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毒散又名十味湯,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參等十味藥材製成的散劑,味辛,苦。具有抗炎,解熱,鎮痛,護肝等功效。臨床上用於急性病毒性肝炎嬰幼兒腹瀉等症。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人參敗毒散
  • 別名:十味湯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急性病毒性肝炎、嬰幼兒腹瀉等症
  • 是否納入醫保:未納入
簡介,組成,用法,功效,主治,附註,各家論述,臨床醫案,藥理作用,臨床套用,其他,

簡介

人參敗毒散
【別名】敗毒散羌活湯、十味湯、人參前胡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湯頭歌》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生薑薄荷煎湯服,祛寒除濕功效宏。

組成

柴胡(去苗) 甘草(爛) 桔梗 人參(去蘆) 芎藭 茯苓(去皮) 枳殼(去瓤,麩炒) 前胡(去苗,洗) 羌活(去苗) 獨活(去苗)各900克(非現代用量)
集成方 官揀參(五七分,不用亦可) 芽桔梗(一錢二分) 正川芎(一錢) 白雲苓(一錢) 陳枳殼(一錢)信前胡(一錢) 川羌活(七分) 川獨活(五分) 北柴胡(一錢) 南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北防風(一錢) 淨連翹(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為引,水煎,半飢服,每日二劑。

用法

上藥十味,研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時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功效

扶正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益氣解表,散風祛濕

主治

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

附註

【禁忌】非夾表證不可用。
【附註】敗毒散(《活人書》卷十七)、羌活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一)、十味湯(《聖濟總錄》卷一七四)、人參前胡散(《雞峰》卷五)。

各家論述

1.《寓意草》,傷寒病有宜用人參入藥者,其辨不可不明。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里而發表,人參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
3.《張氏醫通》:問時疫初起,用人參敗毒,得毋助邪為虐之患乎,又何以治非時寒疫,汗後熱不止?蓋時疫之發,必入傷中土,土主百骸,無分經絡,毒氣流行,隨虛輒陷,最難叵測。亟乘邪氣未陷時,盡力峻攻,庶克有濟。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參一味,力致開合,始則鼓舞羌、獨、柴、前,各走其經,而與熱毒分解之門;繼而調御津精血氣,各守其鄉,以斷邪氣復入之路,以非時之邪,混廁經中,屢行疏表不應,邪伏幽隱不出,非藉人參之大力,不能載之外泄也。
4.《溫病條辨》:此證乃內傷水谷之釀濕,外受時令之風濕,中氣本自不足之人,又氣為濕傷,內外俱急,立方之法,以人參為君,坐鎮中州;為督戰之帥,以二活、二胡合芎藭,從半表半里之際領邪外出,喻氏所謂逆流挽舟者此也,以枳殼宣中焦之氣,茯苓滲中焦之濕,以桔梗開肺與大腸之痹,甘草和合諸藥,乃陷者舉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壯熱者,非此不可也。
5.《成方便讀》:方中必先以人參補正卻邪。羌活走表,以散游邪,獨活行里,以宣伏邪,柴胡桔梗散熱升清,枳殼、前胡消痰降氣,川芎芳香以行血中之氣,茯苓淡滲以利氣中之濕,甘草協和各藥,使之不爭,生薑辟穢祛邪,令其無滯。於是各建其長,以收全功,皆賴人參之大力,駕馭其間耳。至於治痢用此者,此喻氏逆流挽舟之法,以邪從表而陷里,仍使里而出表也。

臨床醫案

1.時行瘟病:嘉靖己末,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時行瘟熱病,沿門闔境,傳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全無過失。萬曆戊子己丑年,時疫盛行,凡服本方發表者,無不全活。
2.痢疾:一人病痢,發寒熱,頭痛,左脈浮緊,而右脈滑大,乃內傷挾外感也;先用敗毒散加姜、蔥一服,表證悉退。但中脘作脹悶,後重不已,以平胃散加枳殼、木香、檳榔、山楂,又二服脹悶移於小腹,投木香檳榔丸三錢,下粘硬物而愈。《江蘇中醫》(1962;8:24):王某,男,患痢疾,前醫用白頭翁、芩、連等藥證情趨重,病延一周,里急後重,肛門下脫,畏風憎寒,脈弦緊,苔白厚膩,經用人參敗毒散原方,每用四錢,研末煎服,一劑而汗出暢適,痢下減輕,三服即痢止痛除,其病如失。後以香砂六君法調治而愈。
3.小兒斑疹:王某,男,一歲,患兒發熱三天,全身出現猩紅熱樣皮疹,頜下、頸部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肝肋下二指,血常規:白血球26000/立方毫米,分類淋巴51%,有異常淋巴細胞,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面色萎黃,六脈細浮數,舌尖紅,苔薄津少。用人參敗毒散(人參改黨參)加丹皮、紫草、赤芍、板蘭根,連服三劑。病情較減,後隔日一劑,加減服藥二旬而愈。

藥理作用

主要有抗炎,解熱,鎮痛,護肝等作用。
1.抗炎:人參敗毒散能抑制蛋清所致大鼠足腫脹;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腫脹;能提高大鼠腎上腺中膽固醇含量,對維生素C含量也有升高趨勢;能使大鼠血漿中醛固酮和皮質醇含量下降;能抑制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
2.解熱:將人參敗毒散的各藥味共同煎煮提取(合煎)給酵母致熱大鼠灌胃,服藥後3小時能明顯解熱。但將組成方劑的各藥味分別煎煮(分煎),然後混合,以相同劑量給予動物,未見解熱作用。
3.鎮痛:醋酸扭體法實驗結果表明,人參敗毒散無論是合煎或分煎,均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但以合煎的作用為強。
4.護肝:對硫代乙醯胺中毒大鼠,能明顯降低血清的乳酸脫氫酶穀草轉氨酶(sGOT)、谷丙轉氨酶(sGPT),合煎的作用均強於單煎。

臨床套用

1.急性病毒性肝炎:用人參(黨參代)、茯苓、枳殼、桔梗柴胡、前胡、川芎、羌活、獨活、甘草各9g、薄荷3g,生薑3片,每日1劑,分2次煎服,4周為1個療程。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152例,其中男121例,女31例;年齡16-35歲;病程5-12日。參照1978年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提出的急性肝炎臨床治癒標準。結果治癒139例,占91.4%;無效(包括中途更醫)13例,占8.6%。服藥劑量28-42劑。
2.嬰幼兒腹瀉:用人參(黨參代)、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柴胡、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薑,表邪較重,加荊芥、防風;咳嗽痰多,加陳皮、半夏;嘔吐,加竹茹、半夏;傷食,加焦麥芽脾虛久瀉,加白朮,扁豆;濕重,加蒼朮,苡仁;脾胃虛寒,以炮姜易生薑。風寒型以湯劑為主,脾虛型以散劑為主。治療嬰幼兒腹瀉132例,男性74例,女性58例,其中1歲以內的35例,2歲以內的68例,3歲以內的29例。結果:服1劑痊癒者14例,占11%;服 2-3劑痊癒者79例,占60%;服4劑痊癒者24例,占18%;服2劑無效而改用它法或服藥中又用抗生素者15例,占11%;總有效率89%

其他

人參敗毒散
【組成】羌活6克,獨活6克,前胡6克,柴胡6克,甘草6克,人參6克,茯苓9克,桔梗6克,枳殼6克,川芎6克,生薑6克,薄荷6克。
【功用】發汗解表,散風祛濕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憎寒壯熱,頭痛項強,肢體酸痛,無汗,脈浮緊,苔白滑者。又如時疫痢疾瘧疾瘡瘍等,若有上述表證者,也可用。
【古籍論】本方是治外感風寒而又挾濕的通劑,常用於時疫,即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患。方中羌活、獨活以發散風寒、勝濕、止痛為主。柴胡升清散熱、前胡降氣行痰,是為輔藥。人參、甘草益氣扶正,茯苓、桔梗宣肺化痰兼制。枳殼行氣,川芎行血,生薑散寒,薄荷散熱為引和。
【點評】痢疾初期表里俱寒的,宜用人參敗毒散;表里俱熱的,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