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菇

黃靈菇

黃靈菇:子實體叢生,菌肉厚,色黃白;菌蓋酷似靈芝、白靈菇,故得名。菌蓋最大可達10厘米。低溫型中早熟品種,抗病蟲害和抗雜能力強; 出菇溫度:4-25℃, 在35℃以上高溫和空氣相對濕度達95%的高濕條件下菌絲自溶;東北地區野生元蘑多發生在秋末冬初,故稱之為凍菌、冬菌,當地居民習慣採集野生菇,曬乾或炕乾後備用,一般市場上很難見到該品種供應。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營養保健,栽培技術,母種選擇,時間安排,製作栽培袋,覆蓋地栽出菇,垛牆栽培出菇,采 收,轉潮管理,食用菜譜,小雞燉黃靈菇,黃靈菇炒油菜,

基本信息

黃靈菇:學名(Hohenbuehelia serotina)
中文別名:勺狀亞側耳
別名: 冬蘑元蘑(黑龍江)、黃蘑(吉林) 、凍蘑、晚生北風菌、剝茸(日本)。
生物分類:菌物界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側耳屬亞側耳[Hohenbuehelia serotina (Pers. : Fr.)Sing].

形態特徵

出菇快,生產周期短,品質優良,口感好。肉厚,菌蓋直徑5-18厘米,品種屬勺形亞側耳菌蓋的顏色變化很大,幼時菌面深褐色,以後呈暗灰色或淡灰褐色,長成後變為黃褐色,菌肉肥厚、白色;菌柄極短而偏生,基部有白色茸毛。菌肉白色,味極鮮。曬乾後,成黃色大塊,溫水泡便恢復鮮時形狀。

地理分布

黃靈菇秋季生於樺樹等闊葉樹腐木上,呈覆瓦狀叢生。是木材腐朽菌。 分布在我國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東、遼寧、河北、山西、陝西以及四川、雲南、西藏等高寒地區,以吉林黑龍江最富盛名。
黃靈菇是長白山區特產菌類,它是蘑菇中僅次於猴頭蘑的上品蘑,營養成份是一般蔬菜的十幾倍,在東北,黃靈菇養殖已經初具規模,而且產量高。較之野生黃靈菇,養殖黃靈菇的營養價值當然是遜色的。而野生黃靈菇通常會有少量蟲蛀的痕跡,中秋過後從野外採摘的元蘑相對而言蟲蛀較少,營養價值很高。

營養保健

黃靈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等營養成分,滋味鮮美,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其味道與海鮮相似,用元蘑做菜餚,葷素兼宜,有炒、燉、燴、燒等多種吃法,堪稱上品山珍。
黃靈菇入藥,具有舒筋活絡、強筋壯骨的功能,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舒等症。抗癌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是7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

栽培技術

黃靈菇栽培技術要點:可按照平菇垛牆式栽培、或仿照地栽黑木耳技術地栽方法管理,一般5~6月份接種栽培袋,7月份出菇;從接種到采第一潮菇為110~120天,從出現原基到采菇一般在20~30天;產量表現:生物學效率達100%以上。具體園藝如下:

母種選擇

母種要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性強、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菌株。

時間安排

早春出菇 根據各地的自然氣候情況設計出菇期。以小興安嶺長白山區為例:4月15日左右出菇,7月初出菇結束。據此,裝袋時間為3月初結束,3級種2月初生產結束,向後推2級種生長時間為20天,試管母種生長時間為10天來合理安排生產。
晚秋出菇 因11月中旬以後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已不適合大棚的生產,所以,應從11月15日向後推3個月為出菇期,其他過程的時間安排參照早春出菇的時間進度。
地栽為8月中上旬出菇。元蘑生長周期長,地栽元蘑栽培種製作生產時間應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製作栽培袋

在製作栽培種時木屑可利用北方地栽黑木耳的回鍋料,以及椴木木屑為主的雜木木屑。
3.1 培養料基本配方 木屑80%,麩皮(米糠)15%,豆餅粉2.5%,玉米粉1%,石膏1%,石灰0.5%。料含水量為65%。
其他: ①硬雜木鋸末78%、麩皮20%、白糖1%、石膏1%;②軟雜木鋸末50%、玉米芯30%、麩皮16%、石灰4%;③豆秸粉50%、玉米芯40%、麩皮5%、石灰5%;④玉米芯47.5%、豆秸粉47.5%、生石灰5%;⑤主料(玉米芯、鋸末、豆秸粉)控制在95%以內,複合肥2.5%、生石灰2.5%。
3.2 裝袋、菌棍封口 選擇質量好的抗老化的聚乙烯菌袋,菌袋規格為17cm×34cm。裝袋需使用桶徑16cm的雙料軸平麵包袋臥式裝袋機為好,裝袋速度1000袋/h。裝料高度為20cm。用菌棍壓擠住塑膠袋口。菌棍棍頭與栽培菌培養基料面平行,棍頭栓一繩扣,接種時便於拉出。
3.3 滅 菌 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後,保持恆溫8h。
3.4 接種 接種時菌種孔要求鉤滿菌種。

覆蓋地栽出菇

黃靈菇栽培種菌棍制菌經過40~50d的後熟(傳統料面接種需70~100d),就進入了後期的短草帘子覆蓋地栽管理階段。此期決定著黃靈菇產量高低、品質優劣。是元蘑生產的重要環節。  4.1 作 床 菇床應選在地勢平坦、近水源、水質好、無污染的地方。耳床要求床高10~15cm,寬1.5m,床與床之間應留50cm的工作道。然後向床面依次噴灑500倍的除蟲菊,除草劑,輕撒石灰。最後在床面上鋪上編織袋上面輕撒石灰。
4.2 菌袋割口 出菇必須進行劃口,菌袋割口時進行倒立割口,割口時下端留4cm上端留2cm,劃割一字形口,長度為4cm,開口個數8個口,上下兩層口,上層4個,下層4個,成品字形錯開劃割,劃口的適宜深度為0.3~0.5cm。
4.3 地擺菌袋短草帘子覆蓋 仿照黑木耳, 將開口後的菌袋放在澆透水、除蟲、滅菌後的菇床上。袋與袋之間的距離為18cm。隨擺隨將2m長的短草帘子將菇袋遮蓋住,菌床中間草帘子上方應放一條霧管以利後期澆水。
4.4 菌絲扭結原基形成期 開口後15~20d菌袋錶面可見菌絲扭結,此階段噴水要少噴、勤噴,澆水使草帘子濕透但不滴水為宜,不要使開口處積水,以免引起腐爛。早晚將菌床每隔15m處將草帘子側面稍打開些。
黃靈菇
4.5 發育迅速生長期 尖頭菇蕾形成逐漸變成黃色,該期需要較多的水分。隨著菇體的變大,澆水量也應隨之加大,每天增加噴水次數,草帘子應有水滴滴落。每天早晚將草帘子側面打開10min左右。
4.6 成熟期 菇蕾形成後,約20d,黃靈菇子實體發育成熟,菌蓋展平,邊緣由內卷伸平至反卷,菌蓋呈現黃色至淺黃綠色,表面有白色孢子放出。

垛牆栽培出菇

黃靈菇菇棚的建立 原則是坐北朝南、通風保濕、不積水,面積在666.66平方米左右,一般為10×60m,太大則不利於管理,太小增加建棚成本。這種棚不同於華北地區的冬暖棚,保溫的功能不要太完善,具有保濕、遮陽的功能即可。
菌絲培養溫度為20℃~25℃,30~40天即可長滿栽培袋,菌絲滿袋後繼續培養10天,養好菌後去掉棉塞,打開袋口,將栽培袋堆放在大棚內的畦床上,可堆放4~5層,形成兩個出菇面;出菇溫度為10℃~20℃,最適出菇溫度15℃~18℃;出菇前期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0%,現蕾後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開袋後25天出菇,再經15天即可採收,一般採收2潮菇。

采 收

黃靈菇七八成熟,菇體邊緣內卷,未放孢子時採收,此期菇質鮮嫩、品質佳、產量高。元蘑採收後應儘量鮮銷,價格較高。亦可曬乾後保存,乾菇在50——80元/kg左右。

轉潮管理

第1潮以後出菇的管理 先整地建畦,在棚內按南北方向做120cm寬、40~45cm深、自然長的畦。畦與畦間留20~30cm的人行道(還具有產生邊際效應的功能,但不要太寬,否則浪費棚內有效面積),畦的四壁及底部用5%的生石灰消毒,噴灑敵敵畏殺蟲。然後將畦灌滿水,待水被畦完全吸收後,馬上將出過頭潮菇的菌袋脫袋立擺於畦內,袋與袋之間用泥土封實,覆土2~3cm。按料量的0.2%撒複合肥,噴1次重水,早、晚各通風1次,15天左右現蕾。逐漸加大濕度,待子實體即將彈射孢子時及時採摘。採摘後清除菇腳,打掃畦面,降低棚內濕度,開始養菌。1周以後進行下潮菇的管理,如此可出菇3~4潮,生物學效率(商品化)100~150%。

食用菜譜

小雞燉黃靈菇

製作材料:
主料:童子雞350克,黃靈菇(乾)100克
黃靈菇
輔料:粉條150克
調料:味素3克,料酒10克,大蔥4克,姜3克,白砂糖25克,大豆油30克
烹調做法:
1. 將小仔雞收拾乾淨,剁成小方塊,放入沸水鍋內燙透,撈出備用;
2. 將水發元蘑(黃靈菇)去掉根蒂,洗淨泥沙,斜刀片成厚片;
3. 蔥切段、姜切片;
4. 將粉條水發透後剪成段;
5. 將鍋置於旺火上,放入熟豆油燒熱,放入白糖炒成糖色,迅速將焯好的小仔雞塊放入,煸炒成火紅色時,添入高湯,加入料酒、醬油、精鹽、蔥段、薑片燒沸,撇淨浮沫;
6. 放入黃靈菇片,轉入小火燉半小時左右;
7. 加上粉條段,燉至仔雞肉塊、粉條軟爛,湯已剩1/2時放入味素即可。

黃靈菇炒油菜

原料:乾黃靈菇、小油菜、5花肉、蔥姜。
做法:
1、乾黃靈菇用水泡發,清洗潔淨;小油菜清洗潔淨;切點5花肉,蔥姜。
2、鍋里燒熱油,把肉倒進煸炒。
3、把蔥姜倒進往炒出噴鼻味,然後把黃靈菇加入,添加佐料,炒熟勾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