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九九

冬九九

“冬九九”又稱“數九”,是我國冬季一種民間節氣,反映了中國冬季氣溫變化的大概情況。“冬九九”一般從冬至那天開始,到驚蟄結束,即陽曆12月22日到次年3月12日前後。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結束,這時,天氣就快暖和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九九
  • 亦稱:數九
  • 屬於:我國冬季一種民間節氣
  • 反映了冬季氣溫變化的大概情況
概述,歷史記載,數九習俗,冬九九歌,華北地區,安徽地區,江蘇地區,湖南地區,文化,消寒詩,消寒畫,冬練三九,夏九九,

概述

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我國民間一般將冬至叫作“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隔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冬九九”是相對於“夏九九”來說,是人們從冬至日開始向後數九九八十一天;越冬時根據各地地方特色所編創的反應這八十一天裡氣溫及氣象變化的簡單易背的歌詞
冬至時期,雖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鐘。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也就是陽曆的一月中、下旬,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另外,“三九”前後,西伯利亞地區的冷氣團也發展到極為強盛的階段,強冷空氣的頻頻入侵也是造成氣溫低的原因之一。

歷史記載

明代《五雜俎》有簡繁兩個版本。
詳盡版:“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簡明版:“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
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明代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八九,沿河看柳。”而現在流行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數九習俗

“數九”的習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律。就我國多數地區而言,二九過完時,天氣並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時,差不多是“大寒”節氣了,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母狗”。五九以後,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墊”節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明代出現了“畫九”的習俗。所謂的畫,實則是冬至後計算春暖日期的圖。
明代《帝京景物略》上有一首《冬九九歌》,是我國有記載較早的數九歌謠:“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鬍須;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不同地區由於不同的氣候特徵,也流傳著不同的《冬九九歌》。如黃河中下游《冬九九歌》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開河八九雁來,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蘇常州的 《冬九九歌》是:
“頭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蠅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著衣單;
八九七十二,赤腳踩爛泥;
九九八十一,花開添綠葉。”
清道光年間,學者王之瀚寫了一首《冬九九》長詩,則更具藝術性和知識性:
清代的《九九消寒圖》清代的《九九消寒圖》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資始漸溝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室家共享盈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閒。
三九嚴寒春結冰,罷鉤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喜床頭樽不空。
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凜冽起新晴,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椒酒答神麻,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梳。
六九上苑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數六十三,堤邊楊柳欲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
八九風和日遲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
九九鶯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蒙,老農教子宜耕早,二月中天起臥龍。”
此外,清代還有“九九消寒詩圖”,圖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內容從遠古時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鑾”,稱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歷史“大事記”。
繼“畫九”後,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寫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濃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如右圖)或“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九字(當然是繁體),先雙鉤成幅,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寫(類似書法練習中的“描紅”)。用粗毛筆著黑色,每字九筆,每筆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筆後,還要用細毛筆著白色在筆畫上記錄當日天氣情況,所以,一行“寫九”字幅,也是九九天裡較詳細的氣象資料。

冬九九歌

冬九九歌(winter nine-novenary songs)關於冬季節令(冬九九)物候現象要點的歌訣。我國古代將冬至日算起的八十一天分為九段,各為九天,稱為冬九九(簡稱九九或數九天氣),並按次序定名為一九、二九、三九、…九九。因冬至日在現行公曆中基本固定,所以一九至八九的開始日期也是這樣。但閏年的最後一個九天(即九九)開始日期提早一天。“九九”一詞可指冬九九,也可只指“冬九九”中顯示一個九天而言,例如“九九艷陽天”系指後者(狹義)而言。
我國從北到南大體分布著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邊緣熱帶等氣候區域,各地氣候冷暖變化、物候現象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都有所不同,雖說各地的“九九歌”中,由寒轉暖的趨勢一樣,但描述的內容各有特色。

華北地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安徽地區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蘇地區

頭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蚊蠅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著衣單,
八九七十二赤腳踩爛泥,
九九八十一花開添綠葉。

湖南地區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
四九三十六關門把爐守,
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
六九五十四楊柳樹發綠;
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另一版本:
一九二九熱,三九四九雪,
五九六九打春頭,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黃狗伸出舌,
九九八十一,農夫好用力。

文化

消寒詩

在九九歌的基礎上,有些文人雅士加上形象、生動的景物描寫,把當地的氣候變化以及淳樸的民風寫成九九消寒詩,比九九歌更具有文學和欣賞價值。在九九消寒詩中,最有名的當屬清道光年間王之瀚所寫的九九詩:
冬九九
“一九冬至一陽生,萬物資始漸溝萌,莫道隆冬無好景,山川草木玉妝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間休息掩柴關,室家共享盈寧福,預計來年春不閒。
三九嚴寒春結冰,罷鉤歸來蓑笠翁,雖無雙鯉換新酒,且喜床頭樽不空。
四九雪鋪滿地平,朔風凜冽起新晴,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足行。
五九元旦一歲周,茗香椒酒答神麻,太平天子朝元日,萬國衣冠拜冕梳。
六九上苑佳景多,滿城燈火映星河,尋常巷陌皆車馬,到處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數六十三,堤邊楊柳欲含煙,紅梅幾點傳春訊,不待東風二月天。
八九風和日遲遲,名花先發向陽枝,即今河畔冰開日,又是漁翁垂釣時。
九九鶯啼上苑東,青青草色含煙蒙,老農教子宜耕早,二月中天起臥龍。”

消寒畫

為了更形象的記錄數九變化,人們還發明了用圖、表、字句逐天記錄九九的進程的做法。如有的畫一枝素梅,畫梅紅遍,而九九畢,稱之“九九消寒畫”;有的畫表一幅,九行八十一格,日塗一圈於一格,上陰下晴,左風右雨,格滿則寒消,稱為“九九消寒表”;也有描寫九個中空影格字的,每格每字各為九筆,如“亭前柳珍重待春風。”從頭九的第一天開始填寫第一字第一筆,以後每在寫一筆,九天填完一個字為一“九”,九字八十一天填完則九盡,稱為“九九消寒句”;還有人創造九體對聯,每聯九個字,每字皆九劃,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把這些字描成空格,每天大、上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春暖花開,稱為“九九迎春聯”。
冬九九

冬練三九

三九應注重養生,而多加鍛鍊又是重要的養生之道。《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之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數九寒冬之際,鍛鍊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鍛鍊人們不怕嚴寒的堅強意志。增強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由於全身劇烈地活動後,呼吸加深,消化能力加強,新陳代謝旺盛,改善了身體條件,健康水平和運動成績就會隨之提高。

夏九九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未能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夏九九歌》雖然有很多版本,但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天文專家表示,歌詞用人們對冷暖的感受、表現和行動等,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夏季氣候變化的情況,讀來合轍壓韻,優美動聽,用起來科學方便,不失為民間寶貴的科學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