旇

旇,讀作pī,是形聲字,“”為形旁,“皮”為聲旁,意思是旌旗披散的樣子;又讀bì,指旌旗。旇屬於生僻字,現代漢語一般不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旇
  • 拼音:pī /bì
  • 部首:方
  • 筆畫:十一畫
  • 筆順編號:41533153254
  • 倉頡:YSODE
  • 統一碼:65C7
  • 鄭碼:SYMX
  • GBK:94E8
  • 五筆:YTHC
字意,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字意

旇(pī)
〈文言義〉〖形〗旌旗披散的樣子
旇(bì)
(1)〈文言義〉〖名〗旌旗
(2)〈文言義〉〖名〗衣服的樣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七】【㫃部】旇
旌旗披靡也。從㫃皮聲。敷羈切

說文解字注

(旇)旌旗披靡也。披靡當是指摩之誤。淺人所改也。爾雅曰。旄謂之藣。集韻、類篇皆作麾謂之旇。爾雅藣字卽許之旇字。大人賦張揖注云。指橋、隨風指?也。今?誤靡。從㫃。皮聲。?羈切。古音在十三部。披靡皆上聲。

康熙字典

廣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音披。《說文》旌旗旇靡也。《埤蒼》衣服貌也。
又《集韻》攀悲切,音丕。麾謂之旇。
又母被切,音靡。旌旗貌。
又平義切,音被。義同。
康熙字典書影(原文已勾出)康熙字典書影(原文已勾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