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橋村(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中橋村)

中橋村(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中橋村)

中橋村屬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蒲鎮所轄,位於遵義市中心城區新蒲新區東南部,距城區18公里,面積29.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橋村
  • 所屬: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蒲鎮
  • 地點:遵義市中心城區新蒲新區東南部
  • 面積:29.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沿革,主要歷史文化建築,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東經107º03′~ 107º07′,北緯27°45′~ 27°47′。四界至地:東鄰蝦子鎮,南抵三合村,西至新蒲村,北接團澤鎮

自然環境條件

境內地質構造為蝦子南北向構造區。境內地貌,以大婁山東部延伸支脈中的西支,南起端公岩,北向北東延伸,經境內至老林溝進入綏陽為骨架,主峰有點燈山、掉臉山、水圍山等。與峽谷、槽谷、盆地(壩子)自然組合成高低不同、形態各異的山原地貌。海拔高度在850m~1030m之間。
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地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13-18℃,
境地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黃壤土、石灰壤土、黑壤土等。較多的水稻土分布於盆地(壩子),潮土分布於槽谷,黃壤土分布於丘陵,石灰壤土分布於緩坡,黑壤土分布於石山坡。
境內生態條件多樣,常見植物有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森林面積18370畝,其中有林面積17659畝,灌木面積711畝。退耕還林面積1536.3畝。除大型野生動物已經絕跡外,如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野生動物較為豐富,主要有鯽魚青魚、鯉魚、鱔、鰱魚小鯢蟾蜍科蛙、黑斑蛙澤蛙無斑雨蛙黑點樹蛙大樹蛙棘蛙(石炕)、蜥蜴、烏龜、鱉(團魚)、北草蜥四腳蛇)、黑脊蛇,赤鏈蛇(野雞項)、五步蛇、菜花蛇、竹葉青(青竹彪)、烏梢蛇等。
境內河流水系主要有仁江河與鳳凰溪。仁江河由北向南橫穿而過。屬烏江較大二級支流。漢稱黚水,唐稱帶水,清稱洪江,發源於大婁山脈老鷹岩,東南流向,流經境域上橋小河匯入,至兩河口湘江匯合。仁江河全流面積707平方公里,河長70.2公里,落差175.6米,平均比降2.5%,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2.7立方米。本境河段,最大洪水發生在1872年,洪水位估計為近百米,洪水流量估計為每秒1950立方米。流經中橋段,長10公里,平均寬約50米。仁江河發揮著滋養萬物的傳統作用。十座攔河壩,提水灌溉農田,養育著中橋人。解放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仁江河的保護和開發,河水清澈見底,漁業資源豐富,兩岸青山翠綠,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絕少污染,兩岸田園風光優美,人文景觀林立,休閒山莊密布城裡人尋幽覓古,休閒渡假,返璞歸真的世外桃源。鳳凰溪發源於團澤鎮樓上壩張家灣,全長8.7公里,由漏阡洞進入中橋境在上橋匯入仁江河全長1.5公里,寬20米。橫穿閻王寨壩上,兩岸土地肥沃,風光優美。
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白雲石、硫鐵礦等。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中橋村國土面積29.2m2,耕地面積8349畝,其中田5057畝,土3274畝。全村轄30個村民組2340戶,總計8922人。全村主要以以玉米、辣椒、蔬菜、西瓜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2008年人均純收入3281元。
全村農村電網改造已經完畢,電視普及率在96%以上。326國道中坪、中橋、櫻桃埡穿越而過,全程為二級公路,總長度10公里。
境內共有中學一間,國小3間。兒童入學率打100%。

歷史沿革

唐大曆五年(770),羅榮率師入播平僚叛,叛平世襲其地,這裡屬羅氏領地之一。大中十三年(859),被南詔攻陷,鹹通元年(860),收復。次年,又被南詔攻陷,這裡屬南詔勢力侵占地之一。乾符三年(876),何中立隨楊端入播收復失地,因何中立平播有功,任播州楊氏總管,設總管府龍角山下(掉臉山)仁江河畔何家寨(養馬塘),領一方爵土,子孫世襲,這裡屬何氏領地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土歸流,新蒲新區東鄉劃分三個里,即:東鄉東隅里、通平里、樂安里,櫻桃埡屬東鄉通平里八甲、瑪瑙孔屬九甲,青蛇橋、中坪屬東鄉東隅里七甲。清宣統三年(1911),廢里置東一區,治所在老蒲場;東二區治所在喇叭場,這裡屬東一區、東二區所轄。
民國2年(1913),東二區治所遷銀水棧。民國21年(1932),改東一區為新蒲新區第二區、東二區為新蒲新區第三區,清乘橋、中坪屬第二區,櫻桃、瑪瑙孔屬第三區。民國24年(1935)5月,清乘橋、中坪屬第二區八聯保十一保七甲,瑪瑙孔屬第三區十五保九甲,櫻桃埡屬第三區十四保八甲。民國30年(1941),推行新縣制,廢聯保,縣下建鄉、保、甲三級制。因新蒲新區轄區大,縣鄉之間設區。第二區、第三區合併設蝦子區。改二區為老蒲鄉,清乘橋、中坪屬蝦子區老蒲鄉,櫻桃埡、瑪瑙孔屬蝦子區九龍鄉。民國38年(1949)8月,復建第二區(老蒲),清乘橋、中坪屬第二區老蒲鄉,櫻桃埡、瑪瑙孔屬第三區九龍鄉
1950年10月,廢保建村,清乘橋、中坪合併建中橋村,屬第二區老蒲鄉;櫻桃埡、瑪瑙孔合併建共和村,治所設在田壩廟內,屬第三區九龍鄉。1951年3月,將白雲、九龍劃出增建第二十一區,共和村屬第二十一區九龍鄉,中橋村仍屬第二區老蒲鄉。1953年5月,改區數序名為駐地名,第二區為老蒲區,第二十一區為白雲區。廢共和村建長乾鄉,治所設在櫻桃埡,屬白雲區;廢中橋村、水火村,並建中橋鄉,治所設在中橋,屬老蒲區。1955年初,建立互助組。同年9月,建立初級合作社。1956年8月,白雲區劃歸老蒲區,中橋鄉、長乾鄉屬新蒲新區老蒲區。1957年8月,建立高級合作社,長乾鄉、櫻桃埡為一分社,瑪瑙孔為二分社。1958年11月,鄉改稱管理區,建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中橋生產大隊下轄18個生產隊,中橋生產大隊屬中橋管理區;櫻桃生產大隊下轄13個生產隊;洪水生產大隊下轄20個生產小隊,櫻桃生產大隊、洪水生產大隊屬長乾管理區。1960年5月,洪水、櫻桃生產大隊,合併為櫻桃生產大隊,大隊治所設在米台楊華清民房內。1961年9月,復建洪水生產大隊,治所設在瑪瑙孔,櫻桃生產大隊治所設在櫻桃埡。長乾管理區劃歸中橋管理區,中橋管理區改稱中橋人民公社,中橋、洪水、櫻桃生產大隊屬中橋人民公社。1966年,中橋生產大隊治所設在中坪李先桃民房內。1968年3月,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中橋生產大隊治所設在中橋。1978年,中橋生產大隊治所設在中橋國小校門左側。1981年1月,廢革命委員會。1984年6月,中橋人民公社改稱中橋鄉,生產大隊改稱村,生產小隊改稱村民組,中橋村、櫻桃村、洪水村屬中橋鄉。1990年,洪水村治所設在羊岩洪水國小三樓。
1992年9月29日,撤區並建鎮,撤銷新蒲鎮、中橋鄉、新中鄉合併建新蒲鎮,中橋村、櫻桃村、洪水村屬新蒲鎮。1993年5月,設中橋片區,中橋村、櫻桃村、洪水村屬新蒲鎮中橋片區。1994年7月,中橋片區改稱中橋辦事處,中橋村、櫻桃村、洪水村屬新蒲鎮中橋辦事處。
1998年4月,劃歸新蒲新區,中橋村、洪水村、櫻桃村屬新蒲新區新蒲鎮。2002年,中橋村治所設在中橋計生站,洪水村治所設在廻水坨,櫻桃村治所設在長乾。同年2月,撤銷中橋辦事處,中橋村、洪水村、櫻桃村屬新蒲鎮。2004年5月,合村並組,中橋村、洪水村、櫻桃村合併為中橋村,中橋村下轄30個村民組,中橋村境域從此奠定。

主要歷史文化建築

(一)古樹群
1.紅豆杉(Tdxus)
又名紫杉,也稱赤柏松。
中橋村李家寨有棵樹齡3200年的紅豆杉,當地人稱為神樹。樹圍3.2米,高14米,樹蔭8米。傳說此樹能佑人健康長壽、消災解難、求學中舉、仕途鴻遠、婚姻如願,遠近聞名,拜樹掛紅者盛。由於寨人的保護,長壽無損。還有更奇怪的是,此樹夏陽落雨,太陽越烈,落雨越大。每當烈日,前來觀奇者絡繹不絕。歐馨谷先生有詩讚曰:"千年神樹艷陽雨,自然沐浴膚發潤。"
2.紅檬子
位於中橋村李家寨,樹齡3500年,樹圍4米,高10米,樹蔭12米,與紅豆杉相鄰,構成李家寨奇觀。
中橋村最大羅漢松,樹齡200年,樹圍80厘米,樹高16米。
(二)古墓、碑群
1.護林碑
位於新蒲新區新蒲鎮中橋村李家寨,為李氏合族保護風景林而立,共3座。護林碑一,位於千年紅檬子樹下道路北壁,碑高1米,寬0.64米,兩側碑柱寬0.17米,厚0.14米,碑帽長1.12米,厚0.24米。碑正面上橫楷書"後警前懲",字徑0.12米。中左下楷書罰銀人及數目27字。 左楷書時間豎行19字。右楷書護林條款9行,16字,字徑0.03米。
護林碑二,位於李家寨囤堡前198棵,400年風景林中,碑高1.05米,寬0.67米,厚0.18米,碑帽早年損壞。
正面上方橫楷書"直正是好"4字,字徑0.13米;中間楷書"禁止越界、踐踏、斫伐"8字,字徑0.12米;中左楷書"如有違此端,罰銀五兩,決不姑寬"13字 。字徑0.1米。中左豎書"李氏公議書"。碑左楷豎書時間17字。
護林碑三,位於李家寨風景林頂端。碑高1.08米,寬0.68米,厚0.2米,碑帽長0.8米,寬0.4米,厚0.4米;碑座長0.68米,0.3米。碑正面上方橫楷書"障保哉狀藩屏"6個大字;中間書護林公議內容,198字。有撰書人和刻石人篆章。中左楷書詩一首25字。碑左楷書時間17字。
2.閻王寨彭家堡保護環境資源碑
位於新蒲新區新蒲鎮中橋村洪水國小前彭家堡山林中。此碑為清道光九年(1829)三月,閻王寨劉氏保護墳山,不準挖煤,不準亂砍亂伐而立。碑高1.36米,寬0.7米,厚0.14米;碑座長0.8米,厚0.2米。上方四個圓圈內陽文楷書"朽不垂永"4字,字徑0.12米。右楷書保護環境資源內容;中楷書合議人員名單;左楷書立碑時間。
3.何中立墓
位於境內養馬塘,其墳占地50平方米。墓主姓何,名中立,字大本。唐江陵郡江陵人,生於唐大中三年(849)。唐乾符三年(876),掛大將軍印,隨楊端入播,平播有功,後嗣襲播州總管,設總管府於播東何家寨(養馬塘),賜以爵土,許以子孫世襲。後漢乾佑元年(948)八月十五日病卒,享年99歲,葬於播東何家寨(養馬塘)。
4.杜國勛墓
位於中橋村太陽山上西面坡。清光緒五年(1879)閏三月三日修完工,其墳占地40平方米。拜台前正中立碑一塊,碑帽雕刻花紋精緻,中間刻"青天誥命",碑面兩邊雕刻龍形花紋,中間刻聖旨文,拜台兩邊各立華表一支。墓主姓杜,名國勛,男性。生於道光某年五月初七丑時,邑廣舉人(省試第二名貢生),歷任廣順、貴定等地學選授、麻哈州訓導、平遠學政、知縣兼同知等職加五品銜,授為奉政大夫。光緒六年(1880)五月二十五日辰時,病卒於省垣寓所,次子文蔚奉柩歸,葬於宣統二年(1910)三月。墓前立碑一塊,碑底座鱉形,石鱉於"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損壞。碑裂左角,碑面刻"奉政大夫子乾杜公之墓",右側刻墓葬時間及孝名,左側刻墓志銘,高坪舉人(省試第二名貢生)刑部任七品小京官(刑部郎中),書法四體皆精的、名列晚清遵義八大書家之首的、墓主的姻世弟王藻章所題。碑帽雕刻花紋精緻,中間刻"皇清"二字。
5.方家墳
位於境內芭蕉溝坳上。其墳為夫妻二墓。左碑載,墓主姓方,名裕豐,號榮登,謚明性府君。生於清嘉慶十年(1805)九月十六日戌時,配萬氏,生子六女二。為樂里良醫,蝦子場寨首,鹹豐九年(1859)冬月二十一日辰時,黃號軍破寨,陣亡。右墓主姓萬,法名瓊修,鄉謚靜嘉萬老太君。生於清嘉慶十四年(1810)四月初八日卯時,年十八歸同街方翁裕豐,食素靜養四十餘年。卒於鹹豐十年(1860)七月初一日戌時。
6.劉家墳
因其拜台兩頭石圍牆頭各置石雕老鴰一隻,故當地人稱其墳為"石老鴰",位於境內王家灣。殘碑考察,墓主姓劉生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2),出生地東鄉通平0.0020 里八甲地名。卒於光緒年間,孝男劉正囗,孝女李劉氏,孝婿苟洪囗,碑立於光緒囗囗年臘月初六日。
位於境內團林(鸞林)。為夫妻合葬墳,男墓主姓王,名仕輔,生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月初九日巳時,遵義府首縣東鄉通平里八甲鸞林住宅出生,卒於鹹豐十年(1860)。女墓主姓劉,生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月十八日亥時,出生地本府縣東八甲,卒於鹹豐十年(1860)八月十七日申時。
8.喻其惺墓
位於境內下和平。墓主姓喻,名其惺,字覺初。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月二十八日巳時,禮儀壩出生,卒於民國5年(1916)六月初七巳時,享年67歲。墳前立有羊肝石墓碑,碑上書"誥封奉政大夫喻公覺初墓",碑後書有墓表,為四品銜前知四州漢州事甲五科舉人劉瑞撰。墳前立華表兩根,字為長子五品銜前知雲南姚州事癸卯恩科副貢元愷撰書。其墳有被盜痕跡。
9.李承章母親墳
位於中坪墳壩。墳前立有湖南洪江羊肝石碑一塊,碑文記載墓主為李承先母親楊氏,立碑時間為民國27年(1938)冬月。墳前左右各立華表一支,表文為五品銜前雲南姚州事癸卯恩科副貢喻元愷撰書
(三)摩崖
1.倒流水摩崖
摩崖位於李家寨古囤堡下仁江河畔。名因洞中泉水隨渠流向與仁江河水流向相反,故名"倒流水"。摩崖"大明壬寅清明放水大吉"10字豎刻2行,位於倒流水左洞壁高1米處。
2.櫻桃埡煤廠坡摩崖
摩崖位於新蒲新區新蒲鎮中橋村櫻桃埡與馬里坎交界處的煤廠坡,古道北側天然石壁上,上楷書"碑路指"3字,下豎刻楷書4行19字,雕刻時間和雕刻無考,但根據風化程度應為古代。
(四)古房屋建築群
位於中橋村陳家塘。修建於民國1年(1912),楊肇宣建。上九步石梯進龍門,龍門左右各有二間屋,天井壩50平方米,壩兩邊各有10間屋,板壁開門各6扇,上屋堂屋一間,堂屋左右各6間。共33間。挑上龍頭8個,四角上小龍頭共48個。走廊亮柱頭上雕彩燈8個,花紋柱頭石墩大的4個,小的2個。占地面積為1320平方米。
2.印盒子
位於中橋村李家寨。清鹹同年間,李氏第十一代孫李正南,朝廷欽賜"強勇巴圖魯",記名提督軍門。告老還鄉李家寨,建四合院住房養老。四合院建成,正房七柱五間,進深三柱二間;左右廂房五柱三間前帶廊;下房明間朝門;庭院及走廊方塊青石與條石鋪成。正房高出庭院0.6米,左右廂房高出庭院0.3米,下房朝門高出庭院0.3米,庭院明顯低於四周房屋,易於積水。李正南見此情況,詢問掌墨師,"是怎么回事"?掌墨師大聲回答,"大老爺,這是給你修的印盒子呀!兒子兒孫都撐印把子當官嗎"!故此,人們稱這四合院名"印盒子"。
(五)古軍事遺址建築
1.青蛇囤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楊應龍為抗明廷官兵圍剿,掉臉山建青蛇囤、瑪瑙孔建瑪瑙囤、團堡保子囤、長坎子建長坎諸囤,抗官兵東進。"青蛇"之名,源於"青蛇橋"。楊應龍自認為自己為"龍",與"蛇"同屬類,龍蛇為貴,故將此囤取名為"青蛇囤",象徵吉利。"保子"之名,原於囤旁一丘為"團堡",又因楊應龍之子民為"楊保子",楊應龍取神佑之意,來振奮軍心,故名"保子囤",與瑪瑙囤、長坎囤互為犄角,組成青蛇囤之前衛軍事群堡。萬曆二十八年(1600)四月,李化龍第八路總兵陳璘率部浴血苦戰,雙方以傷亡慘重的代價,終被陳部攻克。殘存城牆、旗台、洋台機,一囤堡門保存完好。
2.金獅營
位於境內中橋村。張思敬,人稱張武老爺,於鹹豐九年(1859),在掉臉山明代青蛇囤之基礎上,修軍事寨堡群~金獅營、右弼營、左弼營、龍鳳營、盤安營、苟家營。構成六營一體規模的軍事營寨,占地面積數十畝,實為當時遵義地區軍事寨堡之冠。與玉屏寨、李家寨新營盤互為犄角。除苟家營無尋跡外,其餘五營的殘牆、旗台基石、洋台機(大炮)基石、置擂石滾木基石、城門基石尚在,一座城門完好無損。
3. 新營盤
位於中橋村李家寨。清同治元年(1862),當地李姓人修築,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新營盤之名,因與老營盤(長坎囤)之區別,故分別稱為"新"、"老"營盤。保存較完好。
4.碉堡
民國23年(1934),新蒲新區徵收"修碉堡費"統一支付,在掉臉山上修有兩座石碉堡。一處於小白石上,1999年,被當地人修房子做基石而銷毀。另一處於半山腰,保存較好。同時,境內閻王寨、櫻桃埡、中橋橋頭、山上均修有泥碉堡。
(六)古橋群
1.清乘橋
位於中橋村仁江河,橋高十六米,寬七米,長二十八米,為石拱橋。
其地兩岸懸崖峭壁,清康熙以前,以三木鋪木板懸渡,人稱"青蛇橋",又稱"清水橋"。由於風雨飄搖,屢修屢壞,於是里人又在上流四五百米處建平橋。夏秋水泛,慘溺者歲有。康熙年間總兵吳之茂至地,詳視勢之所宜,仍於古橋基架為卷橋,先疏奏河伯水神,取名"清乘橋",然後興工,即以疏文為碑,立在太極洞口。康熙十年(1671)二月二十日完工。又因橋完工時新人(新娘子)踩橋,人們又稱為"新人橋"。民國19年(1930),晚上漲洪水,水淹過橋面,將橋面欄桿沖壞。民國21年(1932),白天漲洪水,水淹過橋面,將橋面石板沖走,修復後取名"清深橋"。
2.乾風橋
民國28年(1939)2月,貴州省省長周西成修遵湄公路清乘橋旁繼架乾橋,橋頭石刻"遵松路三號",橋下三拱二墩,取名"乾風橋"。1957年,遵義公路局將乾橋加寬。
3.上橋
位於清乘橋上流1.5公里的仁江河支流鳳凰溪。其地兩岸懸崖峭壁,修於清同治年間,名為"同治橋",有建橋碑立於橋頭,碑於1953年燒石灰而毀。後人們稱為小橋,又名上橋。
4.平橋
位於中橋村仁江河清乘橋上流里許。青蛇橋三木懸渡,風雨飄搖,里人建平橋。河中壘石墩,上鋪石板,故名平橋。清康熙年間,建清乘橋而平橋廢棄,已無痕可尋。
位於中橋村中橋街旁,為天之自然形成,故名為"天生橋"。橋高約10米,長約30米,中埡路從橋上通過。
(七)廟宇
位於中橋村中坪青槓坡,舊址在東里許遵湄路南,名壇神廟。民國中期遷中坪青槓坡,建木結構上殿一幢,一樓一底,兩邊廂房各一幢,取名蓮花寺。時古木參天,樹密濃蔭,環境清幽,寺內大鐘高1.5米,寺前立碑數塊,寺中僧人居士朝參晚課。民國末期,更名金盆寺,有釋通慧等5位僧人,講經傳法。解放後,政府強制僧人還俗,除釋通慧外,其餘4位僧人還俗。土改時,釋通慧以姜春元俗名身份登記土地權。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毀鐘伐樹。"文化大革命"時期,菩薩被燒毀,姜春元遷出寺廟,空廟被蠶科所借用烘蠶種。
1988年,經新蒲新區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寺廟宗教活動。1993年,取名平安寺。1994年,新蒲新區宗教局任命住持釋應慧。先後建磚木結構天王殿、財神廟、居士房、庫房、齋房,塑神像。2004年,建鋼混結構圓通寶殿,重塑神像。2008年,增建一幢一樓一底鋼混結構樓房。平安寺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寺廟交通方便,326國道從寺廟牌坊前經過,100米大道進廟前廣場,停車。四周青槓茂密,西臨福源山莊,集朝山拜神,休閒娛樂,素美食一體。
雲佛寺位於掉臉山大白石,由遵義市羅遠奎、中橋鄢金誠出資,購一幢三間林民房,由當地民眾投勞,2004年建成。
(八)革命遺址
1.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
民國24年(1935)1月6日,紅一軍團從湄潭、牛場一帶出發,進入三渡關。7日,進駐蝦子場,先頭部隊進入李家寨、長乾子、櫻桃埡、清乘橋、中坪、老蒲場、禮儀壩。8日,軍團司令部駐清乘橋陳家塘劉守義家,共2夜3天。紅一軍團首長林彪當時辦公用的桌椅及紅軍在堂屋板壁上寫的標語尚存。標語內容有:
"反對國民黨軍閥。""打土豪分穀子。""反對區公所、鄉公所壓迫民眾。""白軍士兵們,你們是工農出生,不要拿槍替國民黨賣命。""紅軍來此。"
陳家塘壩上民房牆壁上,紅軍一軍團警 衛部隊留下數十條紅軍標語,由於年代久遠,被炊煙燻沒,已難尋覓。
2.紅軍紀念物
民國24年(1935)1月,紅一軍團十五師(少共國際師)離開老蒲場時,贈送一把古劍給老蒲場蘇維埃農協會宣傳委員張敬之作紀念。寶劍全長約80厘米,兩面劍刃鋒利無比,削鐵如泥,斬銅錢而刃不捲,亮而不銹,配劍鞘。張敬之被害後,由其弟保存,後寶劍在境內民間一李姓收藏。
3.中國人民解放軍烈士墓
1949年1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三兵團十軍二十八師先遣部隊抵蝦子場。國民黨駐遵義城川軍的303旅(三個團)駐守清乘橋,在清乘橋橋面中央挖坑,企圖炸毀清乘橋以阻解放軍進城。送信的楊德高說解放軍已抵蝦子場,就一哄而跑了。清乘橋橋面中央被挖一條長坑,由於天黑,解放軍炊事員,背著鑼鍋,掉入坑中,爬起來又掉到橋下,當即犧牲。當地人就地掩埋在仁江河小園岸邊土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