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禎祥

黃禎祥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5日),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福建廈門人。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測定的顯微鏡觀察法被革新為肉眼觀察法;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理的研究,為控制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株,並對其生態學與流行的關係、變異的某些規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進行了研究;發明了用福馬林處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禎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
  • 出生日期:1910年2月10日
  •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5日
  • 職業:病毒學家
  • 畢業院校:燕京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
人物生平,病毒培養技術,乙型腦炎研究,病毒免疫貢獻,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1910年2月10日 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
1934年 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4—1941年 任北平協和醫院內科助教。
1941—1942年 在美國普林斯頓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進修。
1942—1943年 任美國紐約哥倫比亞醫科大學內科及微生物科講師。
1944—1947年 任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醫理組主任。
19471949年任 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1949—1987年 任中央衛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學室(先後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82年 任《國際病毒學》雜誌、 《傳染病學論叢》編委,被聘為國際比較病毒學組織諮詢委員會委員。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於北京。
出身良好,學習優異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裡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期間,他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關於白喉桿菌及其免疫的論文,受到了美國醫學雜誌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黃禎祥,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實的醫學基礎,在對霍亂鏈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樹,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黃禎祥的才華受到了協和醫院的器重,1941年被選送到美國留學。
留學美國,學成歸國
黃禎祥在美國期間,首創了引起世界病毒學界矚目的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這時,日本侵略 軍仍在蹂躪中華大地,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他毅然謝絕了美國方面的一再挽留,於1943年末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返回了祖國,到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任醫理組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北平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黃禎祥正在研究黃禎祥正在研究
北平解放前夕,他選擇了留下來等待新中國誕生的道路。
為國做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禎祥的專業特長開始得以發揮。儘管當時經費少,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病毒研究的條件,而人民政府盡力為他添置了科研設備,配備了助手,他開始著手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黃禎祥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病毒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所獲稱號,成就
黃禎祥先後出訪過蘇聯羅馬尼亞荷蘭埃及法國菲律賓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3年他率中國微生物專家代表團應邀赴美國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在美國丹頓市被授予該城的“金鑰匙”和“榮譽市民”稱號。
黃禎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誌》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誌》 、 《傳染病學論叢》雜誌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黃禎祥熱心中國醫學病毒學事業,他倡議和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創辦了《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誌》前身)。他先後主編了《醫學病毒學總論》 、 《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 、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病毒學》等書。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間還主持編寫了《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醫學病毒學詞典》。
不幸逝世
黃禎祥為人正直,待人誠懇熱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勇於創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正當他以極大的幹勁帶領研究人員投入新課題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研究時,1987年,白血病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病毒培養技術

背景
本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 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黃禎祥
發表相關論文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
這一新技術概括為:
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記憶體活。
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
為現代病毒學奠定基礎
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恩德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 ,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病毒學研究的實踐證明:病毒學研究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學水平,黃禎祥所發現的這一新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技術更先進的病毒體外培養的方法。這一新技術至今還廣泛套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這種技術分離了諸如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近年來在全球引起震動的愛滋病病毒也是採用組織培養這一技術分離得到的。

乙型腦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當時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黃禎祥清楚地知道要開展乙型腦炎的研究,著手解決這一醫學難題,困難是很大的。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病毒學者的責任感,激勵著他不能不主動請纓,他向衛生部領導要求,要從乙型腦炎入手開始新中國的病毒研究事業。衛生當局滿足了他的願望,支持他的工作,給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證。乙型腦炎的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
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乙型腦炎這種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乙型腦炎的病原、發病機制、傳播規律、診斷、免疫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中國流行的乙型腦炎(當時俗稱大腦炎)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所流行的乙型腦炎是不是一種病都未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病毒學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課題。
在建國後的頭兩年中,黃禎祥組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有關調查工作,由於衛生當局的大力協助及各醫療衛生機構的熱誠合作,這項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在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之後,黃禎祥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病毒分離、實驗診斷方法的建立、乙型腦炎傳播媒介昆蟲生態學、乙型腦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規律、傳播途徑及特點,並著重指出蚊蟲是傳播乙型腦炎的媒介昆蟲,從而在技術上具體地指導了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民眾愛國衛生運動。
1949年,黃禎祥在中國首先開始了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他在一篇論文中闡述了最初研製乙型腦炎疫苗時的想法:“當1949年我們開始了流行性腦炎的研究之後,首先對這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用血清學和病毒分離的方法確定了該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這些研究的結果給預防工作指出了方向,為了更好地配合預防工作上的需要,於1949年我們開始了疫苗製造試驗。”這是中國開展乙型腦炎疫苗研究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從研究死疫苗開始,繼而發展到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無一不滲透著黃禎祥的心血。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這一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眾所周知,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人獨自奮鬥所能取得的,必須要有長時期的,有時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國乙型腦炎的研究從1949年開始,經過整整40年的工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1989年這項成果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時,雖然黃禎祥已不在人世,甚至獲獎者的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禎祥在中國乙型腦炎研究中開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這項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貢獻

1954年,世界上分離麻疹病毒獲得成功。用組織培養技術研製麻疹疫苗就成為世界病毒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61年,黃禎祥以極大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合作對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當時中國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後,黃禎祥和他領導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對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劑、疫苗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福馬林處理的麻疹疫苗》是他這一時期發表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曾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
“文化大革命”以後,黃禎祥致力於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後發表了《被動免疫對活病毒自動免疫的影響》等論文。在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後發表了《不同病毒兩次治療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與環磷醯胺聯合治療小鼠瘤的研究》、《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對尋找抗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有思考價值的線索和依據。黃禎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新構想,將是腫瘤治療研究中有待開發的一塊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
由於黃禎祥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的重要貢獻,198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擔任了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任委員。
黃禎祥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了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黃禎祥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作出貢獻的新人。
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共同主編、出版了《黃禎祥論文選集》,以紀念他在病毒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主要論著

1 黃禎祥,王逸民.北京市流行性腦炎病毒的分離和鑑別.中華醫學雜誌,1951,37(4):280—286.
2 黃禎祥.北京市流行性腦炎媒介的推論和預防.中華新醫學報,1951,2(8):635—638.
3 黃禎祥,賈秉義,諸福棠等.麻疹減毒活疫苗的研究:Ⅰ.不同代數及不同劑量的人羊膜細胞減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華醫學雜誌,1961,47(6):341—345.
4 黃禎祥,郭可謇,吳洛沂.麻疹病毒的分離.中華醫學雜誌,1961,47(6):352—354.
5 曾毅,鄧裕美,黃禎祥.影響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討.微生物學報,1963,9(3):267—271.
6 黃禎祥主編.病毒學總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5.
7 黃禎祥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病毒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8 黃禎祥主編.病毒性肝炎研究進展.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9 黃禎祥主編.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0 曲麗榮,黃禎祥.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因子的生物學特性及用於腫瘤診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報,1987,9(4):255—261.
11 黃禎祥主編.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2 黃禎樣論文選集.中華醫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編輯出版.199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