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湖北宜昌夷陵區鴉鵲嶺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合村位於鴉鵲嶺的東部,東與當陽市王店鎮史店村相鄰,南與鴉鵲嶺童畈村接壤,西與鴉鵲嶺白河村隔河相望,北與當陽市王店鎮白河村(原賀畈村)相連。漢宜公路縱橫東西,焦柳鐵路橫穿南北,鴉官鐵路從村中心地段始向宜昌市城區。

村域地貌形態屬丘陵平地相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合村
  • 位於:鴉鵲嶺的東部
  • 全村版圖面積:7.45平方公里
  • 總戶數:540戶
  • 區號:0717
歷史沿革,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各項事業穩步推進,

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屬當陽縣雙蓮鄉第十三聯保,1945年日本投降後,從雙蓮鄉分離為第三保。1949年解放後,劃為宜昌縣管轄,1950年土改運動中白河鄉,1955年分為三個社,1956年2月並為紅土鄉高五社和高六社,1958年9月改為鴉鵲嶺公社紅土大隊(管理區)4生產隊,共14個小隊。1961年將泉河以東5個小組劃歸當陽縣管轄,餘9個小隊,以鴉雙公路崗為界,崗西沿白河4個隊,崗東沿泉河5個隊。1961年4月後,逐步將數字名改為地方名,即改為三合大隊。三合地處三大畈(即姚家畈、祁家畈、史家畈),所轄三大姓(即姚姓、祁姓、史姓);緊靠三條河(即白河、泉河、叉河)而取名。1962年分為11個組, 1980年分為12個組, 1984年9月將三合大隊更名為三合村,2003年3月由於稅費體制改革,合村並組,由12個組並為3個村民小組,12個自然小組。
村委會駐地在村中心地帶,距鎮政府3公里。全村版圖面積7.45平方公里,總數540戶戶,1612人,勞動力913人,黨員53名,團員32名。耕地面積2500畝,其中水田1823畝,旱田677畝。多經園(柑桔面積)面積3000畝,養魚面積450畝。2005年糧食總產2225噸,油料總產463噸,生豬出欄5800頭,水產養殖鮮魚510噸,柑桔總產650噸,全年實現經濟總收入1568萬元,人平純收入4348元,村兩委班子按照“栽好搖錢村,餵好禽和豬,養好池塘庫,修好渠與路”的發展思路,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尋求發展,增收新路子,腳踏實地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為新農村建設、農民奔小康夯實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全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黨支部、村委會曾多次被縣(區)、鎮評為先進黨支部、紅旗單位、先進集體。

產業結構

調整成效顯著,根據本村實際情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村黨支部、村委會提出了“平原種糧田、崗上建桔園、沿河打魚池、沿線辦工廠”的調整思路;九十年代,提出了“依靠科技調結構,一壓兩擴攻三優,主攻‘四’字建產業,盤活資源促增收”的調整思路。根據市場經濟,按照一村一品,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2005年制定“一戶一品、一品百戶、戶平萬元”的調整目標。通過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柑桔3000多畝,建魚池500餘畝,畜禽養殖明顯加快,村辦三家企業,即火車站服務大樓、礦粉廠、糧油加工廠。2005年人平純收入4348元,是1984年的9.5倍。

基礎設施建設

明顯改善。2004年與鴉鵲嶺火車站協商,聯合對進站公路0.8公里進行了硬化。2005年村籌資100萬元硬化了鴉雙公路,全長4.8公里。同時,對白河河堤,一組至十二組及通往村委會公路6.3公里籌備硬化。村通組、組通戶公路網路全面升級。近幾年,對80%的蓄水堰塘進了改造,混凝土護坡,對原石磙大堰、姚家大堰、機大堰進行水泥護坡,改造為小二型水庫,新建6組小二型水庫,全村總蓄水量達200萬立方米。溝渠三面光達60%,安裝U型渠4萬米。1999年9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三合項目區動工,總投資125萬元,將原1、2、3、11組農田改造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樹成行“的高標準農田,受到了農業部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的表彰。農電改造布局合理,安全用電有保障。2005年新增二個台區,達到6個電力台區,基本上滿足了全村生產、生活電用。廣播、通訊事業發展較快,村安裝了二台廣播轉播機,設立了14隻高音喇叭,覆蓋面100%。1998年村自籌資金18萬元,安裝了450門程控電話,村民擁有行動電話250隻,電腦15台,農戶不出家門,可知天下事。

各項事業穩步推進

1992年村籌資12萬元,興建教學大樓後由於生源不足,並歸鴉鵲嶺鎮中心國小,村又出資11萬元修建三合村讀書子女宿舍樓。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村辦衛生室按標準設立,現有2名醫務人員,新型合作醫療正在實施。計畫生育無超生、強生現象,社會治安穩定,村設有“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社會道德風氣明顯好轉,近十年來無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截止2005年全村共評選“十星級文明戶”50戶,“五好家庭”125戶,“好媳婦”26個,“好妯娌”60對,“好鄰居”50對(戶)。對5名孤寡老人實行了五保、集中供養。對符合條件的26戶進行了農村低保。村委會陣地建設進一步改善,建有黨員、團員、農民科技培訓活動中心。
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及新農村建設要求,全村規劃三個居民點,現有95%以上農戶住上了預製結構樓房,消滅了土牆屋。戶平一輛機車和一台彩色電視機,50%農戶購進高檔家俱。80%農戶擁有各類農業機械或大小型拖拉機,部分農戶擁有小轎車、運輸車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