峻、趙文源與垣深夜密商《請誅李鴻章疏》,亦曾見垣助安維峻草擬奏疏遺稿於家中,今無存。
侯乙青詩文詳證,《長句奉送曉翁先生出都並祈吟政》(世小弟侯垣拜稿)詩文云:
中興天子自仁厚,綱紐乾坤馭九有。
大開明堂朝諸侯,何曾太阿授人手。
巍巍御極二十年,驀見白虹昭垂天。
甲午二月朔白虹貫日,公上疏言天變可畏,當及時修省,留中不報。
樞府無事渾相安,無那遼海生波瀾。
日本小丑輕跳梁,東藩不守何披狂。
六月倭夷寇朝鮮,上命葉志超、衛汝貴往援,不力,遂虜朝鮮主而我東藩失矣。
曾胡早沒彭左死,長城妄推北洋李。
仗鉞將軍不能武,披靡紛竄虎變鼠。
葉、衛各軍行次平壤,望風驚潰,遂皆紛紛鼠竄矣。
棄擲關阨若敝屣,獨把憂危遺天子。
金州、旅順等處相繼不守,上召宋慶軍退保摩天嶺,時危甚。
天子問李李不應,欲誅敗將終何曾。
熏天宰相欺日月,怙惡又進作霧說。
衛、葉諸敗將逃匿天津,李鴻章袒庇之。上嚴旨拿問,終不以聞。又詐稱美國人有作霧者,唯敗將丁汝昌能馭之。
駭愕和議閧傳聞,思誅佞臣無朱雲。
卓哉我公作直諫,抗疏泣請尚方劍。
疏中本意和兩宮,豈料聖明恐離間。
九重飛詔天書森,免死投荒君恩深。
我見此事黯傷心,不勝清淚沾衣襟。
嗟予漂蕩復浩嘆,依公聊作巢幕燕。
一自海天動鼙鼓,公之忠憤我親見。
妖氛東起勢猖獗,連章請戰日伏闕。
討罪暗合君王心,一腔忠赤郁迫切。
死戰扼腕鄧將軍,斧誅恨逃衛與葉。
鄧世昌死事最烈,公具疏請恤,未上而恤詔適下。
失城陷地搖京師,倡議勤王救燃眉。
督帥何人將才誰,一為君王臚陳之。
劉爵帥錦堂,劉撫軍銘傳,李撫軍秉衡,劉制軍坤一,董提督福祥,馮提督子材,劉總兵永福,暨龍廉訪錫慶,彭提督楚漢,以及忠勇著名諸臣,自督帥戰將下至後路胥儲公,一一疏薦,皆留中。
徵兵召將仍紛如,太傅門庭連上書。
李傅鴻藻,翁傅同龢處,公皆策安全及薦董提督福祥,並有書累千言。
書中字字披肝腸,深恐不用郭汾陽。
公薦董提帥書,有唐用郭汾陽致中興語。
前後籌策數十上,萬言猶短心彌長。
忘餐廢寢勸不得,一心耿耿為君國。
龍城飛將真出群,幾經辛苦才成軍。
董提督檄調西軍並於各路召募共十八營,先後相繼到齊。
唯望指日揮天戈,何期諸奸甘求和。
全權大臣不知恥,納幣稱臣辱國體。
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李經方佐之,不日將就道至倭島求和矣。
公聞此議憤填臆,淚血重為廟社泣。
自辦一死摧元惡,敢邀帝心鑒直節。
此去塞北踏朔雪,朔雪慄冽血膽熱。
回首君恩浩似海,雲霧陰翳日月在。
歲寒才知松柏心,柯葉經霜色不改。
我今送公魂慘銷,臨風班馬鳴蕭蕭。
苦諫無人帝寂寞,行看溫語來丹霄。
十二月十二日,安維峻因言獲罪,革職發往軍台。從京城到張家口,冰天雪地,路險匪多,加之安維峻上書得罪眾多利益權貴,為防不測,大刀王五與在京參加會試舉子侯乙青、武威李於鍇親自護送安維峻出京至張家口,,賦千字長句送別,並祈吟政,以壯行色,記敘甲午主戰之參事議事。安維峻“隴上鐵漢”英名自此而起。
據《諫垣存稿》(清安維峻著,楊效傑校點,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50頁至152頁記載,在安維峻戍衛張家口期間,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即將簽訂,在京舉人多上書抗表反對。安維峻與垣均懷憂國之心,心繫國家安危與民族命運,常書信往來,關注並討論時事。
其一:二月初一,趙元普《與李叔堅書》中說:“巨子馥來信雲‘曉峰出京,有王弼臣、劉瑞臣、侯乙青、李叔堅欲送出關外。王、劉不知何許人?又有王子斌自命義俠,誓為保護,可見公道在人心,曉峰於此不休矣!’…… ‘衷曲之言,紙不勝書。今因乙青兄入都之便,草泐數行,略陳梗概,其詳細情形,諒乙青兄必能一一道及也。......藎臣兄勞腕數日,一併謝謝。’”藎臣指楊增新,字鼎臣,號藎臣。巨子馥,即巨國桂
其二:四月初四,安維峻在《諫垣存稿》、《與李叔堅書》中記載,叔堅仁兄、乙青老夫子大人閣下:“天各一方,相見何日?......接友人書,知和約十條無情無理,令人憤懣!......近有新聞,並懇示一二為盼。”
垣時從友人,出居庸關抵達沙塞,周覽山川形勝,著為《戈壁圖說》,識者謂可續補《北荒經》所未具備之資料,已遺失。
垣於京都,拜謁刑部尚書趙舒翹薛允升尚書寓宅,蒙其容接,別後朝野相隔,無緣再見,垣科考過長安道有詩文一首憑弔趙舒翹。
垣嗣後屢困禮闈,遂不復理故業。乙未(公元1895年)歸里,筆耕養親,修編家譜
應知縣彭福孫、劉至順、張時熙等教讀聘,籍館穀以養八年。有因訟事謁垣者,卻之曰,人當自反何如耳?且縣令何為?余焉知此。劉調補山丹縣,乃邀之去縣試閱卷,或求關節,垣屏之且曰,勿言生姓名,言則害生也。其清廉剛直如此。
庚子(公元1900年),書寫韓琦《後園閒步》詩文:“池圃足高趣,公餘事少關。幽禽聲自樂,流水意長閒。近竹花終俗,過欄草費刪。心休誰似我,官府有青山。”亦見垣官衙內公務之餘的悠閒生活,饒有情趣。
壬寅(公元1902年)夏日於鑑古齋書房,為邑人鄧延英家撰寫中堂對聯一副。中堂文為“僧惠崇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狀,畫家多喜之,故黃魯直詩云,惠(崇)筆下開江面,萬里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東陂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左聯文為“添香夜雨和陶詩”,右聯文為“洗硯春波臨晉帖”。行書字型循趙孟頫。
書寫鄭板橋對聯“竹疏煙補密,梅瘦雪添肥”一幅,書藏於邑人。
垣報效桑梓,教讀子弟勤奮不已;執事縣衙,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歲越癸卯(公元1903年),禮部改試論策於汴闈。先君命再觀場,垣勉承親志,計偕就道。竊念學殖荒落,徒傷老大,科名決非所望。特以親老家貧,謀急升斗,私心怦怦,不無妄想云爾。
垣忠孝至誠,遂駕車套轅,赴汴闈會試,沿途作詩文27束。
垣出渭水、越秦嶺、過鹹陽古渡、閱灞橋風月,由長安道上至開封。時拜謁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廟,追憶漢代歷史人物劉秀班固竇融老臣建國之豐功;讚嘆唐朝明相張九齡馬周立業之偉碩;憑弔撫慰趙舒翹尚書,議論諷刺庚子事變主憂臣不辱;感嘆自己身世卑微如依幕之燕,功名纏似撲火燈蛾;“文章福祚兩難期”,至今未能安身立命,有所作為。
是年,思敬卒,安維峻為其書寫神主文。庚子年安維峻自張家口釋還歸里,奔父喪後居秦安。
時甘肅始行“新政”, 值改學堂,劉古愚劉爾炘受陝甘總督崧藩之聘,先後任甘肅高等學堂總教習。知縣張時熙以師範薦。抵省,為高等學堂教習。垣推誠待士,謂當勉為有用之學,不可虛糜巨款,負大吏栽培。
乙巳(公元1905年)三月,升允正式就任陝甘總督。孟秋,甘肅學堂總辦楊增新觀師範館,欲拔垣,恰逢新疆以師範請,當道即命垣往,為新疆學堂教習。臨行出省日,垣躬謁督轅,蒙升允制軍以壯遊許之,並贈“壯遊玉關”四字。
垣辭金城,沿絲綢之路西行,途徑安西疏勒河、紅柳園子,出玉門關至迪化,創作詩文二十六首。以詩言志,再記錄行程之難,引用班固探虎、傅介子斬殺樓蘭典故,表明開創功業的志向。
垣至玉門關,抵戈壁,周攬天山瀚海。時雪大如掌,冰堅在須,垣據鞍顧盼,吟詠推敲,自若也。
丁未(公元1907年),游紅山心境淡泊,時垣寓新疆已二年矣,邊境乂安,省會繁盛,士庶奢華,較蘭州省轉覺有過之雲。
既至,垣教士勤勞,一如在甘時。楊增新愛其才,明年,奏留新疆以知縣補用。
奈何垣科考二十年來,六戰文場,行七千里路,秦安之京都過48驛站。因車旅勞頓,風餐露宿,身心憂勞,未幾,遂以疾終,未展所學。時家存垣父子趕考與塞飲馬石槽一個,馬廄三間為證。
垣暇則課子讀書,中西兼顧;子鎮海入武備學堂學習軍事,嘗讀日籍版兵學手冊;赴新疆師範時,鎮海隨出;次子鎮東諸生,後習新藝,畢業於甘肅省立第一中學,有畢業照存世。
自投身新學以來,垣在高等學堂、師範館和武備學堂等教習地理兼算學等課程,不遺餘力教學竭誠,鞠躬盡瘁。
戊申(公元1908年),光緒帝崩,宣統繼位,安維峻應升允之邀在蘭州總纂《甘肅新通志》。垣卒於新疆高等師範學堂,子鎮海扶柩至秦安西川鄉侯辛村侯家門新宅。
垣卒後,子秉承父志續寫春秋,仍效力新疆近代的發展。鎮海仗策從戎任楊增新親兵,為新疆騎兵營營長,授武略騎尉賞戴藍翎。一生恪盡職守,守衛邊疆,保境安民。鎮海與新疆漢隊87營,回隊15營,為維護新疆的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楊增新推行弱兵政策,新疆東西協餉幫扶中斷,為節省財政裁撤新軍,鎮海遂主動歸辭故里。
鎮海歸鄉租地八畝,趕製小拐磨盤一副,欲做豆腐和開粉坊以周濟家用。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波及秦安,不幸去世。
垣逝後,次子鎮東隨鎮海同赴新疆,鎮東在葉城縣、伽師縣與喀什縣輾轉,遙寄薪俸上敬老母,下撫子侄;鎮東後代現居住於霍城烏魯木齊

主要功績

垣才學宏嚴,自詡滿腹經綸入侯門,經史子集及天文地理、醫卜諸書無不涉獵。書法造詣甚高,縣域多留墨跡,模擬殿試策論墨卷若干,據時論事條陳對策皆切中要害;策論書法字型均為館閣體,如刀刻斧鑿,堅挺俊秀,一絲不苟,整齊如一,作書如為人,垣品性也嚴謹端莊自然。垣喜圍棋,家中曾藏有竹編圍棋罈子數個,滿儲棋子。

人物評價

縱觀垣一生,其所在時代恰為中國處於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中,垣父子三人奔波京都、甘新等地,從科舉到新政,從舊學到新知,徘徊掙扎在傳統和近現代之間,努力拚搏,尋求發展之路,垣父子是晚清時期萬千士人舉子之路的歷史縮影。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垣父子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如滄海一粟,正如其書法所言,終歸大海作波濤。年少時候,以梅花自詠,夢想“且向百花頭上開”的狀元宰相器業,無奈晚晴王朝風雨飄搖,“棲鳳枝梢猶軟弱”,終使化龍形狀已無期,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晚清王朝與科舉制度徹底瓦解,猶如“夜來雷雨動南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日,在史海拾貝粗成文稿,旨在弘揚先祖之不滅精神,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在當今改革之大變局當中,教佑子女,當繼承先祖奮鬥之遺志,詩禮傳家,師一長技,爭做社會有用之人。

個人作品

甲辰(公元1904年),地理總教習長沙易抱一講學於師範館,傳授輿地知識,擬數題為諸師範生課試,“問地體何以同於日體?沙石何以先於植物?植物何以先於動物?石有二種名曰水成火成,二石從何分驗?試條舉之。”“問地球東轉而墨西哥灣之水何以反向東北流,試言其理。”等共十九條。
作答諸生或發古書之奧義,或采新譯之名言,每一藝成往往有出人意,垣答對諸題冠群生之首。師者易抱一選其優者八十九藝排印而存之,使諸生各攜一編以歸,以為他日雪泥鴻爪之證。並附諸生姓名爵里於書首。
其書名曰《甘肅師範生輿地課藝》,講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知識,書中繪世界地圖、地球自轉與公轉圖、潮汐與月相圖、全球溫度帶圖。該書存於省圖書館,為垣迄今為止唯一刊印書籍。
附錄:侯垣模擬殿試策論
 
臣對:臣聞管子之言:“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足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古帝王之治天下,必以其道,務德以懷之,陳禮以經之,財儲而國富,農勉而戰,戢莫守始而不治,紀牧領海內,故近悅遠來,家給人足。
》曰:“招攜以禮,懷遠以德。”《》曰:“嘉會足以合。”《》曰:“命百官謹蓋藏,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曰:“徹田為糧。”四者至急之務,經久之規,治國者當留意也。
欽惟皇帝陛下持紐三曾,經緯六合,陶天下為一家,運大鈞於萬品。斯時民物滋豐,疆圉無事,固己執飭,大象翔洽秦鴻矣。
乃聖懷沖挹,咨訪猶殷;思久道之化成,冀邇言之可察;進臣等於廷;而策以綏遠、正儀、儲栗、屯田諸大政。
臣之愚昧,何足以仰補高深?顧當對揚伊始之時,必盡敷奏以言之義,復恭奉諭旨,勖多士以毋泛毋隱。其何敢遮拾塗飾,虛應故事耶。
伏讀制策有曰,西藏禁止川滇,為古吐蕃地,而因考其郡縣職官之沿革,山川道里之周詳,此誠柔遠之先務也。
謹案:吐蕃為西戎之一,自未通中國,貞觀八年遣使入貢,為通朝貢之始。地分四部,前藏最狹,後藏最廣,阿里介乎其中。中國入藏大道有三,由陝西西寧府南行為北路,由四川打箭爐西行為中路,由雲南麗江府北行為南路。由北二路尤為商旅所經。憲元宗時,始置吐蕃宣慰司,於碉門等處置六宣撫司世祖時,置烏斯藏,郡縣以僧八思巴領之。明洪武時,復置指揮宣慰招討等司,此職官沿革之略也。阿耨達岡底斯山,相近大山凡四。雅魯藏布江源出,達穆楚克客巴布山,瀾滄江有二源,一幣楚河,一鄂穆楚河。潞江源出拉薩北,有澤名不喀。經雲南麗江府永昌府流至緬甸而入海。天竺約兩千里,即漢身毒國。元曰忻都,今約印度。由藏至天竺,東方大城中隔部落三,曰布魯巴克,曰哲孟雄,曰廓爾喀,惟廓爾喀僅足自保,余俱弱矣。
皇上八表抗棱,萬方慕義,西番回首內向,庶幾永作屏翰也。
已制策,又以五禮之目,賓居其一,而因詳求朝覲之禮,此誠帝者之上儀也。
臣謹案:《周禮·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賓之別也有八,而朝居其一。朝之別也有四,四朝者,周制,天子有四朝:曰外朝,曰中朝,曰內朝,詢事之朝,此四朝之別也。
》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與《禮記·王制》不同,其不同者一唐虞時制,一周制耳。周禮九服,見於職方,秋官行人六服,說者謂,指王巡守而言。周語以為五服,其說相去太遠,未可強通也。郊特牲旅幣無方一節,惟覲禮侯氏,奉玉帛以升之,文可以為證。然儀文略有不同,朝位賓主之間,先儒講說不一,熊氏謂:“朝無近法,亨則有之”,其說為優。古諸侯朝天子,禮《周官》外,惟明堂位一篇最足依據,此外,則逸周書之王會篇為最著。他若杜佑通典,采掇亦頗精審,通典又以秦罷侯置守,無復古儀,所分四目,如諸侯遣使來聘,以三代下無其禮者,特來知禮可因時制宜耳。
皇上垂衣襞服,坊表群倫,典則所昭,洵足式臣工而安遠近。
已制策,又以《周官》倉人、廩人、為今京通倉所由坊,而因進求美善之規,此誠裕國之至計也。
臣謹案:《周禮》倉人主粟入之藏,廩人主藏谷之數,地官所載制度昭然,下及後世,秦有治粟內史,漢有治粟都尉,武帝時復置騪粟都尉,魏有大農,晉有大司農,哀帝省並都水,孝武復置,梁置茭庫、荻庫、箬庫諸丞,隸司農,其物倉廩儲粟,所需設官以掌。隋有司農寺卿,唐因之,又有太倉令,諸倉監、監倉御史,五季有三司使,宋以他官分領之。倉遼有司農寺,元有京畿都漕運使,官名沿革,時代先後,略可考。明永樂都北京,置京通倉,以戶部司員經理之。宣德五年,始命李昶為戶部尚書督其事。《明史》職官志不具載,考《食貨志》,攢運有郎中,監倉有主事,即今之坐糧廳及倉場監督也。夫前代良法美意,行之日久,遂有偷漏及煉蒸之弊。說者謂偷漏之私,由於封鎖之不固,煉蒸之患,由於晾曬之不勤。苟非在事臣工隨時稽察,則典守者肆行偷漏,復恐虧黜其數,即以糠秕水谷雜糅之,而煉蒸之患益甚。明志所稱,糧長攙沙水於米中,往往蒸濕,浥煉至不可食,而倉場額外科取,歲至十四萬,設任用得人,不憚發其覆,而摘其奸,何難洗倉場積弊乎。皇上廑念倉儲,勤求整飭,庶幾如崇如墉,鹹欣有備無患也。
已制策,又以三代之盛,寓兵於農,而因講求屯田之良法,此誠靖邊之大防也。
臣謹案:屯田之法,為備邊要策,足食良謨。漢文帝晁錯策,募民耕塞下。其後屯田西域者,傅介子田於伊循城,常惠將三校屯於烏孫、赤谷,鄭吉屯田渠犁及車師,即今之辟展、烏魯木齊、伊犁等地,所謂天山北路是也。孝武時,西域始通中國,置中壘校尉領護之,元時置帝戊己校尉,校尉之置官始於此。宣帝時,遣司馬護南道鄯善以西諸國,神爵三年,單于日逐王來降,鄭吉迎之,使吉並護北道,號曰都護。據西域列傳,謂都護之名始於鄭吉是也。趙充國屯田,一疏經畫周詳,而總其大旨要歸。於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威德並行,兵農相輔,可謂老成謀國,動中機宜。自漢以後,六朝唐宋略有變革,北齊於刺史稽華修城左右屯,邊地周贍,又於河內置懷茂等屯,止河南轉輪之勞,唐郭子儀屯田河中,韓重華屯田振武,凡此皆備邊省費之計,今推廣行之,固邊疆之利也。
皇上威震殊俗,海寓乂安,寓邊防於井牧,洵萬世以永賴者矣。若此者,固封守,飭禮法,實倉儲,備耕戰,兼才尚權,左計右數,仁聖事賅,帝王道備,巍乎,其莫尚矣。
臣之至愚,尤伏願皇上通萬方之略,得致一之微,采儒墨之善,撮合法之要,蠻夷已附,而益事羈縻;盤敦已飭,而猶殷考訂;倉庾已充,而更嚴察核;邊陲已靖,而力務耕耘。於以體堯蹈舜,甄殷陶周,德澤滿於天下,靈光施於四海,會歸有極,御衡不迷,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
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乾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軼事典故

垣交友至誠,多為交心摯友。署新疆巡撫吳引孫乞假歸省,為送別詩八束;長安道上吊趙舒翹展如先生,庚子之變先生與焉,行經故里,不禁愴然,作詩一束。垣逝,安維峻家訪,贈“觀天察地懷抱與同,臨水游山詠唱為樂;文氣得天崇諸作者,懷抱是管樂一留人”兩聯;通渭進士牛瑗歸時,訪垣,知其違世,贈一其為官時照片以為紀念。乙未會試後,靜寧王曜南遇垣辯識主考官為誰,垣告知為徐桐。平涼、通渭知縣盧求古贈垣父子“人生幾見月當頭,萬事不如杯在手”。邑人稅官查振藩作畫相送,知縣劉至順親手題跋於畫上。秦州舉人張鑒贈畫扇,親題唐朝詩人張籍《送遠曲》、《別離曲》部分詩句。秦州舉人鄂愚晚作行狀
《送遠曲》
戲馬台南山簇簇,山邊飲酒歌別曲。
行人醉後起登車,席上回尊向僮僕。
青天漫漫復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別離曲》
行人結束出門去,幾時更踏門前路。
憶昔君初納采時,不言身屬遼陽戍。
早知今日當別離,成君家計良為誰。
男兒生身自有役,那得誤我少年時。
不如逐君征戰死,誰能獨老空閨里。

藝術形象

垣,奇男子亦。如詩所云:
幼承庭訓立志長,貢院中舉展鋒芒。
甲午為兵參議事,教讀館穀報梓桑。
復躍龍門啼鵑血,投身新學盡瘁身。
子承父志續春秋,保境安民戍邊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