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主教

中國天主教

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16世紀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天主教信奉耶穌基督,並尊瑪利亞為聖母。天主教有等級分明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天主教的宗教禮儀主要有七項,被稱為“七件聖事”,即洗禮、聖體堅振神品告解、婚配、終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天主教
  • 外文名:Catholic
  • 信仰人口:600萬
  • 創始人耶穌
  • 時間:公元一世紀
歷史,景教,元朝,明清,近代,當代,發展,天主教教會標誌,愛國會,主教團,

歷史

景教

在唐朝,當時尚未分裂的基督教會的一個派別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後隨唐武宗滅佛而一起消亡。景教否定聖母瑪利亞是神的母親,並宣揚耶穌的神性和人性是分立的,因此被認為是異端,被東羅馬帝國迫害,流放到波斯以及東方。

元朝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元朝,1294年義大利方濟各會會士孟高唯諾以教廷使節身份來到中國,並獲準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這是天主教正式傳入中國。其主要在宮廷上層傳播,後隨元朝滅亡而中斷。

明清

16世紀,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士再度將天主教傳入中國。1645年9月12日羅馬教廷傳信部就有關中國人的信仰問題發出部令:
(1) 絕對禁止進入城隍廟拜祭城隍。
(2) 絕對禁止進入孔廟拜祭孔子。
(3) 絕對禁止進入祠堂拜祭祖先。
(4) 絕對禁止為先人設祭壇、立牌位,更不可以祈禱、供祭先人。
至清康熙年間,由於羅馬教廷挑起“禮儀之爭”,不準中國教徒敬孔祭祖,並不許當時中國各地天主教堂懸掛仿製康熙皇帝賜給湯若望的「敬天」大匾。因而遭康熙皇帝禁教,天主教再陷低谷。1715年3月19日,羅馬教皇克萊蒙十一世發布教皇敕令《自那一天》禁止中國天主教徒敬天祭孔祭祖:
克萊蒙教皇敕令克萊蒙教皇敕令
一、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斗斯”(Deus [God]) 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併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只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
二、春秋二季,祭孔子並祭祖宗之大禮,凡入教之人,不許作主祭、助祭之事,連入教之人,並不許在此處站立,因為此與異端相同。
三、凡入天主教之官員或進士、舉人、生員等,於每月初一日、十五日,不許入孔子廟行禮。或有新上任之官,並新得進士,新得舉人生員者,亦俱不許入孔廟行禮。
四、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許入祠堂行一切之禮。
五、凡入天主教之人,或在家裡,或在墳上,或逢弔喪之事,俱不許行禮。或本教與別教之人,若相會時,亦不許行此禮。因為還是異端之事。凡入天主教之人,或說我並不曾行異端之事,我不過要報本的意思,我不求福,亦不求免禍,雖有如此說話者亦不可。
六、凡遇別教之人行此禮之時,入天主教之人,若要講究,恐生是非,只好在旁邊站立,還使得。七、凡入天主教之人,不許依中國規矩留牌位在家,因有“靈位神主”等字眼,又指牌位上有靈魂。要立牌位,只許寫亡人名字。再者,牌位作法,若無異端之事,如此留在家裡可也,但牌位旁邊應寫天主教孝敬父母之道理。以上我雖如此定奪,中國餘外還有別樣之理,毫無異端,或與異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齊家治國之道,俱可遵行。今有可行與不可行之禮,俱有教王之使臣定奪。有與天主教不相反者,許行,相反者,拒決斷不許行。
本篤十四世教皇敕令本篤十四世教皇敕令
1742年,教皇本篤十四世在教皇敕令《自上主聖意》,”異論頓息,人心翕然,迄今二百年,各省傳教神父,勿論何國何會,悉遵教皇諭旨,宣傳天主正教,共遵一途,共守一道,毫無爭執歧異之端,而聖教之至一至聖,亦愈彰明較著焉。“禁止傳教士對敬天祭孔祭祖問題進行再議,並堅決否定克萊蒙十一世特使Charles Ambrose Mezzabarba的八條變通辦法,要求堅決執行《自那一天》禁令。
由於偽滿政府在回應吉林主教高德惠 (Auguste Ernest Desire Marie Gaspais) 之訊問時,答覆曰:「尊孔儀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對孔子的崇敬之情,絕對不帶宗教的特質。」再加上有先前日本神社事件的前例,教宗庇護十一世 (Pius XI, r.1922-1939) 因此於1935年發布命令,要求滿洲國教區主教應謹慎確認祀孔無宗教特質,而神職人員在行過反對「中國禮儀」的宣誓之後,還應等待主教們的指導,以避免疑惑和爭執。
直到1939年12月8日,庇護十二世為與中國建交,在儒教禮儀上態度鬆動,批准傳信部訓令《眾所周知(Plane compertum est)》,撤銷禁止「祭祖敬孔」和傳教士「宣誓」服從禁約的規定:”允許教徒參加祭孔儀式;可以在教會學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並容許鞠躬致敬;如果教徒必須出席帶有迷信色彩的公共儀式時,必須抱持消極的態度;在死者或其遺像、牌位之前鞠躬,是被允許且是適當的。“但教廷並不承認先前相關的通諭是錯誤的,而是認為過去宗教性的祭祖、祭孔觀念,歷經數百年後已變成世俗性活動,故可以被酌情允許。但儒教的世俗化是由於華夏教化不到位,與其宗教性背道而馳。祖先是漢人與天神溝通的媒介,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僅僅鞠躬是違背華夏禮儀的。

近代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依靠不平等條約的保護開始在中國迅速傳教。從一開始,天主教在華的傳教事業就具有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外籍教士把持中國天主教會的各種權力,中國籍神職人員長期處於無權地位。
羅馬傳信部頒布《眾所周知Plane Compertum》訓令,許可中國教友及傳教士祭孔敬祖的儀式,理由
是事過境遷,俗化了祭孔敬祖的宗教內容,故可視之為社會儀節而已。不過,只能以「天主」,來稱呼耶穌基督所啟示至高無上的純神,並禁止使用「天」、「上帝」的名稱,至今仍然有效(見教宗本篤十四世《自上主聖意Ex quo singulari》憲章3,1742年7月5日,特別是第10號)。

當代

解放後,天主教開展了“三自”(自傳、自治、自養)運動,使天主教由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變成為中國教徒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事業。
1950年,中國四川省廣元縣天主教徒在王良佐神甫的倡導下,於11月30日發表了以自治、自養、自傳為中心內容的《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提出割斷同帝國主義的聯繫,建立“三自”的新教會。 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1500萬人。 2002年7月28日,英木蘭等6位天主教若瑟修女院的修女,在北京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西什庫教堂的大禮彌撒上發出了永願——把自己永遠獻給基督,終身服務教會。她們不但是有著130年歷史的天主教北京教區若瑟修女會的第三批終身修女,更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教會培養出的第一批發終身願修女。修女們發願後,領受了終身聖願的標誌——戒指,並將進堂時頭上的花冠換成茨冠——基督耶穌受難時戴的冠項。天主教北京教區若瑟修女會是1872年由一名法國神甫和3名中國修女在北京創立的。
文革期間,中國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破壞。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保障,該會也在1986年得以恢復,至2002年有修女50多位。 2002年8月5日新華社報導,據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北京教區主教傅鐵山介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特別是培養出新一代天主教神職人員,使中國天主教的發展呈現一派生機。中國天主教會有100個教區,教徒1500萬,開放教堂、會所5000處,開辦神哲學院12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會培養、祝聖的年輕神甫有1500餘位,其中已有100餘名青年神甫被教會派往海外深造。另外,中國天主教會已有發初願的青年修女3000位,有200餘位修女發了終身願。中國天主教每年約有10萬餘人領洗,共印刷《聖經》300多萬冊。 2002年8月5日,旨在重點研究天主教與中國文化之間關係的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天主教學術研究活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是經北京市宗教局批准、隸屬於天主教北京教區、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和北京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的一個研究機構,所長為趙建敏神甫,研究人員都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神職人員。研究所的宗旨是要多層次、全方位地發掘天主教中的積極因素,為天主教服務社會、促進教會本地化、陶冶人類精神,貢獻天主教的力量。研究所未來的研究方向是要發掘天主教所倡導的價值觀中的積極因素,具體課題包括天主教與倫理道德,天主教與文化,天主教與藝術等。同時,研究所將積極開展海內外基督宗教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文化的交流達到相知相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羅馬教廷站在與新生人民政權對立的錯誤立場上,煽動中國教徒反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新中國,並一再發布“通諭”和“命令”,禁止中國神職人員和教徒民眾與人民政府合作,不準中國教徒參加人民政府支持的任何組織及其活動,妄圖顛覆新生的人民政權。這些行徑激起了廣大愛國神職人員和教徒民眾的極大憤慨和有力抵制。
1950年11月30日,四川省廣元縣王良佐神父和500多名教徒率先發表了《自立革新宣言》,主張中國天主教“與帝國主義割斷各方面的關係”,“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新教會”。三自革新主張,在全國天主教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天主教界人士的廣泛回響,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
1957年6月—8月,中國天主教友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通過了割斷政治上、經濟上和羅馬教廷的關係,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方針的決議。這標誌著中國天主教會從此走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天主教在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方針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現出勃勃生機。
時至今日,中國天主教有97個教區,有近70位主教,1700餘位神甫,3000餘位修女。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祝聖的年輕神甫就有1500餘位;有近1500萬教友;開放大小教堂、會所近5600座,開辦大小神哲學院36所,在院修生1900多人,有50所修女院,初學生1000多人。中國天主教每年約有10萬人領洗。

天主教教會標誌

(1)、十字架:源於拉丁文Crux,意為“叉子”。耶穌受難的刑具,由兩根木料相交叉而成,形狀近於漢字“十”,故漢譯作“十字架”。天主教相信,耶穌為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而死,故尊十字架為信仰的標記。教會以十字架為神聖的記號——聖號。信教人在行各種神功,如進堂、出堂、祈禱前後和飯前飯後、睡覺前起床後以及遇險、受誘惑時都要劃十字。十字架在教會的各種場所、信徒家中以及在教會組織的標誌、禮儀用品、聖書聖物上隨處可見。十字架的式樣很多,最常見的有豎長橫短的拉丁字架及正十字形的希臘十字架。
(2)、苦像:凡帶有耶穌被釘雕像的十字架稱為“苦像”。在苦像上端十字架豎木上有一個牌子,牌上有“INRI”四個字母,這是拉丁文JesusNazarenusRexIudeorum的縮寫,意思是“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根據《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被判釘十字架時,比拉多寫了一個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若19:19)這在當時是耶穌的罪狀牌,以後,教會認為這牌子上的話實際說明了耶穌的真正身份。教會舉行彌撒時,在教堂“彌撒間”或祭台上,必須有苦像,以表明彌撒聖祭是耶穌加爾瓦略山十字架祭獻的重演。在聖周五“主受難節”的禮儀中,教友們朝拜十字架時都要“親苦像”;平常信友們也有“親苦像”的熱心習慣。
(3)、聖號:除十架被稱為“聖號”外,天主教的“聖號”還有兩種,一種是“JHS”與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組合,另一種是“X”與“P”的組合。在“JHS”中間加一個“拉丁十字架”:“JHS”是拉丁文“Jesus(耶穌)Hominum(人類的)Salvator(救主)”的縮寫;十字架表示耶穌死於十字架上救贖了人類。在X上加P:它代表“基督”,是希臘文“基督”一詞開頭的兩個字母,也可以譯成Paxchristus,即“在基督內平安”。這兩種“聖號”在教堂門上、禮儀服飾、經本及祝聖用的大麵餅上都可以看到。
(4)、A和Ω:希臘文字母首、末二字,念作“阿爾法”、“敖默加”,意為“元始”和“終末”。聖經《默示錄》第一章8節:“我是‘阿爾法’和‘敖默加’,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天主這樣說。”因此,教會用A和Ω表示天主是萬物的根源與歸宿。
5)、魚:在天主教的藝術中,經常用“魚”代表基督。這個標誌源於希臘文“魚”一詞是希臘文“耶穌、基督、天主、兒子、救世主”五個詞的縮寫,其中I代表耶穌、x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γ代表兒子、∑代表救世主。因而,從教會早期便以“魚”象徵基督。
(6)、羔羊:聖經上提及“羔羊”的次數非常多。所謂羔羊是指不超過一年的小羊,其肉可食。(肋7:23)舊約中幾時提到羔羊,常有兩種意義:或是用來作為祭品,或是用來象徵喜樂、馴服及無瑕等美德。作為祭品用的羔羊,至少應在出生八天后,(肋22:27)都應是公的,早晚各獻一隻,(出29:38—42)安息日則雙倍;(戶28:9等)其次在每月月朔、逾越節、初熟節、新年等,都應向上主奉獻羔羊。羔羊是喜樂的象徵,(智19:9)以民的象徵。(耶51:40)良善的耶肋米亞先知、(耶11:19)受 虐待的默西亞、(依53:7)得救的以民、(依40:11)皆比作羔羊。羔羊的馴服與豺狼的兇悍相對,(德13:21)但羔羊與豺狼的共處,卻是默西亞時代太平幸福的象徵。(依11:6)羔羊在新約中特別用於耶穌身上,他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若l:29)他甘心接受了苦難,為救贖人類。(宗8:32,伯前1:19)羔羊一詞在《默示錄》中用了28次之多,大多是指耶穌的得勝及完善無缺。所以,教會用羔羊象徵基督及他的良善服從、犧牲奉獻。
(7)、鴿子:代表天主聖神。《路加福音》第3章2l一22節記載耶穌受洗:“當他正在祈禱時,天開了,聖神借著形體,象鴿子一樣降在他上面。”所以,教會常用鴿子表示天主聖神。聖經舊約《創世紀》記載洪水滅世後,諾厄從方舟中放出鴿子觀測天候;鴿子銜著一枝青綠的橄欖枝回來,告訴諾厄全家大地已恢復了平靜。因而,鴿子也象徵和平與平安。
(8)、耶穌聖心:耶穌聖心曾向聖女瑪加利大顯現,表達他對人類的愛。聖心上的火焰,表示耶穌聖心愛火炎炎,如同烈窯;聖心上的十字架,是耶穌愛世人的大憑據,他為愛人而受苦受難死於十字架上,舍了性命;茨冠圍繞聖心,表示耶穌聖心為人類所受的苦辱與傷痛;聖心上的傷痕,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一個兵士用長槍所刺,(若19:34)他為救贖人類而流盡了最後一滴寶血。耶穌聖心流露著對人類無限的恩愛,是人類救恩的泉源。
(9)、麥穗與葡萄:代表聖體聖血。福音書記載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祝聖麥麵餅和葡萄酒為他的聖體聖血,給門徒們吃、喝.並要求門徒們如此做,為紀念他。以後教會舉行彌撒常以麥麵餅和葡萄酒做為成聖體聖血的材料,因而用麥穗和葡萄來象徵奉獻、祭品和聖體聖事。
⑽、餅與杯:代表聖體聖血及祭獻。教會舉行彌撒聖祭時,根據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做的,用麥麵餅成聖體,用盛有葡萄酒的杯成聖血,這樣,餅與杯便成了耶穌聖體聖血與感恩祭獻的象徵。
⑾、聖母的標記:在許多教堂或聖母像前,常會看到一個記號,由拉丁文字母A和M組合而成,它是拉丁文“聖母經”第一句“AveMaria”的縮寫,意思是“萬福瑪利亞”,教會以此作為聖母的標記。
⑿、聖牌:是用金屬、有機玻璃或其它工藝材料製成的徽章,上面有耶穌、聖母、聖人聖女的肖像或表示信仰的標誌圖案,經神父祝福後,稱為“聖牌”。教友們將聖牌懸掛 在頸項下,或佩戴在衣服上,以表示紀念、敬禮耶穌或聖者,並為信仰作證。

愛國會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又稱“地上教會”),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後海柳蔭街14號。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是中國的一個區域性和政府性的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組織是天主教在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於1957年7月,其宗旨是“團結全國神長教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遵守國家政策法令,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國際天主教人士的友好往來,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保衛世界和平,並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屬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主教團下設編審機構編輯出版刊物《中國天主教》和聖經、聖書等。
1982年,在北京成立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為中國天主教各教區的領導機構。有成員56人。並成立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第二屆教務委員會有委員172人。第一、二屆主席皮漱石,第三屆主席為宗懷德,第四屆是為傅鐵山(2007年因病去世),最新一屆是馬英林,他同時也是昆明教區主教。由於按照《天主教法典》和教會的傳統,天主教愛國會統治下的中國教會並沒有做到與梵蒂岡聖座“共融”,並有“自聖”主教、反對“封聖”等事件影響,實際上是獨立於普世天主教會之外的一個特殊的教會形態。
在天主教愛國會控制的教會之外,中國還存在一個不承認愛國會領導而依然接受梵蒂岡領導的天主教會。他們的正式名稱是“羅馬天主教中國(大陸)教會”,而他們則稱呼自己為“忠貞教會”(意即忠於教宗領導)。一般人在提及“羅馬天主教中國(大陸)教會”時,通常俗稱為“地下教會”。由於不受中國政府支持,故此只能秘密地進行活動。

主教團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Bishops,Conference Of CatholicChurch inChina。縮寫為BCCCC)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合稱為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為中國天主教的全國非營利性教務領導機構。地址設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