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軍官

世襲軍官

這是明朝的一種制度。很多人對此都很陌生。

明朝軍民分籍,是把老百姓分為兩種。一種是“軍”: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個人當兵或軍官。另一種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除非是志願投軍的)。政府的戶籍,因此也有兩套,一套是軍戶,一套是民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襲軍官
起源,官職,綜述,代表人物,

起源

這是來朱元璋所手創的奇特製度:綜合了漢的屯田,唐的府兵,與宋的尺籍。他很以此種軍民分籍自豪。他說:“朕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錢。”洪武元年,天下事已經大定,他考慮到如何於勝利以後,安頓龐大數量的軍官與兵士。裁減,編遣,復員,都不是好辦法。裁誰?不裁誰?編誰?遣誰?復員,復到哪裡去?復到農村,農村吃不消;“退伍軍人”無田,無牛,無農具,無種子,也復不進農村!於是,朱元璋想出了這個軍民分籍的辦法,不僅安頓了兵士,酬庸了軍官,而且替他自己與他的子孫保存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也就是替大明帝國維持了長治久安的國防軍。

官職

兵士,每人賞官田五十畝。條件是:當兵到老(六十歲);老了或死了以後,由兒子孫子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每代只須有長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為“余丁”,也就是補缺的兵。這五十畝田,也要納稅(稱做糧),每畝二斗四升,不運到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而集中儲藏起來,作為軍糧軍餉。
軍官,每人封一個“世官”:最高的是指揮使,管一個衛,其次有“千戶”、“百戶”,管千戶所與百戶所,最小的是鎮撫,有資格管一個總旗或小旗。千戶有正有副,百戶之下有所謂“試百戶”。指揮使與正千戶之間,有所謂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鎮撫。共有九等。即如《明史·職官志》所言:武官世官九等:指揮使及同知,僉事,衛、所鎮撫,正、副千戶,百戶,試百戶。大軍官有功勞的,封為指揮使不夠,便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這五等封爵,不屬於“衛所體系”以內。
衛所的軍官與兵士,分別居住於指定的地區以內,遍於全國。全國的衛所,在洪武十三年的時候,共有四百九十三個衛,衛之下各有若干千戶所、百戶所。獨立的乾戶所有三百五十九個。此外,屬於羈縻性質的邊胞的衛所,也有四百多個。“世官”的總數,在洪武二十三年,有一萬六千五百名左右。“世兵”的總數,有一百二十萬名左右。全國的總人口,依照洪武二十六年的統計,是六千零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人。

綜述

各省最高的軍事負責人是“都指揮使”。都指揮使的衙門及其轄區,均稱為“都指揮使司”。這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並稱為“三司”,分別主管一省的軍政、民政與監察。
“都指揮使”的地位,不是世襲的。但是,只有屬於“指揮使”一級的世襲的“世官”,或考中武科舉的人,才有資格被任命為“都指揮使”。世官共有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鎮撫、正千戶、副千戶、百戶、試百戶、所鎮撫。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軍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種沒有封地而有祿田,沒有人民而有部隊的貴族

代表人物

例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和俞大猷都是世襲軍官。俞大猷泉州府晉江縣人,世襲百戶,於嘉靖十四年參加“武會試”,中了武舉,升為千戶,守御金門,其後歷官至蘇松副總兵,於嘉靖三十三年在張經的指揮之下大破倭寇於王江徑。又其後,他連勝倭寇於陸涇壩、三丈浦、鶯脰湖馬跡山茶山老鸛嘴,在三十五年三月受任為“浙江總兵官,兼轄蘇松諸郡。
戚繼光祖籍安徽定遠,從朱元璋開國時就世襲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父親戚景通官至大寧都指揮使,神機營副將。他自己10歲嗣職指揮僉事(四品將軍),18歲上任就帶500士兵。後考中武舉人。以後,作過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僉事,負責“備倭”。調到浙江以後,升到參將,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消滅倭寇後升為都督同知,薊州總兵,“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