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標野宴

龍標野宴

《龍標野宴》,作者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這首詩雖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但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的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龍標野宴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昌齡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龍標野宴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釋譯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邊乘著涼爽的風兒散步,
朋友們帶著酒相互陪伴著來到了竹林深處。
不要說我們的音樂和歌聲是因為被貶謫的哀愁,
那遠處的青山和當空的明月卻從不曾空缺。

作品賞析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夏夜涼風,春酒,竹林,這是一個有足夠的條件放鬆自己的肢體、情感和思維的夜晚。“相攜”“就”二詞就十分明顯的表現著這種竹林聚會,縱情暢飲的放鬆舉止,給人一種隨夏夜涼風自在飄蕩的感覺。——這似乎是魏晉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齡,一個曾寫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這般充滿了激昂悲壯的血性文字的邊塞詩人;一個曾遠赴西鄙,數被貶於荒遠,宦遊坎坷,而又有著極強的功業追求的盛唐詩人。
王昌齡此時正被貶龍標。“莫道”只是不要說而已,並非沒有,“莫道弦歌愁遠謫”,其實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開始的“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的描繪聚會暢飲的文字,我們就能在那夏夜涼風般自在飄蕩中觸摸到作者心靈深處的難以釋懷的沉重。歡聚、暢飲並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恆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詩人以青山明月自許,表現了對人生大自在大擁有的追求。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
王昌齡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於入樂的七言絕句。內容基本上選用樂府舊題來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他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想像力。其詩歌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他的許多描寫邊塞生活的七絕被推為邊塞名作,《出塞》一詩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由於王昌齡的詩歌最專於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清沈德潛說:“五言絕右丞王維)、供奉(李白);七言絕龍標(王昌齡)、供奉。妙絕古今,別有天地。”
王昌齡王昌齡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晉武帝太康元年(28O),省辰陽縣併入鐔成,沅陵舞陽大體未變。東晉因之。安帝義熙六年(41O)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於故鐔成縣。 宋孝武孝建元年(454),分荊州置郢州武陵郡改隸之。齊,武陵郡移治沅陵。 建元元年(479),舞陽縣的“舞”加水旁,稱潕陽縣。 天監十年(511),武陵郡開始分化,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改辰陽縣為建昌縣,改潕陽縣為龍檦縣,此二縣為南陽郡領縣。南陽郡治今辰谿縣西北,建昌縣治亦移此。爾後,分沅陵縣盧州,治今瀘溪,據徐文范《輿地表》,盧州領南陽郡,郡領建昌、沅陵、酉陽、鹽泉、龍檦五縣。據辰州府志記載:龍檦縣治在沅陵西南60里, 以“城東有龍標山故名為龍標”,遺址尚存。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州統郡,置沅州通寧郡,宣帝大建七年(575),州廢改置為沅陵郡,領沅陵、辰陽、龍檦等縣。 隋開皇初,廢南陽置壽州,九年(589)隋文帝滅陳,占領江南,改沅陵郡為辰州,領沅陵、大鄉(含永順)鹽泉、龍檦、辰溪,計4l40戶。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辰州復為沅陵郡。 貞觀八年(634),龍檦縣的“檦”改為“標”,以龍標巫州,以巫山巫水得名,巫州治今洪江古商城,並析龍標縣置朗溪縣,隸巫州。潭陽縣,先天二年(712),分龍標置。
龍標(lóng biāo)[1-2]:[1]地名唐代縣名。[2]在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區[3]。[3]1、《舊唐書》志第二十 地理三:巫州下 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縣。九年,廢思征縣。天授二年,改為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巫州。舊領縣三,戶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寶,戶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