㫃

㫃讀作yǎn。是象形字,像旗幟飄揚的樣子。

㫃屬於生僻漢字,現代漢語一般不用,但是一個重要的意符。以“㫃”為意符的字,大多與旗幟有關,是從㫃的形聲字,其聲旁分別是其、生、毛、巿;等是以“㫃”為意符的會意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㫃
  • 拼音:yǎn
  • 部首:方
  • 五筆:YWY
  • 倉頡:YSO
  •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 四角號碼:08200
  • 統一碼:擴充A區-3AC3
字源解說,字意,古籍記載,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字源解說

“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一面飄揚的旗子:豎立的部分代表旗桿;旗桿頂端是一些裝飾(多為羽毛);右邊的曲線代表旗幟。金文“㫃”字與甲骨文大致相同。發展到小篆階段,“㫃”的字形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表示旗桿的部分變得像“方”字;表示旗子的部分變成了“人”。楷書中的“㫃”,就據此發展而來。

字意

(1)〈文〉〖形〗旌旗飄揚的樣子
(2)〈文〉〖名〗旌旗上的飄帶

古籍記載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㫃 yǎn 於幰切
【原文】旌旗之游,㫃蹇之皃。從屮,曲而下,垂㫃相出入也。讀若偃。古人名㫃,字子游。凡㫃人之屬皆從㫃。
古文㫃字。象形。及象旌旗之游。
【譯文】㫃,旌旗的飄帶,隨風飄舞的樣子。從屮,彎曲向下伸;(右旁)下垂的飄帶,(像隨著風)一出一入。讀音像“偃”字。古人有名叫㫃的,字就叫子游。凡是㫃的部屬都從㫃。
古文㫃字,像(旌旗飛揚的)形狀。也像旌旗的飄帶。

說文解字注

〖 (㫃)旌旗之游,㫃蹇之皃〗
旌旗者,旗之通偁(稱),旌有羽者,其未有羽者。各舉其一以該九旗也。王逸九歌注云:偃蹇、舞皃。大人賦說旌旗曰:掉拮撟以偃蹇,張揖曰偃蹇,高皃。
〖從屮曲而𡍮下;垂㫃,相出入也
此十一字當作從屮、曲而下?者游,從入,游相出入也,十五字。從屮者,與豈?屵同意。謂槓首之上見者,曲而下垂者象游。游相出入者,謂從風往復如一出一入然,故從入。大徐云:此字從屮下垂當只作?,相承多一畫。玉裁謂:從屮謂竿首,下垂謂游也,鼎臣殊誤會。
〖讀若偃。於幰切〗
十四部,古人名㫃字子游。晉有籍偃,荀偃。鄭有公子偃,駟偃。孔子弟子有言偃,皆字游。今之經傳皆變作偃,偃行而㫃廢矣,凡㫃之屬皆從㫃。
〖 古文㫃字。象旌旗之游及㫃之形〗
此小徐本也,大徐作象形及象旌旗之游,皆不可通。其篆形各本古文與上小篆文皆不可分別,惟小徐本牽連其上端略異,與古文四聲韻及汗簡合,此等不能強為之說,或曰當是㫃古文以為偃字七字之誤。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字部】㫃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2
玉篇》《唐韻》《廣韻》《韻會》於幰切《集韻》《類篇》隱幰切,𠀤音匽。與偃同。《說文》旌旗之游㫃蹇之貌。從屮。曲而下垂,㫃相出入也。
又人名。字子游。《玉篇》舞歌。今作偃。
又《廣韻》《集韻》並於蹇切,音鼴。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