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民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現代史
  • 外文名:無
  • 時間:1840年以來
  • 學科:歷史
歷史沿革,清末時期,辛亥革命,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歷史年表,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史起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為止,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晚清王朝統治下一個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
當晚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時候,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資本主義發達的英、法等國對外積極進行侵略,尋找殖民地,英國是侵略活動的急先鋒。由於英國工業品很難在中國市場上傾銷,於是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始終處於出超地位。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英國把大量的鴉片偷運到中國來。鴉片大量輸入,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也加深了晚清王朝的統治危機。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強烈要求禁菸。道光皇帝看到銀荒兵弱對他的統治不利,就派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是中國人民禁菸鬥爭的偉大勝利。1840年6月,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鴉片問題作藉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和清軍的愛國將領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是,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屬檔案,中國開始喪失領土和主權,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演變為外國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資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反帝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鴉片戰爭以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搜刮人民,中國的小農經濟逐漸破產,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計陷入困境,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1851年,洪秀全領導了金田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各地人民不斷發動起義,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正當太平天國在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戰爭持續了四年之久。英法聯軍先後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更多的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剛結束,中外反動勢力就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
1856年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領導力量大大削弱,太平軍從此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揭開了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序幕。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晚清王朝統治者為了防範外國侵略和鎮壓國內革命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名,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一階段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後一階段還兼辦些與民用有關的工業。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製作用。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資於新式工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產生了。中國無產階級早在四十年代就產生了,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起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新變化。中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產生,加強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力量。
甲午中日戰爭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世界資本主義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邊疆和中國的鄰國。十九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美、日侵略台灣,俄、英夥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和西藏。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加緊侵略中國的鄰國,企圖把它們變為殖民地,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1884年,法國在侵占越南後,進而侵略中國。中越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抗敵,屢敗法軍。可是在中國軍隊打了大勝仗的情況下,清政府卻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新約》,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了。清政府的昏庸腐朽,更助長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竭力向外擴張,企國侵占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出現了許多愛國的將領和士兵,他們奮不顧身,英勇殺敵,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但腐朽的清政府沒有抵抗侵略者的決心,而幻想依靠外國調停以求和,最終導致慘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中國變成它們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城市工業和農村手工業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採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帝國主義在對中國輸出資本的同時,爭先恐後地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義和團運動
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人們逐步覺醒。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維新變法。他們以著書、講學、辦報、組織學會等活動宣傳變法,並多次上書要求光緒帝變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1898年是舊曆戊戌年,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這次變法是在維護晚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實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資產階級改良派希望通過變法改革現狀,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愛國的和進步的。他們在變法活動中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在中國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由於中國資本主義力量弱小,資產階級改良派沒有發動人民民眾,結果戊戌變法被以那拉氏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去。
隨著帝國主義政治和經濟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府袒護教會和教徒,人民民眾不能忍受;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人民負擔大大加重;加上黃河連年決口,北方災荒嚴重,千百萬農民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迷夢,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反抗精神。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農民小生產者的落後和愚昧,加上在鬥爭中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帝國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在革命實踐中,中國人民逐步認識到,要救亡必須推翻清政府,於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創立興中會,接著就準備在廣州起義。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說明了他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開始就注重於武裝鬥爭。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章炳麟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寫了《革命軍》,陳天華寫了《猛回頭》和《警世鐘》,熱情地歌頌革命,無情地抨擊封建制度,鼓舞了人民民眾的革命鬥志。在宣傳革命的同時,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展開了建立和鞏固革命組織的活動。華興會、光復會、日知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革命團體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革命政黨。1905年,在孫中山的積極推動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民報》。同盟會是第一個中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對推動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以鮮明的民主革命派立場宣傳民主革命。他領導革命派以《民報》為主要陣地,同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派展開激烈論戰。經過論戰,傳播了革命思想,使許多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站到了革命派方面來。同時,在同盟會的領導和影響下,中國各地不斷發生武裝起義。

辛亥革命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諸多干擾,成功引入西學,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晚清王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雖然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沿襲中國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廢除,地方科舉考試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從思想體系上動搖了滿清皇權的根基,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以及血氣方剛的年輕新銳隨即脫穎而出,為後來風起雲湧的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這次革命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它推翻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臨時約法》,
使中國人民獲得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中國的資本主義也繼續向前發展。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決心,沒有廣泛發動民眾參加鬥爭,革命力量十分薄弱,因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它的勝利果實被封建勢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復辟帝制,激起中國人民的反對。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行專制統治,出賣國家主權。中華民族的災難更加深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有利條件。日、美帝國主義乘機對中國增加投資,擴大了在中國的經濟侵略勢力。這樣,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日、美在華企業的擴張,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並在鬥爭中不斷提高覺悟,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轉變的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分子李大釗等人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他們熱情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革命人民,將革命推到一個新的階段,揭開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新篇章。
林則徐林則徐

革命時期

中國現代史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又分為四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又稱國民大革命時期或者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又稱國共十年對峙或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四個歷史階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但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最終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孫中山孫中山
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發生了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它使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它促成了中國工人運動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奠定了正確的組織原則,使黨成為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1922年,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1923年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步伐。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了,中國革命進入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工農運動迅速高漲起來。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把革命推向中國,1926年開始了北伐戰爭,擊潰了帝國主義走狗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的主力軍。
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集團的聯合力量過於強大,特別是由於黨內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領導的錯誤,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27年7月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個階段。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蔣介石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建立起一個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利益的國民黨政權,實行了反共反人民、投降帝國主義的政策。面臨新的嚴重的政治局面,中國共產黨仍然頑強地繼續戰鬥。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中國革命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昌起義後不久召開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會後舉行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它許多地區的起義。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區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一個師,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圍剿”。毛澤東總結了這一偉大革命實踐,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由之路。1931年,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開始上升,革命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但是,黨內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領導,使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紅軍只有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得以保存下來,並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了長征。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的關頭,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制定並實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黨領導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掀起了要求停止內戰、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36年12月,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發動了西安事變。我黨促成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勝利地實現了從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從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二個階段。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革命進入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了。但是兩條對立的抗戰路線的鬥爭卻貫穿整個歷史時期。1937年8月,黨的洛川會議決定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會後,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後,進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牽制了敵人半數以上的兵力,解放區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這時,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發表,給中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發展的正確道路和光明前途。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先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打退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1941年和1942年,是人民抗日戰爭最困難的年頭,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克服困難,堅持抗戰。在政治上,實行“三三制”和“精兵簡政”的方針,加強解放區的政權建設;在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和開展大生產運動;在思想上,開展整風運動;在軍事上,開展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的鬥爭。這些措施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始發動局部反攻。
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歷史經驗,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七大”以後,人民抗日武裝繼續加強反攻,並得到蘇聯紅軍的支援,給日本侵略軍以致命打擊。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三個階段。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採取“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革命方針。一面盡力爭取和平民主,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一面加緊自衛戰爭的準備,以便隨時打退國民黨反動
派的軍事進攻。1946年7月,全面內戰爆發,中國革命進入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我黨決定:在政治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建立廣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在軍事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人民解放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在解放區經過土改翻身的人民民眾的支持下,在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民主運動的配合下,經過一年時間,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區,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其他野戰軍也都展開了攻勢。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殲滅了敵人有生力量,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抓住有利戰機,1948年9月起,先後組織了舉世聞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中國的勝利。為了確定奪取革命在中國的勝利和建設新中國的基本政策,1949年3月,黨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會後,黨中央發動了渡江戰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政權垮台。接著,人民解放軍追殲殘敵,到年底,基本上解放中國大陸。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中國範圍內的基本勝利,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對即將成立的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國家的前途,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作了說明。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的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建設時期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民眾匯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莊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建國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占中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取得巨大成就: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製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從1957年到1966年,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中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閱兵式閱兵式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原中共總書記鄧小平重新復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放到現代化建設上。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是建國後形勢最好的時期。
1989年江澤民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93年擔任國家主席,率領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與繼承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國策,中國呈現出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外交活躍的鼎盛局面。
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2003年3月,在十屆中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胡錦濤當選為國家主席。
2012年11月份黨的十八大召開,選舉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2013年3月,在十二屆中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當選為國家主席,並提出“中國夢”。

歷史年表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虎門銷煙
1840—1842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
1月29日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水勇夜襲長沙灣運銷鴉片的走私船,燒毀煙船23艘。
2月25日 英軍向虎門發起攻擊,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守衛炮台,與敵人殊死格鬥,身負重傷,後壯烈殉國。
6月22日 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兵船16艘,武裝汽船4艘,運輸船28艘,士兵4000餘人,大炮540門,集結於廣東珠江口海面,宣布28日封鎖廣州。戰端遂啟,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7月6日 英軍攻陷浙江舟山島上的定海,後英軍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恫嚇北京清政府,致使清政府答應撤辦林則徐、鄧廷楨
8月6日 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外炫耀武力,並致函清政府,誣稱林則徐在廣東禁菸“凌辱”、“殘害”了英國官員,要求“昭雪”。同時,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
8月30日 琦善與查理·義津在大沽海灘帳棚會晤。琦善轉述道光帝答覆英方的內容,強調林則徐在廣東禁菸“辦理不善”,今後一定“秉公查辦”,為英國“代伸冤抑”。英方得此答覆後,決定撤軍南下。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43年 中英 《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條約
1844年 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月11日 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會民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國。
1852年
11月24日廈門市1500餘華工,抗議英商合記洋行掠騙
2月29日 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省西林縣境內進行間諜活動,該縣知縣張鳴風將馬賴等26名不法教徒逮捕,並將馬神南等3人處死。
1858年
1月5日 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清廷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定”,同廣東政府要員一起被俘,送往印度加爾各答囚禁。後病死於加爾各答。
4月13日 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派兵艦抵大沽口,在大沽口外駐兵。英、法、美、俄四國公使亦先後到達大沽口外,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恫嚇和外交訛詐。
5月28日 沙俄用武力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其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中國黑龍江省璦琿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等條款。當時,清政府一度拒絕批准該約,至1860年被迫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才承認該約。
5月20日 英、法聯軍20餘艘軍艦炮擊大沽炮台,晚清王朝駐防軍奮起還擊,激戰2小時,擊傷敵艦3艘,斃、傷敵軍百餘人。後清軍潰散,提督張殿元等不戰而逃,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直逼天津城下。恭親王奕訢說:大沽未敗之前可以抵抗,也可以和談;大沽失敗之後,只能求和而不可抵抗了。清政府被迫派使臣求和。
6月12日 沙俄軍隊強占烏蘇里江口的伯力,改名為哈巴羅夫。1893年,又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6月13日 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等與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允許俄國在上海、廣州、台南、寧波、福州、廈門、瓊州等7處口岸通商與停泊兵船;若別國在中國開設口岸,沙俄享有最惠國待遇;沙俄在通商口岸設領事,實行領事裁判權,沙俄可在中國內地傳教等條款。
6月18日 清政府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中美和好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清政府倘允許其它國家公使駐京,應準美國一律照辦;增開潮州、台南為通商口岸;耶穌教教士可在中國自由傳教;確定領事裁判權;擴大片面最惠國待遇等。
6月26日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英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各通商口岸設領事;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台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為通商口岸;清廷向英國賠款400萬兩白銀;英國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6月27日 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天津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法國派公使駐北京,並在通商各口岸設領事;增開瓊州、潮州(後改汕頭)、台南、淡水、登州(後改煙臺)、南京為通商口岸;天主教教士可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清廷向法國賠款200萬兩白銀等條款。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60年
5月23日 江蘇巡撫薛煥與英、美、法等國勾結組織配有洋槍、洋炮的清軍武裝部隊,共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該武裝稱“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流預。1862年,清政府授稱“常勝軍”,由英國軍官戈登統領。1864年,在崑山解散。
8月21日 英法聯軍一萬餘人向大沽炮台發起攻擊,清軍堅守陣地,頑強抵抗,後因炮台火藥庫起火,敵軍趁勢猛攻,炮台失守。
9月18日 隨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額爾金侵華的翻譯主任巴夏禮,在北京通縣被清軍捕獲,後釋放。巴夏禮竭力支持額爾金焚毀圓明園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
9月22日 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後,鹹豐帝等逃往熱河,派恭親王奕沂留京媾和。
10月6日 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自由搶劫3天。園內收藏的所有金銀珠寶、文物古籍、國寶奇珍,被洗劫一空。一些搬不動的古銅器、名瓷器、珊瑚屏風、象牙雕刻等,則以棒擊毀,必至粉碎而後快。18日,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3000餘名英軍手執火把沖入園內,千焰萬火騰空而起,使之變為殘垣斷柱,一片廢墟。
10月24日 清欽差大臣奕訢與英國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中英北京條約》。該條約將《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4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英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
10月25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沂與法國全權代表葛羅在北京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中法天津條約》有效外,又擴大了法國的侵華權益:將《天津條約》賠款200萬銀兩增加到800萬兩;賠償過去沒收的天主教產;法國可以在華招募華工出國;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等條款。
11月14日 清廷欽差大臣奕訢與俄國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在北京簽訂《中俄北京條約》。該條約除確認《璦琿條約》有效外,沙俄又獲得如下侵略權益:清廷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將喀什噶爾開為陸路商埠,並準許沙俄在喀什噶爾、庫倫等地設領事;沙俄在華享有領事裁判權等。
1861年 總理衙門建立
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65浩罕國司令阿古柏入侵新疆,阿古柏自立為汗
1870年阿古柏攻占烏魯木齊,左宗棠請求清廷允許其出兵新疆
1871年
7月4日 沙俄出兵強占伊犁,野蠻屠殺當地居民,並宣布永遠占領伊犁地區。
1874年
5月23日 沙俄拒不交還伊犁,清廷命左宗棠率部西進,收復失地。
10月31日 清政府派恭親王奕訢與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約》。其內容主要有:規定日本從台灣撤軍,清政府付白銀50萬兩給日本等。由於該條約中載有台灣居民對“日本國屬民”(琉球船民)等“妄為加害”字樣,後日本以清政府承認琉球為日本屬國為依據,以武力吞併琉球。
1875年
2月21日 英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和柏朗未經清政府同意,擅自率193人的武裝“探路隊”從緬甸闖入中國,經過雲南騰越(今騰衝)地區的曼允時,受到當地民眾和清軍阻擋,馬嘉理開槍打死中國居民,致使憤怒的民眾自衛還擊,馬嘉理被打死,英軍被逐回緬甸。此即馬嘉理事件
5月3日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負責收復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清軍先後收復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旋即進軍南疆,霸占我國新疆十二年的外國侵略者阿古柏販亡。至1878年,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左宗棠西征,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國新疆的陰謀,為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貢獻。
1876年
9月13日 中、英兩國政府代表李鴻章與威妥瑪在煙臺簽訂《中英煙臺條約》。其主要內容是:規定增闢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凡遇內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財產的案件,英國可派員“觀審”等條款。
1877年
阿古柏兵敗自殺
1878年
11月14日德國以2名傳教士在曹州巨野(山東)被殺為由,派軍艦強占膠州灣,攻占膠州、即墨等地。史稱膠州灣事件,又稱巨野教案
1881年
2月20日 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了伊犁地區。在這之前,沙俄出兵強占中國新疆伊犁地區,長達11年之久。清政府於1884年在新疆設立行省。
1883—1885年中法戰爭
5月19日 劉永福黑旗軍與法侵略軍在河內城西紙橋一帶展開激戰,大敗法軍,擊斃法軍軍官30餘人,士兵200餘人,法軍司令海軍上校李威利被黑旗軍戰士砍死。後黑旗軍在臨洮又大敗法軍,收復州縣10餘個。
12月11日 法軍突然向駐紅河三角洲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於是爆發了中法戰爭。該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至1884年5月,戰場局限在越南北部和紅河三角洲;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至次年4月簽訂停戰協定,戰爭在越、中兩個戰場進行.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94年7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
1897年德國以兩位傳教士在曹州巨野被殺為由(巨野教案),伺機發動侵華戰爭,強占中國山東膠州灣,向清朝示威。德皇威廉二世在山東青島正式向中國挑起戰爭。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1898年 3月6日李鴻章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
6月11日-9月28日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8月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07年 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1911年
4月黃花崗起義(失敗)
保路運動
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成立
2月12日 清帝退位
1915年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
1919年5月4日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召開
1924年1月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5月)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4月28日 李大釗就義
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8月1日 南昌起義
8月7日 八七會議
9月 三灣改編
9日 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
12月 廣州起義
1928年4月朱毛井岡山會師
12月 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1930年工農武裝割據形成
(--31年)粉碎三次“圍剿”
1931年春 制定土地革命路線
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抗戰
1月28日-3月3日第一次淞滬抗戰,慘遭失敗
3月9日長春偽滿州國成立,溥儀再次當上“皇帝”(背後策劃者為時任關東軍司令土肥原賢二)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粉碎第四次“圍剿”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5年 1月 遵義會議
8月1日 中共發表八一宣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0月 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
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
12月17日 瓦窯堡會議
1936年1月 東北抗聯成立
10月 紅二、四方面軍長徵到甘肅會寧等地,長徵結束
12月12日 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8日 中共發表抗日通電
凇滬會戰(--11月)
洛川會議:全民族抗戰
9月 國共合作實現
25日平型關大捷(中方作戰指揮者:時任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1938年 台兒莊戰役: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
5月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0月 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防禦階段
1940年3月 汪偽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衛為首)
下半年百團大戰彭德懷指揮作戰)
1941年1月皖南事變
1942年 中共開始整風、大生產運動
1943年 敵後根據地局部反攻
豫湘桂戰役(--45年)
1945年4—6月 中共七大召開
8月8日蘇聯出兵東北
9日 毛澤東發布《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8月15日 日本天皇以錄音廣播的形式宣布投降
8-10月 中共和談代表毛澤東,王若飛等飛抵重慶,談判開始
10月20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布投票結果後獨立(史達林為背後主謀)
9月2日 日本侵華最高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籤字(中方代表為何應欽
1946年1月 政協會議召開
6月26日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春 國民黨重點進攻解放區
5月 “三反”運動開始
6月解放軍開始全國大規模反攻
1948年遼瀋戰役開始,廖耀湘投降
淮海戰役開始,以黃維杜聿明被俘,結束
平津戰役開始,以傅作義的起義告終
12月 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創辦的上海《觀察》雜誌和逮捕《觀察》工作人員,此後,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並於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鹹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觀察》的被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標誌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4月21日-6月2日渡江戰役
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6月1日 解放崇明島
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