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老區行

中國夢老區行

中國夢·老區行”活動由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誌社、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與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共同舉辦,旨在通過對老區的走訪,把追夢和尋根結合起來,採訪報導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成效,反映老區人民的生活現狀,探尋追求真理、堅定信念、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的老區精神,助力老區人民實現幸福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夢老區行
  • 啟動時間:2013年7月2日
  • 目的:助力老區人民實現幸福夢
  • 活動區域:革命老區
啟動時間,發起單位,參與媒體,啟動會議領導,部分發言摘錄,首批前往老區,老區行,第三站海口,助推革命老區,

啟動時間

“中國夢·老區行”活動於2013年7月2日在人民日報社正式啟動。

發起單位

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誌社
中國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

參與媒體

......等主流媒體參與

啟動會議領導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 何崇元解放軍報社社長 黃國柱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李廣琪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 石寶華
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環球人物》雜誌總編輯 劉愛成
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楊蔥龍
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全球電視點播台台長楊詠代表出征記者作了表態發言。
當日參加啟動儀式的有各大主流媒體的負責同志、中國老促會的部分同志、部分武警官兵代表。中國老區經濟開發基金會 的理事長馬守廷、副理事長尹東風和高付學、蔡東海等領導、機關工作人員與各分理處的負責同志也出席了啟動儀式。山東濰坊老區建設促進會籌備組成員耿現江、潘素梅山東陽春羊奶乳業有限公司負責同志應邀出席了啟動儀式。

部分發言摘錄

環球人物》雜誌主編 劉愛成
“很多老區民眾生活水平相對較低,有的甚至還生活在貧困中。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好,讓老區經濟發展得更好,讓老區各項事業建設得更好,是中國夢的重要一部分。舉辦“中國夢·老區行”活動,就是要把追夢和尋根結合起來,就是要讓中國夢點亮老區人的夢,用老區人的夢豐富中國夢。”
中國老促會副會長 石寶華
“全國目前有28個省、1599個縣有革命老區,老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老區面積占全國的33%。因此,這次活動對於擴大老區影響,傳承老區精神,引導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老區建設、支持老.區發展,幫助老區.人民儘快.改變貧困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老一輩革命家在老區創造的豐功偉績,永遠不要忘記老區為中國革命所做的犧牲奉獻,永遠不要忘記老區人民對我們黨和軍隊的養育之恩。”
中國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楊蔥龍:
“走進老區,深入貧困,本身就是我黨民眾路線的體現。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喚起全社會共同關注老區,扶持老區,傳遞正能量。通過我們中國老區特產網 上線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們老區的土特產品很受市場的歡迎,但因為資源的缺乏,經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在本次“中國夢·老區行”活動中,我們將大力挖掘各地老區特色產物,並通過完善當地收購、加工、銷售產業鏈。以我們中國老區特產網 這一電子商務平台作為紐帶,把老區的土特產品銷往全國、銷往世界。進一步提高老區人民的生產量,從而提高老區人民的收入水平,堅持我們老區特產網所提出的“消費式捐款”理念,早日實現老區“輸血”向“造血”轉變。”
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全球電視點播台台長 楊詠代表參加媒體發言:
“作為主流媒體,能參與此次活動,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新聞媒體要通過此次活動,深入老區,了解老區,宣傳老區。通過自身體驗和宣傳報導,將中國夢和老區精神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傳統教育、正面宣傳的新形式,讓老區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注入新的強大力量。”
最後,何崇元黃國柱李廣琪石寶華劉愛成等領導上台按動了大型啟動儀,宣布“中國夢·老區行”活動正式啟動,並與出征記者合影留念。儀式結束後,由開國將軍們後代組成、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將軍後代合唱團”也到場助興,並演唱了《中國軍魂》、《當那一天來臨》等革命歌曲。為出征記者壯行。

首批前往老區

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 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將深入山東海南四川等地革命老區採訪,報導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喚起全社會共同關注老區發展、扶持老區建設。

老區行

中國夢 老區行”活動由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與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社共同舉辦,旨在通過對老區的走訪,報導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成效,我們應永遠不忘記老一輩革命家老區創造的豐功偉績,幫老區人民圓一個中國夢
在全國人民奮.力奔小康、同築中國夢的征.程中,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無數犧牲奉獻的老區更.是.讓人牽掛:老區人民.生活得.怎么樣,老區.經濟發展.得怎.么.樣,老區各項事業建設.得怎.么樣?7月2日至8日,由《環球人物》雜.志.社、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老區經濟開發基金管委會主辦的“中國夢·老區行”媒體採訪團行程萬里,一路尋根,一路追夢,從渤海之濱的沾.化到沂蒙山.區的安丘,從瓊海.的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到秦.巴深處的廣元.旺蒼,記錄下老區新貌.和老區人民的.新生活。
老區行 第一站:濱州
第一站,內容來源:人民網-人物頻道部分摘錄】提到革命老區,人們理所當然想到的是交通不便,老少邊窮的荒涼之地,而中國夢·老區行的第一站就讓參與該活動的媒體們吃了一驚。
炎炎夏日下,我們來到了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整齊劃一的樓房,美麗繁蕪的小花園,讓人感覺到一絲涼意。當年,在渤海區這片土地上,許多子弟民眾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獻出了血汗,甚至生命。這裡一份份珍貴文獻:日偽造的紙幣、老區人民為前線官兵洗衣服用的小木棍、士兵行軍打仗市蓋的綠色小薄毯……都在默默訴說著渤海老區的光榮過去。而這些用於參軍的革命精神依然保留至今。
在隨後的會談上,我們有幸見到了在戰爭年代為祖國奉獻生命的烈士家屬。山東濱州霑化縣泊頭鎮共有36個村,3.2萬人口,在這個以參軍為榮的地方,歷次戰鬥中烈士人數達137位,如今雖是和平年代,1年中也有十多人參軍。其中,泊頭村更是典型,光這個村就有烈士14名。其中一位叫范德平,18歲時參加革命,在淮海戰役中身負重傷,去世時僅24歲,好在他留下了子嗣。如今,他的兒子范乃功雖然已經64歲,看上去卻精神矍鑠,談吐自然大方,還在鎮政府任職。和許許多多中國的農民一樣,范老一生為農,種小麥玉米棉花……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因父親離世時還很年幼,對烈士父親的記憶已經十分模糊。談到如今的生活,范老感概:作為烈士子女,每月有130元補助,加上自己的種地收入,生活溫飽完全沒有問題。說完,他面露難色地表示,生活雖不成問題,因病致窮卻難以避免。“新農合”推出以後,農民只需付30%的醫療費,但萬一得了慢性病或者大病,根本無力支撐。
隨後,談到自己的子女,范老和天下父母一樣,露出欣慰的笑容,3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女兒嫁在村里,可以侍奉左右盡孝,兒子出去打工,已經買了房成了家。在霑化這樣的農業大縣,“多少乾點事就能吃上飯”,想到未來,這位六旬老人還是信心多過擔憂,對生活懷有感恩和希望。
我有個乾娘
活動團隊的大巴車一路行駛,一片片綠化帶,小公園、寬闊的柏油馬路,這裡完全不能同記憶里老區的泥巴路,矮瓦房聯繫起來。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住宅小區,拜訪霑化縣元人大副主任薛貴生老先生。薛老今.年已經85歲高齡,他一件藍色棉布襯衫,軍人曾經的氣概還依稀可辨。耳聰目明的他坐在敞亮的客廳里講著他的革命往事,有些事在記憶的洪流中已經模糊,可是薛老永不會忘記他的乾娘。13歲時他當上了光榮的小八路,1945年的一次突擊戰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日本式機械化部隊,而我軍只是小米加步槍。5.月27.日凌晨,日軍突然發動襲擊。薛貴生所在的沾陽棣獨立營英勇反抗,無奈武器懸殊太大,還是不敵攻擊營長當場犧牲,隊伍中20多人負傷逃脫。薛貴生左腳腳踝和大腿處各中了一槍,他一瘸一拐地摸索著,想跑到村莊裡避難。突然,他碰到一條凶狗,對他狂吠不止。又累又痛的他心想,算了,要不就跟著狗走試試。沒想到,這一走讓他碰到了日後的乾娘。薛貴生跟著狗走到一戶農家院中,一位老太太循聲走了出來,一看到滿身是血的薛貴生,老太太立刻扶著他進屋,在用磚壘的擱糧食的地方鋪上一條褥子,給了他半個餅,裡面還夾了鹹菜,讓他安心躲著。不一會兒,老太太又拿來一個紅泥壺,裡面有半壺水,她叮囑道,實在渴了再喝點。這位老太太知道,對於流血之人,水喝得多,血液流得多。
天快黑的時候,屋外圍滿了人,連房頂上也站了人。薛貴生心想完了,沒想到進來的是自己人。老太太進屋後,抬著擔架的人也跟來了,他們七手八腳地幫薛貴生上擔架,隨後便架著他到了村里小廟前的廣場上。這裡已經變成了傷員聚集地,薛貴生難過地看到一些戰友的屍體孤零零地躺在南邊,而還有氣的躺在北邊。受傷的實在太多了,到了救護站,醫護人員一把剪刀剪開薛貴生的褲子,在腿上擦上碘酒,棉花上沾滿了血,連夜,他就被送到了100里地外的根據地王爾莊。
住院的日子裡,薛貴生一直沒有忘記那位救他一命的老太太。不久,部隊來看傷員,看到薛貴生後,便讓他回部隊。他拄著拐在部隊做一些雜事。一天,隊里一個人問他:“你知道你當時藏在哪裡的嗎?”薛貴生毫不遲疑地說:“我知道啊。”他便靠著記憶尋到了那件熟悉的院子,看到了救他的老太太,並認她做了乾娘。接下去的日子裡,薛貴生一直把乾娘當親娘看待,她的子女也如同他的兄弟姐妹。逢年過節,薛貴生沒有錢,便送些麵粉和糖塊給乾娘。乾娘捨不得吃糖塊,偷偷地把糖塊放在袖子裡,時不時拿出來看看,逢人還止不住驕傲地稱是自己孝順的乾兒子給的。
霑化冬棗富民
茫茫棗園連天碧,串串瓊珠接地紅。每當10月來臨,霑化縣就忙開了。一片片種滿棗樹的果園裡,農民們成群結隊地開始摘下他們引以為豪的冬棗。這種又脆又甜的冬棗享譽海外。連吳官正嘗到後都讚不絕口,稱這種棗有三好:易消化、催眠和美容。
然而,二十多年前,這種棗根本無人知曉,而霑化也一度被認為是貧瘠之地。霑化的土壤以前是片沙鹼地,種什麼都不行,每年的綠化面積都是倒數。環境差不說,土裡種不出東西,農民的日子也是困苦交加。1984年,縣裡開展了棗樹資源普查。檢查官員走到一戶人家的庭院,驚訝地發現已經嚴冬時分,院裡的棗樹居然還結著棗子。一問之下,知道是冬棗,冬天才結,摘下來嘗了一口,這個棗居然口感優於其他棗,特別好吃。於是,他們摘下了幾十個棗子,送往北京,讓專家檢驗。結果出來,所有人都無比欣喜,這種棗的營養極其豐富,維生素C的含量居然是獼猴桃的8倍。縣裡很快發現全縣共有56棵這樣的棗樹,但是沒人知道這種棗樹是不是只能在院落里生長,而不能移植到農田中。
為了推廣,也為了給縣裡的土地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全縣把村幹部、黨員叫來,命令他們必須種棗樹。沒想到,這一種,就是6年,居然都不結果。好在,北京的專家又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的幫助下,這些冬棗樹茁壯成長,而且市場反應好得驚人,90年代初,一斤冬棗就賣到120元人民幣,要知道,這與當時一個月的薪水都有的一拼了。
冒著灼眼的陽光,老區行的團員們來到了海滋公司的棗田。負責人朱吉葉告訴我們,現.在.冬棗已經全部是有機生產。土地在有機肥的改善下變得更加鬆軟,一棵棵一米多高的冬棗樹上掛滿了黃色的沾蟲板。“現在農民變成了我們的產業工人,每月有2500元的收入,棗子結果後,公司會以高出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農民人均年收入能到7500元。”朱吉葉說。確實,眼前一片鬱鬱蔥蔥,完全不見了過去的荒蕪。矮矮的棗樹都是嫁接而成,而這些嫁接非常複雜,都是在專家指導下完成的。朱吉葉的公司有1600名工人,大多數原來是普通農民。她把他們集中起來培訓,發放免費刊物,告訴他們種植的方法和技巧,促生了這一富民產業。(《環球人物》雜誌 記者 王寅佳)
老區行 第二站沂蒙山
一隻羊改變了整個老區面貌
第二站,內容來源:人民網-人物頻道部分摘錄】告別了炎炎烈日,老區行的第二天,天居然下起了毛毛細雨。老區行的媒體記者驅車前往山東最為知名,卻也是最為貧窮的沂蒙山區。一路上,四周郁郁青青,真應了那一句“齊魯青未了”,而讓我們驚訝的是,在據說是最艱苦的山區,路況卻不算差,好多路還是水泥鋪成,雖然下著雨,既不泥濘也不顛簸。沒過多久,遠處仿佛傳來了一陣陣“咩咩”的養叫聲,下車一看,完全不是山區的模樣,水泥路、整齊劃一的平房,周圍點綴著綠樹鮮花,白色的奶羊雕塑映襯其間,這就是我們一行的目的地——陽春乳業在安丘柘山鎮打造的奶山羊養殖示範基地。
一隻羊致富老區
沂蒙山窮主要是兩點,第一,深山裡不通路,交通不方便,第二,山里沒好地,種不了莊稼。”軍人出身的董玉坤聲如洪鐘。這位30多歲的男子一臉正氣,雖然離開軍營多年,無論是走路、說話還是辦事,還是一副軍人作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有路,也不通水電。董玉坤自己不聲不響地拉來電線,安上管子通了山泉水,短短時間裡把這裡打造成了一片奶山羊養殖的“教科書”。
年紀輕輕便成為陽春乳業董事長的董玉坤對自己的成就毫不在意:“光賺錢沒什麼意思,大家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最重要。”他所說的這件有意義的事便是靠養奶山羊,讓老區百姓走上致富之路。
董玉坤出身農家,長大後入伍當兵,1998年,部隊提出了讓全隊喝上新鮮牛奶的任務,董玉坤想盡辦法,克服了諸多困難,在軍營里養上了許多奶牛,圓滿完成了任務。轉業後,整整30歲的他開著車在沂蒙山閒逛,讓他難過的是,在這裡,除了老弱病殘,就是留守兒童,這片貧瘠的土地逼著所有的青壯年出去打工。誰不願意呆在故鄉?誰願意留下孤兒寡母,獨自在外漂流?回到家後,朱玉坤沉思許久,不久,他想出一個點子:養奶山羊產羊奶。
2002年,他辭去人人艷羨的公職,開始自己創立公司。“為什麼選擇羊奶,除了市場的原因,,最重要的山區和羊的關係。”董玉坤娓娓道來,羊比牛乾淨,吃玉米秸稈,免去了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羊的糞便還可以用來改善土壤,實現了既盈利又環保。還有一點是,這裡的農民有養奶山羊的傳統,羊繁殖快,小羊過了1年就可以產奶,可以說是幾何數增長。
然而,中國的農民害怕風險,願意主動嘗試的人很少,董玉坤便挨家挨戶去問。他還記得曾經去過臨沂一個村莊的一家農戶,儘管已經有心理準備,進屋的時候他還是吃了一驚。該農民姓孫,一家三口睡覺的褥子居然是裝著小麥秸稈的大化肥袋子,大冬天,這裡沒有燒炕,也沒有生爐子,董玉坤凍得直發抖,而這一家3口居然只有一床被子,兒子在外面上學,每次回家,怕被同學笑話,也不把被子帶回家,老兩口就那么一直忍著,覺得捱過去就好了。09年12月,董玉坤給這戶人家送去了30隻奶山羊 ,不要一分錢,他們只要割點玉米秸稈,把羊餵飽,產出的奶就能以一斤2.5元賣給董玉坤。董玉坤的奶山羊是山東著名的文登羊,最初由傳教士帶到中國,產奶量很高,一天一隻羊能產5斤奶,一年刨去成本,純收入一隻羊一年就是1500元,這樣一年下來,孫老就賺了4萬多。他一人富起來後,很快村里都開始養起了奶山羊。許多在外面打工的人也回來了,家不再是貧瘠之地,反而變成了孕育財富的寶地。而這些老區人對董玉坤也懷有濃濃的感激之情。每次董玉坤到老孫家,質樸的老孫和家人總是用最淳樸的方式接待他,老孫媳婦每次都是急急忙忙去抓雞招待他,手上被抓得一道道痕。另一戶家人一直把自己家母雞產的雞蛋攢下來,自己捨不得吃,等董玉坤去的時候,硬塞給他。這些人質樸的溫情深深地感染了董玉坤,也讓他下定決心,繼續把陽春乳業做大。而他也實現了這個願望。前不久,老促會來陽春考察,一路上一片荒蕪,來到這卻是一副現代化的新興產業。董玉坤在公司里給退役老兵安排就業、在沂蒙山區建基礎設施,他的真誠與遠見讓老促會的人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可以被複製的模式,完全可以用於中國多個貧困老區,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不久前,老促會與董玉坤簽訂協定,以2+2+1的方式分3年投資5個億,很快,陽春乳業 就將在A股上市。
養羊擠奶一條龍
我們來到基地的羊棚,驚訝地發現,這裡居然沒有什麼異味。被分隔成幾塊的羊舍里,奶山羊白色的羊毛柔順光亮,說明它們非常健康。它們或閒庭信步,或低頭吃草,或彼此擠著玩,看到人一點也不怕生,完全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它們下面是一塊板,上面布滿了邊長1.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羊的糞便可以從這些洞中漏下去,底下的自動刮糞機定時刮糞,再集中處理,變成有機肥料,既消除了異味,還有了天然有機肥,可以進一步改良土壤。
這裡的羊每一隻的耳朵上都掛著一個醒目的黃色小牌。“我們基地的每一隻羊都有‘身份證’,它的來源、產奶量、甚至脾性都一一記錄在案,這樣一旦出現問題就可以馬上追溯到源頭。”雖然這些專門產奶的羊個個精瘦,但是奶卻非常豐富,工作人員指著一隻羊說:“這隻羊已經到產奶時間了,起碼有15斤奶。”
我想捐點錢
一位在基地養羊的工人笑盈盈地向我們走來,她的屋已經安在了羊棚,粉紅的床單被罩,打扮得和公主房一樣。這位懂生活情趣的女子叫尹荔香,表情從容,完全不怯生。“我兒子已經26歲了。”周圍的人都驚呼了一聲,她看上去最多就三十多歲。“我兒子在事業單位上班,我們都給他蓋了新房,買了車。”尹荔香驕傲地說。原來,她和許許多多老區的農民一樣,丈夫在外面打工,一年省吃儉用省下2、3萬,這筆錢對村裡的人已經是一筆巨款了。她則在家養幾隻土羊,種點花生,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2011年,董玉坤找到她,問她願不願意養羊,羊棚、水電都不要錢,只要出力養羊,一年賺得比打工還多。“我一開始根本不相信,怎么會有這樣的好事,不要一分錢。後來,我想了想,乾脆賭一把,要是不掙錢,就當玩了一年好了。”一開始,董玉坤給了她60隻羊,因為山羊從山西過來,水土不服,第一個月產奶很少,尹荔香抱著遲疑的態度繼續養了兩個月,沒想到,第三個月,她就賺了1萬多,她欣喜若狂,趕緊又買了100多隻羊,當然這筆錢不用她出,董玉坤提供無息貸款。(《環球人物》雜誌 記者 王寅佳)

第三站海口

發展較快仍需各方幫助
第三站,內容來源:人民網-人物頻道部分摘錄】海風習習,椰樹芬芳,滿眼藍天白雲,老區行一行人來到了讓人神清氣爽的海南,並有幸採訪到了海南省老促會名譽會長王信田
雖然年事已高,王老精神很好,說話雖慢,卻中氣十足。“海南可是烈士灑滿熱血的寶島啊,戰爭年代,這裡有2萬名烈士,被日寇殺掉的百姓有50萬人,而當時整個海南島的人口才250萬人。”提到海南老區曾經為革命的犧牲,王老顯然有些動情。
他向我們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海南老區取得的成績:農民收入增長,總共脫貧老區貧困人口超過18萬人;老區特色產業發展較快,比如儋州市的一個村共399戶,但近300戶都專門建起了海南知名的花梨木工藝品加工坊;老區建設了不少具有當地鄉土風情特色的文明生態村;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通電率已經達到100%;公共服務發展也較快。
然而,老區相對非老區地區而言,差距還是很大。王老稱,原因主要是幾點。首先,不少領導對老區既沒有足夠重視,認識也不夠。一次,海南的一位常務副省長出席老促會的匯報會,結果從會議開始到結束,他一次也沒有說對老促會的全名——老區建設促進會。王老指出,不少領導走的是形式主義,並不是真的關心老區。其次,對老區的投入不足。海南有許多革命文物。其中海口市的一座小廟建於1931年,當時革命先烈們常常在這向老區人民宣傳思想理念,如今這所廟早已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老促會提出修廟,得到的答案卻是沒錢。“不是真沒錢,萬把塊錢,三公經費擠點出來不就行了。”王老直言不諱。
想到現.在海南老區的幾大難題,王老的眉頭皺了起來。“第一是行路難,如今東方市的一個村還沒通路。”王老說。而喝水也是個問題,現.在老區還有64萬人沒有喝上安全水。看病更是大問題,雖然老區許多村都建了衛生室,但“沒有醫生護士,就一個空屋子”。最讓王老痛心的是上學難。“我們去過一個國中,一張桌子坐10個學生,書都擺不下。住宿的孩子更可憐,一張小床要睡兩個孩子,海南這么熱,這些孩子多難受。”海南的基礎設施亟待改善。王老告訴我們,他們之前去了一個村莊,家家戶戶都沒有廁所,整個村也沒有公測。男男女女只好在野外上廁所。
老區懷有深厚感情的王老總結道,最好要依法來建設老區,立《老區建設法》才能行之有效。領導要多多重視,增加財政收入,派人才,對老區對感情,動真格地做些實事。“現在領導幹部退下來都是高爾夫球場,我建議少搞高爾夫球場,既占地,草坪用的化肥還會污染地下水。我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公務員,在職退休都別打高爾夫,有時間多來老區看看,這裡沒路,來看還能鍛鍊身體。”王老半開玩笑卻情真意切地說。(《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王寅佳)
“消費式扶貧”助老區
中國老區特產網開創“消費式扶貧”新模式 年銷售額1.2億
【第三站,內容來源:人民網部分摘錄
人民網海南視窗2013.7.15.(記者寧遠)可曾想過,你的一張網路訂單就可以幫助大山深處的革命老區人.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海南一家網站就創新性地提出“以土特產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理念,開創了“消費式扶貧”模式,並在一年內實現銷售額1.2億元。近.日,設立在海口中國老區特產網CEO徐安心向媒體講述了這家網站的創業歷程。
讓老區土特產走出“大山”
在中國,目前有28個省、1599個市縣有革命老區,老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老區面積占全國的33%。在這些革命老區,英雄.的人民為了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今天,多數革命老區受地理位置、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遲緩。
同時,大部分革命老區擁有品種繁多的各種名優特產資源,常常因有貨.賣不出,結果金銀財寶變.成了樹皮爛草,讓革命老區土特產.走出大山進入大市場,無疑是.開發老區經濟的一條長遠捷徑,也是助推革命老區人民致富的暖心戰略。
革命老區大都集中在交通、信息都較為閉塞的老少邊山區,物流.滯後,土特產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多數還處於家庭作坊階段,商品.市場意識差,市場推廣手段落後,制約著土特產長期走出當地市場,更不用說流向國內國際大市場。
大部分革命老區土特產進入中心城市市場,難以找到合適的渠道,尤其是進入大市場需要繳納各種各樣的費用、高昂的物流成本,當地企.業及農戶根本無法承擔。即使自.建渠道將.其運到中心城市市場,也難以賣出好價錢,甚至會.被懷疑為冒牌貨。
為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改善革命老區人民生活,幫助革命老區人民實現致富夢想,海南佳友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老區土特產網負責人楊蔥龍帶領他的團隊,在從五指山沂蒙山、從金沙江萬泉河,深入700餘個革命老區縣市、7000餘家企業工廠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創辦中國老區特產網,用電子商務平台讓老區土特產走出“大山”。
消費也可以扶貧
“讓革命老區土特產真正走出當地市場,運用B2M2C電子商業模式平台真正解決好這一問題,這無疑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有益嘗試。”中國老區特產網CEO徐安心滿懷感慨地說。2010年,他們嘗試從延安引進一些土特產放到網上進行自營,率先在海口.開了3家專賣店,其中一個位置較好的店高峰時.一天的營業額超過3萬元。有時,一些老區土特產剛上架便.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一路攀升的業績,堅定了大家做革命老區土特產的信心。2011年3月12日,針對我國土特產品銷售現狀,中國老區特產網正式落戶海南國際旅遊島,創新性地提出了以土特產帶動老區經濟發展的觀點,率先將.公司發展與.老區產業開發、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提出並.實施了“種、養、產、銷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工程,制定了“網店(中國老區特產網 +實體連鎖店)”的B2M2C商業模式,打破了中國土特產品的傳統銷售模式。同月,網站舉辦來自全國各地老區的幾百家企業參加的招商會,現場與30家大小企業現場簽約。
為有效解決革命老區對電子商務不熟悉的突出矛盾,中國老區特產網 自掏腰包給有意加盟的客戶做培訓,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加盟客戶人人善於運用電子商務手段,線上線下.結合,用B2M2C的.模式,為革命老區土特產.打造一個商務平台,推動革命老區土特產走向全國.市場。
一年創造1.2億銷售額
歷經一年的發展,中國老區特產網 開闢的革命老區土特產電子商務模式真正給革命老區帶來了紅利。據徐安心介紹,目.前中國老區特產網的供貨廠家遍布全國28個老區省份,達200多家,僅去年一年就實現銷售額1.2億元,開創了對老區“消費式扶貧”的新模式,讓老區特產.遍布全.國各地,真正.拉動.了全國革命老區.的.整體.經濟收益。
徐安心說,作為中國老區特產在電子商務市場的重要開端,中國老區特產網 上線伊始便承載著“服務三農、關注老區、助力老區經濟發展”的使命,為老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老區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從建網之初,他們就提出“以土特產帶動老區經濟發展”的理念,形成了獨特的“消費式捐款”觀念,以拉升消費的方式助推老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你作.為一個消費者購買.老區的特產.越多,老區生產廠家.也就生產的.越多,老區的.農民就種植的.越多,從而真.正.現實向老區“輸血”到“造血”:“土特產開展電子商務,由於省掉了諸多中間環節,銷售價格會比傳統渠道要低很多,常常以物美價廉取勝,尤其是大家在消費老區土特產時,不僅讓土特產要走向全國市場,而且也在幫老區人民提高收入,真正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通訊員陳千學)
造血老區
中國老區特產網:幫老區人民在網上賣土特產
【內容來源:人民網】 2013年7月5日“中國夢·老區行”前往中國老區特產網 所在的工作地點,負 責 人徐安心向記者們介紹了中國老區特產網的情況。在電商行業激烈競爭的今天,老區特產網創新扶貧模式,扮演土特產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人,幫老區人民在網上賣土特產。目.前,網站已有300多家土特產企業加盟。這一數量還在增加。
徐安心坦言,老區土特產確實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東西賣不出去,全砸在農民手裡。做網站的初衷一方面把老區的好東西聚起來,另一方面也讓消費者能吃上無污染、原生態的土特產。在談到企業的選擇標準時,徐安心表示會嚴格把控入駐商家的資質。對於老區的企業、個體商戶,他們會提供全天候的技術支持引導。成功加盟企業的產品,網站會根據它的特色在做個性宣傳。
網站通過“賣特產與買特產”真正讓老區企業和個體商戶實現增產、增銷、增收,讓輸血老區變為造血老區。而消費者在點擊滑鼠下單的時候,其實也是為老區貢獻了一份力。徐安心笑侃“這是一種消費型捐款”。
重走老區路 共築中國夢
核心閱讀
在全國人民.奮力.奔小康、同築.中國夢.的征程中,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無數犧牲.奉獻的老區更是讓人牽掛:老區人民.生活.得.怎么樣,老區經濟.發展得怎么樣,老區各項事業建設得怎么樣?
2013年7 月2 日至8 日,“中國夢·老區行”媒體採訪團行程萬里,從渤海.之濱.的霑化到.沂蒙山區的安丘,從瓊海的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到秦巴深處.的廣元旺蒼,一路走訪帶領老區人民致富的企業公司,探望.健在的老紅軍老八路,拜謁烈士陵園,一路尋根,一路追夢
一隻羊致富老區(部分摘錄)
“今年純收入能到30萬了”
“去年我家養羊賺了十幾萬,今年養的又多了,純收入能到30萬了。” “那你賺這么多,你兒子現在是不是啃老啊?” “是啊,可是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兒子在事業單位上班,我們給他蓋了新房,買了車。”
在山東安丘柘山鎮虎眉山南麓陽春乳業“十萬隻奶山羊養殖示範基地”的兩排羊舍之間,大老子一村村民尹立香撐著雨傘樂呵呵地和記者聊著天。她的話引來一片笑聲。
2011年以前,尹立香和許多老區的農民一樣,丈夫在外打工,一年省吃儉用能攢下兩三萬元的“巨款”,她則在家養幾隻土羊,種點花生,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2011年,山東陽春羊奶乳業公司找到她,問她願不願意養羊,羊、羊圈、水電都不要錢,只要出力養羊,保證一年賺得比打工還多。“我一開始根本不相信,怎么會有這樣的好事?後來又想,乾脆賭一把,要是不掙錢,就當玩了一年。”她沒敢多要,“買”了60隻羊。沒想到,第三個月她就賺了1萬多。欣喜之餘她趕緊又買了100多隻羊,這筆錢公司提供無息貸款。如今,尹立香養了400多隻羊,每天她和丈夫的工作就是割草、擠奶。基地四周漫山遍野都是羊吃的玉米秸稈,不少老鄉和她熟了,還會把秸稈送上門。有時忙不過來,她會雇兩個人,每人每月發1500元工資。
6月底,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 與陽春乳業簽訂協定,3年投資5個億,幫助公司做大做強,儘快在A股上市,造福更多的老區人民。
一張“網”幫富老區
銷售綠色、原生態、健康的老區產品
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來自革命老區的土特產產品也搭上了電子商務的“快車”。而編織這張網的就是位於海口國貿路的中國老區特產網
走進國貿路海崖大廈5樓,工作人員在各自的電腦前忙碌著,或增添分類,或核實特產信息,或與客戶電話聯繫。總經理徐安心介紹,老區特產網突破傳統銷售模式,將公司發展與老區特色產業開發有機結合,聯合全國老區旅遊食品企業、種養殖基地,傾力打造集老區土特產、旅遊商品、禮品等特色產品和文化為一體的新型網路加盟連鎖購物平台,銷售綠色原生態健康的老區特色產品,為所有加盟商和消費者提供一個安全、貼心、快捷的網購特產平台 。
中國老區特產網承載著“服務‘三農’、關注老區、助力老區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為老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給老區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中國老區特產網 供貨廠家遍布全國28個省份,僅去年一年就實現銷售額1.2億元,開創了對老區“消費式扶貧”新模式,為老區經濟發展和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插上現代化的電商翅膀。
一個學堂傳承老區(部分摘錄)
“藝術和科技是我們的特色”
劉瑞龍紅軍國小,掩映在四川廣元旺蒼縣紅軍城內。學校占地面積不大,但白牆藍瓦的教學樓整潔悅目,列寧國小舊址旁的紅色記憶牆更讓人肅然佇立。
走入教學樓,紅色走廊兩邊,革命先烈的故事,模糊的革命老前輩照片,無不展現這所革命國小的特色。
在二樓的書屋,一本本書整齊地放在書架上,因為書太多,不少書只好用塑膠盒裝好擺在角落。“樹樁”椅子,彩色壁畫,整個書屋充滿生氣,一個小男孩正捧著書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絲毫不為我們的闖入所打擾。
在科技作品展覽室,包裝盒製作的機器人、正在睡覺的陶製小豬、木棍削成的中國龍……孩子們精心製作的作品生動有趣。
“藝術和科技是我們的特色。”校長黃先友自豪地向我們一一介紹學校組織的小紅軍體驗節、小博士科技節、小白楊藝術節等特色教育活動。大家邊聽講解,邊翻看起《紅土地》、《中國夢,紅軍城孩子的夢》等校辦刊物。
紅色教育彰顯特色,素質教育效果明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老區明天的美好未來。
一條心同奔小康
“全國走一步,我們要走兩步”
行走老區,我們呼吸著老區的新鮮空氣,感慨著老區的綠色生態,驚嘆於老區的日新月異;我們也驚訝於老區的相對落後,心痛於老區人民生活的相對貧困;但是,我們更被老區人民求跨越、奔小康的迫切心情所打動。
行路難、喝水難、看病難、上學難……說起海南老區的幾大難題,海南省老促會名譽會長王信田老人的眉頭皺了起來。
在四川廣元,如今的貧困人口依然高達26%,人均GDP只有全國的40%。未來8年時間裡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這就意味著今後必須保持14%左右的經濟增速。四川181個縣,老區有80多個縣,而全國目前有28個省、1599個縣有革命老區老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老區面積占全國的33%。
“就發展步伐來講,全國走一步的話,我們要走兩步才趕得上。”四川省老促會會長馮元蔚老人說。這位彝族老人呼籲要加大對老區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老區建設、支持老區發展,幫助老區人民儘快.改變貧困面貌。老區人民自己.則要發揚老區精神,要自力更生,迎頭去趕。“不光是四川,全國老區都一樣。老區要有大發展,面貌要有大改變。”
深入老區,了解老區,宣傳老區。讓中國夢點亮老區人的夢,用老區人的夢豐富中國夢 。(記者 楊 義)

助推革命老區

e網托舉致富夢
【內容來源:中國軍網部分摘錄】千山萬水間,一線相連,為遍布全國28個老區省份1599個老區縣(市、區、旗)土特產搭建起平台;
尋常百姓家,用心溝通,為世界各地億萬家庭送去中國革命老區的無污染、原生態純綠色產品。
坐落在美麗的海南國際旅遊島省會海口中國老區特產網,搭乘電子商務“快車”,創新性地提出“以土特產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理念,建起了全國首家集革命老區土特產、旅遊商品、旅遊禮品等特色產品和文化為一體的新型網路加盟連鎖購物平台,拉動了全國革命老區的經濟收益,僅去.年就實現銷售額1.2億元,共築起了革命老區子孫後代脫貧致富夢想。
一份周密調查引發思考——
老區土特產走出去有多難
革命老區,英雄的人民為了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今天,多數革命老區受地理位置、信息不對待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遲緩。
如何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改善革命老區人民生活,幫助革命老區人民實現致富夢想?海南佳友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老區土特產網負責人楊蔥龍帶領他的團隊,從五指山沂蒙山,從金沙江到萬泉河,足跡700餘個革命老區縣市、7000餘家企業工廠進行調查:
革命老區擁有品種繁多的各種名優特產資源,常常因有貨賣不出,結果金銀財寶變成了樹皮爛草,讓革命老區土特產走出大山進入大市場,無不是開發老區經濟的一條長遠捷徑,也是助推革命老區人民致富的暖心戰略。
革命老區大都集中在交通、信息都較為閉塞的老少邊山區,物流滯後土特產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多數還處於家庭作坊階段,商品市場意識差,市場推廣手段落後,制約著土特產長期走不出當地市場,更不用說流向國內國際大市場。
革命老區土特產進入中心城市市場,難以找不到合適的渠道,尤其是進入大市場需要繳納各種各樣的費用,高昂的物流成本,當地企業及農戶根本無法承擔。即使自建渠道將其運到中心城市市場,也難以賣出好價錢,甚至會被懷疑為冒牌貨。
成事在人,謀事在天。面對革命老區土特產難以“走出去”的種種困境,是消極等機遇,還是直面挑戰電子商務土特產結合起來將會帶來巨大潛力,作為敢吃螃蟹第一人,在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老促會) 的支持爭取一些扶持政策下,他們擬藉助“網店(中國老區特產網)+實體店(連鎖店)”的B2M2C電子商業模式,希望憑此打通土特產的流通環節,給土特產走向全國市場插上翅膀,讓革命老區企業和農民把當地土特產變成金山銀山。
一個大膽構想付諸行動——
藉助電子商務土特產遠行(部分摘錄)
“讓革命老區土特產真正走出當地市場,運用B2M2C電子商業模式平台,能否真正解決好這一問題,這無疑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有益嘗試。”中國特產網CEO徐安心滿懷感慨地說。
2010年,他們嘗試從延安引進一些土特產放到進行自營,率先在海口開了3家專賣店,其中一個位置較好的店高峰時一天的營業額超過3萬元。有時,一些老區土特產剛上架便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一路攀升的業績,堅定了大家做足革命老區土特產的信心。
2011年3月12日,針對我國土特產品銷售現狀,中國老區特產網正式落戶海南國際旅遊島,創新性提出了以土特產而帶動老區經濟發展的觀點,率先將公司發展與老區產業開發、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提出並實施了“種、養、產、銷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工程,制定了“網店(中國老區特產網+實體店(連鎖店)”的B2M2C商業模式,打破了了中國土特產品的傳統銷售模式。同月,舉辦來自全國各地老區的幾百家企業參加的招商會,現場與30家大小企業現場簽約加盟。
一個圓夢舞台引領發展——
“消費式扶貧”模式創造輝煌(部分摘錄)
歷經一年的發展,中國老區特產網開闢的革命老區土特產電子商務模式真正給革命老區帶來紅利
徐安心的介紹讓筆者倍感欣喜。他說,全國革命老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老區面積占全國的33%,目.前供貨廠家遍布全國28個老區省份200多家,僅去.年一年就實現銷售額1.2億元,開創了對老區“消費式扶貧”新模式,讓老區.特產.遍布.全國.各地,真正.拉動了.全國革命老區.的整體經.濟收益。
作為中國老區特產在電子商務市場的重要開端,中國老區特產網 的上線伊始便承載著“服務三農、關注老區、助力老區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為老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給老區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特別是從建網之初,他們就提出“以土特產帶動老區經濟發展”的理念,形成了獨特的“消費式捐款”觀念,以拉升全國人民消費助推老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式。你作為.一個消費者購買老區的特產越多,老區生.產廠家也就.生產的越多,老區的農民就種植.的越多,整個把產業鏈建立起來,從而真正現實向老區“輸血”到“造血” 。
談及如何在食品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土特產生產缺乏標準,一些傳統種植、生產辦法,往往都有安全隱患,如農藥殘留問題、添加劑問題等,而在邊遠小山區難以引起足夠重視,如何才做到防患於未然?
安全問題關乎企業的生死,老區的很多名優特產主要是農產品,當然還有手工作品,比如說老粗布、海南硨磲、玳瑁製品,還有一些工藝品。我們在選擇老區名優特產的生產銷售合作夥伴上,除了要有嚴格標準外,套用資本整合一些老區種植、養殖、加工等環節,並對行銷形式以及配送體系等環節實施質量監控、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老區名優特產品源頭的質量安全。同時,他們十分關注老區當地扶持的一些產業,像山東陽春羊奶和霑化海滋冬棗,他們將其納入重要合作夥伴,無論是源頭上,還是生產深加工,堅持全程介入、全面介入,將其打造成名優品牌推向全國。對於加盟商,他們始終堅持“精品”標準,要求加盟店除了使用公司指定的統一的標識、貨架、收銀機、POS機等,還要求所有經營商品必須是通過國家“質量安全”認證。對信譽差、無檢測能力、無質量保證能力、管理混亂的實體店,一律不允許加盟。
“土特產開展電子商務,由於省掉了諸多中間環節,銷售會比傳統渠道要低很多,常常以物美價廉取勝,尤其是大家在消費老區土特產之時,不僅讓土特產要走向全國市場,而且也在幫老區人民提高收入,真正接動全國革命老區的經濟效益。”
老區行 第四站 三亞
關注梅山老區大建設
7.月6.日,老區行媒體報導團先後參觀了崖城梅山烈士陵園、梅山革命史館和梅東第一個黨支部舊址等,並觀看了大型歌舞《梅山頌》的表演。
三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孫治福接受媒體記者的採訪,並與媒體記者一行進行了初步交流。孫治福表示,希望進一步通過媒體平台更好地宣傳報導梅山老區建設與發展成就,讓社會更加關心、支持老區,讓各級政府更加關注、扶持老區,使梅山老區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從而共同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標,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中國老區經濟發展基金會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表示,此次“中國夢 老區行”媒體報導團旨在宣傳老區歷史貢獻、優良傳統,和老區人民的創業增收事例,宣揚艱苦創業精神,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關心、幫助老區建設。
老區行第五站:廣元
101歲老紅軍講述抗戰歲月
【內容來源:人民網】走出四川廣元機場,青山隱隱水迢迢,一棟棟小樓點綴其中,看到眼前的景色,很難想像5·12地震時,這裡曾經遭到過巨大破壞。如今,這座女皇武則天的故里終於以一副生機盎然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
有些東西就是要逼出來
廣元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了,革命戰爭時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出發地。”廣元市市長王菲告訴老區行的媒體人員,“這裡生態良好,這幾年空氣優良天數不是364天就是365天,廣元還是最早檢測PM2.5的地級市。5·12地震後,廣元抓住了災後重建的機會,然而廣元如今的貧困人口還是高達26%,人均GDP只有全國的40%。”不過,廣元老區人依然對未來信心滿滿。他們計畫在未來8年裡實現全面小康,這就意味著今後必須保持15%的經濟增速。“逼上梁山,上梁山不就是逼出來的,有些東西就是要逼出來。”廣元市老促會會長賴明揚堅定地說。
而他的底氣不是沒有根據。經過老促會的牽線搭橋,廣元老區中已經悄然發展出了5個特色企業。其中一個就是天湟山核桃公司。在草木蔥蘢的山區中行駛不久,老區行一行人便來到一座現代化產房前。隔著玻璃,我們看到了一套套全自動的先進設備正有序運作,不停地“吐出”一個個盒裝核桃奶。“賺來的錢,他只占兩成,其他八成給農民。”賴老指著該公司董事長王少勇說。這位在部隊呆了22年的軍人,轉業後在人民銀行、證券公司都任過職。曾經花1萬4千元買股票,一下子升到39萬多。“產業開發最難,但未來空間最大。”王少勇投資老區核桃顯然不是完全為了賺錢。核桃產業到第八年才開始賺錢,前期投入大,周期長,但是他情系老區,也希望在把核桃產業做大做強時,能讓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盛產期年人均收入可以達到8000元。”這樣一來,老區就能依靠特色產業造福於民。
老區紅色情(部分摘錄)
米倉莽莽,宋水湯湯。老區行一行人頂著炎炎烈日來到東河之濱的旺蒼縣城。旺蒼是一部凝固的歷史。1933年,紅四方面軍揮師入川,隨後,紅四方面軍總部等46個黨政軍機關相繼遷往這裡。而這片曾經的崢嶸之地如今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紅軍城。走入“城內”,老街雖已經過修葺,歷史的印記猶在。古樸的四合院,寧靜安詳,頭上匆匆飛過的蜻蜓,角落裡靜靜綻放的花,讓人難以想像,徐向前、李先念等諸多革命前輩曾在此運籌帷幄,召開各種政治軍事會議,在風雨中艱難反擊日寇
這裡有三街九巷,三街成“丁”字,順著北邊的文昌街,一座歷史130餘年的國小映入眼帘——旺蒼縣東河國小。國小占地不大,但白牆藍瓦的教學樓卻讓人耳目一新。“藝術和科技史我們的特色。”校長自豪地說。走入教學樓,間間教室外貼著的不是常見的名人名言,而是革命先烈的故事,紅色的畫幅,模糊的革命老前輩照片,無不展現這所革命國小的特色。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供孩子們閱讀的書屋,一本本書整齊地放在書架上,因為書太多,不少書只好用塑膠盒裝好擺在角落。整個書屋充滿生氣,“樹樁”椅子,彩色壁畫,還有一個正捧著書閱讀的小男孩,我們一行人經過他也沒有抬過一次頭!在另外一件藝術品展廳中,孩子們精心製作的作品個個有趣生動:包裝盒製作的機器人、一隻正在睡覺的陶製小豬、木棍削成的中國龍……
這裡的孩子們也許沒有最好的奧數培訓班,最棒的籃球場,但他們的天性和創造力顯然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而30年代,這所國小還叫“列寧國小”,面積只有一個四合院,學生不過100來人,紅軍在這裡為孩子們講述戰爭故事,為他們種下期盼勝利的種子,也早就了一代代紅色接班人。
為了近距離地感受廣元老區的革命精神,我們又前往拜訪了老紅軍候躍壽同志。這位老人1933年參軍,現.在已經101歲。一路開來,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低矮的民房,這難道是已經享受部級醫療報銷標準的老紅軍的家?我們心中暗暗思量。從一個小門進去後,兩棟灰色舊樓映入眼帘,這是典型的老樓房,台階窄,走廊灰暗,而侯老的家就是其中的一小間兩居室。身穿藍色襯衫的侯老雖然清瘦,卻神采奕奕,說話中氣十足。有些耳背的他說起過去便滔滔不絕,記憶力好得讓在座每一個人都汗顏。他告訴我們,那時候打仗,沒有人推辭,給任務就去打。“你也想去打,我也想去打,三天不打仗,心裡發慌。”在他的記憶里,1946年3月開始的四平戰役最為慘烈,“我的腿受傷了,肩上都是傷。”老人的左肩明顯已經變形了,“當時我帶一個連120多人,慘啊,最後只剩下30多人。我們哭了好幾天,看到受傷和死去的戰友心疼、難受得不行。”
談起抗日的那8年,老人顯然更加動情。“七七事變啊,今天就是紀念日啊。”老人一語驚醒在座所有人,這個日子顯然刻在了他的腦海里。在山東抗日時,他參加了鐵道游擊隊,因為實在餓得不行,他們便只好去搶糧食,搶到一車,沒想到卻是黃豆,他們省著吃,硬是吃了3個月。“好多地方都成了無人區,敵人殺光搶光,都在哭啊。”他們這一代人拋頭顱,灑熱血,只為心中那份信仰,這樣的信仰孕育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同行的一位媒體顯然深受動容,趕緊在微信上寫下了:百歲老人,當談起過去那崢嶸歲月是,仍然流露出一種革命激情,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我們受益匪淺,向您致敬。(《環球人物》雜誌 記者 王寅佳)
老區行 第六站 成都
專訪馮元蔚老先生(部分摘錄)
離開廣元,細雨濛濛中,老區行一隊人來到了四川的省會——成都。巧的是,我們採訪的地點居然在杜甫草附近。當年的草堂,風含翠筱娟娟淨,雨浥紅蕖冉冉香,如今來看,依然俊秀幽靜。
這是老區行的最後一站,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德高望重馮元蔚老先生。馮老人未到,笑聲先到。一件長袖白色襯衫,深卡其褲子,83歲的馮老雖然清瘦,精神狀態卻很好。他笑呵呵地點起一根煙,便開始與我們暢談起來。下文是採訪實錄:
馮老:中國的老區問題,黨中央歷來都很關心很重視,但是關心程度、重視程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是逐步在加深加大,特別是錦.濤.同志對老區問題強調得非常到位,所以各級政府單位都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斷地加大對老區的重視,所以老區的面貌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就全國來講,四川是比較後進的。比起江蘇等地方,我們算是後進地區。這個後進就跟宣傳分不開,所以我們一直覺得這個宣傳工作不大到位。不到位呢,首先是怪我們自己(哈哈哈)。
請您評價一下四川老促會在發展四川老區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今後還面臨哪些問題?
馮老:不光是四川,全國到處都一樣。老區要有大發展,面貌要有大改變,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政策、項目的扶持,主要是靠這一頭,而這一頭呢,這些年,確實是年年都有新內容。所以我們也很有信心(哈哈)。
巴中以前是“四不通”,沒有鐵路、高速、機場、碼頭,現.在有三通了,現.在老促會在推進老區建設的過程中,.主要的困難還有哪些?
馮老:困難說到底都是在經濟發展速度上面要加快啊,前不久,我們一起研究,一起努力才把老區開發的面有所擴大,但是到現.在為止,還不夠理想。老區的夢是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但是差距很大,難度很大,我們現.在第一個是要把老區納入黨委政府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現.在省政府制定了一個十二五老區發展規劃;第二是要納入扶貧連片開發,四川是兩片,秦巴山區烏蒙山區,一南一北。第三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加大宣傳力度,來保護文物,提高紅軍待遇等。現.在任務很艱巨,說是這樣說,都是硬著頭皮說要實現同步小康,所謂同步小康,就是人均GDP達到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四川省人均GDP2.6萬人民幣,巴中只有1萬左右,所以全國GDP增長7.5%左右,那實現全面小康,四川GDP增長就要12%,像巴中廣元等地就要13.5%。這任務艱巨得很啊!
馮會長,您在政協工作過,在老促會也工作過,您能不能把政協和老促會放在一起,說說老區的工作?
馮老:一個呢,我們內部機構設定方面,我就從省政協得到啟發,先搞了4個專門委員會,現.在又增加了個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等,因為我感到政協的工作里,專委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幾個專委會就把工作全面鋪開了。一開始,還有人擔心,不讓我們成立,我們就成立臨時工作組,最後還是成立了專委會。還有一個是人員交往方面,我們省老促會裡,兩個副會長是省人大的常務副主任,一位副會長是省政協的常務副主席,這樣從上層人員交往方面,自然地把能結合的工作都結合起來了。
老促會做了這么多事情,地方百姓的反饋如何?還有對老促會的資金監管怎么樣?
馮老:人民滿意度我們沒有專門調查過,人民滿意不光是省老促會的問題,我們市、鎮、縣、區老促會大多是求救於省老促會,所以好多地方難題的解決,困難的克服,我們都是被動的,是他們找上門來後,我們才千方百計幫他們解決。解決一批,下面感謝一批(哈哈哈)。市、鎮、縣老促會對我們省老促會期望值太高,所以我經常跟他們講,要依靠自己,我們只能盡力而為。報的希望太大,你們要失望(哈哈)。
老區農業農村的發展,目.前是什麼樣的情況?
馮老:老區的農民應該是農村的重中之重,應該優先扶持。剛才也講了,按照現.在的發展水平,我們和相對發達的地方,是跟不上,別人走一步,我們得走兩步,不然要同步達到小康,確實是太難了。面對革命老區這樣一種困境,我們自己不能夠停步不前,從此不說話不行,該說的還是要說,該爭取的還得爭取。千方百計吧,對老區大片的貧困地區更要多加關心,前進的腳步快一點。
記者手記:一個多小時的採訪匆匆而逝,整個過程中,馮老時不時會發出爽朗的笑聲,讓在座每一個人都感到輕鬆愉悅。雖然年事已高,馮老的思路卻非常清晰,當我們不得不藉助於紙筆時,他卻根本不用記問題,悠然地點著煙,緩緩道來。臨別前,他耐心地與每一個人握手留影,望著他瘦削的身影,我們衷心祝願馮老身體康健,願老區走上生態發展之路,願在不久的將來,老區的百姓能安居樂業,不用外出打工就能過上好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