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1月18日在揚州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市長朱民陽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揚州市市長朱民陽
  • 報告時間:2016年1月18日
  • 報告背景:揚州市第七屆人大五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揚州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工作回顧,十三五規劃構想,2016年工作安排,

2015年工作回顧

2015年和“十二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5年,面對複雜的巨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在中共揚州市委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江蘇工作最新要求為根本遵循,把握和適應新常態,克難求進,開拓創新,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勢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80億元,增長10.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6.8億元,增長14.1%,其中稅收占比8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9.5%。節能減排實現省定目標。
1.堅持主動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項目建設成效明顯。新落戶阿爾斯通高壓母線管等世界500強及跨國公司項目5個,新增省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家。省級重大項目比上年增加5個。新開工寶應日升銅合金等工業重大項目50個。近三年竣工的65個項目實現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分別占規上工業的18%和25%。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居全省第二。150個億元以上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91.2億元。新開工萬達廣場等服務業重大項目42個、竣工運營項目29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6家、規上服務業企業217家。
實體經濟平穩增長。圍繞增信心、穩增長,召開系列產業發展推進會和工業企業家千人大會,出台“服務企業50條”政策措施。工業萬元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增長14.4%。用活2億元企業應急專項資金。國稅和地稅為企業減、免、退稅115億元。幫助企業直接融資180億元,“新三板”掛牌上市達35家。恆豐銀行揚州分行開業。新增私營企業2.1萬戶、個體工商戶3.9萬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6件、省著名商標49件。
三次產業加快轉型。五大千億級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占規上工業的69.1%、44.5%、29.4%。新能源產業出口交貨值增長1.5倍。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10.5%。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增長30%。建築業總產值3100億元,增長12%。新創魯班獎2項。建設綜合性遊客服務中心10個。高郵盂城驛創成國家4A級景區。廣陵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成為江蘇首個省市共建網際網路產業園,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揚州智谷”獲批省大數據特色產業園。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4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3.5%,增長貢獻率首次超過工業。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農業基本現代化穩步推進,6個50億元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基本建成。
三大需求拉動有力。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56億元,增長18.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7.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8%。服務業完成投資1330億元,增長2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7億元,增長9.7%。實現電商交易額320億元,增長40%。市區商品房銷售276萬平方米、成交總額234億元,分別增長16.6%、15.7%。進出口總額增長3.3%。境外投資項目22個,其中“一帶一路”項目9個。
2.突出創新引領,強化統籌協調,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實施科教合作新長征和科技產業合作遠征計畫,簽訂產學研合作協定669項,落戶校企研創中心56家。出台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意見,科技服務業收入增長15%。制(修)定國家標準12項、行業標準5項。國際標準化組織飼料機械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揚州。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60%。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1家,獲省高新技術產品認定838項。新增省級以上“兩站三中心”42家。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07名、產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1010名。
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企業註冊登記“三證合一”和“一照一碼”工作。在省內率先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實施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所屬企業清理規範和全面監管,市屬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8.2%。啟動新一輪綜合醫改,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新組建衛生與計畫生育委員會。完成全市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實施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完成300個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實現新突破。儀征被列為全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功能載體最佳化升級。揚州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區。省級科技產業園實現縣(市、區)全覆蓋。15家工業集中區創成市級特色產業園。城區商業綜合體完成投資38.9億元。22個科技產業綜合體投入使用產業用房190.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741家。眾創空間入駐創業企業345家。建立機械裝備、軟體信息、綜合檢測3個聯合創新中心。江蘇省玉器產品質檢中心順利建成。揚州(高郵)國家農業科技園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江都獲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廣陵食品產業園通過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認定。
區域發展協調推進。《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獲國務院批准。我市成為長三角健康服務業專業委員會牽頭城市。寧揚城際等10個項目成為南京都市圈重大基礎設施合作項目。全市園區落戶上海轉移項目20個,
總投資301億元。文昌路西延、新萬福路及萬福大橋建成通車,儀征、江都到主城更加便捷。市區三區社會保險和民政福利實現“同城同步同標”。
3.提升功能品質,放大城慶效應,名城特質不斷彰顯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段全線開工,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全面完成。揚州泰州機場獲批一類航空口岸並開通5條國際(地區)航線。352省道江都段、宿揚高速和江廣高速加快建設。西部交通客運樞紐建成啟用。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灣路、611省道沿湖大道、芒稻船閘擴建工程、高郵界首運河大橋等開工建設。高郵運東船閘擴建工程建成通航,長江六圩彎道應急護岸工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主體完工。
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不斷完善。圍繞建城2500周年,按序時推進100項城慶重大城建項目和30項政府主導城建項目,市民中心和科技館、廖家溝城市中央公園主體工程、新體育場、李寧體育園等項目建成或運營。實施頭橋水廠擴建工程,完成六圩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建成全市域橋樑信息管理系統與市區地下管線信息系統。著力推進文明城市建設長效化管理,開展農貿市場、交通秩序等7個專項整治,拆違拆破拆爛309處,在文明城市省級考評中名列前茅。創成省首批優秀管理城市。
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編制完成《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新改建農村公路328公里、橋樑98座。疏濬縣鄉河道202條,整治村莊河塘5031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91戶,實施漁民上岸安居850戶。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普及。新創省級綠化示範村87個、“優美鄉村”10個。全面完成人均年純收入低於5000元人口的脫貧任務。寶應獲批全省農業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試點縣,爭取省以上資金5.66億元。農機、糧食、供銷、氣象在“三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編制完成《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落實市人大《關於切實加強全市水環境保護和大氣污染防治的決議》。推進市區黑臭河道治理。完成28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整治淘汰小型燃煤鍋爐509台。全面取締古城和景區核心區露天燒烤。對市區92個工地、635輛渣土車安裝監控設備。PM2.5年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1.4%。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實施節能改造項目101項、循環經濟項目22項。啟動10大生態中心和城市公園體系建設,全市成片造林3.1萬畝,市區新增綠地127.5萬平方米。獲批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創成省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優秀城市。
4.最佳化公共服務,加強社會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所有縣(市、區)創成國家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新改建公辦幼稚園6所。熱點高中實現70%指標定向分配。職校招生專業訂單培養達72%。有序推進分級診療。組建蘇北人民醫院醫療集團。18家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開工建設。“四位一體”全民閱讀服務體系列入全國示範項目。市文化館獲全國優秀文化館評分第一。揚州電視台區域收視份額全國第一。486非遺集聚區建成開放。成功舉辦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承辦江蘇大運河旅遊推廣月和中外絲路城市美食文化交流活動。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隋煬帝墓遺址公園景觀一期工程完工。南河下片區入選國家首批歷史文化街區。《揚州市志(1988-2005)》編纂發行。圓滿舉辦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暨“愛祖國、愛家鄉”民眾歌詠大會。獲第十九屆江蘇省運動會承辦權。人口計生、科普、台灣事務、僑務、外事和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慈善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民生實事工程紮實推進。加快建設“不淹不澇”城市,整治城市積水點8個。完成揚州閘改建等“清水活水”重點工程。改造區域供水支管網742公里。新辟、最佳化公交線路42條,新開通主城區到高郵、儀征、江都公交線路3條,購置新能源公車370輛。新增公共腳踏車2500輛、租賃服務點97個,覆蓋面積175平方公里。標準化體育休閒公園實現縣(市、區)全覆蓋。農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提前完成。全市新增公積金繳存職工7.7萬人,新建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3489套。市區改造“城中村”15處,整治老小區82萬平方米,新增老舊小區基本物業服務116萬平方米,新建(籌集)公租房1436套,解決超騰倉期未安置住房13429套。完成10個農貿市場新改建任務。
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新增城鎮就業7.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萬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4.1萬人。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月標準上調至105元。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支付限額由3萬元調整為6萬元、大病醫療救助基金由25萬元提高至30萬元。制定實施《醫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畫》。為最年長2500名老人和五保老人發放城慶禮包,提高90周歲以上老年人尊老金標準。貧困精神病人免費用藥救助標準從600元上調至3000元。我市成為全國“救急難”社會救助綜合試點單位,急難家庭救助基金實現全覆蓋。
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取得初步成效。平安建設、綜合治理列全省第一方陣。鄉鎮(街道)全面推行“政社互動”。進一步規範信訪事項複查覆核工作。“積分選崗、陽光就業”退役士兵安置模式獲全省推廣。積極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紮實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險源防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保持“雙下降”。開展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揚州艦”光榮入列。順利通過第七次全國雙擁模範城考核驗收。民族、宗教、民防、地震、仲裁等工作紮實開展。
5.堅持依法履職,推進公正公開,法治政府建設成效顯著
作風建設持續深化。紮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持續開展“三下三聯三交”活動。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厲懲治腐敗行為。重點抓好審計突出問題整改。圍繞藥品銷售許可等制定“三直接”十大環節操作規範。整合建成揚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舉辦政風熱線省市聯動直播活動。
依法行政不斷強化。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88件,政協提案395件,其中市長領辦建議、提案11件。辦理行政複議案件385件。制定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實施意見,取得地方立法權並出台市政府規章制定程式暫行規定。制定市若干重大行政行為程式規定。組建市政府法律顧問工作辦公室,構建政府法律顧問工作體系。
政務公開有力推進。推行行政審批事項等“五個清單”制度,清理並公布部門責任清單。加強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建設。全面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在運行平台上共辦理行政權力事項2238.7萬件。推進市級部門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全市“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0.3%。公車改革按時完成。
政府效能得到提升。全面深化“三減一提”行政效能提升工作。市政務服務中心新址投入啟用。實施政務服務系統首問首辦負責制、服務承諾制、實時評價制等。為65個事項開闢綠色通道,有效縮短項目審批時限。按照國務院督查落實年總體部署,完善督查機制,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結果。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寄語市長》回復率均超過96%、滿意率88%以上。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重大項目建設持續發力,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的五年。全市GDP突破4000億元,是2010年的1.8倍,列全國百強城市第42位,比2010年前移14位;人均GDP超過14000美元,在蘇中蘇北地區率先超省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2010年的2倍,固定資產投資是2010年的2.1倍。三次產業結構由7.2:55.7:37.1調整為5.9:50.6:43.5。累計新開工工業、服務業重大項目367個、新竣工投產210個,分別是“十一五”的5.9倍和6倍。沿江100億元、沿河50億元重大項目實現兩輪全覆蓋。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跨江融合發展聚焦推進,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的五年。以“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為總抓手,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制定實施168項改革任務。以開放促發展,新增世界500強企業項目38個,進出口總量突破百億美元,外經營業額年均增長20%,開發園區對全市經濟貢獻率達48.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翻番,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人才總量比2010年增長56%。五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榮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現代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位優勢得到新提升的五年。主動融入長三角,積極推進寧鎮揚同城化。加快建設現代立體交通體系,揚州泰州機場、瘦西湖隧道、江六高速、新淮江公路等建成運營,連淮揚鎮鐵路等取得突破。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里程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19.2%、78%。城建工程數量、體量和投資額超過前十年之和。順利實施市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中心城區面積由309平方公里擴大至640平方公里,“一體兩翼”、“一核多組團”發展布局進一步最佳化。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生態宜居特色不斷放大,城鄉統籌取得新進展的五年。按照建設“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目標,持續改善城市功能和品質,先後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牽頭大運河申遺取得成功。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6%。統籌沿江沿河發展,分別制定專項行動計畫,寶應、高郵獲省蘇中蘇北結合部專項扶持政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9個鄉鎮入選全國重點鎮,全市城鎮化率達62%。
過去的五年,是揚州城鄉居民獲得更多實惠,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階的五年。每年將新增財力70%用於民生支出。連續11年按總體10%標準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圍繞民眾基本需求,實施區域供水、“八老”改造、“1161菜籃子”、公交優先、被征地農民轉保等工程,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2010年末增長71.6%和82.4%。全市文博場館建設超過百家,高考普通類本二上線人數連續三年突破萬人,實現國家衛生城市“四連冠”,創成江蘇省體育強市,公共安全感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同心同向、苦幹實幹,一著不讓抓落實。緊扣市委決策部署、緊扣發展第一要務、緊扣為民富民靠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務實幹事,合力成事。始終堅持保持定力、精準發力,聚焦聚力打好“組合拳”。圍繞穩增長,出台服務企業“2號檔案”、人才“6+1”等系列政策舉措;圍繞調結構,協同推進支柱產業高新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特色化;圍繞惠民生,把“1號檔案”作為首要任務,說到做到,做成做好。始終堅持改革創新、調適關係,不斷釋放發展的內生動力。正確處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關係,積極用好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調動市和縣(市、區)多個積極性,讓一切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始終堅持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制度化推進各項工作。政府工作強化建章立制,服務發展注重簡政放權,城市建設規範“四明確兩評估”,確保行政權力運行依法依規、全程留痕。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不斷加大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力度。緊盯發展後勁培育、區位交通改善、城市功能最佳化等關鍵點,抓住城鄉統籌、機會均等、扶貧救困中的薄弱環節,注重擴優勢、補短板,疏堵點、通節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始終堅持謀在遠處、乾在實處,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以生態文明建設、居民收入增加、更有質量效益的增長為倒逼,努力在更高層次上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內需不旺與外需不足並存,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經濟國際化程度還不高,生態文明建設仍需加強;沿江沿河之間、市區縣域之間發展仍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與民眾期望還有不小差距;社會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職能轉變、反腐倡廉仍需加強,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並切實加以解決。

十三五規劃構想

“十三五”時期的規劃構想
各位代表,根據《中共揚州市委關於制定揚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
“十三五”時期揚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以“邁上新台階、建設新揚州”為主題,以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加快構築跨江融合發展新優勢,著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揚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奮力譜寫好中國夢的揚州篇章。
“十三五”時期揚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人均GDP穩定超省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幹部分,農業現代化走在全省前列。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45%、48%,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0%。“新產業、新人才、新城市”互動並進,基本建成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大力實施產業、技術、模式、金融資本等創新,主要創新指標達到或超省均。全市各類人才總量達到100萬。基本建成深度融入國家高速交通主幹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縣域經濟加快崛起,城鎮化建設水平保持蘇中蘇北領先地位。
——百姓富裕程度顯著提升。按照“七個更”要求進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三宜三業”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社會就業更加充分,推進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寶應、高郵、儀征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力爭全面達省均。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基礎教育更加均衡,到202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居民健康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體育人口比例達40%。市民居住品質進一步改善,舒適宜居的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以生態文明建設倒逼轉型發展,實現物質與生態“兩個財富”同步積累。推進綠色生產、生活和消費,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建設取得重要成果,積極申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地表水好於Ⅲ類水質比例73%以上,空氣優良天數比例≥72%。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綠色低碳產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主體功能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公園體系基本建成,城鄉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勤奮勤勉、開拓進取、包容通融、崇文尚德”的城市精神廣泛弘揚。人民民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文明素質全面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名人名品名作成果豐碩,“揚州好人”效應進一步彰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文化軟實力影響力持續擴大,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7%。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跨江融合發展取得更大突破。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市場環境,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法治揚州建設紮實推進,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法治建設滿意度、公眾安全感分別達90%、92%。

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桿槓、降成本、補短板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按照市委確定的“穩中求進、創新發展”總基調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最佳化年”、“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年”、“公務管理規範年”相關要求,圍繞揚優勢、補短板、求突破,進一步放大揚州“生態、文化”特色和競爭力,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更高水平開放、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城市品質提升、縣域經濟壯大、城鄉居民增收等重點工作,以新要求、新站位、新作為,牢牢把握加快科學發展的主動權。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高於省定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2.4%左右,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力爭快於GDP增長,完成節能減排省定目標。
1.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擴大有效投入,推動經濟中高速增長、中高端發展。
促進重大項目提質發展。編制產業項目建設規劃,強化項目績效評價,突出投資強度、地區總部經濟、科技創新、列省重大項目等導向性考核。重點瞄準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主攻“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和新興產業項目,提升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新開工重大工業項目50個,其中基本產業項目60%以上、智慧型化和綠色化提升項目40%;新開工重大服務業項目40個,其中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項目60%以上。新開工、新竣工重大農業項目各22個。實施億元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0項;重點技改項目150項,工業技改投入增長13%。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支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揚州高新區加快發展。推進智慧型裝備產業園、生物健康產業園、軍民融合產業園等“多園同建”。推動生態科技新城、高郵湖西新區等創建省級高新區。每個縣(市、區)建設1-2個科技創新中心。實施“2020高技術領航行動計畫”,開展100項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啟動新一輪“科教合作新長征”計畫,建立健全產業技術創新國際合作機制。簽訂產學研合作協定400項。實施“上市、專利、品牌、標準”戰略。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0家、省級以上“兩站三中心”30家。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6000件。創省級以上品牌30個。“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通過國家級驗收。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100名、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以“智慧型、綠色、品牌、服務”為方向,走“專精特新”之路。汽車產業重點提升關鍵零部件效益和集群效應,發展新能源汽車,做大汽車後市場,加快建設上海大眾30萬台發動機等一批零部件重大項目。機械產業重點在智慧型化、成套化和後續服務增值上形成新優勢,智慧型裝備產銷突破300億元。最佳化整合船舶產業,培育高技術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船舶配套產業。促進化工園區綠色發展、鏈式發展。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著力點,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推動新能源、半導體照明、新材料、智慧型電網、節能環保產業提檔升級,重點突破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
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一基地三板塊”為重點,加快上海(揚州)網路視聽產業園落地運營和揚州軟體園規劃建設,推動江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向數據服務、平台運營等領域轉型。全年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業務收入增長30%。科技服務業重點聚焦技術研發、檢驗檢測、創業孵化等領域,加快在人才、機構、業態、集聚區方面形成規模。建設輻射周邊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技術交易市場。新引進銀行機構1-2家,支持設立各類天使基金、創投機構。完成直接融資200億元。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20家。推動傳統商貿轉型發展,培育年交易額突破百億的批發市場2個以上。加快空港新城及航空物流、揚州港“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建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
2.持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堅持內外需協調、高水平引進來走出去並重、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與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並舉,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
繼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寧鎮揚同城化步伐,在科教、產業、交通、環境、旅遊等方面開展專項對接。推進涉審中介機構改革,打造涉審中介服務網上超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引導非國有資本參與國企改革。深化市場要素配置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在不同區域、所有制間有序流動。構建現代財政制度,推動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打造服務“三農”的綜合平台。
切實最佳化投資消費結構。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帶動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領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擴大健康、養老、旅遊、文體等服務消費,引導消費向智慧型、綠色方向轉變。鼓勵商貿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加強與知名電商平台合作,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30%。最佳化商業綜合體布局規劃,打造提升一批特色商業街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多渠道發展房屋租賃市場,擴大剛需,化解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支持建築業轉型升級,建築業總產值達3350億元。
進一步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最佳化涉企審批服務。進一步正稅清費,合理降低企業綜合稅負水平。強化執法行為監管、服務創新和責任追究。實施信貸投放倍增、直接融資提升、最佳化金融生態等工程,引導金融資本助推實體經濟。用好“創新券”、“技改券”,支持企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啟動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開工建設科技產業綜合體和眾創空間100萬平方米,創成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入駐企業1000家,註冊創客數3000人。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數淨增15000戶、8000戶以上,“個轉企”1600戶以上。
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新一輪“530”招商行動計畫,引進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項目6個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0億美元。做好城市公共外交,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經貿、文化、旅遊合作。啟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創建。落實展會補貼、電子口岸功能拓展、通關便利化等措施,支持企業“走出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超過15%。全年外經營業額增長10%。深化與上海、蘇南園區合作共建,各省級以上開發區分別落戶億元以上項目3個以上。推進“中意(揚州)食品工業園”等中外合作園區建設。支持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成國家綜合保稅區,江都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3.加強“三農”工作,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積極走增產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強農富農同步的發展道路,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新格局。
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實施糧食綠色增產和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工程,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設施農(漁)業12萬畝。培育100個農村示範合作社,新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0個。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改擴建區域性糧食烘乾中心40個,新增糧食倉容10萬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54%。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9%。創新農產品電子商務等交易方式。推動農產品市場信息化網路村級全覆蓋。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
進一步抓好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開展市區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禽四大農產品批發市場“淨源行動”。新申報“三品一標”產品80個,質量認證產品占食用農產品比重40%。推進農產品聯網檢測系統鄉鎮全覆蓋,市級以上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98%。建立食品電子追溯系統,建設市級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加大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研發及銷售模式創新,帶動農產品銷售業發展,食品產業實現產值300億元。
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出台鄉鎮差別化發展指導意見,統籌推進市縣鎮村“四級”聯動發展,做強做優縣城鎮,加大重點中心鎮建設力度,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制定全市城鎮化試點工作實施計畫,推進高郵市和月塘、邵伯、氾水鎮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抓好省級試點政策的對接爭取和落實。完成18個鎮67個村環境綜合整治,打造10個體現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
繼續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支持創建一批生態型、創新型的產業園區。整合提升一批工業集中區,推動產業鏈式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引進和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在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爭取上級更大支持。加快推進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建成611省道高郵段及向陽河特大橋、352省道江都先導段,開工建設331省道寶應先導段和333省道高郵東段先導段,積極推進滬陝高速設立棗林灣互通。打通偏遠鄉鎮對外通道,推進沿河地區和儀征丘陵山區加快發展。全面提升“四有一責”建設水平,沿江、沿河地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實現50萬元、40萬元。
4.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美麗揚州
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打造自然環境之美、景觀風貌之美、城鄉協調之美。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按照最佳化、重點、限制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定位,落實空間用途管制,調整最佳化全市生態紅線保護規劃。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和文昌路西延生態廊道。按序時推進寶應湖、高郵清水潭、“七河八島”等生態中心建設。強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出台規範性檔案,加強部門合作聯動,提升執法水平。
著力推動綠色生產。切實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開展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圍繞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推廣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完成60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鼓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產業發展。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維揚、高郵經濟開發區分別創成國家和省級生態工業園。支持揚州(方巷)建築產業園建設。開展綠色建築行動,城鎮新建建築全部按一星及以上標準設計建造。全市12層以下住宅建築全面推廣套用可再生能源。
狠抓大氣、水、土壤等重點環境治理。加強對工業廢氣、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等綜合整治。強化燃煤污染治理,全部完成1100多台小型燃煤鍋爐整治。構建完善的秸稈收貯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實施重點斷面達標保障和流域水污染治理行動,完成薔薇河、向陽河等區域骨幹河道整治工程。紮實推進“清水活水”工程,完成沙施河、七里河等綜合整治。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建設。實施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工程,加強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
積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突出抓好“五路一環一河”和城市重要節點綠化提升工作,全市成片造林1.5萬畝,市區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繼續推進“綠色村莊秀美家園行動”。新建省級綠化示範村40個。恢復濕地4000畝,新建省級以上濕地公園2個。推進種植業控藥控肥和養殖業減量減排,淨化農產品產地環境。推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新建農村沼氣工程20個。
5.加快名城建設,推動城市功能形象新躍升
以獲得聯合國人居獎10周年為新起點,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提升城市品質,不斷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魅力。
全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連淮揚鎮鐵路和宿揚高速、江廣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東部客運樞紐。加快建設金灣路、城市南部快速通道,建成邗江南路、開發路東延等工程。全力做好城市軌道交通、京滬高速公路擴容及南延等項目前期工作。完成揚州泰州機場國際貨運區改造、芒稻船閘擴容改造工程。加快華電揚州天然氣發電、揚州港擴容等項目建設進度。基本建成一流配電網。
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加快改善老城區生活條件,推進消防、救護、避災等通道和公共空間建設。圍繞產城融合,提升西區新城、廣陵新城、生態科技新城建設水平。推進新大劇院、球類活動中心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建設城市公園體系,建成市級公園3座、區級公園2座、社區公園31座。完善市政管網系統。促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運行質態,加大供水水質監管力度。構建高效安全的燃氣應急保障機制,推進應急儲備氣源建設。
切實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開展“七強化一提升”行動,全面整治市區流動攤點、出店經營,主城區流動攤點總數減少30%。集中整治1-2條餐飲街區,城市主幹道、居民小區全面取締露天燒烤。全面實施中心城區環衛設施布局規劃。
運營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等項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以上、餐廚廢棄物處理率30%以上。新改建垃圾中轉站3座、公廁76座。全程化推進垃圾分類處理。道路清掃保潔機掃率88%以上。完成高層建築專業救援消防執勤樓建設,加快建設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台。
著力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推動文化與旅遊、科技等融合發展。加快揚州城遺址公園和隋煬帝墓遺址公園建設。提升“文化博覽城”建設水平。參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和絲路國際藝術節、文化之旅等活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制定旅遊國際化三年行動計畫。放大“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影響力,打造“中國國際運河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推進市縣聯動,每個縣(市、區)打造1-2個重點旅遊項目,啟動建設10個特色旅遊名鎮。東關街爭創國家5A級景區。完善全市域智慧旅遊服務體系。提高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管理水平。爭取納入居民赴台個人旅遊試點城市。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5%。
6.堅持共建共享,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擴大有效供給,創新提供方式,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優先促進居民增收。圍繞高質量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立重點企業用工服務綠色通道。全市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全年創業培訓4000人,扶持成功創業2000人。加大婦女創業就業免費培訓力度。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農民1.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1萬人。開展“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畫”。有就業意願的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服務率100%。加強城鄉就業困難人員“一對一”幫扶,確保城鎮零就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動態清零。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加快推進社會保險全覆蓋。全面落實新農合大病保險制度和職工大病補充保險制度。推動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保險服務體系建設。城鄉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均新增1萬人,工傷、生育保險分別新增3萬人、2萬人。完善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健全困境兒童、殘疾人急難救助分類保障制度。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產業,提供多元化為老服務。
紮實做好重點民生工作。深化“不淹不澇”城市建設,啟動瓜洲外排泵站建設。開通主城區經儀征天樂湖至六合客運班線,新辟、調整公交線路12條,新開通3個鄉鎮鎮村公交。加強市區潮汐擁堵治理,實施道口改造,推行智慧型交通引導。規劃建設市區智慧型停車運營管理系統,新改建公共停車場5個。新改造農村危房1260戶、漁民上岸安居1432戶。新改建農村道路192公里、危橋465座。疏濬縣鄉骨幹河道80條。取締馬路市場20處,完成建成區57個農貿市場整治,新改建市區農貿市場12個。啟動新一輪“八老”改造工程。解決市區超騰倉期未安置住房9729套。全市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35%以上。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工程,25%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新改建公辦幼稚園6所,新創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50所。推進職教集團與揚州產業深度融合,創新企業、政府、學校共建實訓基地新模式,中職畢業生就業率98%以上。落實與揚州大學全面合作協定。推進揚子津科教園區和江蘇旅遊職業學院建設。啟動規劃揚州技師學院遷建,提標建設揚州老年大學。建成東部市民圖書館。承辦第六屆“江蘇書展”。啟動實施“健康揚州”工程。推進醫療、醫藥、醫保聯動,深化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快全市醫聯體建設,大力推行分級診療制度。開展12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繼續辦好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提升賽事的品質和內涵。積極籌備第十九屆省運會,加快體育場館建設。舉辦首屆市社區藝術節,辦好全民健身體育節。
7.創新社會治理,切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不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法治意識。持續實施文明城市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三年行動計畫。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引導廣大市民爭做“揚州好人”。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推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交換共享。啟動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建成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現社區律師工作室全覆蓋。推進建立公職律師制度。市區免費提供法律援助2000件以上。
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探索社區減負增效的辦法措施,全面落實“社區蓋章”目錄製和準入制。大力發展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的社區社會組織,編制購買服務目錄與具有承接能力的社會組織目錄。推進科技強警,完善全市域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基層派出所建設。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模式,進一步擴大向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務的範圍。
保障民眾利益訴求。健全民眾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落實信訪首辦責任,完善聯合接訪工作。嚴格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把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導入司法渠道解決。建立律師代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制度。完善矛盾糾紛格線化排查預警機制。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路和工作機制,推進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加快市醫患糾紛調處服務中心建設。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化“平安揚州”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重視做好反恐處突工作。實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切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繼續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深化道路交通、消防、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加強應急體系建設。強化氣象、地震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提升國防動員建設水平。
8.加強自身建設,打造高效清廉政府
堅持政府服務國際化和行政行為法治化,強化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更大力度建設法治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強化為民靠民,切實提升服務水平。堅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密切聯繫民眾,尊重基層首創,繼續深入開展“三下三聯三交”活動,打通聯繫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里”。深入基層和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切實解決企業和民眾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加強數位化便民服務平台建設。繼續辦好《寄語市長》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進一步提高辦結率和滿意率。
強化公開透明,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認真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健全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和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繼續加強政務信息公開和網際網路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平台建設。健全政府立法程式規則,構建政府立法制規工作體系。堅持市政府常務會學法學紀制度。系統推進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推行行政執法公開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強行政複議規範化建設。
強化嚴實作風,不斷提高行政效能。深化“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倡導“馬上就辦”精神,將“嚴”的作風和“實”的態度融入政府日常工作。繼續簡化辦事手續,最佳化審批流程,推行“聯合踏勘、聯合審圖、聯合測繪、聯合驗收、區域性聯合評價”等方式方法。加快制度創新,繼續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等清單管理制度。開展重大政策舉措第三方評估,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
強化崇儉戒奢,著力打造勤廉政府。落實廉潔自律主體責任,嚴格執行《準則》、《條例》和中央“八項規定”,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全部公開財政資金使用部門和單位的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繼續深化“三直接”十大環節操作規範,前延後伸需要規範的操作環節。自覺維護政府形象,以政務誠信帶動社會誠信。加強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公務員隊伍建設,為“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