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海地暴動

2008年海地暴動,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海地所發生的暴動事件,為全球糧食價格危機所引發的暴動事件,非正式計算,截至2008年4月27日止已造成最少7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

基本介紹

背景,發生經過,後續發展,

背景

2004年以來,由於石油供不應求,與市場操作,致使石油現貨價格節節上升,產生新的能源危機,至2008年1月2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關口,令石油相關產品價格也隨之攀高。
2007年開始,因為新興工業國家以及生質能源產業的大量需求,致使金屬穀物兩大類的原物料,產生供不應求的失衡狀況,不只是價格不斷升高,演變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而且更進一步發展成為糧食價格危機,全球多國如海地、菲律賓、客麥隆、埃及、印尼、象牙海岸、莫三比克塞內加爾都有不同程度的民眾抗議事件發生。

發生經過

2008年4月初,海地糧食價格大漲,每包重120磅(約54公斤)的稻米,價格從35美元跳升至70美元,汽油價格也在兩個月內連漲三次。
4月3日,南部第三大城市萊凱,民眾上街示威抗議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當天演變為暴動,許多示威者與聯合國維和部隊發生衝突,攻擊維和部隊駐點,焚燒商店並向聯合國工作人員投擲石塊,維和部隊防禦性還擊,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傷,萊凱的商店與糧倉泰半被劫掠一空。暴動在各大小城鎮蔓延開來,尤其是南部地區更為嚴重,5日蔓延至另一大城鞏奈與首都太子港。
4月7日,首都太子港有數千名民眾上街示威,太子港的商店和學校都被迫關門,有大學教授與大學生參與示威,公車司機也加入罷工。一些抗議者打砸商店搶劫財物,還有人焚燒車輛,採訪記者也遭投擲石塊,並有攝影記者被推倒在地。有一名示滅者在一間旅館門前,被警衛開槍打死。
4月8日上午,大批民眾衝擊總統府,要求蒲雷華總統(英語:Rene Garcia Preval)下台負責。近午時分,聯合國藍盔“海地穩定特派團”(MINUSTAH)應總統府請求,派出10餘輛巴西部隊的裝甲車進駐總統府周邊,並以催淚瓦斯驅散示威民眾。而企圖趁亂占領太子港國際機場的暴民,也在維和部隊增援後被驅離,但位於太子港南郊的“家樂福”量販店,則成為民眾趁火打劫的目標。
4月9日浦雷華總統於暴動發生後首度公開表示,他將與糧食進口商會談,試著降低基本食品價格,他也呼籲海地民眾愛用本國產品,並表示已下令海地警察和聯合國部隊終止劫掠行為。
4月12日暴動持續,並有一名聯合國維和部隊士兵在巡邏時遭暴民射殺。總統動用國際援助資金補貼糧價,以及要求食品進口商吸收部份金額,令50磅(23公斤)包裝的米由每包51 美元降至43美元,降幅15.7%,但拒絕調低糧食稅率。當天國會召開緊急會議,17位參議員有16位投票要求罷黜總理“亞利克西”(英語:Jacques-Edouard Alexis)。
暴動從總理被罷黜,與總統要求食品降價後平息。

後續發展

4月27日,浦雷華總統提名任職“美洲開發銀行”的高級主管“皮耶”(英語:Ericq Pierre)出任新總理。
5月7日,海地參議院以17票贊成,0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皮耶提名,送國會決議。
5月12日,國會以35票贊成,51票反對,9票棄權,否決皮耶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