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中國歲時風俗。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等的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九消寒圖
  • 起源:中國古代曆法(夏曆)
  • 興起時代:明代
  • 計數日期:冬至後八十一日
  • 形式:文字式、圓圈式、梅花圖式
  • 民俗:“數九”習俗
基本介紹,歷史來源,歷史意義,歷史記載,興起原因,時歷演算,產生和流傳,畫九與寫九,漢典解釋,圖案畫法,圖式種類,清代實物,經典設計,清代,詩圖記載,與益氣歌,相關記載,習俗興衰,

基本介紹

古代中國曆法(夏曆),將周天均分為365.24219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節),兩氣(節)為一月。這樣將一個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前半月稱為節氣,後半月稱為中氣,甲子紀年,60年周而復始(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詳細記載)。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就有了“三伏”“九九”之說。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甲子記日說)為初伏,三伏盡,由熱逐漸走向涼爽,以此表明“熱”的轉化程度。“九九”以冬至為數九第一天,九天為一階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來說明由寒冷走向溫暖的過程。消寒圖便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從明代開始,出現了一種“九九消寒圖”,以便一天一天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

歷史來源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傳統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划,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也稱作“寫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也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歷史意義

畫九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註明陰晴雨雪的。 寫九,是清代開始出現的,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就是選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雙鉤空心字型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後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九數完了九。如常用的九個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風),連成一句話,還能表現出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歷史記載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期間,它曾在不同時期時續時斷過,但到了明代,它又在士紳階層廣泛地流行起來了。

興起原因

1.是農業生產需要之舉。古代由於受科技發展的限制,沒有為農業生產的專業氣象服務,因之人們通過記載冬九九當中陰、晴、雨、雪以及各種天象的變化,用來印驗諺語,預卜來年豐歉。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2.是寓教於樂之舉。通過可對幼童進行識字、寫字和歷史知識、自然常識的啟蒙教育。
3.是娛樂消遣之舉。畫九、寫九實為高雅的文字遊戲,在文化娛樂生活相對比較貧乏的古代,和燈謎、酒令、對聯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九、寫九,便自然而然成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種雅興娛樂消遣之舉。
4.是熬寒無奈之舉。在日曆遠未普及的年代,千里冰封、寒風凜冽的冬天也是窮苦百姓最難熬的日子,畫九、寫九也透露了冬閒中最廣大百姓熬冬盼春的幾分無奈。

時歷演算

產生和流傳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慧型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畫九與寫九

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註明陰晴雨雪的畫九。
寫九,是清代開始出現的,首先是在宮廷內實行。就是選每字九畫的九個字,每劃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雙鉤空心字型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後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九數完了九。如常用的九個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垂"字與"風"字是繁體),連成一句話,還能表現出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還有認為了手續簡便,先在一張紙上畫九個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個方格分成九個小方格,共八十一個小格,每個小方格代表一天。從冬至日起,每過一天,便在一個小方格里用色彩、符號或文字註明天氣的陰晴雨雪和起問,每填滿九個小格,就過了一個九,填完八十一個小格就出九了。

漢典解釋

舊俗冬至後八十一日之計日圖。簡稱“九九圖”。
楊允孚灤京雜詠》卷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註:“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臙(yān,胭的繁體)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 宣宗 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舊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圖案畫法

圖式種類

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各家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中國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消寒圖的梅花樣式消寒圖的梅花樣式
消寒圖的圓圈樣式消寒圖的圓圈樣式
消寒圖的文字樣式消寒圖的文字樣式

清代實物

此消寒圖採用手繪,有墨書,也有朱文,正下方是消寒圖,類似銅錢樣式中間有字,連著讀是“雁南飛柳芽香便是春”,奇怪的是按常理9格子應該都是9畫,可偏偏頭一個雁字是12畫,讓人不得其解。該消寒圖兩側是硃砂寫就的兩句詩:“上點天陰下點晴,左風右雨雪中心;點盡圖中墨黑黑,便知郊外草青青。”講的是圈點消寒圖的方法,9個字,代表一九到九九的九個九天。每個字周圍有九個圈圈,用以在不同部位塗黑後表示當天的天氣情況,上點天陰下點晴,左風右雨雪中心。當八十一個圈圈都塗黑後,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的春天就來到了。
這張圖最奇特也最具價值的地方是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密密麻麻的全是消寒詩!一共4套,一套9首,共36首詩。夠得上一本詩歌集子,其內容通俗易懂,平常百姓都能讀懂理解,是人們學習知識的活教材。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最外圈是一套消寒詩,構成整幅圖的外輪廓,內容是中國歷史:“頭九陰陽各初分,三皇治世萬物生。堯傳舜位禹傳桀,武王伐紂列國分……九九闖王到北京,三貴北方借清兵。吳兵追至雲南去,一統江山屬大清。”
第二套消寒詩在題圖兩側,是關於三國演義內容的:“頭九初寒正是冬,三國英雄趙子龍。長板坡前抱阿斗,幼主頭上顯真龍……六九迎春地氣溫,草船借箭武侯功。七星台上東風起,赤壁用火滿江紅”等。
第三套消寒詩在中腰,內容是勸孝:“頭九天氣寒,文帝把藥嘗。蔡順真孝母,蘆花於子騫……八九正消冰,求乳到鹿群。楊香拳打虎,董永自賣身”等。
第四套消寒詩在消寒圖中,內容為歷史典故:“頭九冬至一陽生,海俊醉臥百花廳。公主贈劍恩情重,點將轅門殺老宮……六九立春天漸長,杏園小姐去和番。日後夫妻重相見,梅開二度世無雙”等。
這張圖集民間多種九九消寒的玩法於一身,是研究節氣、民俗的重要實物,且有多首消寒詩,是民間益智、遊樂、啟蒙、說教的活教材。

經典設計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下面是傳統的幾種經典設計。
消寒圖設計消寒圖設計
畫銅錢
最簡單的一種: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中國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九畫字
還有一種比較有文化味道:選擇九個9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雅圖
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總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曉妝染梅
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繫,真讓人叫絕。無怪乎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有的消寒圖還有其他“附屬檔案”,一是聯語,即在圖旁標出有關的聯句;諸如“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圖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還有繪圖、印俏皮話的,比如畫“老虎拉碾子”,印歇後語“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葫蘆型九九消寒圖
填寫消寒圖是清代皇宮中流行的一種消閒娛樂形式。這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填字遊戲給漫長的寒冬帶來一絲溫暖和樂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結束,就該是萬物復甦的春天來臨了。 這幅九九消寒圖,將中國歷史通俗地與傳統冬令節氣有機結合,凝縮在從冬至的頭九到九九的短短時間內,可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葫蘆型的圖案設計,酷似“中國結”起終讀法,宛然曲折,令人興趣大增。一番誦讀下來,既了解了中國從三皇開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歷史,也豐富了文化知識。 該圖從雙線大字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順序填描,九個大字,每字均九筆,一日描一筆。內中歌謠的讀法是:漢字堅排右為句首,即從“頭九初寒”讀起,至“大清坐金鑒”結束。

清代

“九九消寒迎春聯”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後,隨著滿漢文化的日益融合,作為填寫《九九消寒圖》這種歲時風俗,在宮廷中頗為盛行。據清吳振棫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直翰林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寫這種“九九消寒圖”。先由宮中懋勤殿製成待填描寫的消寒圖。該圖四周採用木框插榫而成,並裱以紙綾。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屆時由室主人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筆,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過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盡。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圖上所注“管城春滿”四字。據韓愈毛穎傳》解釋:筆受封於管,號“管城子”。“管城子”乃筆之別稱,寓筆成春滿庭之意。人們創作了很多這種詞句,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前春幽挾草巷重茵”“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字樣,也湊成八十一筆,只是用字筆畫略作繁減,每日一筆,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圖。最雅致的是作九體對聯,如上聯為: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下聯是: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一幅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聯成,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每歲相沿 遂成故事”
後來覺得每天簡單描寫一筆,意猶未盡,便在寫完當日一筆後,再用其他色筆,在筆畫上記錄當日的晴陰冷暖。像“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幅,“亭”字的第一筆上寫的是“今日風”;第二筆上記的是“晴暖有風日也”;第三筆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筆上則是“早晴晚陰”;第五筆上又是“晴暖日”……。但後來所記內容更為詳細,如“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一幅,在墨筆畫上,再用白色細筆填寫當日天氣情況。春字的第三筆“終日涼風侵入皮膚如刀刺”,在其他筆畫中見有“清晨陰冷過午後方見日、祭灶天涼糖瓜入市、臘月正當廿四日天光陰冷萬象將更新、午後起寒風塵沙撲面日”的內容,但也有“萬壽無疆”“浪費筆墨今日休”超出記載天氣意義的字樣。總之每日記載詳略,要視當日筆畫長短而定。因此,當一幅“消寒圖”填完之後,則成了是年冬季天氣情況的檔案記錄,“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詩圖記載

關於消寒詩圖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其中提到宮中年年都要由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每九詩四句,自‘一九初寒才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並說此制亦“不知緣何相傳,年久遵而不改” 。可惜他沒有把詩全記下來,他認為是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制所作,又非御製,”不值得記,“其實這正是風俗志中的好材料,由‘一九’說到‘九九’,可能都有些具體內容的”。
雜檔中的《消寒詩圖》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宮中雜檔中,也發現有一幅《消寒詩圖》,使用年代不詳。全圖每九詩四句,共三十六句,總計252個字,特引述詩文如下:
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恕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德保唐王。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游,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
在這首“九九消寒詩圖”中,從遠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鑾”,提到了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時空跨度大,內容豐富,讀來耐人尋味。在這幅詩圖中,詩句又交叉雙環繞的葫蘆型,圍繞著“雁南飛哉(栽)柳芽待春來”九個字轉寫下來,每字亦均為九筆,每日一筆,“九九八十一日盡。” 消寒詩圖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掛在宮廷的居室中,是一種用文字筆墨來娛樂記時消遣之作。
溥儀使用的消寒詩
單士元先生在《小朝廷時代的溥儀》一書中,也介紹了溥儀在小朝廷時期使用過的兩首消寒詩。然美中不足的是該書未收入這兩首詩的圖樣,而且文字經與原圖核對,亦發現有所出入。現將該詩圖文抄錄於次。寒梅吐玉
溥儀溥儀
頭九初寒才是冬,武昌起義黎頌(宋)卿;提倡革命張鎮武,炮打龜山薩鎮冰。二九朔風冷清清,孫文獨立在南京;張勛帶兵抄革命,鐵良一去影無蹤。三九大寒天氣涼,朝中急壞攝政王;洵濤保舉袁世凱,因病請假世中堂。四九天寒冷淒淒,北軍代表唐紹怡;電告南省全獨立,因此改換五色旗。五九迎春過新年,袁大總統掌兵權;電告各省休爭戰,南北共和樂安然。六九天長要打春,遍地都是三鎮軍;正月十二遭兵變,大炮攻破齊化門。七九河開地氣通,連燒代(帶)搶是大兵;總統當日傳命令,拿住土匪不放鬆。八九雁來到驚蟄,同謀幸福算白說;生命財產難保守,五族平等假共和。九九八十一日完,二次革命鬧的歡;黃興運動北伐隊,上海各處設機關。管城春滿
冬至頭九天氣寒,項城有意坐金鑾;中華帝國號洪憲,施行專制改江山。二九朔風冷淒淒,楊度進奉滾龍衣;謀殺總統沈金鑒,假造民意梁士怡。三九天寒冷似冰,籌備大典帝制興;滇黔桂粵皆反對,陰謀炸死鄭汝成。四九霜雪飛滿天,誤國害民朱啟鈐;拆毀民房修馬路,萬古千秋罵漢奸。五九天寒冷難當,黃陂不受武義王;溥倫賞食雙王俸,拐款獨立龍濟光。六九迎春地氣通,南海改建新華宮;商界承辦提燈會,帝國萬歲信口稱。七九河開河不開,各省反對不來財;中交兩行停兌現,民國災禍一齊來。八九雁來到驚蟄,登極(基)坐殿算白說;九五未登身先喪,遺下臭名罵董卓。消寒已盡九九完,黎大總統掌兵權
從上述兩首消寒詩的圖形來看,均做成葫蘆形。《寒梅吐玉》為三十六句,252字;《管城春滿》為三十四句,238字。所編詞句多系記錄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之事。

與益氣歌

遜清皇室的消寒圖
溥儀小朝廷時期,還使用過兩種“九九消寒圖”,現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溥儀全宗》案卷中。將《九九消寒圖》做成“井”字型,九方格:每格內有九個圓圈,共為八十一個圓圈,一天畫一圈,通過陰陽魚記錄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氣情況。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京都風俗志》亦有“冬至日,俗謂之屬九,或畫紙為八十一圈。每日分陰晴圖一圈,記陰晴多寡,謂之九九消寒圖,以占來年豐歉”之句,當指此圖式。
然而與記載不同的是,在該圖的左右上角,註明此圖的畫法是:上清(晴)下陰左風,右雨雪點當中。據查考,這與中國民間流行的《點九圖》圖案畫法口訣相一致。中國民間九九消寒圖民諺則云:“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即按“上點晴( )下點陰( )左風( )右雨( )雪中心( )”的規則,在該天圓圈四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劃一橫槓,或中心加點,簡明清楚。也有用不同顏色來標註的,完顏佐賢《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一書中記載:“晴塗紅色,陰藍色,雨塗綠色,風塗黃色,雪可以空白不塗,或填鉛粉。九九完成,已是冬去春來,每格筆畫顏色不同,五顏六色,美不勝收。” [27]而溥儀填的這張消寒圖,先用鉛筆畫好圓圈,在圈內則利用我國古代的陰陽魚圖案來表明天氣情況。這恐怕也是宮廷為了有別於民間的一種做法。
陰陽魚圖黑白兩色組成,在一個平面圓中,黑白之間的界限是一條波動的曲線,造成靜中有動,有分有合;一半是黑,一半是白,構成陰陽相對,黑象徵陰,白象徵陽。在黑的一半中有一白眼,在白的一半中有一黑眼,形狀似魚,故名陰陽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體現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無窮變化,達到內容和形式完美的有機結合。所以,用陰陽魚圖案點畫消寒圖是有一定哲理的。
我國古代很早就知道全年什麼時候最冷。春秋時代的《管子·幼官》中所列舉的三十個節氣內,就把最冷日期定在“大寒至”、“大寒之陰”、“大寒終”三個節氣內。其中每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月四日為最冷,稱為“大寒之陰”。消寒圖上的“上晴下陰”,不僅有晴天與陰天,更含有天氣稍暖與寒冷之意。
消寒益氣歌
溥儀小朝廷時期,幽居深宮,憂苦寂寞。為了排遣寂寞,侍臣們特為他編制了《消寒益氣歌》(圖八)。《消寒益氣歌》每九有一歌名,即:七星拱一,左右合和,三星在戶,四平八穩,一門五福,六合得正,奇財子祿,八方朝貢,九五至尊。其全部歌詞照錄如下:
九九消寒圖
阿彌陀佛第一聲,一九陽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釋迦祖,一個木魚一本經,一意渡眾生。阿彌陀佛第二聲,二九陽回萬物生。二位仙師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經,事事都亨通。阿彌陀佛第三聲,三九陽回喜氣盈。三位星君福祿壽,三陽開泰陽明通,吉人靠天公。阿彌陀佛第四聲,四九陽回四相通。四面觀音四面渡,四時吉慶喜相逢,養氣自然平。阿彌陀佛第五聲,五九陽回向陽生。五位古佛正中坐,五倫順序五路通,無處不興隆。阿彌陀佛第六聲,六九陽回地氣通。西來六祖達摩子,面壁十年渡眾生,感化不非輕。阿彌陀佛第七聲,七九陽回動春風。七夕仙子從天降,福祿壽考汾陽公,德厚享高齡。阿彌陀佛第八聲,八九陽回細柳青。八洞仙人八種寶,齊向瑤池祝壽星,仙酒醉長生。阿彌陀佛第九聲,九九陽回遍地青。九星斗姥雲端坐,九如散與帝王宮,九洲復大清。 這張《消寒益氣歌》,每九的九個圈構成的圖案與這九歌名相合。例如:左右合和圖,左右各四圈,底部用一圈聯合起來。三星在戶圖,則是三圈在中,其餘六圈構成門戶之門字形。八方朝貢圖,八個圈分布四周與中心圈相連。另外,與其他消寒圖不同的是,有的在同一天的圈內,竟記有三種符號,記錄了是日天氣變化的複雜情況。《消寒益氣歌》是另一種形式的消寒圖,原實物長39.1厘米、寬28厘米。與上述九九消寒圖(圖七)相比較,除畫法、形式不同外,有兩點相同之處:一是起止時間相同,都是從陰曆十一月初五始,到次年陰曆正月二十五日止;二是在三九、七九、九九日期內,都有同一天記載為雪天。可見這兩張消寒圖是記載同一年冬九九的。又根據《九九消寒圖》中“七九”格內有“十五年正月初七日全”的字樣,依照關於大清皇帝退位之後優待條件所定“尊號仍存不廢”的規定,無疑係指“宣統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由此判斷這兩張圖記載的九九公曆應是:1922年12月22日至1923年3月l2日。其歌詞內容,除按每九順序配有相應描述節令氣候的詞句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溥儀的思想,不僅有宗教迷信色彩,還做著“九洲復大清”的復辟美夢。

相關記載

九九歌— (清)王之瀚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資始漸勾萌,莫道隆冬無好景,三川草木五裝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室家共享盈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閒。三九嚴寒春結冰,罷釣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喜床頭樽不空。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凜冽起新晴,朱褐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佳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旒。六九上苑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七九之數六十三,堤邊楊柳欲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八九風和日遲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九九鳥啼上苑東,青青綠色含煙蒙,老農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臥龍。當時私塾的老夫子,每到這個時期,也要教學童背誦《九九消寒歌謠》:
頭九冬至一陽升,王祥解衣臥寒冰;孝心感動良魚獻,取到家中奉母親。
二九雪花飛滿天,尋梅凍死孟浩然;韓愈追封昌黎縣,雪擁攔關馬不前。
三九天寒冷清清,唐僧西天去取經;行者沙僧豬八戒,師徒四人往前行。
四九邊防說東陽,殘唐五代動刀槍;朱文三世金鑾殿,五龍二虎擒延璋。
五九原來是大寒,昭君娘娘賀造番;琵琶掛在馬鞍上,聲聲哭到燕門關。
六九頭上是立春,赤壁鏖兵用火焚;諸葛三氣周瑜死,燒死曹操百萬兵。
七九河開水長流,宋王天子五台游;仁美計害楊家死,七郎八虎闖幽州。
八九雁南往北飛,正遇孔子哭彥回;七十二賢同學道,徒眾三千誰不知。
九九數盡春風濃,家家犁牛遍地耕;五穀雜糧都要種,風調雨順享太平。
這首《九九消寒圖》詩,就是清朝道光年間山東濰坊一位名叫王之瀚的文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寫就的。這九首絕句分別寫在八十一格的“八卦爻象圖”內;它不僅介紹了節段的氣候特點,還敘述了民情風俗及農事活動。被世人稱之為農村的“數九科教詩”。
九九歌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乘法口訣的順序跟如今正好相反,也就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為止一共十六句.”正因為開頭的兩個字是“九九”,人們才把乘法口訣也稱為“九九歌”。
據說,在春秋時的一代明君——齊桓公,為了廣招賢人奇士,曾經設立了一個“招賢榜”,可是“招賢榜”貼出了很久也沒有人來應招,終於有一天,來了個秀才模樣的人。齊桓公一聽有人來應徵,高興極了。連忙親自帶人道招賢館門口迎接。
沒想到,來人二話沒說,開口就朗聲背道:“九九八十一、九八七十二、……二二得四。”背完了,向著齊桓公深深的作了一個揖。說道:“大王,見笑了。”
齊桓公和他手下的人聽完,都哈哈大笑,齊桓公問道:“難道會背九九表也算什麼稀奇?這就表示你有才學嗎?”
來人卻一本正經地回答道:“大王,會背九九歌也實在算不上是有才學。但是大王如果能對我這樣一個只會背九九歌的人都能以厚禮相待的話,這樣一來,天下有才學得人還愁不會接連的來投奔您嗎?”
齊桓公聽了,說:“言之有理,那么先生就是我招來的第一位賢士了。”從此,賢人們都分別來投奔齊桓公.齊國也越來越強大。
這個故事給我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得信息,那就是,早在春秋時,就已經發明了九九歌,照這樣來推算,乘法口訣的前身——“九九歌”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
冬至與九九歌
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個九天,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辦(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辦。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lì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么複雜,十分簡單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套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習俗興衰

中國民間“九九歌”、“畫九”、“寫九”的產生,到盛行於宮廷的各種《九九消寒圖》來看,無論是民間,還是宮廷;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這種習俗,其原因可歸結為:
農業生產需要之舉
古代由於受科技發展的限制,沒有為農業生產的專業氣象服務,因之人們通過記載冬九九當中陰、晴、雨、雪以及各種天象的變化,用來印驗諺語,預卜來年豐歉。 農業氣象學是研究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之間相互關係及其規律的科學。農業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氣象學科中套用氣象學的重要分支。農業氣象學研究的目的在於圍繞農業的發展與現代化,不斷認識和解決生產中的氣象問題,提出促進農業生產的最優氣象條件和措施。
寓教於樂之舉
通過可對幼童進行識字、寫字和歷史知識、自然常識的啟蒙教育。據說,舊時曾有國小教師讓學生編制《九九消寒圖》。具體程式是:學生先查字典,找出許多“九筆”字來,然後編成一“九言詞句”,經教師修改,製成紅筆空心字圖,最後評定優劣。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挖空心思製作;但是想著容易,湊起來卻十分困難。有一學生,湊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為老師讚賞,說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體。
興衰之變
正是上面這些原因,《 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千百年來得以傳承、普及。但也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又使《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如今已大為衰落,甚至漸呈消亡之勢。這是因為如今的專業氣象預報已能相當準確地預報天氣,無須人們再以笨拙的方式記錄天氣,以預測來年;這更是因為如今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內容也已相當豐富,《九九消寒圖》這一民俗的趣味性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娛樂和欣賞需要。這些都是其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衰落的原因。
保留和存在的意義
儘管如此,《九九消寒圖》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和文化遺產,還是有其保留和存在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近些年,從政府到民間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河北省武強民間藝術研究中心不斷挖掘傳統民間藝術,使發軔宋元時期,盛於明清之際富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武強年畫,獨樹一幟,在其所推出的年畫中有一幅“九九消寒圖”。除畫面布局協調、均稱的“六子爭頭”遊戲圖外,左右底部空白處填滿了十二屬相和吉祥物,上面印刷民間廣泛流傳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九九歌。令人賞畫之餘,浮想聯翩,充滿農家生活的情趣。北京民俗博物館以挖掘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為辦館宗旨和歷史使命。每年冬季在館內懸掛《九九消寒圖》,遊人紛紛駐足圖前,感受著傳統民俗文化《九九消寒圖》帶來的樂趣。在北京南池子危舊房改造中,城建部門也著意在街心花園的石桌刻上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再現了老北京填寫《九九消寒圖》的民俗遺風,傳承著這一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的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
年畫
武強年畫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九九消寒圖》是武強年畫博物館現藏年畫代表作之一,是農耕社會記錄天氣變化預卜莊稼豐歉的年畫。因我國舊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八十一天過後,則春風送暖,寒氣全消,故稱九九消寒。農民繪製此圖,每天做陰晴雨雪的標誌,九九八十一天標完,則寒消春暖。又根據“瑞雪兆豐年”、“晴天多蟲害”、“風多地乾旱”等氣象規律,占卜來年莊稼豐欠,指導農耕,具有很強的實用意義。《九九消寒圖》畫面主體為三頭六體、兩兩爭頭的娃娃構圖,一方面表現了連生貴子、力爭上遊的主題,另一方面也有九子十成、祈盼豐收的美好寓意此圖被中央電視台採用為二00七春節聯歡晚會動態背景,且在央視元宵晚會上被著名主持人李詠董卿作為一分鐘的互動節目,介紹給了全國的廣大觀眾。
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
九陽消寒圖
根據清高崇《御製詩》載,《題仿宋緙絲》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題,次年收入《御製詩》。詩的前兩句著重說明此繡品的內容是“九陽消寒”,後兩句主要是稱讚宋人原作“”和清代蘇州匠師們的“仿水緙絲。”“九羊”寓意“九陽”。“九”字多取吉祥之義。三男寓泰之義。周圍的梅花、茶花、松樹、山石、竹以及雲紋,河水等都與內容相聯繫。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以“數九”來形容嚴冬的寒冷。俗話說:“冷在三九”,因為“三九”在“九九”中為最寒冷的時節。“九九”剛去,春天即來。明代《帝京最物略》載,冬至時,“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即舊曆冬至後計日之圖”。又按舊俗,以芝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有“九九消寒”之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