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九消寒
  • 地區:中國
  • 分類:中國傳統文化
簡介,風俗,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歌,九九對聯,相關信息,

簡介

中國民間稱這81天為九九消寒。“冬至”也稱冬節、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冬至”來臨,就進入了“數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九”。從“冬至”這天開始,以每九天為一個時段往後數,第一個九天就稱為“頭九”或“一九”,第二個九天稱為“二九”,第三個九天稱為“三九”,依次類推,一直數到第九個九天,便“九盡桃花開”。因為九九八十一天之後,再過九天就是節氣“春分”,春耕季節開始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常見的消寒方式有“畫九”、“寫九”和創作“九體聯”。

風俗

九九消寒期間中國民間風俗有制九九消寒圖,寫九九歌,寫九九對聯等。

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冬至中國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今已有1445年的歷史,“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慧型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所謂“畫九”,就是用圖畫來記錄“九九”的進程。方法是畫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從冬至起,每天用紅筆將一朵白梅塗紅,待到白梅紅遍時,“九九寒天”便結束了。明代《帝京景物略》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相傳“消寒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個畫出來的,他被元朝統治者關在北京監獄裡,創作了這種圖,以後逐漸流轉開來。源流如此之遠,傳播過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有些“九九消寒圖”便是畫上九九八十一個圓圈,每九個一組,根據進九以後的天氣,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的方法,每天在一個圓圈裡做記號。等八十一個圓圈畫完了,天氣也就暖和了。
“寫九”消寒,始於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親書“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空心字,每個字都是九畫(繁體),讓大臣們逐日描紅填寫一畫。填寫完九個字,便“九”盡春來。這種方法傳到中國民間後,也有寫“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的,也有寫“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的,總之一句九字,每字繁體九畫,而且字裡行間蘊含著人們盼望春天的心情。這類文句,有人稱之為“九九消寒句”。
意義: 數九天近三個月,時間是很長的,從開始數到九盡春深,正是一個由冬寒到春暖的漸變過程。不管是哪種“九九消寒圖”,只要認真填畫,都能忠誠記錄這段寒消暖長的具體狀況,而成為一份珍貴的氣象資料。不僅供個人和親友從中揣摩出冬季天氣變化的規律病危以後過冬、“熬冬”有了做好準備的依據;就是對科學家首先是氣象學家和農學家提供一份詳實可靠的參考、研究的資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消寒圖”中形象體現出“客觀事物變化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原理。

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 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中國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中國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么複雜,十分簡單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九九歌各地方口訣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長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裡);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
四九三十六,人行道途宿(回家過春節);
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
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
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脫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陝西的九九歌和其他地區略有不同,第三句為: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其餘相同.
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地里吃。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頭,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不犁地,不過三五日,九盡楊花開。
一九二九,啞門(形容張嘴)叫狗(形容打嗝兒);
三九四九,凍破碌碡;
五九六九,開門大走;
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
九九河重凍,米麵撐破翁。
尉縣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 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湖南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
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
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
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絛;
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頭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蠅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著衣單,
八九七十二赤腳踩爛泥,
九九八十一花開添綠葉。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好粟;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蒼蠅躲層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
八九七十二,豬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剛要伸懶腰,蚊蟲虼蚤出。
川西壩)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數完九九,春花也就燦然了。
(整段東北的)
一九初寒去河東
二九朔風冷颼颼;
三九隆冬天氣寒;
四九霏霏降雪霜;
五九迎春地氣溫;
六九溶河冰在消;
七九河開露水流;
八九雁來南北飛;
九九山青百鳥鳴。

九九對聯

創作“九體對聯”消寒的。如: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上聯),庭院春幽挾蒼草重茵(下聯)。還有人將“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作為上聯,與“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組成一副對仗工整的九體對聯。這些對聯每聯九個字,每個字也是九畫,這樣,從冬至開始,每天書寫(或描紅填寫)上下聯字各一筆,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聯全部寫成,至此,嚴冬已去,春至人間。故此,九體對聯又稱“消寒迎春聯”。
九九迎春聯,構思精巧,須費盡心思,選擇適當的字詞組句,又不能以辭害義,寫起來難度極大。但它趣味性強,既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嚮往,又可作為一份別致的日曆,在以前很得讀書人的喜愛。
九九對聯即每比上聯和下聯都是九個雙鉤空心字,每字九畫,每天依次在上、下聯各填一畫,九九八十一天過去,一副對聯就寫成了。“九體對聯”也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為了供博友欣賞,己丑齋主人蒐集了下面這幾副“九九消寒迎春聯”,每個字都是九畫(有的字套用繁體):
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
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
柳秋咽囿柯風恃勁
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
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
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
幽柏玲瓏濃蔭送秋殘
柳嬈梔香春臨界垣賀
俊洵彥信客薈庭院榮

相關信息

九九消寒圖的畫法】“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各家具體採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中國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下面是傳統的幾種經典設計。
1.最簡單的一種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中國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2.還有一種比較有文化味道:選擇九個9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御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3.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總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4.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繫,真讓人叫絕。無怪乎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圖還有其他“附屬檔案”,一是聯語,即在圖旁標出有關的聯句;諸如“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圖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還有繪圖、印俏皮話的,比如畫“老虎拉碾子”,印歇後語“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葫蘆型九九消寒圖】填寫消寒圖是清代皇宮中流行的一種消閒娛樂形式。這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填字遊戲給漫長的寒冬帶來一絲溫暖和樂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結束,就該是萬物復甦的春天來臨了。 這幅九九消寒圖,將中國歷史通俗地與傳統冬令節氣有機結合,凝縮在從冬至的頭九到九九的短短時間內,可謂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葫蘆型的圖案設計,酷似“中國結”起終讀法,宛然曲折,令人興趣大增。一番誦讀下來,既了解了中國從三皇開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歷史,也豐富了文化知識。 該圖從雙線大字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順序填描,九個大字,每字均九筆,一日描一筆。內中歌謠的讀法是:漢字堅排右為句首,即從“頭九初寒”讀起,至“大清坐金鑒”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