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是2014年揚州政府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揚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報告
  • 時間:2014年
  • 發布單位:揚州市政府
2013年工作回顧,2014年工作安排,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在中共揚州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同步,堅持統籌兼顧與分類指導結合,堅持機制創新與方法調適並重,堅持擴大增量與最佳化存量並舉,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較好地完成了市七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50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660.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9.26億元,增長15.2%;稅收收入212.75億元,增長17.8%,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82.1%。預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00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14145元,增長11.5%。
1、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注重質量效益,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濰柴亞星等88個重大工業項目投產或開工建設。全市在建10億元或1億美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101項,同比增加25項;2012年竣工的21項重大工業項目新增開票銷售205.8億元、稅收13.2億元,分別拉動全市工業開票銷售、稅收增幅6.2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新竣工重大服務業項目18個,續建和新開工65個,其中新開工項目平均投資強度提高到570萬元/畝。100項重大城慶工程開工73項,完成投資256億元。
提升傳統消費品質,拓展新興市場需求。編制《城市商業網點專項規劃》。市區建成4個專業批發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3億元,增長13%。家電、汽車等消費增長較快。房地產完成投資323億元,商品房成交521.47萬平方米。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建設質量和物流配送水平進一步提升。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騰訊電商運營中心及易迅物流總部等落戶揚州,金泉網實現境外上市。
培大培強骨幹企業,全力扶持小微企業。分類出台支持企業發展專項政策,加大土地、信貸、用工等要素保障力度。組織銀企對接活動22場,1000多戶企業獲批授信580多億元。新設2億元中小企業應急專項資金、1.5億元小微企業信貸引導資金池。新獲批省土地“點供”和獨立選址項目55個。新發展私營企業15860戶、個體工商戶30264戶;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實際到資503億元,增長15.5%。暢通企業上市服務綠色通道。4家企業在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2、轉型發展步伐加快
圍繞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工業經濟質態提升。出台促進基本產業發展和企業技改的意見。全市工業增加值、開票銷售、入庫稅收分別增長13%、13%、12%。機械裝備、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產業開票銷售占全市工業70%以上。其中,汽車產業開票銷售增長80%以上。上海大眾儀征分公司開票銷售突破200億元。深入實施“122”技改工程,完成技改投入62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2.5%。建築業完成總產值2380億元,增長13%。獲魯班獎2項。
抓好農業規模經營,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增效。開展糧食萬畝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新建高標準農田22.8萬畝,新增設施農(漁)業16.1萬畝。新認定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個,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增長25%。新增規模經營18.2萬畝、工商登記家庭農場208個。新登記農民合作社409個。新增省級“五好”示範社77個。新擴建無公害蔬菜基地2500畝,改擴建百頭奶牛場3個。農機、農業開發、農業科研、糧食、供銷、氣象在“三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分類指導和專項支持,推進服務業提速發展。出台支持旅遊、軟體和信息服務、健康和養老服務發展等8項政策意見。旅遊業總收入501億元,增長15%。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281.3億元,增長48%。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9800萬噸、50萬標箱,分別增長11.1%、21.9%。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5.9%、16.7%,滙豐銀行成為進駐我市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寶應創成全國金融生態先進縣。揚州國際軟體園等項目相繼落戶。市級以上服務業集聚區達到38個。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切實增強科技創新活力。深入推進“科教合作新長征”計畫,與中關村、揚州大學簽訂全面合作協定。清華科技園等項目落戶揚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3%。專利授權量突破1萬件。制定出台6個人才專項政策,新引進國家“千人計畫”20人,入選省創新團隊3個和省“雙創計畫”、“博士集聚計畫”人才93名。竣工科技產業綜合體120萬平方米。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5家、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61家。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85%以上。廣陵(電子信息)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創成國家級專業孵化器。揚州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
3、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突出功能性載體最佳化提升,穩步推進各項改革。深化市區功能區調整,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實現擴容提升,設立空港新城和生態科技新城。有序推進市區民生保障“同城同步同標”和行政管理“同級同權同責”。平穩實施高郵鄉鎮區劃調整。整合、組建10大國有資產管理集團(公司),加快建立以國有公司為主體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穩步推進高郵市、夏集鎮等全國城鎮發展改革試點以及江都區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小紀鎮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成功舉辦“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積極爭取並承辦聯合國“可持續城市及可持續城鎮化”高級研討會、國際盆景大會、中法市長圓桌會議等會展活動。日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央企四大招商活動成效明顯。全年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7億美元,新落戶世界500強及跨國公司10家。寶勝與中航工業、揚農與中化集團、金方圓與德國通快等實行戰略重組或合作。完成外經營業額5.3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95億美元,其中出口75億美元。
圍繞產業集聚、特色發展,促進各類園區提檔升級。實施省級以上開發區個性化考核,出台促進工業集中區整合提升特色發展的意見。全市園區業務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增長25%以上。7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分別與上海、蘇南等地園區簽訂共建協定。揚州開發區全國首批循環經濟教育示範基地掛牌,揚州高新區成為省首批文化科技產業園區。儀征、邗江分別躋身省汽車產業基地(乘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
4、城鄉建設再上台階
爭取到省“一市一試點”的專項扶持,融合發展實現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推進揚州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實施《沿江地區融合發展行動計畫》,組織編制江廣融合地區概念規劃、城市設計及“七河八島”地區空間管制規劃,逐步構建“一核多組團”城市空間布局。推進沿江沿河地區協調發展,爭取到省委省政府扶持高郵寶應地區享受蘇北政策。推動《寧鎮揚同城化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推進全市域路網規劃與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連淮揚鎮鐵路項目建議書獲國家發改委批准。編制完成揚州城市軌道線網規劃。寧啟鐵路複線及電氣化改造穩步推進。文昌路西延、新萬福路等開工建設。瘦西湖隧道盾構全線貫通,西部交通客運樞紐主體封頂。新淮江公路江都段、328國道連線線等全線通車。建成長江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完成切灘1050萬方。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揚州段率先建成通水。
注重品質提升,進一步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制定並實施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和意見。加快建設“清水活水、不淹不澇”城市,整治城區積水路段14處,完成城市東部水系溝通活化工程和二道河等3條河道生態清淤。深入推進“三拆三整治”,拆遷拆違400萬平方米。新(改)建道路40條、橋樑9座。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基本建成。啟動實施生活垃圾焚燒廠二期、建築垃圾綜合利用處理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和趙莊垃圾填埋場增高擴容工程。繼續推進第一水廠提標擴建、六圩污水處理廠三期等工程建設。
突出治水和綠化,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市完成造林7.06萬畝,新創省級綠化示範村11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斷面水質達Ⅲ類標準。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全面完成,100個村莊達到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標準。疏濬縣鄉河道210條、村莊河塘2360條(面)。重點實施130項節能工程和147項減排工程,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獲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生態市創建通過環保部公示。
5、社會建設和諧穩定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1%。開展創業培訓1.2萬人,建設創業孵化基地10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鼓勵民間投資、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推進城鄉居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增長。連續九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為全市8.7萬低保對象發放補助1.2億元、1.7萬五保對象落實供養資金6266萬元。城鄉低保標準增幅達20%。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市區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穩步推進。
圍繞百姓需求,紮實做好各項民生工作。保持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2。全市改造更新區域供水入戶管網552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90公里、農村危橋170座。市區新增保障住房5617套(戶)。全市住房公積金擴面7.7萬人。深入推進市區“八老”改造,整治老小區101萬平方米、公房解危4.75萬平方米、改造“城中村”15個。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區物業管理工作的意見》。新(改)建住宅小區停車位3000個。對11個農貿市場進行局部改造。市區公交分擔率20.6%,新辟最佳化公交線路13條,建成文昌路公交快線。新建120個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92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安置殘疾人就業1510人次。全市30%以上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改)建公辦幼稚園10所。全面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務。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高。2所職教學校接受首批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創建驗收。邗江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級評估。建成全國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省示範服務中心22家。實施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市第三人民醫院獲批三級醫院。村級文化廣場實現全覆蓋,新建市圖書館分館3個。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木偶劇《胡桃夾子》等入選中國藝術節優秀展演劇(節)目。大運河申遺工作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隋煬帝墓考古發掘入選2013年全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蟬聯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城市社區“十分鐘體育健身圈”建成率超過80%。《揚州市志1988-2005》通過終審。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名列全國第四。人口計生、科普、台灣事務、僑務、外事和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慈善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夯實基層基礎工作,保障社會穩定有序。推進“四位一體”社區治理模式和格線管理服務體系。完成全市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突出“四項排查”,深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全市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8.6%,公眾安全感連續11年保持94%以上。實施食品藥品專項整治,江都、儀征創成省級藥品安全示範縣。突出對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加強安全生產的制度建設與執行,事故數、死亡數分別下降1.7%、2.7%。應急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創成全國首批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先進市。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成效。雙擁、民族、宗教、民防、地震、仲裁等工作紮實開展。
6、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強化效能提升,能力作風持續改進。繼續開展“三下三聯三交”活動。出台市《行政效能問責暫行辦法》。建立涉企檢查、處罰報備制度。實施“減章、減時、減負、提效”行動,取消和調整市級行政審批事項59項,向廣陵區下放行政權力55項、派駐行使權力15項。完善重大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制度。推進基本建設項目並聯審批改革,流程辦理時間縮短1/3以上。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寄語市長”滿意率85%以上。
堅持依法執政,行政行為規範有序。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全年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52件;政協提案397件,其中市長領辦5件。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工作。在全省率先實行行政執法情況通報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執法主體和規範性檔案。建立市行政複議委員會,全年辦理行政複議案件222件。推行城建項目“強化設計導則、方案最佳化組合、效果民眾評估、質量延伸審計”制度。
注重製度建設,勤政廉政得到加強。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強化財政預算執行管理和政府專項資金績效管理。組織實施在“三直接”領域對十大環節的監管。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掛牌運行。執行好“三公開三報告”制度,12個單位參加電視直播接受民眾評議。強化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開展工程建設等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繼續實施好紀檢監察組派駐督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實施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力推進“十二五”規劃、迎接揚州建城2500周年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既有改革活力增強、轉型步伐加快、融合發展提速等有利因素,也面臨著經濟形勢複雜多變、資源要素緊縮等諸多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以創新的思維、改革的理念,攻堅克難,求真務實,協力奮鬥。
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會的部署和要求,堅持“穩中求進、進字當先,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的總基調,以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為總抓手總平台,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創新轉型;更大力度實施融合發展、城鄉統籌;更大力度建設生態文明、秀美揚州;更大力度抓好社會建設、民生改善,努力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切實推動名城建設再上新台階。
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嚴守占國土面積20.11%的生態紅線區域。
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1、突出深化改革,全力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
按照市委“改革全面深化年”的部署,搶抓省委省政府賦予我市的政策機遇,把改革作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市場開放、改革攻堅、體制“破冰”。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打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推進工商註冊便利化。改善投資管理方式,開放投資領域,培育和吸引多元化投資或運營主體。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促進金融創新發展。培育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金融集聚區和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範區建設。多渠道推動股權、債券融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城投、交投、水務、現代金融等國有投融資公司最佳化資產重組,發揮國有資本在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中的骨幹作用。最佳化旅遊發展體制,整合旅遊資源,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做好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規範各類行政權力,向社會集中公布行政權力目錄清單、涉企收費清單、行政審批並聯操作流程圖,形成行政權力陽光透明高效運行體系。推進與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機構規範化市場化改革。實行全面規範、公開的預算制度。嚴格政府債務控制和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並建立健全償債機制。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水平。
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改革。推進各區、各功能區加快形成發展定位清晰、功能明確、權責一致、治理有效的治理體系。進一步深化市區三區管理體制“同級同權同責”。加快建立市、區兩級財力與事權責任相匹配的新型財政關係和市區各功能區投入收益平衡機制。對涉及城市全局的主幹道路和主要河道、地上線網和地下管網由市統籌規劃、統一監管。推進城管綜合執法改革試點。注重城市運行安全,消除城市安全隱患。
深化社會事業領域改革。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文
化體制機制創新,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最佳化整合市區各項教育資產,理順市區教育管理體制。推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進一步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寶應、高郵、江都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級評估。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組建市職教集團,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籌建旅遊類職業技術學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擴大基層基本藥物制度覆蓋面,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率達100%。組建新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
2、突出創新轉型,切實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轉變發展模式,“創”出核心競爭力,“轉”出現實生產力,打造發展新能級。
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放大我市省級整車生產基地的品牌效應,做大做優零部件產業鏈和生產規模以及汽車後市場,重點推動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示範套用。提升機械產業自動化成套化水平,加快建設五大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和六個特色機械產業集聚區。最佳化整合船舶產業,積極培育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促進化工園區鏈式發展、綠色發展。推動光伏產品市場開發和LED產業終端套用產品的開發,加快光伏電站建設和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實施。採取專項措施,引導企
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好相關產業過剩產能的
壓縮性調整。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1%以上。
全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落實發展服務業各個專項政策,加快轉型升級,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2.5%。樹立“城市即旅遊”的理念,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加快旅遊度假區等載體建設,推進市縣聯動,加大城市旅遊行銷力度,旅遊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左右。圍繞推進新興軟體名城建設,重點打造廣陵、邗江和市開發區三大板塊,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業務收入420億元,增長50%。培育壯大電子商務業,推動騰訊等電商龍頭企業做大規模,引進國內電商百強企業5家以上。通過打造產業基地、建設人才隊伍、組建發展基金等措施,全力扶持非遺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加快培植健康和養老服務產業,積極發展親子教育、體育健身、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推動傳統商貿、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培育年交易額過百億元批發市場2個、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物流集聚區1家。加快空港新城建設,集聚培育空港現代物流業、與航空關聯的製造業。推進揚州港“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和最佳化運行機制。
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推動與中科院、中關村、揚州大學項目化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組織實施100項產業創新鏈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套用。深入實施“品牌、標準、專利、上市”四大戰略,創省級以上品牌20件,啟動智慧財產權強市規劃建設,制(修)定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8項以上,爭取授權專利1萬件,力爭新增上市企業2家以上,支持企業進入“新三板”等場外交易市場掛牌。全面提升8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水平,加快推進省級科技服務示範區建設。新建產業特色鮮明的科技產業綜合體50萬平方米,提高綜合利用效率。落實好系列人才政策,新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80名、產業急需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
切實最佳化投資消費結構。進一步改善投資結構,優先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農田水利等國家鼓勵類項目,擴大現代服務業投資規模,實現工業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重60%以上。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變化趨勢,繼續鞏固批零住餐等傳統消費,穩步推進低碳住宅、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積極擴大節能產品、信息消費等政策鼓勵類消費,大力拓展便利服務、文化休閒和具有主題特色的城市綜合體等品質消費。暢通商品流通環節,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營造安全消費環境。
3、突出服務企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進一步強化“企業強則揚州強”的意識,著力解決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淨化發展環境,積蓄髮展後勁。
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按照“重大產業項目提升年”要求,以提升項目質量效益為核心,以投資規模、高質量就業和稅收貢獻、投入產出比等為重點,完善重大項目考核辦法,強化項目績效評價,推動項目建設量質並舉。試行重大項目容缺受理、模擬審批、形式審查制和審批代辦、領辦制,進一步暢通審批綠色通道。全年新開工10億元或1億美元以上重大工業項目50個、重大服務業項目40個,其中基本產業項目占70%以上。
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支持企業以改進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智慧型化裝備水平為重點,推進實施“122”技改工程,技改投入增長18%。實施10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100家科技型小微企業“雙百企業創新發展助推計畫”。鼓勵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培育一批行業專項領先的中小企業。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6%。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3.5%。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入,製造業貸款增幅不低於全市貸款總額增幅。鼓勵各類創投基金加大對科技型初創企業的投資力度,新設科技小貸公司2家、創投基金3個。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繼續辦好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積極爭辦國際會展、大型企業董事會、年會等。擴大開放與合作,新引進世界500強及跨國公司投資項目8個、央企合作項目30個、知名企業研發中心和高校院所創新中心20家。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10%。最佳化出口結構,外貿出口增長5%。支持企業參與境外項目投資開發,外經營業額增長15%。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推動江都和儀征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揚州高新區爭創國家級高新區,揚州出口加工區爭創綜合保稅區。加快省級以上開發園區與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南國家級開發區合作共建。力爭實現揚州泰州機場一類口岸開放。推進特色園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加快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出台支持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堅持“非禁即入”,努力消除民營資本進入的各種隱性壁壘,制定民營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加大對全民創業特別是初次創業者的支持力度。制定允許企業以智慧財產權、土地使用權、股權、債權等作價出資的辦法。推行輕微違章“首違不罰”和“容期整改”制。設立企業“安靜生產日”。切實幫助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年內新增個轉企1200家以上。新增民營企業註冊資本金實際到資530億元。新增列統企業500家以上。
4、突出“三農”提升,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堅持以工業反哺農業、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致富農民,走城鄉互補、工農互惠的發展之路。
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糧食生產。做好危舊糧倉改造。繼續推進6箇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20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示範項目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設施農(漁)業各15萬畝。高效設施農業保險覆蓋面40%。推進農業“接二連三”,支持農產品深加工、農超對接。新培育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0家。新增“三品”認證120個。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年新增土地集中型適度規模經營10萬畝、省“五好”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0個。
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優先,進一步最佳化城鎮規劃布局和強化土地集約利用。加強城鄉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和社會保障轉換對接工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每個縣(市)區選擇1-2個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鎮。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加快江都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爭取揚州和有條件的縣(市)區進入省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創新投融資模式,引進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180公里、農村危橋88座。全市鎮村公交開通率達到60%。
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依靠科技與人才,發揮政策拉動作用,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促進高郵、寶應地區提速提質發展。加快省級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提檔升級集聚發展,繼續按重點發展型、最佳化發展型、控制發展型對集中區進行分類指導,支持高標準廠房和集中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深入推進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全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10%以上。嚴格控制村鎮債務。強化交通對縣域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建成新淮江公路、郵儀公路,加快推進文昌路西延工程,啟動環邵伯湖大道規劃建設。
5、突出名城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
圍繞打造“宜居宜游宜創、產業就業置業”城市和“一核多組團”格局,提高組織程度,強化建管質量,全力完成“重大城建項目決戰年”各項任務。
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策應上海自貿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寧鎮揚同城化、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加快構建與長三角核心區優聯快通的交通網路。全面完成寧啟鐵路揚州段複線及電氣化改造。推動連淮揚鎮鐵路開工、揚州高鐵站樞紐規劃和開工建設揚宿高速,推進京滬高鐵寧揚聯絡線、寧(儀)揚城際軌道、京滬高速擴容和南延、滬陝高速江廣段和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擴容等的前期工作。改擴建揚州港區3號泊位碼頭,續建江都港區3-5號泊位,建成儀征港區2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建設高郵運東船閘擴容工程。加快實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推進揚州配電網示範區項目建設。
進一步做優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東部生態科技新城和廣陵新城、中部瘦西湖景區和古城、西區新城、南部臨港新城板塊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城市發展格局。全力實施100項重大城慶工程,加快推進交通銀行總部第三基地、科技館等項目建設,建成體育公園體育場。最佳化古城保護和利用,繼續做好南河下民居改客棧工作。推進瘦西湖水系溝通和瘦西湖路景觀提升,完成“雙峰雲棧”復建和旅遊服務中心改建。打造“雙寧”文化核心區,推動“雙東”歷史街區爭創國家5A級景區。執行市人大關於加強“七河八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決議,以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為切入點,落實好“四控一禁”。全面建成瘦西湖隧道、西部客運樞紐,加快推進新萬福路建設,抓緊啟動金灣路、邗江路南延、江都路北延等重點項目,超前謀劃城市快速環路建設。實施“五路一環一河”、城區高速道口等重要路段的環境改造和區域的景觀美化。進一步提升房地產項目的功能和品質。
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數位化城管向縣市延伸,完成江都數位化城管區級平台建設,年內實現市區全覆蓋。繼續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新一輪“三拆三整治”。新建垃圾中轉站2座、新(改)建公共廁所99座。提高環衛作業市場化、機械化水平,“五路一邊”環衛機械化作業率達100%,其他道路機械化作業率40%以上。最佳化城市核心區交通網路,繼續推進文昌閣地區中環疏解工程。提高交通組織管理能力,市區道路、橋樑等城建項目100%開展交通影響評估,切實降低項目施工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6、突出生態文明,努力打造秀美揚州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力實施“綠楊城郭”、“碧水藍天”工程,讓生態宜居成為揚州第一資源、第一品牌。
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更高標準編制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嚴格實施生態紅線保護規劃,建立健全區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循環經濟工作推進體系。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生態環保投入力度。繼續實施土地優供、限供和不供的差別化供應機制,盤活存量土地,確保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土壤質量的改善保護。
抓好水環境和大氣治理。治城先治水。大力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啟動市區“清水活水”三年綜合整治工程,今年先期實施市區新城河等5條河道整治。加快古運河和小秦淮河環境提升、城市西部調水引流工程,年內實現城區主幹河道活水全覆蓋。做好新建住宅小區雨污分流配套工程。用兩年時間完成全市農村河塘整治,全年輪濬縣鄉骨幹河道230條、村莊河塘6000條(面)。全面落實河道管理“河長制”。繼續實施湯汪、六圩污水處理廠管網完善工程,鋪設改造管道25公里以上。加強南水北調水源地水環境整治和監測,保障供水安全。加大對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施工揚塵、餐飲油煙整治力度,按照省核定指標淘汰老舊機動車,市區淘汰燃煤鍋爐80台(套),實現市區建築工地防塵管理措施全覆蓋。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核算統計體系。做好省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工作。
積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以“生態中心、生態廊道、生態家園、生態產業”四項工程和高郵清水潭、寶應運西、儀征棗林灣等10大生態中心建設為重點,全年造林3.5萬畝,新建省級綠化示範村80個。市區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鞏固“美好城鄉”建設成果,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完成農村無害化戶廁改造4萬座。完善城鄉垃圾處理體系,建成市區建築垃圾處理廠,完成趙莊垃圾衛生填埋場增容,加快推進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擴大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面。
大力實施節能減排。開展節能低碳行動,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要環節的節能減排監測管理。加快推進熱電企業脫硫、脫硝等重點工程建設。推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工業集中區特色發展綠色發展,提升揚州環保科技產業園建設水平,扶持培育綠色環保、循環利用等產業。大力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提高用能設備終端能效。推行契約能源管理,探索建立市場化的節能機制。市級生態工業集中區占工業集中區比重達到10%。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120項、循環經濟試點項目20個。
7、突出共建共享,不斷深化民生幸福工程
堅持既發展為民又發展靠民,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讓民眾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盼頭,一年更比一年好。
切實推進居民增收。落實鼓勵扶持創業就業的政策措施。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新增殘疾人就業1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4萬人。揚州籍高校畢業生推薦就業率100%。全年組織創業培訓4000人,建立創業孵化基地10個。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中等職業教育實施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率達到65%以上,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2.25萬人,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發揮建築業富民的帶動作用,推進建築業轉型升級、高端發展,全年總產值增長12%。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探索農村房屋、林地等資源轉變為資本的辦法,努力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經營性收入。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抓好社保擴面征繳工作,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均穩定在98%以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際支付比例不低於50%。加快社會保險市級統籌,推進社會保險“一卡通”。提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運行質態,並啟動第二批建設。健全和完善城鄉救助體系,設立困境兒童就學專項救助基金,繼續落實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自然增長機制,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年內70%以上農村低收入農戶實現脫貧。
全力辦好民生實事。實施區域供水進村入戶管網改造工程,改造供水支管網555.3公里。啟動新一輪農貿市場提檔升級三年行動計畫,完成提升12個、新(遷)建3個。繼續實施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廉租房公租房並軌運行、保障房源社會化收儲等改革。全市住房公積金擴面6萬人以上。不斷提高住宅物業服務覆蓋率和服務水平。市區整治改造老小區55萬平方米、公房解危4.5萬平方米、“城中村”15個,啟動實施城郊結合部環境綜合整治。改造城市積水點18處。新辟調整公交線路12條,續建和新建市區公交場(站)5座。開通城市旅遊公交專線,
建設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推進市區校車公交化。新建蔬菜生
產基地2000畝、農產品產地準出檢測監控點20個。
統籌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探索文博場館建設運營管理新機制,新(遷)建揚州八怪紀念館、鄭板橋紀念館等。推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力參與並推動大運河成功申遺。開展“百場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動。最佳化市區幼稚園、中國小規劃布局,新創省優質園5所、省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60所。推進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異地新建特殊教育學校。以開放大學為平台整合市直行業培訓資源。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開展健康促進“十大主題”行動。完善城鄉醫療急救體系,新建市區急救點3個,推進蘇北醫院急診中心建設。完成新農合市級信息化業務平台建設並與省級平台聯通。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繼續辦好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等重點賽事。
8、突出安定和諧,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
推進以維護民眾利益、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活力為重點的社會治理體制建設,努力打造平安和諧揚州。
健全基層社會治理服務體制。深化推進“四位一體”社區治理模式,啟動“政社互動”試點工作。解決市區全部社區服務用房。實現社區服務中心達標全覆蓋。加強中介市場、新型社會組織培育。發揮市公益創投中心作用,入駐孵化社會組織35家。推動社會組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的能力。推動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流動
人口管理,推行居住證制度。
保障民眾合法權益。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關注網路民意,引導民眾理性、依法表達利益訴求。健全聯合接訪機制,堅持領導接訪下訪,建立網上受理信訪制度,集中化解信訪積案。打造方便快捷的行政複議申請統一受理平台,健全行政複議案件審理機制。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健全社會矛盾大排查、大調解組織管理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貫徹“六五”普法規劃,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名城建設。做好全國文明城市複評工作,放大“揚州好人”、道德模範的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城市整體文明素質。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消防、交通運輸、建築施工和危險化學品等領域安全工作,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應急反應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依法管理信息網路,建好網路社會綜合防控網。健全社區矯正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深化“七創”全國雙擁模範城活動,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9、突出轉變職能,建設高效清廉政府
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強大動力,以政府服務國際化和行政行為法治化為著力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人
民滿意政府。
建設服務型政府。堅持民眾路線、問題導向,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提高政府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民眾、服務來揚旅遊者的針對性和精準度。以作為求地位,以服務贏口碑,不斷強化政府部門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善於服務的責任意識。制定部門個性化考核辦法,接受民眾監督、輿論監督。實施好“減章、減時、減負、提效”行動,建立完善否決報告、首接負責和限時辦結等制度,有效提升政府服務能力。
建設法治政府。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能力。自覺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嚴格執行市人大常委會關於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規定,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論證、民眾參與制度。制定並實施與市政協協商年度工作計畫。堅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執法公開、告知、聽證、說明理由等制度,切實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
建設陽光政府。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辦好市長信箱、“寄語市長”欄目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廣泛推行“三直接”工作,遴選出民眾最關心的新十大環節,制定出台操作規範。強化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嚴格實行重要工作、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完善“三公開三報告”制度,將電視直播單位拓展到承擔民生幸福工程和服務企業職能的所有部門。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艱苦奮鬥,勤儉辦事,確保“三公”經費只減不增,運轉性支出統一削減5%,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更多地用在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