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翔

黃琪翔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廣東梅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領導人。抗戰時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文革時再受人身衝擊。1970年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琪翔
  • 別名:御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梅縣
  • 出生日期:1898年9月2日
  • 逝世日期:1970年12月10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主要成就:北伐,抗日,榮獲青天白日勳章
  • 軍銜:上將
  • 妻子郭秀儀 
  • 黨派:中國農工民主黨
人物簡介,大事年表,生平述要,

人物簡介

黃琪翔(1898年—1970年),字御行,廣東梅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著名愛國將領,政治活動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之一。北伐期間黃琪翔與周恩來葉劍英汪精衛被人並稱為“中國四大美男子”。
黃琪翔上將黃琪翔上將
經廣東陸軍國小、武昌第二預備學校,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學德國。1922年大革命時期回廣東追隨孫中山,歷任粵軍團長、師長、第四軍軍長。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0年參加鄧演達創辦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3年11月,參加“福建事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軍委會委員、參謀團主任。失敗後由香港移居德國,後回國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等職。指揮部隊參與了淞滬會戰棗宜會戰滇西緬北戰役等重大戰役。抗戰勝利後任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1948年赴香港脫離國民黨,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在八年抗戰中,黃琪翔轉戰東南,幾次指揮大兵團作戰,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威風。1946年授陸軍上將。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法務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北京,終年七十二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980年平反昭雪。
著有《軍事演講集》。

大事年表

1898年9月2日生於廣東梅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
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曾任該校分隊長。
1922年,由於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他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投奔革命,在東征、南征諸役中,屢建功勳。
周恩來與黃琪翔合影周恩來與黃琪翔合影
1926年6月,國民政府為實現孫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主張,興師北伐。黃琪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他與獨立團團長葉挺並肩戰鬥,下醴陵,克平江,直抵汀泗橋
1927年4月,他榮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軍長。
1930年8月,他與鄧演達等人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之前身),提出自己派別的政治主張。鄧演達遇害後,他主持黨務,後與李濟深等人發動並領導了“福建事變”。
1931年,鄧演達死後,黃琪翔臨危受命,擔負起領導責任,後被國民政府通緝。
1933年,黃琪翔輾轉流亡德國,從柏林給郭秀儀發來求婚信,得到允諾。
1934年,年僅22歲的郭秀儀登上義大利“康德羅素”號郵輪,只身前往歐洲,黃琪翔和郭秀儀在德國結婚。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曾參與指揮上海淞滬會戰,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
1938年,他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歷任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要職,指揮過多次大小戰役,重創日寇,屢建功勳。七七抗戰一周年,與夫人郭秀儀積極參加獻金運動,帶頭捐款,郭秀儀主持一個獻金台。武漢地區民眾抗日救亡運動在政治部的領導下,搞得轟轟烈烈。
1939年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進駐湖北襄樊。日軍集中5個師團的兵力,發動棗宜會戰。因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請假,黃琪翔又兼該集團軍總司令。
黃琪翔(右三)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黃琪翔(右三)與周恩來、朱德、葉劍英
1943年,中國遠征軍建立,黃琪翔任副司令長官。
抗日戰爭勝利後榮獲“抗日戰爭勝利勳章”、中國最高獎章“青天白日勳章”以及美國最高獎章“自由勳章”。黃琪翔第一個以現役軍人的身份,公開聲明:“從此退役,絕不參加內戰。”
1947年,蔣介石為避免他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將他派往德國,任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
1949年,黃琪翔在香港宣布擁護中共政權,後應邀出席了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南區法務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秘書長,副主席。他以實際行動擁護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為國家戰後重建事業,特別是中國的司法和體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
1970年12月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1980年平反。
1988年9月2日,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黃琪翔誕辰90周年。時任統戰部部長閻明復代表中共中央向黃琪翔表示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致辭中說:“黃琪翔先生為新中國的司法、體育事業,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黃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堅持民族獨立、反帝愛國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一生。他為人豁達大度、溫文爾雅,識大體、顧大局,他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紀念……”
2015年9月,黃琪翔之女黃鶯獲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生平述要

黃琪翔童年在村塾就學。1910年,進其族叔黃鈞選創辦的梅縣務本中學讀書,後到廣州進優級師範附中求學。從1912年起,黃琪翔先後在廣東陸軍國小、湖北第三陸軍中學、保定入伍生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兵科第六期學習,由於聰穎過人,成績優異,為師友所期許。
黃琪翔和夫人郭秀儀黃琪翔和夫人郭秀儀
1919年,黃琪翔於保定軍校畢業後,分配到北洋邊防軍第一師炮兵團第三營任排長。1920年調回保定軍校任炮兵隊隊長,陳誠是他隊上的學生。
由於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黃琪翔於1922年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參加革命。黃到廣州時,正值孫中山率師北伐,他在粵軍第一師司令部後方辦事處任少校參謀。同年6月,黃應第一團輜重營營長張發奎之邀,任該營副營長。從此,黃與張共事至1927年底,離開廣東為止。1924年1月,國民黨改組後,黃加入國民黨。次年,黃琪翔任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第三營營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接著,參加了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役。戰後,第一團擴編為獨立旅(旅長張發奎),黃琪翔升任該旅第二團團長。同年8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隨後獨立旅擴編為第十二師(師長陳可鈺、副師長張發奎),黃任該師第三十六團團長。10月,黃又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的第二次東征,在討伐南路的鄧本殷之役,一直打到瓊崖。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舉行北伐。黃琪翔隨第四軍第十二師進入湖南、湖北和江西、河南,在平江、汀泗橋、馬回嶺、上蔡、臨穎等重要戰役中,都建立了功勳,成為北伐著名的戰將之一。
第四軍於8月中旬經醴陵、瀏陽到達平江。8月19日拂曉,平江之役正式打響。黃琪翔率三十六團在當地農民指引下,避開敵人堅固要點,從右冀迂迴鑽隙跨過汨羅江進入平江東北的山西坑。該地地形險惡,只有當地農民上山采樵的小徑。敵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北伐軍會從那裡進攻,沒有派兵防守。三十六團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輕取北門,殲滅了駐守北門的敵兵。黃乘勝率部直搗敵軍司令部時,敵司令陸澐匆忙率衛隊百餘人逃入三間比較堅固的房屋頑抗,激戰數小時未能攻下。黃不顧孤軍作戰,以一部包圍敵司令部,指揮餘部竭力向右延伸,以分散敵軍勢力,截斷敵人。向西北退逃之路,力圖全殲敵軍。這時,第三十五團和獨立團得知三十六團已進城內,立即發起猛攻,敵陣混亂,紛紛潰逃。敵司令部久攻不下,黃琪翔為避免攻堅而致傷亡過大,下令舉火焚燒。頓時火光沖天,殺聲四起。三十六團穿牆鑿壁逐層進攻,致敵無路可逃,終於舉起白旗投降,俘虜敵參謀長以下官兵約百餘人,敵司令陸澐自殺斃命。
第四軍攻克平江後,日夜兼程挺進,於3月26日到達汀泗橋南。在攻打汀泗橋戰役中,黃琪翔以偷襲戰術攻敵側背,再立奇功。該日昏,副軍長陳可鈺和各師、團長親臨前線偵察地形。大家見汀泗橋敵防守兵力雄厚,地形險要,工事堅固,易守難攻,在討論打法時,意見不一,黃琪翔建議以所部三十六團為前鋒,於當晚開赴橋之上游,強渡北岸,迂迴橋北,奪取敵最高峰陣地,次晨橋南部隊發起正面攻擊,橋北部隊配合作戰,當可一舉成功。黃陳述意見後,大家都表示贊成,蘇聯顧問尼基金稱此為奇謀勝算。當夜,黃琪翔令偵探隊長梁秉樞率六十餘人首先渡河,第三營和第一營跟進。黃並命令遇少數敵人時只用刺刀,未到達最高峰敵陣地之前,不許放槍。時敵軍在最高峰陣地上設防,山腹地區兵力較少,黃部乘夜摸索前進,秘密接近敵人,未經過激烈戰鬥就奪取了四個山峰。迨接近敵最高峰陣地時,黃琪翔下令發起衝擊,忽然間槍聲大作,殺聲四起,敵亂成一團,紛紛潰退。在拂曉前,三十六團即攻占了最高峰敵陣。此時,獨立團、三十五團及第十師亦發起猛攻,敵遂全面崩潰,大部為第四軍截斷退路,包圍繳械。著名的汀泗橋戰役不到一天就勝利結束了。
黃琪翔陪同毛澤東會見外賓黃琪翔陪同毛澤東會見外賓
汀泗橋戰役後,黃琪翔因功升為少將團長(北伐軍中獲少將銜的團長唯葉挺,黃琪翔二人)。之後,黃率部參加了賀勝橋之役和圍攻武昌之役。
9月,蔣介石在江西被孫傳芳打敗,第十二師奉命入贛援助。11月2日拂曉,黃琪翔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率第三十六團突破德安車站以南敵陣,即沿鐵路南進,向逃亡敵人追擊,全殲孫傳芳部謝鴻勛師。爾後又協同第七軍夾擊德安城之敵。中途遇敵據高地抵抗,黃以一部由烏石鋪渡河,攻擊敵右側背。守敵害怕被包圍,紛紛潰退。黃當即率部一舉攻占德安車站。這時,馬回嶺戰況激烈,黃率部星夜兼程北進,增援第三十五團進攻馬回嶺車站附近的孤山。他以主力攻擊西南端,以第二營抄襲北端,血戰,至晨,占領孤山主峰陣地。敵全線開始動搖,黃率部乘勢沿著山脊猛衝,配合第二十八團、二十九團、三十五團將敵圍殲,敵大部分被繳械,旋即攻占馬回嶺。當第四軍進攻馬回嶺時,孫傳芳率部向德安城反攻。攻占馬回嶺後,黃琪翔即率三十六團馳援第七軍,沿南潯鐵路西側南進,到達八里舖附近占領陣地,並配合第七軍和第十師發起逆襲,挫敗反攻之敵,粉碎孫部的反攻企圖。隨後,第四軍即回師武漢,進行整編,第十二師擴編為第四軍,張發奎升任軍長,黃琪翔升任該軍第十二師師長。
1927年4月19日,武漢政府以唐生智為總司令,出師河南,繼續北伐。黃琪翔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前敵總指揮(時黃已升任副軍長),率部沿鐵路向開封進攻。5月14日,第四軍第二十五師與奉軍接觸於上蔡西南臥龍崗,一戰而擊敗敵富雙英部,敵退守上蔡縣城。15日,第十二師在上蔡城北十里舖與敵遭遇,敵退守東西洪橋,據險頑抗。黃琪翔偕同第一縱隊司令張發奎親自到前線視察,布置作戰,經過三晝夜激戰,終於將敵擊潰,占領了東西洪橋,迫使上蔡守軍富雙英旅投降。接著,黃琪翔率部配合兄弟部隊,攻擊臨穎城東北兩端地區之敵。6月27日下午,黃的第十二師到達葦塾附近時,敵軍大部據守七裡頭及十裡頭一帶,並築有堅固工事,布防甚嚴。黃琪翔乃令三十四團於黃昏時向敵攻擊。部隊一舉占領十裡頭,敵退至七裡頭一帶,激戰晝夜未能攻克。28日晨,黃部向敵發起全面進攻,敵憑藉良好工事和優越兵器頑抗。自晨至午,苦戰半日,傷亡甚眾,第二十六師七十七團團長蔣先雲犧牲。此時全線情勢危急,張發奎和黃琪翔均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激戰至下午三時,第十師趕到增援,才反守為攻,全線出擊,敵遂不支,棄堅固陣地潰逃。黃督師乘勝追擊,一舉攻占臨穎城。6月5日,協同友軍又克開封。不久,奉命回師武權。
駐武漢後,黃琪翔升任第四軍軍長。7月15日,第四軍移駐江西南昌、九江一帶,準備東征討伐蔣介石。29日,黃參加了汪清衛等在廬山召開的“分共”會議。他派人連夜下山,秘密通知著名的共產黨人高語罕於樹德惲代英等離開該軍。8月1日,賀龍葉挺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南昌起義。黃不願追隨蔣、汪反共反人民,又沒有勇氣跟共產黨走。因此,感到無所適從鬱郁於懷。他說:“北伐至此,最覺痛心,擬將第四軍所有槍炮拋沉大江中,軍中所存款項,平分全軍作路費還家,做個真的解甲歸田”。
同年9月初,汪精衛因在寧漢滬合作的“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中沒掌握實權,企圖據有廣州,另組中央黨部和政府與南京特委會對抗。於是勾結張發奎,命黃琪翔帶領第四軍回粵。不久,黃琪翔領部從九江出發,經南昌,豐城、吉安、泰和、贛州開回廣東。汪精衛、陳公博、顧孟余、張發奎等人謀劃政治投機,乃以黃琪翔的第四軍為主力,溝通原在廣東的薛岳、黃鎮球兩師。於11月17日發動“張黃事變”,占領了廣州的中央機關和地方軍政機關,改組廣東省政府和政治分會,以黃琪翔為廣州衛戍司令。事變發生之後,全省震動,駐東江的陳濟棠部和蔣光鼐蔡廷鍇郡,準備回師廣州討伐,廣西方面亦由黃紹竑率師沿西江東下,夾擊廣州。張、黃乃決定將第四軍主力調到東江和西江布防。
黃琪翔夫婦與藝術大師齊白石黃琪翔夫婦與藝術大師齊白石
12月12日,留守廣州的教導團和廣州工人民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了廣州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張發奎、黃琪翔被迫逃往廣州河南李福林處躲避,以總指揮和軍長名義急召東西江部隊遄返廣州,協同朱暉日的公安部隊向起義軍反撲,鎮壓了廣州起義,血腥屠殺革命民眾。黃琪翔對這一事變負有重責,在內外輿論指責下,離職前往香港。
黃在香港逗留月余,於1928年春赴日本,同年7月赴德國柏林,入柏林大學補習德文。
黃琪翔在柏林逗留期間,適鄧演達、葉挺,宋慶齡等人也在柏林,黃受他們影響,有所覺悟。他贊同鄧演達與共產黨合作的立場,並贊助鄧在中國組織,建立既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又不同於共產黨的第三種政治勢力的主張。
1929年5月,黃應宋慶齡之請,護送宋回國參加孫中山移靈南京典禮,後寄居上海。
1930年5月,鄧演達也回到上海,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農工民主黨的前身),黃力予贊助。8月,舉行結黨式,成立中央幹事會。黃琪翔參加幹事會,並擔任軍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次年11月,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黃乃負起與各方聯繫之責,繼續“第三黨”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震動。原第四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在上海奮起抗戰,舉國矚目。黃琪翔當時仍在上海,曾親至前線,並領導“第三黨”在上海的同志組織義勇隊參戰,發動民眾開展募捐、慰問等活動,支援前線。上海抗戰失敗後,“第三黨”在上海的組織也多被破壞,黃琪翔避往香港。
十九路軍調到福建後,經過原第四軍將領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的積極籌劃,於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推黃琪翔為大會主席團主席。黃在會上宣讀了宣言,宣告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改國號為中華共和國。這就是當時稱為“閩變”的福建人民政府運動。
黃琪翔積極參與了這一事變,早在逗留上海期間,黃與蔡廷鍇等人比鄰而居,時相過從,對當時形勢,曾屢加研討,認為非抗日不足以圖存,非反蔣不足以言抗日,彼此之間早有默契。在事變中,黃擔任人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及參謀團主任。他力主實行改元易幟、計口授田,以便爭取工農大眾的擁護。但是,“福建人民政府運動”由於事起倉卒,沒有廣泛的民眾基礎,也沒有取得各方的支持,在蔣介石的軍事壓力下,很快就失敗了。黃乃離開福州,在漳州匿居月余,後經汕頭轉道香港,並於1934年夏重赴德國柏林。
黃琪翔在柏林期間,正是希特勒實行法西斯專政,反動氣焰空前高漲之時,在德留學的中國學生組織“留德學生抗日聯合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開展活動。黃加入了該組織,由此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有一次,該組織召開大會,國民黨駐德大使館通知希特勒政府派出警察干涉,並將主持大會的黃琪翔、朱江戶拘留。
1935年11月,章伯鈞彭澤民等在香港召開臨時行動委員會幹部會議,決定將“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時黃琪翔尚在德國,仍被推為總書記。
1936年10月間,黃琪翔在柏林接到陳誠來電,要他回國參加抗戰。黃即動身回國。次年1月,黃在南京會見陳誠,復由陳引見蔣介石,蔣委黃為中將高級參謀,後任命為訓練總監炮兵監。
1937年,上海爆發“八·一三”抗戰。張治中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黃琪翔為副總司令防守上海。不久,黃又調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指揮青浦,嘉定一線的防禦作戰。11月5日,日軍以其海、空優勢,在杭州灣金山衛登入,繞攻上海。黃琪翔聞警星夜趕赴松江,抽調部隊驅逐登入日軍,無效,乃扼守黃浦江以圖阻止日軍前進,保障松江以固上海側後安全。黃琪翔只率參謀若干人駐松江城指揮,傾注所有殘存部隊,竭力抵禦。經兩晝夜激戰,終於不支,日軍坦克於8日開進松江,黃琪翔由小道退出。至此,上海抗戰遂失敗,全軍西撤。黃隨軍到達武漢。
翌年,在武漢成立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蔣介石以陳誠為政治部長,周恩來和黃琪翔為副部長。黃努力與周恩來合作,壯大抗日陣容。但是,政治部的實權操於中統、軍統特務手中。中統的張厲生任秘書長,軍統的康澤、賀衷寒分任第一、二廳廳長,他們都是反共老手,把政治部作為反共場所。1938年3月,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在武漢召開大會,黃出席參加。會後,張厲生對黃說會議上恐怕會出問題,黃不明其意。會議進行時果然有人搗亂,黃即加以制止。原來,這些搗亂分子是中統、軍統特務組織的,黃因此為張厲生所不滿。之後,政治部反共氣焰日益囂張。連民主人士也遭排斥。8月,周恩來去職。黃不安於位,乃請陳誠調其為軍訓部次長(部長白崇禧),離開武漢前往桂林。從1938年秋至1939年,一年多時間裡,黃在軍訓部次長任內呆在桂林。
1939年秋,日軍在湖南、湖北戰場發動進攻。黃琪翔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率李默庵的一個軍和第四軍駐防湖南邵陽,拱衛長沙。但軍隊還沒有調到戰場上,黃又被調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駐湖北襄樊,參加棗宜會戰。
棗宜會戰是抗戰中較重大的戰役之一。日軍出動了五個師團的兵力,第一期作戰以占領棗陽、襄陽、老河口為目的。黃琪翔第的十一集團軍屬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統轄,擔任棗陽地區正面防守。其時,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請假回川,戰區長官部又以黃琪翔兼任該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該部作戰。 1940年5月4日,日軍第三十九師團、第六師團之一旅團向第十一集團軍進攻,占領高城、安居陣地。黃以第八十四軍一七五師在唐縣鎮附近阻擊,使主力部隊得以轉移到棗陽陣地周守。但此時在唐縣鎮正面進犯之敵,從兩翼包抄,湯恩伯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退,棗陽暴露敵前。8日,黃部被迫棄守棗陽,撤至襄樊撤退時,黃琪翔滿腔悲情,在辦公室黑板上,揮淚書寫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黃部撤退後日軍緊迫不捨。黃以第一七三師阻擊日軍,由於寡不敵眾,該師在激戰中,自師長鐘毅以下大都陣亡。黃率主力撤至外線後,沉著指揮,積極反攻,對敵實施反包圍,在友軍協同下,將日軍的四個師團兵力,圍困在襄東平原地區,激戰至11日,敵傷亡慘重,突圍東退,棗陽復被克復。但在襄東追擊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少數部隊與敵發生遭遇戰,壯烈殉國。敵復以反撲,於17日再度侵占棗陽。
1938年黃琪翔(右)、郭沫若、張發奎、葉挺1938年黃琪翔(右)、郭沫若、張發奎、葉挺
黃琪翔所指揮的部隊是雜牌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又是臨時隸屬,難以調遣。棗陽、襄陽、樊城相繼失守後,黃曾憤慨地說:“若有當日第四軍在手,我對抗戰不至於毫無辦法。”
黃琪翔常說:自己是一個軍人,在抗日戰爭中絕無保留地貢獻一切,是天經地義的。由於他的積極和素養,指揮作戰總是沉著、冷靜,膽大心細,每有戰事,必詳盡研究敵情,仔細查看地圖,雖敵機在頭上盤旋,炮聲在耳邊轟響,都若無其事,鎮靜如常。在他的司令部,還引用一些進步人士如廖沫沙、朱潔夫、陳卓凡等人,擔任重要工作。其夫人郭秀儀亦以戰場為家,隨同工作,不避危險,組織戰地服務團,進行救護工作。
1940年9月,第十一集團軍番號撤消,黃調任預備集團軍總司令,於1941年初到重慶。這年冬,黃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駐湖北恩施和四川黔江。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拘禁在恩施,黃不避嫌疑,時加看望並予照顧。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組織遠征軍,在昆明設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黃任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是陳誠)。抗戰勝利後,黃改任中印公路東段警備司令等職。1946年,該司令部撤銷,黃回到重慶。
黃琪翔回到重慶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實際上解除了軍職。其時,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國共兩黨通過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黃琪翔對此感到非常振奮,他曾在重慶各界歡迎李濟深,田漢等來渝和慶賀葉挺、廖承志出獄的宴會上說:“我從軍隊中來,報告一點軍中訊息;勝利之初,軍人很興奮,但跟著就漸漸煩悶。很多官兵來問我,他們擔憂內戰爆發。我當時多方說明國內外大勢要趨於和平,保證內戰不會發生。但後來事實一天天證明與我見解相反,心裡很難過。後來政協開會,給我以恢復自己的希望,天天看報收聽廣播,知道結果完滿,停止衝突已成定案,心裡轉而高興。雖然問題不簡單,波折仍有,但從大處看,內戰已絕對不能了。”表達了他當時渴望和平,反對內戰的願望。
黃琪翔夫婦晚年黃琪翔夫婦晚年
但事與願違,蔣介石一面在談判,一面調集軍隊,準備大舉進攻解放區。黃不願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又無挽救辦法,便迴避現實,主動要求出任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於1947年6月赴柏林任職。
1948年秋,解放戰爭已進入人民解放軍全面反攻階段。蔣介石寄希望於美蘇戰爭或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挽救失敗的命運。是年9月,黃琪翔在柏林忽接蔣介石一封署名電報,內謂:“聞柏林美蘇關係緊張,冷戰有變為熱戰可能,究竟情況如何,希即回國報告。”黃即回南京見蔣,向蔣分析大戰不可能發生,希望恢復和談。這次會見,使黃對蔣的幻想最後破滅,便請求辭去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職,不願再赴柏林,決心歸附人民。
之後,蔣介石要黃琪翔到台灣去看陳誠,想借陳誠的關係留黃在台灣備用。黃見陳誠後,陳即勸黃將家屬搬來台灣定居,黃答以回上海後再商量,就此離開台灣,回到上海。是年冬,他離開上海前往廣州,後潛赴香港,脫離了國民黨的控制。
黃在香港期間,曾向中共負責同志表示希望在黨的領導下,為解放事業多做一些工作。因此,他曾寫信給張發奎、余漢謀薛岳李漢魂等原四位將領,策動他們起義。
1949年8月間,黃琪翔在中共組織安排下攜眷北上,回到北平,以特邀代表資格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建國後,黃琪翔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法務部長、法案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及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秘書長等職,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